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月末汇报] 从新几内亚航向蓝色大洋——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田野民族志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2-6-28 19:22     标题: 从新几内亚航向蓝色大洋——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田野民族志

1922年,英国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出版。这部民族志对其后几十年的人类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弗雷泽(James Frazer)在这部民族志的序言中说:“……我很难想象我的什么话能够为本书增光添彩。因为在本卷书中,他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份令人瞩目的人类学研究报告。” (马林诺夫斯基,1922)目前,世界上几乎任何一部人类学教材和人类学理论著作都会花不小的篇幅来介绍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通常,学界还将同样于1922年出版的另一部民族志与之并论——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eginald Radcliffe-Brown)的《安达曼岛人》(1922)。尽管布朗并不认同马氏的功能主义理论,但功能学派的田野工作无疑已经牢牢占据当代人类学的学术史高地。
      “我们看到,抚育马林诺斯基成人的波兰文化的男性偏见如何使他在对特罗布里恩德岛民的先行研究中忽视了重要的事情。与今天人类学家在进入田野之前获得专门的训练不同,在20世纪初期,马林诺斯基几乎没有任何正式的准备。”(哈维兰,2006) 对女性研究的缺失是马氏特罗布里恩研究的硬伤,直到维纳(Weiner)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特罗布里恩人》(1988)发表,女性的地位和生产问题才被进一步揭示。可见马氏的工作不仅仅是树立规范,也为后学提供了深入和修正的空间。
      民族志,指以第一手的观察为基础对一种特殊文化的系统描述。 无论是马林诺夫斯基的美拉尼西亚群岛,还是布朗的安达曼群岛,海岛民族志写作无疑成为功能主义学派田野作业的共同点。 海岛封闭的陆地环境和广阔的海洋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族群生态,这一点与大陆民族志非常不同。2004年12月的印度洋海啸灾难,造成安达曼人频临绝种,这充分说明海岛环境对族群的规约和限制作用。人类毕竟不是两栖动物,水域永远是人类“想象的禁区”,尽管人类在驾驭海洋上已经取得巨大突破。因此,海岛民族志的田野作业是一项极富挑战的工作。
      和安达曼群岛研究寥寥的惨淡相比,《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是幸运的。在马林诺夫斯基之后,几代人类学家纷纷来到美拉尼西亚,不仅检验前人的工作,还对马林诺夫斯基的方法论进行反思。在这样的“再研究”、“反复研究”过程中,以《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为开端的海岛民族志范式得以明确。在西方人类学界,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已经成为热点田野作业地区。在人类学田野作业的带动下,西太平洋的考古学、语言学、生态学、地理学等也蓬勃发展,形成一道西太平洋群岛的学术风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到民族运动浪潮的剧烈冲击,英国政府急需寻找一种新的统治方法,开始认真考虑如何利用土著社会制度。而这就要求必须先有人去研究、分析这些社会制度,懂得这些制度的作用(功能)。”(庄孔韶,2006) 马林诺夫斯基借战争之际的滞留,深入新几内亚东部近海研究这些美拉尼西亚人的交换、巫术、家庭、社会、神话、语言、民俗、经济,并提出这些要素都是在功能上相互作用的。马氏敏锐地看到殖民者禁止酋长继续实行多妻制的弊端:“这种强制行为,一方面暗中破坏了土著人早已成立的权威,破坏了其部落道德风俗……另一方面则破坏了部落生活的整个结构……”(马林诺夫斯基,1922)如果库拉(kula)社会因此而消亡,实际上是不符合殖民者在这里的长远利益的。
      作为范式,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方法论并不是针对海岛社会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并未将海洋因素作为研究重点,而是创立了包括掌握土著语言、周年与土著生活、全面而详细的大纲式记录、写民族志日记等的一套田野作业规范。事实上,在大洋洲,除了新几内亚岛、新不列颠岛、南道、北岛、塔斯马尼亚岛以外,其余岛屿和珊瑚礁的陆域面积十分狭小。库拉圈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依托海上航路, 独木舟方得以贯穿“土著”人的全部生活。海域环境在西太平洋海岛民族志中无疑是特殊和有决定性的因素。
      从海岛田野经验提炼出来的范式是不是具有普遍适用性?这是考量马林诺夫斯基是否可以作为海岛民族志范式之滥觞的标准。答案几乎是否定的。马氏并没有意识到海岛民族志的独特性,至少在其民族志中没有析出关于海洋环境对岛民社会的影响。所以,《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只能算提出了西太平洋海岛民族志的课题。除了特罗布里恩人的神话外,我们对这个族群的海洋观还十分模糊。而无论是soulava(项圈)还是mwali(臂镯), 无论是礁湖捕捞还是海岸聚会,海洋在库拉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无疑,固守功能主义限制了马氏的视野和思路。用文化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或满足机体需要的行动,就是所谓功能。马氏的这种文化观需要满足三个标准:文化必须对诸如食物和生殖等生物学需要做好安排;文化必须对诸如法律和教育等工具性需要做好安排;文化必须对宗教与艺术等整合需要做好安排。(哈维兰,2006)马氏理论的缺陷在于:对共时问题的关注无法解释冲突和变迁;无法解释文化差异;其功能论的个人性无法解释整个社会。  但无论如何,马氏功能理论对人类学发展确有巨大贡献,“自马氏以来,对文化、社会的构造,功能性分析基本上仍作为有效的方法被承认,为许多社会人类学家批判地继承。”(庄孔韶,2006)
      从海岛到大陆,人类学家的田野民族志一直在追问人类生活的本真。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生活世界”概念已经被成功引进与人类学相邻的民俗学, 那么文化人类学或者民族志的研究对象,为什不可以回到生活世界的整体中来呢?正如户晓辉所言:“‘田野’的本真意义是生活世界或意义世界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的被给予状态中的主观构造方式。”
(文中注释和引用因为粘贴不上来,再一一输入很麻烦,就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罢了。)
  [英] 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著,张云江 译:《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序言第1页,382页。
  [美] 威廉•A•哈维兰 著,瞿铁鹏 张钰 译:《文化人类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14、47、51页。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3、55页。
  黄淑娉 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23页。
  户晓辉:《民俗与生活世界》,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0页。
作者: 耿羽    时间: 2012-7-3 18:53

