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神鬼之祭:傩面 祭祀画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2-8-14 21:05
标题:
神鬼之祭:傩面 祭祀画
2012年08月06日 11:45 来源:凤凰卫视 文化大观园
[flash]http://v.ifeng.com/include/exterior.swf?AutoPlay=false&guid=2bdb534e-1ebf-4625-ba04-9cc64337ccc4[/flash]
核心提示:从神话传说和文字记载来看,傩产生于皇帝时代的中原地区,形成并完善于商周时期。傩面对于傩戏和傩班弟子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很多民间的傩班弟子而言,不跳傩的时候他们是普通的农民,在村里是不入流的杂姓,没有社会地位。可是一旦他们戴上傩面,他们就成了威严的神灵。霎那间,跨越凡俗而拥有了神的尊严。在这次的展览当中,傩戏面具被放置在了门口的最显眼处。
王鲁湘:《左传》里有句著名的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的是国家的公祭仪式,“戎”指的是国家的军事行动或战争。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从这里可以看出,祭祀一直被历代君王所重视,是华夏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国家的祭祀仪式以外,在民间祭祀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我们刚才看到的表演,便是随民间祭祀而生,在漫长历史演进中,与宗教、民俗和民间艺术结合演变而成的,人们称之为傩戏。
2011年10月,在北航艺术馆内举办的“2011北京·中国民俗艺术国际论坛”中,民俗收藏家颜新元教授向大家展示了近200近傩舞面具以及80幅尘封百年的古代祭祀壁画。也许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在我们生活当中,正逐渐消失的那些古老的祭祀仪式。
王鲁湘:你这些傩面主要是来自于贵州吗?
颜新元:贵州为最大多数,但是也有江西和四川的,还有湖北的、湖南的。
王鲁湘:湖南的也有。
颜新元:你像这种就是贵州的。
王鲁湘:这是贵州的。
颜新元:像这种,像这种就是湖南的,你现在呢,湘西那一块,土家族苗族你还能看到头上的那种髻。
王鲁湘:对,就这个嘛。对,这个可久远了。
解说:当灾难和疾病降临而人力所不能及时,人们就想到了傩。这些正是傩得以延续千年的重要原因。人们对傩神的敬畏实际上是对生命守护神的敬畏。傩面的形象包含着古老的图腾崇拜和鬼神信仰。而它所塑造的样貌繁多,除了正神和世俗人物外,也有像钟馗、吞口这样的凶神。
颜新元:像这一种是,这一种是挂在建筑物上的,避邪的吞口。
王鲁湘:啊,这是吞口啊。嗯,吞口。
颜新元:吞口。
王鲁湘:实际上有点像过去的,像饕餮,是吧,啊。
颜新元:哎,像过去的饕餮,有把宝剑。
王鲁湘:这个呢?这么大的东西是不是用手举着做?
颜新元:它这个是碰到一定的节日,舞狮啊,干什么,就是拿在手上的。你像这嘴,在里面做一个动作,它可以张嘴的。然后后面用布连接起来,用一些带毛的布,或者是象征毛的布。
王鲁湘:这个是个下巴颏,其实是可以这么一扇一扇的。
颜新元:它必须结实,不能细碎的那种雕刻,一细碎,打了一个跟斗它就掉了,所以你看它是大片大片的,很整的木头。而且鼻子都没有尖尖的,容易磨掉的感觉。
王鲁湘:都是圆弧型的。
颜新元:圆弧型的。
王鲁湘:在这次的民间祭祀品展出中,除了傩仪所要佩戴的傩面具以外,还有大量的祭祀画。说到祭祀画,我们所熟知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就是原本供人祭祀所用的。随着民俗文化中心祭祀活动迅速日常化,大约从唐代开始,中国开始流行可以移动的壁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水陆画”或“功德画”。而这次颜新元教授为我们展示的,也正是这种被广泛用于民间祭祀、娱神的移动壁画,它们的功能、内容、构图、色彩、绘画方式与之前的洞窟壁画差别甚微。
