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以岷县为例谈民间信仰对林木植被保护的意义 [打印本页]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2-8-5 08:23     标题: 以岷县为例谈民间信仰对林木植被保护的意义

2012年中国民俗学学会年会论文

以岷县为例谈民间信仰对林木植被保护的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据方方面面文献资料反映,岷县之地森林植被非常茂密,许多村庄及寺院、庙宇掩映在林木中,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岷县,五月五日至十日》记录:“林木茂密,不惜以盈丈之木供爨烧。”“木价低廉,甚大可合抱之松木只一毛钱耳。倘他年集得资金,在此设一木材公司,伐其老者而护其稚者,年为之补植,岂非永久之利。”然而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掀起的大炼钢铁运动和农业学大寨运动,把大量成片森林砍伐并整修成水平梯田。尽管如此,当你深入进许多村庄或山地搞调查,不时会发现零零落落或一棵或两棵或三五棵古松柏、古柳树、古白杨或古梨树等,孤独地守望在那儿。凡此,均无一例外曾是寺院或庙宇所在地。还有让人欣喜的是,依然能够发现五六处成片的森林区。据调查,也无一例外曾是寺院或庙宇辖属林。20107月赴上海参加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俗文学与民间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期间把岷县的这一现象告诉范长风教授,他觉得很有意思。不料,范教授是个急性子,学术会刚结束,就决定带4个学生,邀我共同对甘肃南部民间信仰与森林植被保护做专题考察。前后历时20天,共考察夏河、卓尼、临潭、岷县4县,使我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入认知。
二、具体事例:
1、岷县西寨镇刘家堡村三三洞古松。岷县西寨镇刘家堡村三三洞。洞内有石佛,也建有庙宇。摸石佛儿是很有诱惑力的,洞内特别黑,有十多米深,新婚女人摸了能生孩子。在早前也有光棍汉趁机蹭进去过过摸女人的瘾。据调查,原来三三洞周围的森林面积特别大。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但是在群众极力护卫下,洞周围的森林还是保留了下来,数百年的古树比较多见。(见图1——1-10)
2、岷县城内明代建筑瑞昭轩前仅存的古榆树。(见图2)
3、岷县岷阳镇白塔寺前古松树。该寺毁于文化大革命,重建于2008年。其寺前的两棵古松执着地守望着该寺的废兴。(见图3)
4、岷县茶埠镇尹家村一座寺院,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重建于2008年。其周围几棵古松和其它古老杂木树种未遭破坏,得以陪伴该寺的复兴。(见图4)
5、岷县梅川镇大雾山护林。2011817日,我去岷县梅川镇老幼店村调查民间信仰对于地方森林及其植被保护的情况。该村有片500亩大的松树森林,生长茂密,最大的根部直径可达1有余,据说如此大的松树需要五六百年时间生长。当地人说此片森林得以保护,全赖了大雾龙王的护佑。据调查,此片森林原是该龙王的护林,当地汉民是从来不敢砍伐的。如果急需一半根,去砍伐了,该龙王也不计较。如果砍伐多,是要付出成倍代价还往往平息不了事情。因此很少有人去砍伐它。但是该村的下一个村子全是另一族的人,他们不信仰该龙(1991年开始,每每趁着月光偷砍,直至1993年的某个夜晚,有一个人砍伐后顺着该护林的石板坡摔下去,伤得严重,其后就疯了。事后,该族人说:这个大雾龙王还真厉害。从此,他们就没有人去偷砍这个大雾龙王护林中的树木了。(见图5——1-3
6、岷县梅川镇大崇教寺禅林。据寺上人讲,在后八院的山门附近,曾有一棵四个大人合抱不住的古松,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欲毁灭掉这棵最能代表牛鬼蛇神悠久历史的千年古松,因斧斤乏力,长锯太短,就想了一个奇妙办法:凿出众多窟窿,填上炸药,经过许多炮的轰炸,这棵傲立千年的古松终于倒下了,也炸掉了这座千年古刹的象征。当然传说还是有的,“炸了树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见图6——1-3
7、岷县中寨镇前川村前川寺古松及护林。(见图7——1-2
8、岷县马坞乡灯场村庙内古松。(见图8)