马林诺夫斯基方法贡献甚于理论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2-7-3 20:49     标题: 回复 2# 的帖子

恩同意。时至今日我们多数时候仍然在沿袭他的方法。
作者: 风林火山    时间: 2012-7-12 10:38

希望习习把这个版子搞得越来越火
作者: 沙野    时间: 2012-7-16 13:15     标题: 呵呵

从新几内亚航向蓝色大洋

这题目很让人向往……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2-7-16 20:10

这是西太平洋岛民迁徙的路线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2-8-13 00:47     标题: 回复 6# 的帖子

世界文明史是经历从大陆到海洋,再从海洋到大陆,然后再面向海洋的过程。。。

第一次是人类真正认识到海洋的存在,第二次是认识到海洋彼岸的价值,第三次是认识到海洋对族群、国家、陆地以及整个现代人类的意义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2-8-13 00:52

曾经在媒体上听到一句话说得很好:我们花成千上万个亿去探索虚无缥缈的外太空,却对我们身边得海洋知之甚少。

达尔文进化论以及马氏的人类学可能是处在第二个阶段对世界的认知,而民族国家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发展到今天,海洋的意义可能远远不止这些,蓝色的海洋说不定会成为未来人类生命的故乡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2-8-13 00:56

2011年初,中山大学将港澳研究领域拓展至南中国海研究领域,启动“环南中国海研究计划”,成立了“中山大学环南中国海研究院”,与港澳地区高校合作,共同针对环南中国海地区的海岛主权、海疆争议、海洋经济、区域社会文化与经济合作、区域国际问题等,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和对策性研究。最近,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港澳台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为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来自:中国教育报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2-8-13 00:57

“到民间去”,曾经是一个世纪前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发生期所酝酿出来的口号。先有具备学术规范的社会调查,才有社会科学的出现。在少数人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一句凝结着共同体集体意识的“到民间去”成为1919年之后的知识界的运动,在中国促成书斋学问之外的社会调查之风蓬勃兴起。社会科学诸学科此前在中国主要是课堂传授的西方书本知识,“到民间去”的调查之风呼唤着以中国社会为对象的知识生产,这种知识生产逐渐造就了中国社会科学诸学科。
今日的中国社会科学界则萌发着另一种冲动,一种积聚了很久、压抑了很久的求知之志,这就是:“到海外去”!
曾经,在大家都不能出国的时期,我们在政治关怀上满怀豪情地、当然只是浪漫地“放眼世界”。今天,出国旅行在中国已经大众化了,“看世界”的欲望已如春潮涌动。中国的知识界要做的是以规范的学术方式“走进世界”之后“凝视世界”!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2-8-13 00:57     标题: 走进世界·海外民族志大系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豆瓣书目:http://book.douban.com/series/3636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2-8-13 00:58     标题: 中国海外民族志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到海外研究一个“真实的世界”
2012年02月14日15: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为了以世界眼光和社会科学视角,展示和剖析一个“真实的世界”,近年,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学者“走出”国门,从本国需要出发,对海外民族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其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团队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个研究团队在高丙中教授的带领下,对美国、德国、俄罗斯、泰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状况进行了研究,完成海外民族志专著9部,成为中国学者在海外民族志研究方面的标志性成果。

  海外民族志研究刚刚起步

  高丙中认为,海外民族志研究是指一国社会人类学者,依照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规范,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所进行的包括文化、习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

