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打印本页]

作者: 杨树喆    时间: 2012-8-8 22:31     标题: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一、基本情况
       中国语言文学是广西师范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始于1932年创立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80年来,先后有陈望道(首任中文科主任)、夏征农、欧阳予倩、谭丕模、穆木天、沈西苓、吴世昌、逯钦立、冯振、林焕平、陈振寰、黄海澄、王杰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在此担纲任教,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传统和基础。
       1995年,学科获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并在2001年的终期验收评估中获“优秀”等级。目前,学科曾顺利开展过“广西文学史”项目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工作,拥有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专业硕士学位国际汉语教育授权点、高等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各1个,省(自治区)级重点学科2个,省(自治区)级重点研究基地3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3个。拥有一支56人的优秀专任教师队伍,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37人、博士生导师11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曾宪梓教育基金奖”一等奖得主、自治区“桂学研究”首批特聘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人选、自治区级先进教学管理工作者各1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广西优秀专家各2人。另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各2个。此外,学科曾获得2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文学院2007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学术水平,科研工作处于国内前列。近三年来,先后承担了50项科研项目,其中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15项,省(自治区)部级科研课题14项,近五年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新华文摘》等重要期刊发表或被转载80余篇高水平论文,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多部高质量学术专著;曾荣获30余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学科在在中国中古文学与文献、多民族与壮族文学与文化、广西古代文学与文献、汉语音韵与广西方言、中国-广西现当代作家群与文学流派、中外文论与文学批评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普遍性研究与地方性研究相结合、文学及语言研究与文化研究相交融的鲜明学术优势与特色,有些方向和领域已处在国内前列。
       二、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特色
       (一)中国中古文学与文献
       本方向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备受国内同行关注。主要学术带头人有胡大雷、力之(刘汉忠)、莫道才、韩晖等。其中,胡大雷教授在《文选》等中古典籍文献及文学研究上有较大的影响,力之教授在《楚辞》和《文选》研究上也得到了国内同行的充分肯定。本方向学术团队先后承担了“《文选》分类研究”、“《文选》成书考说”、“《玉台新咏》编纂研究”、“帝王文化与中国文学”、“玄言诗派研究”、“骈文学史研究”、“中国古代骈文文论研究”、“隋唐五代赋系年考证”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和一批教育部、广西社科规划项目。主要代表作有《文选》研究(系列论文)、《骈文通论》、《玄言诗研究》、《隋及初盛唐赋风研究》、《论钟嵘〈诗品〉的目录学渊源》等。
       (二)多民族文学与文化
       本方向的传统强项是壮族文学及文化研究,近年来在南方民族文学与仪式文学、民俗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有新的拓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覃德清教授(负责体例设计并参与撰述)等的《壮族文学发展史》(150万字,获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及《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杨树喆教授的《师公·仪式·信仰——壮族民间师公教研究》,徐赣丽教授《民俗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海力波教授的《道出真我——黑衣壮的人观与认同表征》等。目前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壮族民歌文化传承的多学科调查与研究”(覃德清)、“民众口头创作与族群文化品性——壮族民间文学的文化透视研究”(杨树喆)、“广西特有民族民间舞蹈现状田野调查与研究”(黄小明)、“二十世纪壮族音乐发展史研究”(高敏)等。
       (三)广西古代文献与文学
       本方向的科研工作和研究成果主要由广西古代诗文研究、广西石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和广西地方戏曲研究三个方面构成。其中,王德明等教授在广西古代诗文研究方面,收获了《广西古代诗词史》、“‘杉湖十子’研究”(系列论文)等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等论著。杜海军教授在广西石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方面,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西南边疆专项“广西石刻文献总集整理”、后期资助项目“桂林石刻总集辑校”等课题。阙真教授在广西地方戏曲研究方面,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广西彩调研究”等。
       (四)中外文论与批评
       本方向在中国文论与批评学、西方文论、文化传播与文学媒介研究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成绩斐然。其中,张利群教授先后承担3项国家社科项目课题,著有《批评重构》、《文艺制度论》、《辩味批评论》、《中国诗性文论与批评》及“《文心雕龙》系列研究”等批评学与中国文论著作。麦永雄教授承担“德勒兹诗学与跨语境理论意义”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著有《德勒兹与当代性: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研究》、《后现代多维空间与文学间性赛博空间与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视野》等论著。单小曦教授的著作《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论文《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场裂变》、《论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的建构》有较大影响。
       (五)中国现当代作家群与流派
       本方向的研究涉及中国当代小说家群、广西作家群、桂林文化城作家(剧作家)群、广西师范大学独秀作家群、现代诗人群、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作家群研究等。最具代表性的研究项目和成果有黄伟林教授的《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文学桂军论》、《桂林文化城作家研究》、《独秀作家群寻踪》等,李江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戏剧家群及其成因研究》及专著《桂林文化城戏剧研究》,高蔚教授的《“纯诗”的中国化研究》,刘铁群教授的《现代都市未成型时期的市民文学——<礼拜六>杂志研究》、《桂林文化城散文研究》等等。其中黄伟林《文学桂军论》获广西社科成果一等奖。
       (六)汉语音韵与方言
       本方向继承陈振寰先生倡导的文献音韵研究与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主要学术带头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受过严格的现代语言学训练,具有扎实的文献语料分析能力和田野调查功夫。其中孙建元教授对朝鲜《四声通解》汉字音、宋代音释、湘南桂北土话、入桂闽语的研究,白云教授对疍家话、灌阳观音阁土话的研究,陈小燕教授对桂东南方言的研究,赵敏兰教授对瑶语的研究,关英伟教授对汉语方音语音的实验分析,在国内都具有相当影响。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论文86篇、出版专著6部,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合作)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