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手工技艺大师共议传承之惑:尚需推广文化内涵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2-8-5 01:00     标题: 手工技艺大师共议传承之惑:尚需推广文化内涵

中新网 2012年08月02日 16:27 来源:北京商报

  本来是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但是几位传承人却不约而同地向记者大诉技艺传承之窘境。其实,面对现在很多濒临失传的技艺,传承显得珍贵而稀缺。那么技艺的传承应该如何来保护,传承最核心的是什么?本期不妨与大师一起来讨论一下传承。

  技艺传承

  遭遇多重困境

  在新东安市场首届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上,几位传承人向记者道出了目前技艺传承的窘态。

  据了解,对于如今多数民间工艺品来说,消费者的关注大多仅限于凑热闹看稀奇,很少会有人真正购买。所以,自己的商品销量不佳,直接导致手工技艺人收入低,生活也被迫随之陷入困境,这是目前技艺传承中最大的阻碍。作为河北灞县泥人的传承人薛继刚做泥人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当初做多半是因为自己是这门技艺惟一的继承者,考虑到责任才接手,“不做的话,家里的这个技艺就失传了”,薛继刚说起来也有些无奈。

  薛继刚表示,虽然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有相应的补助及优惠政策,但是仅靠补助还是很难生存下去。目前更重要的,还是得为这些工艺品打开销售市场,能让它们进入一个健康的市场运作中,这样也能给传承人更多动力。

  除了家族传承,技艺大师们也尝试着通过收徒的方式传承技艺。开创了面人塑像艺术先河的张桐人大师回忆说,他曾经收过一个徒弟,但因为各种因素,徒弟学习起来并不认真,最后还反怪他教得不好。这样不愉快的经历也让张桐人从此彻底打消了收徒的想法。

  记者随后了解到,多数技艺传承人其实都面临着技艺传承难的境地。很多大师数十年来专注于其独特的技艺制作,虽也获得一定的成就,但只要说到传承问题就面露难色。一位大师甚至表示自己的女儿嫌这行不挣钱不愿意做,目前惟一的徒弟就是自己的老伴。

  现在,不少大师都愿意免费让人们学习自己的手艺,因为他们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使一些濒临绝迹的技艺流传下去。“很不错的民族文化有一天大家都不会了太可惜了”,这应该是所有手艺人的心声。

  科技发展

  无法代替手工技艺

  其实手工技艺之所以逐渐没落,也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不无关系。

  据了解,目前很多传统技艺都已被高科技技术所取代,但传统技艺有一点是无法取代的,那就是传统技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一位民俗专家介绍,现在有些人做的所谓传统技艺的传承,实际上是变了味的传承。其表现为偷梁换柱,借传统技艺的壳,核心却遗失丧尽。如唐卡颜料改用化学染料,漆器所用的漆非天然大漆,而是化学漆;蓝印花布等蓝染用化学靛蓝;织锦丝线也是化学染料染色,完全没有传统特色颜色的韵味等等,不一而足。

  据介绍,传统技艺的传承就是要充分施展技艺的完整工艺流程,保持核心技艺的必要原料和工具,这就要求了除有形文化外,造型的构思、材料的选择、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技艺、制作的过程、成品的用途以及象征意义等无形文化等都需要延续。

  如今,人们已经开始关注于老字号传统技艺经济价值以外的东西,如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所以就某一种传统工艺来说,就总体而言,都是具有多种价值的。传统技艺也必须遵循传统方法,而且必须是系统、完整的传统方法,包括材料的使用、加工制作的过程等都要完整继承。其中一个节点缺失都会造成传统技艺的链条断裂,从而失去传统技艺的核心。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在现代,传统技艺的传承是需要创新的,这种创新是在不改变传统技艺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改变一些表现形式从而满足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改变成品的用途,适应时代消费者的需求,也就是适应市场的需求。

  如传统织绣及服饰手工艺创新就是重要的环节之一。而据介绍,这种创新必须是建立在保护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既不能使原生态的织绣及服饰手工艺失去其特色,又不能因一味追求手工艺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所以,对于手工技艺的传承来说,要保护其原生态模式,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门类都有着别人不能替代的独特性和惟一性。在创新中不注意保留这种传统特色,那么还不如不创新。保持这种独特性,实际上也是在追溯自己本土文化的根源,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技艺受保护

  也有传承责任

  传承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行业内的人都能总结出传承是立足于“原汁原味的技艺保护”,更要研究如何“为当下所用”,更多地进入当代人的视野和生活,才能更具活力。

  在很多商业专家看来,目前的市场是个多元化的市场,所以,传统技艺在这个市场并不是没有立足之地,相反,如果运用好甚至是大有可为的。关键就是如何找到传统技艺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资料显示,在以前的农耕社会,传统技艺,如日常生活用品多需要手工技艺。只是如今工业化社会很多传统技艺被现代技术所取代。但其实在很多领域,如艺术品市场,仍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所以,政府也在想办法保护。公开资料显示,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发布的《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表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并特别强调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为此,2005年,由文化部牵头、国家相关政府部门配合,开展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评定工作,目前已经通过三批名单。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曾表示,申报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立“军令状”,也是一种承诺,是向社会宣示承担保护该项遗产的历史责任;这不是上光荣榜,更不是做商业广告。如果以保护为手段、以追逐商业利益为目的,不但违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初衷,违背了刚刚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会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应有的毁损。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