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吴真 著:《为神性加注:唐宋叶法善崇拜的造成史》
[打印本页]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2-8-27 19:55
标题:
吴真 著:《为神性加注:唐宋叶法善崇拜的造成史》
为神性加注:唐宋叶法善崇拜的造成史
作 者:吴真 著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4月1日
版次:1
页数:329页
印刷时间:2012年4月1日
开本:16
ISBN:9787516108338
所属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主编:朝戈金
内容提要
本书以唐代宫廷道士叶法善为例,讨论唐宋时期叶法善肉身成神的造神史。着名道士作为社会公共资源,成为箭垛式的圣者符号,被各种社会力量所利用,不断被加注新的神性,其中有中央朝廷的政治加注、传奇小说的文学加注、道团道经的托名加注、地方道观的在地化加注、叶氏宗族的祖先崇拜等等。一种社会力量在选择加注之神性时,常常援引已经附着于圣者名下的既有神性,或借力衍生新神性,或托此解构旧神性,这样就构成了神性的流动。圣者的神性是被选择利用的,神性加注并非单纯层累叠加的造成史,民间神只的神性永远处于加注与失注的动态过程之中。神性的加注与失注,只与社会力量的现实诉求有关。
作者简介
吴真,1976年生,中山大学文学学士、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道教研究),东京大学博士后(日本学术振兴会)。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日本东洋文库客员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系客座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祭祀演剧、唐宋道教与文学、古代戏曲史。代表性论文有《招魂と施食:敦煌孟姜女物语における宗教救済》、《敦煌孟姜女变文与招魂祭祀》、《民间神歌的女神叙事与功能》等,专着有《唐诗地图》等。
目录
第一章 道教国师的政治人生
一 五代为道的道教世家
二 内道场道士叶法善
三 武韦时期的叶法善与叶静能
四 97岁的政治第二春
五 长安景龙观主的交游圈
小结
第二章 仙师的自我设计与朝廷的政治加注
一 三次上表告老还乡
二 回乡立碑与舍宅为观
三 遗世诗中的自我设计
四 19年后的政治加注
五 《叶尊师碑》中的道派加注
六 无所作为的叶氏门徒
小结
第三章 叶法善仙传的文学加注
一 刘谷神的《叶法善传》
二 《太平广记叶法善传》主要出自杜光庭《仙传拾遗》
三 敦煌《叶净能诗》与刘谷神《叶法善传》的渊源
四 杜光庭的道教神化加注
五 杜光庭的地方知识加注
六 为叶法善“除污”
七 敦煌社会的叶净能符咒崇拜
小结
第四章 类型化的故事与神性化的角色
一 类型故事的附着点
二 明皇遗事中的叶道士印象
三 同类故事与斗法故事中的法师形象
四 世俗想象中的道士与道法
五 “能夺善衣”的叶道士
小结
第五章 中晚唐括苍地区叶法善崇拜的初兴
一 舍宅为观的族产转换
二 叶氏家族与道观香火
三 叶姓跃升为地方大族
四 晚唐的叶氏家族道士
五 叶天师的谶言与应谶者
六 新出的天师剑神话
七 宣阳观的公共性转向
小结
第六章 宋代道法传统的发明与道经的托名
一 《北帝灵文》与叶静能
二 被抹杀的《北帝灵文》
三 重新冠名的叶法善《骨髓灵文》
四 《天真皇人九仙经》与叶法善/叶静能
五 五雷法的《雷书》与叶天师
六 灵宝大法中的唐天师叶真人与叶靖能
七 温元帅地祗法中的叶天师
八 宋代道教仙传中的叶法善
小结
第七章 宋代地方道观的各自加注
一 福主叶天师的祈雨灵验
二 冲真观道士与天师遗物传说
三 处州各道观的挂靠与身份认同
四 处州籍进京道士与叶法善崇拜
五 处州地方道观的香火格局与经营策略
六 各自为神的地方性叶法善崇拜
七 《唐叶真人传》的处州公共记忆
八 叶法善灵验的停滞
小结
第八章 叶氏宗族的道士祖先崇拜
一 高溪崇道观与叶氏移民
二 甲乙住持制与宗族控制
三 《唐叶真人传》所载叶氏世系谱
四 卯山道观的宗祠化运营
五 由处州宗教市场看叶法善崇拜的走向
小结
结语 为神性加注——道士成神的造成史
一 神性加注的类别
二 神性的流动
三 神性的失注
四 神性叙事的停滞
附录 文献
一 金石资料
二 官方史料
三 文学仙传
引用文献目录
一古典文献
二近人论著
三研究论文
后记
封底推荐
