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追访传承人(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变脸传承人姜志谦
[打印本页]
作者:
天涯流浪客
时间:
2012-7-14 22:09
标题:
追访传承人(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变脸传承人姜志谦
一、初探婺剧变脸
在戏曲界一直流传一个说法:中国戏曲史的一半在浙江,浙江戏曲史的一半在婺剧。
古老的婺剧是中国戏曲古朴烂漫的山花,其中一特技——变脸,于2008年,正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川剧变脸不同,发展于江山一脉的婺剧变脸更具视觉冲击力。
婺剧变脸必须结合剧情表演的,随着人物的感情起伏、表情变化而发生。怒而红、惊而青、失态为白、气绝而金……演员通过脸色的不断变化,将角色内心活动形象化、具体化。有专家在观看婺剧变脸后惊叹:婺剧变脸不为变脸而变脸,变在情理中、出彩在变中,实在是传统戏曲宝库里众多技法中的精粹。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会长、研究婺剧的专家吴露生评价婺剧变脸,“是揭示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是包含于婺剧古老血脉中的一种绝艺。”
江山婺剧“变脸”特技是浙江婺剧“变脸”的最后一脉,其诞生的确切年代无考,从传人张新钱生活的年代算起,至今也已有100年了,另有说婺剧诞生不久就有“变脸”。
婺剧变脸分“自然变脸”、“抹脸”、“吹脸”、“扯脸”四种。
自然变脸,又名
“一把捋”,亦
憋气变脸或称闭气法,即运用气功改变脸色,表现人物各种不同的感情。自然变脸,艺伶要化淡妆,巧妙运用憋气技法,使面色一刹那间呈红、变紫、发青、转灰……
油彩变脸,又叫抹脸、
彩色变脸、火彩变脸
,即以油彩颜色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脸部表情。根据剧情发展,角色心态的变化,演员将手掌上的油彩快速地往脸上均匀一抹,整个脸立马变色。失态时抹白色,激奋时抹红色,诧异时抹绿色,惊恐时抹黑色。《火烧子都》用到“抹脸”、“吹脸”两种技艺,是经典的变脸剧目。
“扯脸”大致与川剧变脸相同。
二、传承人姜志谦
1955
年考入汤溪婺剧团工作(演员),1959年转入江山婺剧团(演员),招入到婺剧团后,第一个启蒙戏就是抹脸和吹脸的《火烧子都》,接着又学了自然变脸结合抹脸的《周瑜归天》和《定情剑》等变脸剧目。在浙闽赣一带深受群众欢迎,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六十年代前,他创作编排的《松林斗虎》曾经荣获金华地区文艺会演一等奖,浙江省文艺会演表演奖。而且《松林斗虎》被浙江省文化局选拔代表浙江省代表队到北京参加国庆献礼演出,并被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2008年3月被确定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婺剧追访小组随队记者冉楚逊整理编辑)
作者:
天涯流浪客
时间:
2012-7-14 22:12
标题:
追访传承人(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变脸传承人姜志谦
一、初探婺剧变脸
在戏曲界一直流传一个说法:中国戏曲史的一半在浙江,浙江戏曲史的一半在婺剧。
古老的婺剧是中国戏曲古朴烂漫的山花,其中一特技——变脸,于2008年,正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川剧变脸不同,发展于江山一脉的婺剧变脸更具视觉冲击力。
婺剧变脸必须结合剧情表演的,随着人物的感情起伏、表情变化而发生。怒而红、惊而青、失态为白、气绝而金……演员通过脸色的不断变化,将角色内心活动形象化、具体化。有专家在观看婺剧变脸后惊叹:婺剧变脸不为变脸而变脸,变在情理中、出彩在变中,实在是传统戏曲宝库里众多技法中的精粹。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会长、研究婺剧的专家吴露生评价婺剧变脸,“是揭示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是包含于婺剧古老血脉中的一种绝艺。”
江山婺剧“变脸”特技是浙江婺剧“变脸”的最后一脉,其诞生的确切年代无考,从传人张新钱生活的年代算起,至今也已有100年了,另有说婺剧诞生不久就有“变脸”。
