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摇窝儿  乡村记忆之40 [打印本页]

作者: 马佾    时间: 2012-8-16 08:32     标题: 摇窝儿  乡村记忆之40

摇窝儿  乡村记忆之40
  
  大河水是一点点消退去的,河床上一线线杂乱枯草断枝,从黄家滩到姜家滩,沿着我们菜园一边,弯弯曲曲的,扭来扭去如蛇行。这些柴禾可是我们烧灶的好引火,更何况,家里又要添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啦。捡柴拾草是我们每天最一件做的事,不能上山砍硬柴,拾些引火柴也是好的。漫河满地的,都是背着背篓,提着竹筐,拎着一根麻绳,赶到河边拾这些浪卷水打的细柴草。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啦。
  妹妹是天色撒黑时来的,似乎没有多长时间,顺利的抱着妹妹的婶婶,给外屋里站着的我们看,胖胖乎乎的小脸,皱巴巴皮肤,两只眼睛挤拢成一条缝。婶娘的手很大,妹妹很小,如一个鸡蛋托在她手掌上,婶娘小心翼翼地递给父亲,你看,长得多好看啦。在汇湾上班的父亲,请假赶到家时,刚刚是妹妹出生的时候。财税所,是父亲上班的地方,一个大公社,只有他一个,那时候财政税务没有分家,税务又分成地税国税两家,更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他很忙碌的,经常在三年三十踩着夜色回来的。有一年,是大年初一凌晨一点多,背着包袱的父亲,冒着一头雪花钻进大门,而我们都等到父亲进门,才团年咧。看了妹妹一眼,拉过屋角的摇窝儿,父亲对我说,这以后,就是你的事啦,每天得带好妹妹,听清楚了么。
  看一眼摇窝儿,我点点头。
  就是在这个摇窝里,妈妈一点点长长大成人,那还是解放前的事咧。外公是武陵县最有名的木匠之一,西乡第一,很多木匠很自然的评价他的手艺,那是以县城为界,分成东西南北四片的,口耳相传,自成碑文的。解放后西乡成立木业社,外公自然也是里面的顶梁柱。这一切他在制作摇窝时,自然没有想到的。妈妈有四个妹子,两个弟子,这一家人都是靠外公一手木匠活儿,拉扯大的。摇窝自己是木框架,长方形,其形如船,底横四梁,两纵两横,横短纵长的。横架两木弓形,光滑细腻的木纹,有一层亮光。框架间密编织竹篾,黄澄澄映衬出木框架红漆耀人眼睛。外公成家时,第一件事,就是从屋后竹林里选择最粗壮的墨竹,砍断劈开烤干晾透,花栎木为骨架,竹篾为支撑,做好了摇窝儿。那还是抗战时期,他丢失了三个孩子,都是一点点从这个摇窝里长大的,最终又眼巴巴的看着他们离开这个世界。四七年时,母亲来到这个世界,她的第一个天地,是这个摇窝里,睁眼看世界,草屋茅棚,泥墙土灶,十余年后,她带着这个摇沉吟来到马家菜园子,而我也是在这个摇窝里,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到砖墙黑瓦的,五年后的大妹妹,七年后的小妹妹,同样是在这个摇窝里睨视抹上石灰雪白如纸屋子。二十余年后,我的儿子,也是在这个摇窝里睁开第眼,那已经不是砖墙黑瓦土灶,而是县城之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
  摇窝儿是妹妹的天地,也是我的世界。轻轻的摇啊摇,来回摆动的声音,轻微的回荡在房屋内,妈妈在唱歌,亮花虫,亮晶晶,飞来飞去数不清。亮花虫,落呀落,给你做只绣花脚。亮花虫,你别跑,来给妹妹做灯笼。很多从来没有听过的歌谣,从母校口里随意的哼出,不是说天上星,亮晶晶,数来数去数不清么?这可是奶奶给我们唱过的,最好听的歌谣咧。怎么都变成亮花虫啦。疑惑不解里,我极为羡慕母亲的能唱会哼,而小妹妹,也沉沉地睡着啦。摇窝从房屋里搬到堂屋,又从堂屋搬到院坝里,已经是冬天温暖的中午,虽说是短暂的烈日,可也是让人盼望好几天的日子。妈妈上工去了,摇摇窝成为大妹妹的事,她陪伴着奶奶,有太阳的时候,就在院子里,街沿坎上,天气阴暗时,又搬到堂屋里,封紧的地炉子里,掺杂泥土的煤面,稀稀粘粘的一层,糊住大块的硬煤上,再下的炉洞里,是透红透红的火,可是不能插开的,一天就是这一炉子煤呢。一天一铁铲十几斤的煤,得好几分钱啦。呛人煤味,闭塞的门窗,空荡荡的楼棚,几根光光的大梁没有密密细细的竹枝铺陈在上面,这一间毕竟是以前的厨房,未分家前一家三代十几口人做饭的地方,有烧柴火的灶,烧煤块的高炉子,很少使用的猪圈紧紧相邻,那是一圈半米高泥砖土胚垒起的小小盒子罢了,这样的房屋,不可以密闭紧封的。刚刚分家不久的父母,也没有精力去铺上细竹编织的楼板,再添上细黄土隔绝层的。这只是另外四间屋,分给二叔三叔的两间屋,才具备的条件。
  放学后,大妹妹两只手一阵乱晃,哥哥,我的手累死啦,陪伴着奶奶枯坐了好半天的她,蹦蹦跳跳去玩,摇窝儿的任务就是我的。小妹妹一点点长大,摇窝却不显小,依然是她的最好床铺,睡在里面一点也不挤。厚厚的小被子,软和温暖让她不想离开,只要一抱起,哭声就会响起,响亮干脆有力,再放下摇窝里,哭声依旧不停,轻轻的摇晃几,微微摆动的摇窝,手拉一角一来一回时,发出有规律的咣咣小声,妹妹又睡着啦。
  摇啊摇、摇啊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妈妈给我吃年糕,外公说我好宝宝,外婆抱我眯眯笑、塞给我一个红纸包。这声音是谁在唱?是妈妈,是妹妹,还是奶奶呢?又或者是来到我家看小妹妹的外婆?摇窝儿啊,准备留下,再给儿子的儿子做摇篮的,那可是他奶奶当年睡过的呢,不知被谁借走,再也没有归还。
  七十余年的时光,就在摇晃中,眨眼间过去了。
  