本书是对于唐代道士从宗教社会学角度加以详细分析的开拓性着作。作者将文献跟田野结合起来,提供了道士成为神灵的全面性、体系性的论述。据作者说,叶道士在唐宋之间,不断地接受来自各种不同社群的神圣化的箭镞,可以说是一种箭靶子。中央朝廷、道派、本地同族、地方官绅、市井民众等许多社会集团向叶道士的神奇本质,附加对于自己有利的新的说明性内容,这类利己性附加行为,本书定义为“加注”.作者锐利地指出了各种加注的社会特质,而且更进一步论及各个加注的传播力量的强弱。
这本书,不止是关于一个道士的个案研究,而是一种牵涉“唐宋变革”的极为宏观的社会史研究。
──田仲一成(日本学士院 会员,东京大学 名誉教授)
本书讨论了唐宋道教信仰层面中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一位宫廷道士如何在民众信仰潮流中,逐渐被“神化”,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演变,成为地方民众道教信仰的神只。本书揭示了唐宋时期道教发展中往往被人们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在道教史研究中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对于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层面亦有开拓。
──孙昌武(南开大学文学院 教授)
作者细致地钩沉了唐代着名道士叶法善在唐宋造神运动中的神化史,并且使用“加注”一词来解释神性的形成与流播,由此引出作者对于加注者及其加注动机的深层讨论。作者借助“加注”、“失注”、“神性的流动”等理论工具,指出中国造神史并非逐步递进的层累叠加,而是处在一个不断“加注”与“失注”的动态过程之中。
──叶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研究员)
来源: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10538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9-15 21:51
吴老师书里的第二句话就提到了叶法善是“上清之外的道士”,又页41-51提到《叶尊师碑》里所记载是上清一脉的攀附。然后页21提到叶法善被贺知章称为“天师”可能是为了配合龙瑞宫的天师道背景。且页6-13梳理叶氏一族的天师道背景,并在页49确定叶法善是“天师道道士团体”。可是,近来读康豹《道教与地方信仰——以温元帅信仰为个例》,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注释谈到了叶法善是否为天师道。虽说张继禹的《天师道》里面(页76)也认为叶氏为“天师道徒”,可是其它天师道史都未做如是主张。当然,这有可能大家也是受到上清一派的资料影响。但是,他们不可能没有发现叶氏一族的天师道渊源。此外,以天师道存在火居的特点来反推叶氏为天师道,但叶氏自己也有在家道士向驻观道士转变的情况,使得这一条理由也不是确凿的。不过,最近跟朋友谈到唐代的道教派别时,说到了小林正美的《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这本书里面提到“唐代上清派根本不存在,唐代道教的道士都是天师道的道士”,或者“唐代上清派教团已消亡,不存在上清派的大洞三景弟子”,都说明叶法善是而且只能是天师道道士。倘若氏论成立,倒是反证了吴老师这个判断是可靠的。进一步说,这个论证本身就变成了一个伪命题。反过来,倘若是有其他教派的存在呢,是不是就上清派了?毕竟,后面还提到了司马承祯等人与叶法善的关系。然而,即便如此,只需从“大洞三景法师”之法位名也可以足证叶法善是一位被传授洞真部《上清经》位阶的天师道道士,是故问题可以从道教法名和叶法善本人出发,而不需舍近求远了。否则,如果承认存在上清派,且有司马承祯等人皆是上清道士,那么根据六朝以来的上清派经典《洞真太上太霄琅书》卷六的“大洞三景弟子”及《斋戒要诀》中的《为同义救厄疾谢罪请福斋出官诀第十六》里的“三洞法师”和《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卷五的“大洞法师”,恐怕也无法简单把叶法善在《岱岳观碑》的“大洞法师”法位理解为后世上清派的攀附、加注了(诚然,在某些天师道经文里【《赤松子章历》】也出现了该法位名)。只是,同在《为同义救厄疾谢罪请福斋出官诀第十六》里,还有“祭酒”这个法位,似乎说明这也是有天师道的影子。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