婺剧变脸分“自然变脸”、“抹脸”、“吹脸”、“扯脸”四种。
自然变脸,又名“一把捋”,亦憋气变脸或称闭气法,即运用气功改变脸色,表现人物各种不同的感情。自然变脸,艺伶要化淡妆,巧妙运用憋气技法,使面色一刹那间呈红、变紫、发青、转灰……
油彩变脸,又叫抹脸、彩色变脸、火彩变脸,即以油彩颜色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脸部表情。根据剧情发展,角色心态的变化,演员将手掌上的油彩快速地往脸上均匀一抹,整个脸立马变色。失态时抹白色,激奋时抹红色,诧异时抹绿色,惊恐时抹黑色。《火烧子都》用到“抹脸”、“吹脸”两种技艺,是经典的变脸剧目。
“扯脸”大致与川剧变脸相同。
二、传承人姜志谦
1955年考入汤溪婺剧团工作(演员),1959年转入江山婺剧团(演员),招入到婺剧团后,第一个启蒙戏就是抹脸和吹脸的《火烧子都》,接着又学了自然变脸结合抹脸的《周瑜归天》和《定情剑》等变脸剧目。在浙闽赣一带深受群众欢迎,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六十年代前,他创作编排的《松林斗虎》曾经荣获金华地区文艺会演一等奖,浙江省文艺会演表演奖。而且《松林斗虎》被浙江省文化局选拔代表浙江省代表队到北京参加国庆献礼演出,并被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2008年3月被确定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婺剧追访小组随队记者冉楚逊整理编辑)
作者:
天涯流浪客
时间:
2012-7-16 10:43
标题:
对上述变脸知识做一些添加和更正
江山婺剧团保存至今的“变脸”特技,是浙江婺剧“变脸”的最后一脉。该团传承人张新钱,金华东阳人,生于1910年,12岁入大荣春班(二合半班)学戏,先后在大鸿喜、郑金玉、周春聚、新春聚、江山“二合半”等班演武小生,江湖诨名叫“掼不死”,武功极精,拿手好戏有《火烧子都》、《武松打店》、《进香救驾》等。他曾说:“婺剧‘变脸’历史悠久,比川剧‘变脸’还要丰富多彩,是婺剧绝技之一。”可见婺剧“变脸”的历史甚久,如在婺剧诞生之初即已存在,那就应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婺剧变脸分“自然变脸”、“抹脸”、“吹脸”、“扯脸”四种。
“自然变脸”,是演员化淡妆,运用憋气技巧,使脸霎时变红、胀紫、转青、变灰等。如《临江会》中周瑜欲杀孔明反被孔明所饥,其脸色就时而变红,时而转紫,时而变青,最后口吐鲜血,脸色又从青变灰。
“抹脸”,是演员利用“火彩”或“抢背”等的瞬间,在观众不觉察中用油彩抹脸产生各种脸色的效果。如《火烧子都》中子都冒功暗杀颖考叔,凯旋途中突见颖考叔的鬼魂,大惊,于是脸色时而变红、变黑、变紫。《活捉三郎》中张文远亦近似。 “吹脸”,是将粉状颜料利用口吹使其粘在脸上的变脸方法。一般用在“抹脸”之后,因此时脸上有油彩,容易粘住。如《火烧子都》最后一场变脸,子都有庆功会上,举杯欲饮时,杯中先放好金粉,利用遮袖饮酒之机,用力一吹,金粉飞满脸部,变成金脸。
“扯脸”,是时先在绉纱等簿绸上画好脸谱,并缩在额上,变脸时转身迅速拉下即成。婺剧扯脸只有一种,即利用绉纱扯黑脸。如《玉蜻蜓》中申貴升,临终时头向桌下一低,将绉纱扯下,呈死灰色。
作者:
天涯流浪客
时间:
2012-7-16 11:14
“自然变脸”的特征:运用气功改变脸色,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断桥》中的许仙,面对小青愤怒拔剑追杀,倏然在脸上一捋,急速运气,鼻孔凹陷,面如死灰,恐惧心理,淋漓尽致。
“抹脸”的特征:以油彩颜色的变化刻划人物的脸部情态。手技要领叫“二把摸”,演员在右手掌内打上油彩,手掌横放,掌根在左颔下,五指在右耳边,从右往左,成圆弧形往脸上摸,然后手掌竖直,从额上沿眼窝、鼻梁至下巴摸下来,使之涂得均匀。初练时用鹅蛋粉在脸上摸,熟炼后再用油彩试抹。旧时用熟菜油打脸,红、黑油彩也用熟菜油调,效果颇好。
“吹脸”的特征:是将粉状颜料,预先放在道具中,利用口吹使粉状颜料黏在脸上的变脸方法。脸上必须先涂油彩才能黏住,一般在抹脸后使用。如《火烧子都》最后一次变脸,子都在庆功宴上举杯欲饮时,杯中先放好金粉,杯口斜朝脸部,演员利用遮袖饮酒之机,用口一吹,金粉飞洒脸部,即变成金脸。
“扯脸”的特征:利用丝绸、绢或绉纱与脸谱相结合的变脸法。关键在“藏”与“扯”二字上。“藏”要藏在妙,不被人发现,川剧藏在朶后,婺剧藏在额头,异曲同工。“扯”要扯得快,不被人识破。
婺剧变脸与川剧变脸一样,堪称中华戏曲一绝,也是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