  
  乡村记忆之一  差点成为演员?
  乡村记忆之二  砚盘里的香味
  乡村记忆之三  一泡鸡屎
  乡村记忆之四  学校大院
  乡村记忆之五  一池荷花
  乡村记忆之六  火柴盒里的世界
  乡村记忆之七  冰棍
  乡村记忆之八  榆钱儿
  乡村记忆之九  鸟语
  乡村记忆之十  小河沟
  乡村记忆之11  拾麦穗
  乡村记忆之12  守青
  乡村记忆之13  晒场
  乡村记忆之14  露天电影
  乡村记忆之15  队屋屋基下
  乡村记忆之16  队屋二楼
  乡村记忆之17  折杨柳
  乡村记忆之18  捉知了
  乡村记忆之19  河堤
  乡村记忆之20  梨园
  乡村记忆之21  自留地
  乡村记忆之22  同桌1
  乡村记忆之23  赤脚板
  乡村记忆之24  十月初一
  乡村记忆之25  茅草棚
  乡村记忆之26  同桌2
  乡村记忆之27  算盘珠
  乡村记忆之28  砍柴禾
  乡村记忆之29  古墓葬群
  乡村记忆之30  眼泪
  乡村记忆之31  毁果园
  乡村记忆之32  黄家滩
  乡村记忆之33  江西馆
  乡村记忆之34  郭家梁子
  乡村记忆之35  艾蒿
  乡村记忆之36  篦子
  乡村记忆之37  棕叶蓑衣桐油伞
  乡村记忆之38  大河涨水
  乡村记忆之39  小白杨
  乡村记忆之40  摇窝儿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