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汝康与《芒市边民的摆》
田汝康博士在1916年出生于中国云南省昆明,1935年-1937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两后因抗日战争影响转入西南联大继续求学。期间,他的专业是心理学,后他旁听吴文藻先生和费孝通先生的课,开始对社会学的调查和人类学的田野研究产生浓厚兴趣。1940年,田汝康受费孝通所邀,参加了费老和吴文藻先生的社会学工作站工作,此时他还没有毕业。并先后到昆明一家纺织机器厂和云南芒市做调查。1945年抗战胜利后,获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负笈英国,进入伦敦大学研究所深造,1948年考获人类学博士学位,接着应英国政府所聘,在1948年的9月抵达古晋,钻研砂劳越的华族社会结构。在1950年他完成了论文《砂劳越的华族——社会结构的研究》后,谢绝了当地多位侨领的挽留,坚持返华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其先在浙江大学从事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1952年后到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
20世纪70至8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中,因所谓的历史问题,田汝康受到严重迫害。文革结束以后,他在学术上很活跃,经常担任世界各国大学研究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1984年4 月,复旦大学赴美国加州大学代表团,曾向正在该校作访问学者的田汝康教授,宣布对他的平反决定。中国社会学重建以后,田汝康先生担任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务。退休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于2006年7月27日在昆明逝世。作为“魁阁”的重要成员,田汝康先生的故去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令人比较遗憾,赵旭东感叹说:“对于他(田汝康)的逝世,竟然没有什么公开的报道,只在只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内部举办了一个小型的追悼会。对于这样一位有着国际影响的社会学家,实在太不应该了!”
田汝康先生的研究、著作和论文所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如,海外华人社会经济结构研究,中世纪中国航运史,中国云南社会文化与宗教研究等等,不仅涉及社会学、人类学,还包括历史学与心理学,成就显著。
在社会学人类学方面,他的贡献突出的表现在他对云南芒市傣族宗教生活、经济伦理、社会秩序等社会文化的研究。1940年,田汝康先生参加了吴文藻和费孝通教授主持的如研究少数民族,负责设计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众教育等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工作。并到云南芒市那目寨进行了10个月的田野调查工作,研究摆夷的人“摆”,认为这种宗教活动“关联着摆夷的整个生活”,1946年,该研究列入社会学丛刊,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为《芒市边的摆》,1948年又根据该书写成英文博士论文“Religious Cults and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Shan States of the Yunnan-Burma Frontier”(伦敦经济学院),1986年经修订由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直至今日,田先生这本规范而扎实的作品,其中许多方法都值得社会人类学学者借鉴。
当时田汝康被分派研究宗教问题,《芒市边民的摆》这部作品也代表了魁阁时期宗教研究的比较高的水平。田汝康的研究是以摆夷人的人生史为基本出发点的,但因为他立足于涂尔干的“集体欢腾理论”,所以最终呈现为一组仪式研究。“大摆”是摆夷人举行的一个向佛祖贡献功德的隆重的仪式,通过这个仪式,这人就预定了天上的宝座,并因此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开始了每日焚香礼佛的生活。这个仪式花费巨大,却没有现实的经济目的,田先生据此认为,正是“做摆”这一被社会规定的义务成为了当地人经济生活的动力,从而与费孝通在《云南三村》中提出的“闲暇经济”有了呼应和对话。田汝康还注意到了,当地除了佛教的摆之外,还有一些类似巫术的非摆仪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