所不同的是,后者用绢帛或者纸张做成卷轴以便于灵活悬挂与收卷。在湖南洞庭等地的祭祀班子中,“满堂画轴神像”是他们最值钱的财产,多的大小近百张,少的也有十多轴。
解说:这些藏品的主人颜新元三十多年来,一直自费从事民俗的考察与研究,更是拥有中国鬼神祭祀画最多的藏家。而关于祭祀对于民间的意义,他也有一段自己的记忆。
颜新元:文化革命就是有一个晚上,一个姓刘的家死了一个老太太,那个老太太就是做追悼会,追悼会是大概乡下的作息比较晚,可能是现在的八九点钟的时间,就开始追悼会,来了生产队的队长,来了大队的支书和会计等等大队干部,就致了追悼词,许多许多的人都来看热闹。
然后支书这个队长,开完会议他们走了,对大家说了一声,我们要先走一步啊,余下的事情你们就去做,接下来呢,就是一个传统的很保密的一个祭祀活动。就是文革中间,顶风作案。然后就挂出一些这样的画来,这些祭祀的画,其实它在生活中间它是原本在过去时代,文革之前它是除了死人这种活动,也有生了孩子,也有要接生的时候,要求顺利平安,也有生孩子生出来以后,做十招,做三招,反正是祷告主神嘛。还有是求雨啊,求天求地。
解说:此次展出的80幅古代祭祀壁画,均为古代传承的工笔国画真迹,它们来自贵州、江西、湖南、四川等地。跨越了明代、清代、民国几个时期,包含巫术、道教、儒教、佛教和祖神信仰等板块,分分合合,纠纠结结的文化与情感内容。
王鲁湘:你看它这个画法,这个马上一个正侧面,但是正侧面我们却看到它两只眼睛是吧。
杨新让:对对对。
王鲁湘:两只眼睛,你看这个正好三幅画是一个堂好像。
杨新让:对对对,它这个它还是走,怎么说呢,它是在向高手看齐的,它的民间味还不太足,它的这个工笔重彩的传统的仕女画等等的这些技术它更体现的。这个这属于高手,这个收藏的话,恐怕是得属于有钱人家。
王鲁湘:有钱人家。
杨新让:才能雇人,在我家管饭、管吃管住,慢慢地给我画,画画,画多少画多少,那不是穷家所能够达得到的。
王鲁湘:提到祭祀画,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历史上著名的唐代画圣吴道子就是一位祭祀画的画家,他一生中画的最多的就是佛道宗教祭祀画。与他同时代的诗人杜甫,看了他在洛阳北邙山玄元庙所画的《五圣图》之后,还曾写下一首赞美诗。可见,后世祭祀画家推崇吴道子为始祖,是不无道理的。
再往近些看,齐白石先生也曾画过大量的祭祀画,在颜新元教授家里我们就有幸看到了,齐白石先生所留下的祭祀画作。
解说:在颜新元教授家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民间祭祀绘画和雕刻。同时,我们也请到了齐白石纪念馆的馆长陈小奇先生,和我们一起来鉴赏这些精采的画作。
陈小奇:它这个上面就造型了,齐白石的木雕里面经常出现这样的造型。
王鲁湘:是吧,木雕里头。
陈小奇:他的木雕床里面,有一些古典的故事,经典故事,他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出来,就是这么多造型。实际上到他后来的写意人物画也是这样。
王鲁湘:也是这样。实际上也是一张一张,一张一张接起来的,星塘老屋后人白石,就是小奇,这个东西可靠性如何。
陈小奇:我就感觉呢,因为我们老家那个时候啊,祭祀的时候,这种形式的表达是常见的。
王鲁湘:常见的。
陈小奇:当初是凡是这里的宗教活动,就请当地一些名家,画的这样一些图象,表达了那种气氛,这一个我觉得齐白石他不是有齐美人之称。
王鲁湘:齐美人。
陈小奇:他那个线条造型就是这个感觉。
王鲁湘:你看啊,他也不完全就是画神仙,他在这些神仙鬼怪中间,其实加了一些文化题材的东西,是吧。
陈小奇:你看,就已经开始创造了。
解说: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祭祀画在民间绘画中的普遍流行。而在包含美术、舞蹈、音乐、书法、口头文学等综合形式的民俗艺术体系中,这些视觉范畴的民间绘画首当其冲的担当起了传递人类历史和地域文明的重任。
戴上它,沟通天地两界,跨越凡俗。
颜新元:灵魂是到哪里去,灵魂是到地下去。
解说:摊开它,看鬼神祭祀的文化与历史。
左汉中:判官嘛,判官以后就开始惩恶了,开始惩恶了,对妻子不忠啊,干脆就给你砍成几段。
解说:傩面,祭祀画,文化大观园《神鬼之祭》正在播出。