9、岷县锁龙乡后家庄池林。
该池林完全毁坏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恢复了月露滩青苗会活动以后,当地群众自发重新栽植数千棵松树苗,经过二三十年的生长,如今又郁郁葱葱了。(见图9)
10、岷县申都乡后家村护林。
此林为人工林,当时村支书为了管理好,不被群众乱砍滥伐,动用了很多智慧,结果都收效甚微。逼得他万般无奈,就在该山林前修了个简易庵庵儿,里面供奉一尊神位,并做了法事活动。从此,该片人工林就再也没有人去砍伐了。这是听别人说的。后来我直接问该村原书记,他一口否认这回事,主要是安排了专职护林员管护好了。(见图10)
11、岷县蒲麻乡蒲麻村庙内古树。(见图11——1-2
12、岷县蒲麻乡赵家沟庙内古松树。
据调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下令要砍掉这棵代表牛鬼蛇神的古松时,村支书发动群众加夜把此树砌在墙内,作为学生的教室使用,才巧妙地躲过了一劫。(见图12——1-2
13、岷县中寨镇小寨村后土司大门前古白杨树。(见图13)
14、岷县麻子川乡鹿苑村白杨树,因红军所栽而保留至今。
如上例子全县还有一二十处,这里点到为止,做到举一反三就达到目的了。所附照片均是我近年来在岷县区域内拍摄的,再未增加其它地域的照片。其实类此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有,如山西省保留状况就不错。(见图14)
三、理论依据
1、关于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一般是指乡土社会中植根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练沥并延续至今的有关“神明鬼魂祖先圣贤天象”的信仰和崇拜。也有学者称之为“民俗宗教”或“普化宗教”。中国民间信仰的发展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由人至神和由神至人的社会互构过程。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多数平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如上是百度网上的解释,我做了适当删削改动。
2、岷县民间信仰背景
洮岷地区民间信仰十分多样。洮岷地区早为古羌人所在地,唐以后又沦为西番所在地,原始苯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印度传佛教及其羌人遗留的自然崇拜等信仰特征均在民间留下了印迹。该地庙有庙神、家有家神,山、水、风、雷、树、石等自然现象,莫不以神视之。在乡民心目中无论是佛、菩萨、罗汉、真人、娘娘、雷神、城隍、龙王等,都能保护他们,所以一律祭祀,将一切神灵均称为“佛爷”,这也就是洮岷地区“神佛不分,见神就拜”说法的由来。当然仅指传统形成的神灵和庙宇,对近代以来外境传入的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却不是如此。
当地汉族的家神,不是一般人所想的祖先神,而是家庭保护神,其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把玉皇大帝、雷公、关老爷奉为家神,有的将地方龙神中的雷万春、宗泽、常遇春等奉为家神,有的把藏传佛教中的护法神奉为家神,有的将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奉为家神,也有把某种动物视为家神的,等等。而其中湫神(龙神)多以历史人物为主,把对民族精英的崇拜变成了民间信仰。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各种湫神崇拜活动,大型的有18处、小型的有78处,共计96处。有三处十八位湫神集体活动,分别是五月十七日县城二郎山和五月十九日梅川杏林高庙以及五月十二日维新元山坪高庙。与岷县的西寨镇、维新乡相接壤的临潭县新城地区也有一个十八位湫神崇拜活动,其神位与二郎山、元山坪高庙十八位湫神互有交叉重叠。
民间信仰是相对于官方信仰、政府信仰而言的,而不是相对于代表贫穷、落后、缺乏文化的农村、农民而言的。非有严格戒律的宗教信仰都可以认为是民间信仰,如非僧人、非道士的民间群众对佛教、道教的信仰,甚至是对佛教、道教共同的信仰。这种信众往往难以统计,但数量极其庞大,有时甚至是全地域、全区域、全民性的信仰。民间信仰在城市往往更为宏大和兴盛。据全国各地有关媒体报道,有些官员往往趁着夜色、隐去官身、以平民身份信仰更隆更痴。如果在明清时期,他们必须诚惶诚恐到城隍庙叩拜城隍大老爷,如今城隍庙多被“破四旧”拆毁,城隍老爷也荡然无存,只好委身于乡间村野有超凡感应力的各种各样龙(湫)神了。这确确实实是中国信仰的一大特色。
