Board logo

标题: 磕不完的头  乡村记忆63 [打印本页]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2-9-8 07:45     标题: 磕不完的头  乡村记忆63

磕不完的头  乡村记忆63
  
  正月初二、三的到外公家拜年,两天后回家,感觉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回家的路有点陌生,只不过一路喜气浓重罢了。爷爷弟兄四个,另外三家在初一去了一次,一个大院里,不过几步路。那一次是拎着包包推门,进入正堂磕头,喝了甜酒就走,一天之内跑毕几位长辈家。现在就到了转磨盘会的时间啦。磨盘会,似乎只有武陵一地有这种说法,别地很少见到的。几位亲近的朋友或家门,是一家一天,轮流做主人,招待拜年的。早早定好日期后,就准备各类吃食酒类。清早大早的,吆喝几声,凑齐一桌子人,四个,开始打升级,五十四张朴克牌,两两对家,到手的牌有二,就板主,这一门红桃或梅花,为主,比别的牌大一级的。两人合作做一家,与另两个对门的相对,捡分,五、十、K为分,四十分输赢的。牌刚刚摸热,甜酒汤圆一碗,大人大碗,10到16粒,小孩子小碗,6到8粒。没有糯米没有汤圆的,做米花或锅巴茶,米花糯米掺杂粳米,蒸熟后分散成米粒,晒干,油炸起泡,吃时以沸水冲出即可。锅巴是每次做饭时,灶火炉大锅,饭熟火灰煨饭,贴锅一层米成硬壳,三四粒米厚,粘连成一圈子,起出锅巴如同揭出一个米锅来。晒干备用,硬,硌牙咧。过年时粉碎成米粒大小,有油炸或不炸的,吃时沸水冲或煮,跟米花一样,软绵可口。当然不有当饭吃的,只是打个尖而已。正餐前的开胃饭,或防止饥饿过度,武陵人谓之打尖。
  大人打牌,我们就外出玩,菜园子一家一家去拜年啦。多为一姓长辈,这儿几百年前是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后裔,马良玉,那是第一代来武陵的,清初时的事啦。菜园子,也是在那个时代改名,因为他娶的姑娘,马这块地作为陪嫁送了他。出嫁的女儿,上门的女婿,三代归宗的外姓,共同组成了现在这个城南之地。当然是从伙伴家开始,经常在一块玩的爷爷娃儿,叔叔娃儿,哦,武陵人年龄相当或略小的长辈,称呼时带一个娃儿缀在后面,亲切而温馨。点着的香火,从供桌上悄悄地拿出时,头三天年时,清晨早早点三支,让自然的熄灭,低声对毛爷爷说一声,借您老人家的火呢,磕头嗵嗵响。先是一个人,口袋里揣满鞭炮,鼓鼓的,手中举着那支香,喊叫一声,哦,进来吧,我还没有起床呢。大人多半洗脸或穿衣了,也有清扫地面的。这也是初三年第一次的清除灰尘炮屑,三天年内不能扫出,让一年的运气财气喜气福气,全部清除家门啦。每天由外到内,把灰尘扫到墙角,堆积着,过了初三后,才清扫出。进门,嗵嗵嗵,三个头,先对正堂主席像,毛爷爷,磕头,转身对着爷爷或伯叔姑夫的,再磕三个头。拜年啦,拜年啦,嘴里叫嚣着,盯着他呢。好,酒杯,白瓷,形状如钟,倒扣的,口向上,这是菜园子那些年的习惯,一斤酒也就十三四杯,半两多呢,笑嘻嘻的,哦,那就谢谢你啦,喝一杯。这酒不好喝,辛辣,特冲,后劲又大,一会儿头就昏昏沉沉地,脚步飘飘荡荡地,高一步低一脚的走着。或是一个大杯,喝茶却又太小了,二两装,比拳头略大一些,当然是我们的拳头啦。却是腊月压好的甜酒,再加曲子,兑入煮沸的米汤水,也有加入蜂蜜的,只是极少。水缸边或床底下,白色或红色,也有淡黄的,甜甜的软软的酸酸的,一口喝下。哦,再喊谁个咧,起床的伙伴,可能是爷爷娃儿或叔叔娃儿,也可能是哥哥或弟弟的,再次到下一家去。嗯,这个不是开门客,三天年外第一个不是家庭内的亲友,门已打开,而且不是第一个来的,换上小杯,三钱或四钱装的酒杯,一个一杯,自然是你磕毕头后。如果中堂没有五张伟人像,四个外国人围绕着毛爷爷,你就可以少磕三个头的,只是对着大人就行啦。孩子群越越来多,头也渐渐昏沉,好啦,不再去喊叫啦,该来的早就来啦。我们去哪儿玩呢?
  急急于寻找伙伴的我们,一家家匆匆匆忙忙地走过,其实还是针对队屋院坝而去的。由东而南,再北后西,最终集合了,只有那儿有个大场子啊。这儿也是大队屋贮藏室,民兵连的武器,枪支弹药什么的,都收藏在二楼那间三把钥匙的锁的屋后,听说有两道门,都是三把钥匙的锁。小队屋多半在一楼办公,队上人家大番小事,需要大场所的,也在这儿办事。比如摆席面,三十四十的流水席,只有队屋的伙房才足够厨师们穿梭样忙碌,相互之间不打扰的。一枚枚鞭炮,在点着时,悄悄地丢到位伙伴的脚边,或是在引线快燃到炮眼时,再扔到背后腋下腿弯处,啪,啪,刚刚丢出鞭炮时,自己的后颈窝边,也响起清脆的鞭炮声咧。
  从外公家回屋的第一天,就这样在鞭炮声中,转过去啦。第二天,又转到另一家长辈屋里,依然是那些人,依旧是那样情境,清晨小个尖,中午八个盘子一个汤,简单的炒菜而已。下午才是正席,四座四凉八蒸八炒再加两个汤。也有正席只是比简单一点的席面多四个蒸菜的,那就是大席,家里最贵重的客人来时,才做的。十二个蒸菜啊,好多年难得有一次的。
  家里来了这样的客人,你自然也得磕头,好处费,自然不会少,印象最深的,是一根油条,我写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里啦。除此之外,磕不完的头,就只是在白喜事时,家里老了人后,做儿子孙子的,在客人来时,必磕头致谢,也就俗称的:孝子头,遍地流。
  