王鲁湘:祭祀绘画除了画师外,还有一个为人所关注的地方,就是开光,开光愿意即让初升的太阳赐予本物生命的画像以先天之灵性,使神像耳聪目明,七窍开通。开光开得好,神明才会“有求必应”,这些民间祭祀画一旦被认为具有了灵性,就要时常打点。同时,许多的禁忌如同法律一般严格。如在收卷时,不能将画绢夹在胯下等等,若是前一辈法坛艺人故世,祭祀画所有者没有后人从艺的,他的后人也不能将画变卖,只能给原先的持有者烧去阴间,或者送给别的法师。否则以钱论价,亵渎神明,将会遭报应。
解说:祭祀绘画从内容上看分有三种,一种是受祀神纸,包括天地水阳各界众神。一种是娱神和民众自娱的历史戏曲故事。还有一种是晶世的地狱报应图景。其中地狱报应图又称“十王”或“十殿”,用于超度亡灵的祭祀。我们不难看出,因果报应,惩恶扬善,也是民间祭祀信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左汉中:它像那种劝善的就是那些二十四孝啊,那些戏文故事啊,它还有一种就是惩恶的,惩恶的就是有一个部门管,就是地藏王。地藏王管阎王,管判官,管小鬼,这个环境就是首先就是这个阎王,阎王呢,这里是判官,阎王就是民间打官司的,现在还没进地下来。
王鲁湘:哦,还没进来。
左汉中:这个是家庭暴力是吧,男打女,欺负妇女,这个是贪官残害忠良,欺负老百姓,他在哄他,他是吓了一跳,几乎要告他下地狱了。好,这些事情发生以后,这里他首先打一批判,这里一个判官,判官以后就开始惩恶了,开始惩恶了,他就很快地会发现这种妻子受害,还有是什么贪官呐,贪也不是完全官贪,老百姓也贪的,贪的就在下油锅里面吃东西。
王鲁湘:下油锅。
左汉中:哦,捞油水嘛,烧滚的油你来喝,不好吃的肉请你去吃,你不贪嘛,这种,它这种真是很残忍的,实际上这个东西,我觉得好人没问题,但是坏人看了还是有点胆战心惊,还是起到一定警示作用。
解说:作为中国宗教风俗的重要研究对象,除去形形色色的鬼神信仰以及先祖崇拜,在中国唯一一个全国性的宗教当属道教了。在事实上,在中国各个地方的道教又分为不同的法派。他们所敬的神也不尽相同。在颜新元的收藏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经典的道教祭祀画。
范华:这个是老子。
王鲁湘:老子。
范华:这是道德天尊。
王鲁湘:对,道德天尊,三清之一啊。
范华:应该有,旁边应该有原始天尊和灵宝天尊,光有一个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太上老君。
王鲁湘:在道教的这个神仙系统里头他最高的,是最高的三个之一。
范华:三清是最高,以后就这些画都是做法事用的,在家里就没有人挂这样的画,光是道士,光属于道教,以后就你看有写什么时候做的,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不过这些画有很多从,有很多非常漂亮的明朝的,这些画,很宝贵啊,但是我们对我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看这样的画,就比较有特色,这是四值功曹,功曹是这个,这些像那个送信的人呐,他们就是发函呐,发函里面是一个表文,以后他们把表文上天呐,四值功曹里面有四界,四界。
王鲁湘:四个层次的这个空间。
范华:每一个功曹骑一个,你看有麒麟,一个仙鹤,一个龙。
王鲁湘:乘龙的,骑马的。
范华:都是,以后就做法事的时候,按照那个什么时候做的,有一只功曹就会发这些表文上天。
王鲁湘:他们手里拿着是表文,是四界功曹其实就是信使,把这些表文,一界一界的,最后达到最高的天界。
范华:是。
王鲁湘: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祭祀画是长沙出土的战国帛画,从它们精湛的技艺与老道的传世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祭祀画在这之前一定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然而,对这个时期的断定,已经无法找到准确的记载。西汉时期,中国的原始道教尚在民间孕育,当时楚风崇尚的巫术,大大小小的祭祀绘画,一概都是“沿用古制”的巫术绘画。