3、岷县民间信仰来源
任何民间活动都是其对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无源之水,没有无根之木。岷县民间信仰主要有3个源头:农耕祭祀、原始苯教、藏传佛教。
农耕祭祀。
据调查大量民间信仰的祭文或祝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庄稼兴旺”等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由此可以看出,农耕祭祀是岷县民间信仰的发轫。再从史前考古发现,岷县洮河沿岸以及邻近洮河沿岸的黄土台地上,几乎全是史前人类长期聚居地。而农耕文明是与黄土文明同期的。农耕祭祀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最早的农耕祭祀,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轫,不论是“易经”、“老庄”、“孔孟”等思想成就的产生,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农耕祭祀的启迪。
原始苯教。
苯教继承了藏族远古原始宗教的基本信仰,早期主要崇拜天地山川、水火雪山、土石草木、日月星宿、雷电冰雹、禽兽生灵等自然物,可归纳为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生灵崇拜、图腾崇拜、图符崇拜,灵物崇拜、祖先崇拜等,崇尚念咒、驱鬼、占卜、禳祓等仪式。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氏族社会的擅变演释,对守护神和神灵的崇拜逐渐成为主要信仰。早期原始苯教十分重视祭祀,特别注重丧葬仪式。
苯教强调神和人类的共同起源,人和神之间存在亲缘关系,其创世传说描绘了天神、人类、动物、生灵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宇宙世界图形,即三界说。天上住着天神和他们的眷属,中间一层是人类居住的地方,人间的统治者是天神的儿子。而地下和地表这一层住着各种精灵、魔怪和龙,守护着地面、地下的资源和财富。这是苯教教义建立的基础。其实,苯教的这一思想影响不仅在藏族,我认为中国西北部的所有族群都受到其影响,特别是古羌族的影响。这在史前考古墓葬形式中就能看到其痕迹。中国古代“天地人”三才思想都与其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龙神(湫神)崇拜就是原始苯教水神崇拜的继承和发扬。
藏传佛教
在我看来,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最大不同点,就在于把佛教信仰给完全世俗化了,佛给人格化了,人给佛格化了,把佛教信仰普及到千家万户中。这种改变,把宗教深入进了每一个信仰者的骨髓和灵魂,使得他们坚信:他们所信仰的佛,就是某个特定的人,某个特定的人也有可能成为佛。佛与人同在,佛与人同知,佛与人同生。这样影响的结果,由佛推及神,就会使信仰者坚信:他们所信仰的神,就是某个特定的人,某个特定的人也有可能成为神。神与人同在,神与人同知,神与人同生。在岷县的所有龙神(湫神)信仰中,类此现象极为普遍,比如锁龙月露滩的三位娘娘,原本是普通的农家姑娘,突然间就变成了神圣的神。有了神附加,当地群众在表达信仰和祭祀理念时,自然不自然就会顺手拿来当地盛传的藏传佛教仪式,也把神给世俗化、人格化了,通过人间最为世俗化的娶亲方式来完成对神的信仰和祭祀诉求。
4、民间信仰对林木植被保护的理念
在我进行田野调查中,锁龙月露滩青苗会活动上有篇程式性的《立夏祭山祭文》很有特点。每年立夏的前一天,当年的二位老爷都得带领所有老友,由司家主持,前往土坑梁去祭山,那里有祭山庙。庙已拆毁,遗迹留存。祭山时,要献小猪1只,鱼1条,三色供果。猪头、鱼是属于轧山的禳物,能保取水、防雹灾,鱼有压土作用,也有年年有余的寓意。先焚香、点烛、烧纸钱,然后念祭文。祭山结束后,要把猪头和鱼就地淹埋。埋时,鱼必须是活的,猪头是煮熟的,还要在坑内先铺填烙好的金灿灿的油饼,把活鱼和猪头放进去,用油饼覆盖严实活鱼和猪头,用土填埋。陪官、三陪官陪护老爷在老远跪香,其余老友举行祭山仪式。结束后,老爷才能坐下休息一会,与大家一同下山。
《立夏祭山祭文》:
诸神牌位列布如下:
