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追访传承人(十一)——对传承人的所思所感及其保护对策 [打印本页]

作者: 天涯流浪客    时间: 2012-8-29 21:54     标题: 追访传承人(十一)——对传承人的所思所感及其保护对策

浦江麦秆贴传承人蒋云花如今已有70多岁了。为了进一步传承与发扬浦江麦秆贴,她以校园为平台,以劳技、美术课堂为传播渠道,编写劳动技术课教材《剪纸、剪贴》一书,来扩大浦江麦秆贴的影响力。在我们去浦江进行走访的过程中,蒋云花正忙于编写劳动技术教材,据其儿媳张霓环透露,蒋云花每天早起便开始写书直至深夜,有时忙的甚至饭都顾不上吃。见到蒋云花的时候,我们有些吃惊,这位麦秆贴工艺上的巨人却是如此的瘦小。年逾古稀的老人为了麦秆贴忙里忙外,几乎没有停下来休息的时间。对于一个处于花甲的老人,这样的工作强度有些大。
趁着老人编书的时候,我们在她儿媳张霓环和其大女儿寿列力的带领下参观了蒋云花开办的浦江工艺美术公司。简陋的工作室,简单的摆放着几张桌子以供制作麦秆贴。很难想象,蒋云花和她的徒弟,在简单的工作室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了下来,孜孜不倦的为浦江麦秆贴做努力。如此的坚持,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毫无疑问,蒋云花为浦江麦秆贴付出了太多太多。但如何把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工艺更好的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仍然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对此,蒋云花要走的路还很长。麦秆贴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工艺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种类、构图、设计、题材、技艺、造型等方面逐一加以改革和创新,以此来增强作品的时代气息。在浓厚的机械化、电子化的氛围中,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麦秆贴工具的改革与创新。
当然浦江麦秆贴的传承并不是蒋云花一个人的事。一项工艺能否传承与发扬下去,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对于促进浦江麦秆贴的传承与发展,我们也应该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其中,政府应该发挥核心作用,重点对传承人进行保护。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声望与社会地位:政府应呼吁各界人士关注和保护浦江麦秆贴,积极组织群众参观浦江麦秆贴博物馆。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和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利用传媒这一渠道大力宣传。比如制作记录片,宣传广告等在电视上播放,将传承人的事迹进行登报出书等方式也可以制作一些访谈节目对现存的非遗继承人进行采访。通过提高传承人的知名度来进一步加强浦江麦秆贴的宣传力度。
    二是给予传承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浦江工艺美术公司的规模,改善工作环境。当然,在电子化和机械化的冲击下,作为纯手工的浦江麦秆贴工艺必须进行创新,对于其中一些手工流程可利用科技采取机械化生产努力推动浦江麦秆贴走产业化道路。对此政府必须在传承人创新过程中应给予一定的技术、资金支持。从而为浦江麦秆贴这一工艺的传承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是给予传承人更多的人文关怀:保障传承人的经济生活,给予固定补助和医疗等优惠待遇。政府应多多关心这一些年逾古稀的老辈传承人,对其致以亲切的慰问,使之更有信心,更有动力。而作为群众的我们,应该主动投入到传承人保护的事业中,积极宣扬浦江麦秆贴。比如学校学生可围绕非遗保护开展相应活动。像这一次本院开展的“寻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活动,围绕非遗传承人进行纪录片拍摄等活动,在给予传承人一定的人文关怀的同时让年轻人静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传承传统文化浓厚的使命感。
    浦江麦秆贴,盛开在传统艺术史上的奇葩。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多少美丽的艺术被无情的湮没。而浦江麦秆贴正是在蒋云花的坚持下才能依旧屹立于艺术的顶峰熠熠闪光。90年代时,许多工厂因为麦秆贴的效益低而放弃了它,可谓万花纷谢一时稀。只有蒋云花坚持了下来,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曾放弃。技术工人走了,自己顶上;资金不够,自己掏腰包建立博物馆。不为其他,只为浦江麦秆贴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如此而已。千淘万漉终不倦,吹进狂沙始到金。相信麦秆贴在蒋云花日复一日的坚持下,终究有一天会走向世界,发光发亮,为世人所惊叹。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