1971年底,在长沙市东郊,东屯渡乡马王堆汉墓中,一件彩绘“T”形帛画的出土,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对它的内容、称谓和用途,一直存在着多种说法,对此颜新元教授也提出了他的看法。
解说: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在马王堆的“T”形帛画,分横段和竖段两部分。横段部分代表上天的广袤无垠,竖段描绘从冥界到天界的升仙过程。在汉代人心中,死亡是人生中的另外一个重要时刻,它意味着从人世到达天境,这是比生还要隆重的典礼。在重任的陪送下,经幡在前,它指引着灵魂升入界,招魂安息。
然而颜新元教授却对“升天说”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颜新元:马王堆“T”形帛画不是这边是日,这边是月吗,好,所有的龙,龙是哪里,不是水嘛,水之神物,灵魂是到哪里去?灵魂是到地下去。
王鲁湘:灵魂往下走。
颜新元:因为指我们的灵魂到天,是佛教的观念,是佛教从东汉才有的观念,而且佛教进来的观念,也只代替了厚葬的那些实物,用纸扎陪葬,做一个假房子,烧掉,做假房子,上边坐一男一女,拿着一把扫帚,这是你的佣人,你不用真的活人去陪葬,这是一大贡献。
以非实物的东西来取代过去西汉时候的厚葬,然后引领袅袅轻烟,灵魂就很自然根据同时来的佛教,灵魂观念就到了天上去了。但是之前是到地下的,我就首先有这个结论。
王鲁湘:所以那个马王堆里头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有一个陪葬的物品单,是报给地藏主的啊。
解说:这件神话与现实交织的马王堆“T”形的帛画,被历史学家和文物学家视为重要的研究材料,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到,祭祀绘画曾经经历过的辉煌时期。在人类认识能力并不发达的情况下,他们需要解释周围发生和存在的一切时,必须找到一种超自然的力,来使得社会生活保持一定的秩序。鬼神巫的崇拜,也就因此变得十分普遍。
然而这些花样繁多的民间祭祀方法,又是如何在千百年中流传下来的呢?
颜新元:这种艺术的东西在中国哪个村子里的,哪一个人都有,除非是极少的,完全没有传承依据的个体。比如说我母亲,就是一位我认为最没有艺术细胞的人,因为她一不会绣花,二不会刺绣,三不会剪纸,可是她会给人家小孩子睡不着觉,抱过来,她会把拿一个量米的米升,装上米,盖上一块轻布,然后手掌在上面摸一摸,然后放在碗里面,包上黑布,对着小孩子胸口,念念滔滔的,把祖宗传给她的那些咒语,放在脑子里面,关起我的师傅的原神,灵气马上就来。人们,真的灵啊,这小孩子,当然未见得还真有某种所谓的科学,但是至少有一种功能,给小孩子生病的小孩子,给小孩子的家长一种安慰,因为我们常常很多的时候的疾病不存在是身体的疾病,是你神心情不安,尤其是大聪明的人,你的精神的状态立刻就联系到你的身体,只要你一紧张,你马上就会生病,越聪明的人越有这种本能,越割舍不开。
所以小小的孩子,也会有精神的治疗,我不排除还有其他我们人类未知的成分,但是至少一种精神的安慰和鼓舞,就在其中,我妈妈至少会这个。她至少从传统的文化里面,继承了一个不为很多人所知的,一个最神秘的一样艺术。
东方文明的传统的完整体系的禁欲下的这些人民,他们至少在精神领域,有一个比我们现在的物质时代,工业时代,被机器左右的时代,更有一种人的主观的境界。
王鲁湘:公元1949年以后,随着一系列“破除迷信”,扫除“四旧”运动的开展,大量的祭祀活动逐渐走向衰亡,偶尔为之者也因偷偷摸摸而变得粗糙、简单。古老、精美,并且曾经拥有过辉煌历史的民间祭祀画,无可奈何地走到了尽头。然而,换一种角度来看,他们并非是迷信,其艺术与文化价值更是无法为人们所忽视,以祭祀为核心的“礼乐”文明,表达了一个民族的最深刻的哲学思辨,并且深深根植在了我们心灵的最深处。
就像社会学家威廉·狄尔泰所说的那样,世界是从幻想、术士、占卜、神谕和预言,即通过艺术幻想的金门,将实在的事物服从于人类的认识,走向普遍有效的科学世界的。
作者:
雪过天晴
时间:
2012-8-15 16:22
静止地看是艺术品,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却与信仰密不可分。之所以传承至今,其实应该是信仰的力量吧。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