风伯雨师行雨龙王,雷公电母井泉龙王,南方丹灵火帝真君,本县城隍显应尊神,湫山总督,八海龙王,理川赤刹,四府龙君;当方有感九天圣母金花娘娘、金皇娘娘,二位尊神,当方有感山神、土地之神,虫王八蜡之神,青山绿水绿草之神,黄马大唐左辅龙王,四府龙君右弼龙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岁次月朔越祭日主祭弟子〇〇人谨以香清酌000祭云马之仪,致祝於〇〇神之神位下,跪而祝曰:
每年四月八祭北风牌位列后,风伯雨师行雨龙王,雷公电母井泉龙王,神德比天尊,恩同地厚,保佑群生,久有长我育我之恩,涵养万,博施鞠人谋人之泽,今值禾苗方盛,农事将成,我众姓遵照古规,聚集庙内,伏望神恩下降,圣德丕应,扬仁风而除旱潦之灾,降鸿恩而广生成之惠,风不越而杀,雷不发而震,愿多黍多,有千仓万箱之庆;余多余九,三呼庚呼祭之声。且民无夭札,各得生成之利,物无疫疠,悉见饮啄自如,夫人依神而生,神即依人而行, 惟神之德,我众姓戴恩不忘矣!
伏维          尚飨

对诸神及其职责的说明:
(1)湫山总督、湫山总司:属于临近礼县的两位湫神。
(2)八海龙王、四海龙君:是两个水神。
(3)理川赤砂爷:临界的一位湫神,现属于宕昌县管辖。
(4) 二位阎君:是专门把守水瓶的两位神将。
(5)皇爷:黄马大堂的一位神将。
(6)四爷:即四海龙君
(7)大将军、二将军:是专门看管池林的两位神将。
(8)掌愿仙官、掌愿先宗:是对如上神祗的通称。
从这里可以看出,岷县一带祭祀的主要还是龙(湫)神。关于龙神,学术界有多种说法,基本统一在原始苯教的起源框架内。龙神是水下自然力的掌控者,水族类动物虾、青蛙、蝌蚪等都是龙神象征。他们认为天、地、日、月、星辰、雷电、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兽,包括一切万物,皆有灵气,与人的生命都是同等的、对等的、平等的,因此对这些万物,既不能随意玷污,更不能随意毁坏。特别是属于寺院或者庙宇内的万物更是神圣得不得了,只有加倍供奉和呵护,不能肆意破坏。正因此,才有了如上十个例证的列举。供养龙神有利于丰产,有利于财源茂盛,认为龙神是居于水中的神灵,主司雨水,而水是一切财富生成的基础。他们普遍认为龙神的财神功能是和其主掌雨水的职能联系在一起的。这一信仰理念,其实贯穿整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不仅仅是在广大藏区的原始苯教中。说明龙神的信仰是中华民族固有的贯穿数千年的国族信仰。迄今发现最早的具有七千年历史的龙山文化中玉猪龙的信仰就是例证。这一具有国族性质的信仰,孕育、启迪和引发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绵延不断的道、儒、释等等思想之江河海湖的生成和流淌。特别是对生态保护的哲思及其行动,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
“洚水儆予,”(《尚书·大禹谟》)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易·上经·乾》)
至哉乾元,万物资生”(《易·上经·坤》)
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庄子·天道》)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
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庄子·秋水》)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山水》)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庄子·齐物论》)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在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思想中,《庄子》有着集中体现。庄子认为万物的“有用”与“无用”,完全是人为的主观划分,自然界中不存在无用之物。使我们清醒人类在评价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价值时,极容易犯狭隘的功利主义错误,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忽略了万物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及事物内在的联系。庄子昭示我们,即是“蝼蚁”、“秭稗”、“尿溺”等象征自然界中渺小、卑贱、肮脏的东西的存在也是合乎道的,是大自然精心安排的结果。