  
  
  
  乡村记忆之一  差点成为演员?
  乡村记忆之二  砚盘里的香味
  乡村记忆之三  一泡鸡屎
  乡村记忆之四  学校大院
  乡村记忆之五  一池荷花
  乡村记忆之六  火柴盒里的世界
  乡村记忆之七  冰棍
  乡村记忆之八  榆钱儿
  乡村记忆之九  鸟语
  乡村记忆之十  小河沟
  乡村记忆之11  拾麦穗
  乡村记忆之12  守青
  乡村记忆之13  晒场
  乡村记忆之14  露天电影
  乡村记忆之15  队屋屋基下
  乡村记忆之16  队屋二楼
  乡村记忆之17  折杨柳
  乡村记忆之18  捉知了
  乡村记忆之19  河堤
  乡村记忆之20  梨园
  乡村记忆之21  自留地
  乡村记忆之22  同桌1
  乡村记忆之23  赤脚板
  乡村记忆之24  十月初一
  乡村记忆之25  茅草棚
  乡村记忆之26  同桌2
  乡村记忆之27  算盘珠
  乡村记忆之28  砍柴禾
  乡村记忆之29  古墓葬群
  乡村记忆之30  眼泪
  乡村记忆之31  毁果园
  乡村记忆之32  黄家滩
  乡村记忆之33  江西馆
  乡村记忆之34  郭家梁子
  乡村记忆之35  艾蒿
  乡村记忆之36  篦子
  乡村记忆之37  棕叶蓑衣桐油伞
  乡村记忆之38  大河涨水
  乡村记忆之39  小白杨
  乡村记忆之40  摇窝儿
  乡村记忆之41  接客
  乡村记忆之42  泥砖胚
  乡村记忆之43  肉片
  乡村记忆之44  雪野
  乡村记忆之45  腊八粥
  乡村记忆之46  过小年
  乡村记忆之47  打扬尘
  乡村记忆之48  磨豆腐
  乡村记忆之49  杀年猪
  乡村记忆之50  上街赶大集
  乡村记忆之51  发面蒸糯米
  乡村记忆之52  大酥小酥
  乡村记忆之53  大年三十
  乡村记忆之54  正月初一
  乡村记忆之55  回娘屋
  乡村记忆之56  彩船
  乡村记忆之57  故事篓子
  乡村记忆之58  淘气包与逃学王
  乡村记忆之59  龙儿狮女
  乡村记忆之60  竹林
  乡村记忆之61  麻雀与蛇
  乡村记忆之62  外甥是条狗
  乡村记忆之63  磕不完的头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