道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自然界万事万物决无高低贵贱、有用无用之分。这些思想,在《墨子孟子论语春秋繁露老子周易管子荀子礼记淮南子吕氏春秋论衡盐铁论》等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反映。中国的民间信仰,由于具有相对保守性和持久性,不容易受外来思想的影响,因此更为古老和传统。它的形成历史少说也有数千年,远远超出某些西方国家的形成历史。它是漫长中华文明之河流淌的沉淀和结晶。正因此,陈进国先生把中国民间信仰定位为中华教,我觉得还是有其道理的。对此我要另文专论。在民间信仰中,如上关于林木植被保护的理念仅是其丰富理念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是包含着对国家的认同、族群的认同、政统的认同、道统的认同、行为的认同、习惯的认同、历史的认同、地缘的认同、道德的认同、思想的认同、情感的认同、价值的认同、风俗的认同等。而这,对于构建统一的和谐的完整的社区社会乃至国家形态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忽视了这一点,其社区或社会以至国家极容易走入分崩离析的尴尬境地。这几年来社区间的不和谐以及人伦道德的败坏或者是丧失,就与此有关。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保存着最具特质的东方思维或者是中国思维的元素。中国文化的DNA多保存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中华文明五千年来能够绵延不绝、长盛不衰,期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间信仰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甚至每每在关键时刻会充当中坚力量。
四、如何看待民间信仰对林木保护的意义
1、民间信仰对林木植被保护理念的合理性
关于民间信仰对林木植被保护理念的合理性,我想把话题放远一点谈起。历数人类文明史上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几大文明版块,就如梁启超先生当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所说:“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然而,在近三百左右年来崛起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却是当下国际影响力最为重大者。这一文明的崛起,时间很短,对于世界的冲击却是人类史上数千年来绝无仅有者,可以说完全打破了人类安定祥和的生活秩序,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秩序的破坏,由此而引发到对社会秩序的破坏。生态秩序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基础。西方文明强调经济极端化发展和无限量高福利消费,导致了对人类生态秩序的彻底破坏甚至是颠覆,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社会秩序祥和稳定的根基。自从有了强大的极具侵略性的西方文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相继发生,之后接连不断的许多次局部战争,几乎均与西方国家指示或授意脱离不开干系。最近美国又联手许多发达国家对中国稀土产业施压,这种全然不顾他国生态系统惨遭破坏的强横行径,居然非常堂而皇之、正气凛然、咄咄逼人。中国36%稀土储量凭什么承担90%以上供应 ?为什么西方国家要强逼中国出售已经濒临发掘绝境的稀土工业资源呢?这不是强人所难吗?这是西方文明对人类生态秩序和社会秩序冲击破坏的又一具体反映。
对于我国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完全引进与中国悠久文明格格不入的前苏联治国理念,加以之后的大炼钢铁运动和农业学大寨运动,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生态保护理念和生态秩序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毁灭性破坏,导致中国这些年自然灾害频发,社会道德秩序混乱。这些事实的发生,有意无意间迎合了西方文明对人类自然生态秩序和社会政治秩序的冲击和破坏。
近些年来,在我国民俗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等专家学者的学术探讨和不懈呼吁下,中华传统民俗思想逐渐清晰地呈现了出来,越来越受到从民众到官方、从学者到国家领导的普遍重视。更为可贵的是,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始至第三批,已有17个庙会活动进入名录。这是官方对民间信仰的首次肯定,也是建国60多年来国家对民间信仰的首次肯定。事实上,中华民族在面对或者是对付朝代更迭、外族他国侵略、本国的各种各样政治运动时,能够坚韧挺立不倒支撑起民族大义的内在动力之源,就是中国民间信仰。比如上所列举的岷县寺院或庙宇中得以保护而存在下来的禅林或树木,就是特例。民间信仰中对生态秩序的保护理念,体现了民间信仰理念的合理性、深邃性和坚韧性。它是中华民族对天地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智慧把握。这一把握,当政府或国家意志在某一特定时段缺位时,它就会自然而然地悄无声息地弥补上来,尽最大努力坚韧地润物细无声地履行自己的理念和使命,为中华民族屡次渡过劫难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卓越贡献。而这些贡献,更多的国人包括国家领导人并不一定清楚明了。可以肯定地说,全面而深入的各种民间宗教信仰理念对全国各地林木植被保护的意义是巨大的,它能够防微杜渐、潜移默化地深入进人们的灵魂深处、情感深处去进行教化和抚育,因此效果特别显著。难怪曾任乡政府书记的李杰先生这样说:“先栽树,后盖庙,树林就保护住了。”我们不能一棒子就把这一“经验”打死,而应细细玩味和诚恳思量其在特殊时段的合理性。
对于民间信仰的力量,我想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我有一个同学,男性;一个邻居,女性,属同龄人,关系均好。该男性同学对蛤蟆特别惧怕,一旦听到这个名称,浑身就会立刻毛骨怵然,瘫软在地,惊恐万分,魂飞魄散。该女性邻居对蛇特别惧怕,一旦听到这个名称,浑身也会立刻毛骨怵然,瘫软在地,惊恐万分,魂飞魄散。对蛇的惊恐,由于毒蛇能够伤人,还可以理喻,对蛤蟆的惊恐,就无法解释了。因为蛤蟆根本不伤人,而且是益虫。还有一个长辈亲戚,系女性,她说只要听到或见到毛茸茸的东西浑身就会发怵,内心就会极度惊恐。类似例证我听到很多。其实当他(她)们真正面对生命危险时,未必就表现得如此恐惧孱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他(她)有发自内心的畏惧或者敬畏。无知者无畏。有知者每每胸怀敬畏心。为什么好些能够代表全人类最高智慧的科学家,到了晚年,往往皈依了宗教?因为他们知道得太多,也才知道自己不知道得更多。有好些奥秘,只有通过超验信仰才有可能感知。那么,民间信仰,作为宗教信仰的另外一种形式,也具有这样的魅力。民间信仰的力量,同样来自于民众发自内心的畏惧或者敬畏。虽然它并不伤人,但只要怀有敬畏心,对其信仰就会是赤诚的、忠烈的、肝胆相照的。这说明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信仰。
2、既然如此,在保护林木方面,就不必强调现代法治理念了?对此,我必须要明确强调,不但不能放弃现代法治理念对林木植被保护的作用,而且要以现代法治理念为主要管理措施,做到二者结合,相得益彰。因为还有很多人众由于无知而特别的无畏无惧。法律是罪恶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人类完全丧失掉了方方面面的伦理道德之后,法律会毅然决然地非常势利地站在道德的对立面,实施更大更全面的罪恶。因为只有方方面面伦理道德得到全面确立,法律的公开、公平、公正、正义原则才能得以保障,法律的震慑力也才会体现出来。但是人类完全丧失方方面面伦理道德的时段毕竟是少有的短暂的,更多的时段还是方方面面伦理道德得到确立的时段,因此确立现代法治理念实施树木植被保护,应是人间正道。在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中,特别是秦汉时期,对保护林木有着非常具体的严刑峻法。这些经验都是我们今天值得借鉴的。而且对法的信仰应该是现代社会公民起码的素养。法的信仰是对我们生活规范、生活秩序的信仰,民间信仰是对我们族群认同、祖魂认同的信仰,二者同样重要,尽管法的信仰远没有民间信仰内涵丰富。
对于林木、古树来说,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达到保护的目的,我认为就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能够贯穿数千年的历史经验,更不能轻易随意否定。我们要尊重古人的智慧,相信古人的智慧。保护树木,尤其是古树,不仅仅是人类生态平衡的需要、生存环境的需要,更是保护我们文化脉络、历史脉络、人居脉络的需要。古树是一隅庭院、一片村落、一座城市的文脉、仙脉。砍掉它,寓次在这里的族群或者机构或者个体,就是赤裸裸的没有教养的、流氓了。而我们每一个人,不论男女老少,不论东西南北,不论五湖四海,不论高低贵贱,如果都能够自觉在有生之年淳朴自然地去呵护寓次环境中的每一棵树木,特别是树龄比我们自身、父母以至祖辈年龄还要高大的树木,怀有一颗崇敬之心,而进行百般呵护,那我们也就呵护住了寓次在这隅庭院、这片村落、这座城市的文脉、仙脉,我们也就成了这隅庭院、这片村落、这座城市悠久文明的组成部分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论财富有多少、寿数有多高、官阶有多大,对于古老的庭院、村落、城市来说,永远是一个寓次者,永远是一个匆匆过客,真正的主人,是长久生生不息在这里的生物体、建筑群、富有文化品位的历史和富有历史品位的文化,有了这些悠久圣物的存在,才能说明这隅庭院、这片村落、这座城市的悠久和神圣,也才能提升曾经在此环境中寓次过的匆匆过客的品位和价值。

作者: 宁锐    时间: 2012-8-5 16:09

下了力气!可贺也!
作者: 朱卿    时间: 2012-8-6 11:08

长见识了。在我家乡那边无论是寺庙还是祠堂基本看不到了。每每到寺庙都很矛盾,一方面在寺庙中感到很是神圣,另一方面内心的教育有告诉自己这是不可信的要排斥它。其实,我感觉民间信仰也面临这个问题,在现代文明不断进入和深化,民间信仰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危机。在冶力关的天池冶海,就碰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到冶海的路上,碰到一家藏族背着东西到冶海祭祀,同样在藏族看来的神圣的天池中却开着游船,看起来似乎相安无事,其实是在不断的碰撞。另一个现象是:在冶力关的常爷池沟大庙,在采访当职的大会长的时候,一方面讲了许多常爷的传说故事以及神迹,一方面又看电视宣传,讲着和谐社会,讲着毛主席的故事,感觉在这里民间信仰在和现代文明不断的相碰撞和融合,在观念上也在改造人们的信念。
作者: folkman    时间: 2012-8-16 11:45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2-8-16 20:04

非常好的视角,人类学详实的调查加上文献梳理,很能成型的研究。

问题:民俗学可能关注文化的功能性的一面,但是文化在权力和资本面前又是很脆弱了,所以最后说明民间信仰对保护森林的意义我觉得倒不是特别有说服力,反而是在这个论述的过程中突出了信仰在社区内部的实践过程,而且凸显了信仰在社会变迁时候的张力,把这些事件串联到一起之后,也许会发现信仰体系和庙会组织其实就是这个地方管理生态、生产、生活的秩序性力量,但是国家语境却是时时刻刻在场的,似乎是因为信仰引发出的系列事件(当地人的解释),其实就是当地人对外部力量的恐惧,社区本身的文化系统(信仰、神灵体系和庙会组织)受到挑战,一定会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果能搜集到档案馆或林业部门在建国后直到今天对这一地区林区树木的管理记录会更有意思。


另:应该是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而不是龙山文化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2-8-16 21:15     标题: 回复 5# 的帖子

谢谢指点!
“如果能搜集到档案馆或林业部门在建国后直到今天对这一地区林区树木的管理记录会更有意思。”这点我正想去做。说实话,之前有这方面的意识,事情一忙就忘记了。你这样一提点,我就必须去如此做。本文仅是我民间信仰思考的一个突破口,因此文章写得很是破碎。这点我内心清楚。
“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而不是龙山文化。”正确。谢谢!是笔误。但你不指点,可能会一直不自觉的笔误下去。
作者: 张润平    时间: 2012-8-16 21:17

谢谢如上各位老师的鼓励!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