  高丙中告诉记者,虽然费孝通先生曾撰写了《初访美国》、《美国人的性格》等著作,李方桂和李安宅两位先生均对印第安人进行过考察,但他们的研究还不能算是海外民族志研究。一是海外民族志研究在当时还不是一个学科发展方向;二是他们的调查成果最终并不是以规范的民族志形式面世。高丙中说:“在世界人类学发展中,一直都是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社会。中国的民族志研究一直关注的都是本乡、本土、本族、本国。‘海外’一直是中国民族志研究所缺少的要素。”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何明告诉记者:“20世纪中叶,鉴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海外民族志研究没有成为国内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领域。中国文化人类学研究力量与西方国家相比还相对较弱,导致中国文化人类学发展受到制约,国际对话能力处于弱势。因此,进行海外民族志研究是中国文化人类学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是促使文化人类学回归学科本位,提高国际学术对话能力和原创能力的重要内容。”

  目前,随着涉足海外民族志研究的高校陆续将具有人类学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及在校学生送到海外开展规范的田野作业,中国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记者了解到,耶路撒冷将是北京大学海外民族志研究团队的下一个目标。云南大学正在进行的“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东南亚GMS区域民族志研究”,实地调查已完成,民族志初稿撰写已完成三分之二,整个研究工作预计在3月份结项。

  海外民族志研究困难重重

  我国海外民族志研究起步晚、发展快,虽然已取得了一系列的初步成果,但这条研究之路走得并不平坦。

  在选定调查对象前,研究者要做多项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在调查对象所属国找到合作者;第二,要有足够的资金维持调查顺利结项;第三,学习调查对象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任何一个环节都有难度,需要耗费时间、精力、耐心。”高丙中说。

  此外,由于海外民族志研究要求研究者长期居住在调查对象所在地,因此,申请该国签证也是一大难题。高丙中对此深有体会:“每到一个国家都非常麻烦。最好与当地研究机构或研究者建立合作关系,由对方帮助办理签证手续。”另外,访问学者或学生的身份也给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何明表达了同样的感触:“为了开展工作,我们想尽了办法。比如,以孔子学院志愿者的身份前往当地工作一段时间;有时因为工作量大,而签证时间短,我们在签证到期后,一次次地重新申办签证。另外,各国国情也不一样。有的国家今天还好好的,明天就卷入了战争,我们的工作就会因此而中断。还有些地方对外国人管理很严,研究活动受到很多限制。”

  从海外民族志研究到多学科交叉的海外研究

  谈到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前景,多位学者表示,海外民族志研究不能仅依赖于社会学人类学,还应该拓展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高丙中也提出,海外民族志研究不仅应该成为国内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研究队伍建设,而且应该与其他学科的海外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海外“地区研究”。他指出:“从人类学的海外民族志到多学科交叉的海外研究,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针对海外民族志研究的意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建民认为:“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越来越紧密,但是由于缺乏对对象国及交往国文化的了解,导致国家在对外投资贸易中遇到过很多困难,甚至导致一些投资项目失败。开展海外民族志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处理与各国的关系,从而走向世界。”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2-8-13 01:01     标题: 马林诺斯基与中国人类学

——《科学的文化理论》译序
张海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74dd8010003e2.html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2-8-13 01:04     标题: 海洋民俗(珍藏版)

作  者: 曲金良,纪丽真
出 版 社: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目录 与海相邻与海为伴——生活习俗篇
海边霓裳
奇装异服惠安女
帆船髻,海蓝衫,红黑裤子保平安
油衣配绑子,渔女爱红装
风行墨西哥的“中国装”
食以“鱼”为天
“腥腥锅”与“素锅”
京家有鱼露,欢迎来“沾光”
船上吃饭禁忌多
风靡欧洲的西班牙海鲜饭
渔家广厦
风姿绰约“海草房”
风格独具的“水上人家”
熠熠生辉“蚝壳墙”
因纽特人的“冰屋”
http://book.360buy.com/11017069.html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2-8-13 01:05     标题: 海洋民俗生活与海洋信仰

http://wenku.baidu.com/view/a4f46f343968011ca30091ce.html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2-8-13 01:06     标题: 山东海洋民俗

作者姓名: 山曼//单雯
总序
引言
一  海洋渔民
二  渔船
三  渔民号子
四  出海与庆丰收
五  渔具与渔法风俗
六  赶海与划边
七  海产品加工习俗
八  渔行·鱼贩·渔会
九  海腥味的生活
十  海神与灵物信仰
十一  渔民节日
十二  齐人好逐利的传统
十三  ......

http://www.readbuy.cn/products_3081187.html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2-8-13 01:07     标题: 海洋民俗与海洋文学

http://cc.ctu.edu.tw/~cmliu/ocea ... Teacher%20Tzeng.pdf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2-8-13 01:08     标题: 关于海洋民俗文化研究价值的探讨

http://www.hnshx.com/Article_Sho ... 2&ArticlePage=2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2-8-13 01:09     标题: 海洋民俗文化(陈钜龙)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EGVE200712002013.htm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2-8-13 01:10     标题: 海洋民俗文化研讨会日前举行

2010年11月12日
  11月2日,海洋民俗文化研讨会在上海海洋大学举行。上海民协理论组专业委员会的民俗学专家、浙江象山渔文化研究会专家一行应邀与会。专家一行参观了《2010年海洋文化写真展展——象山海洋文化摄影系列》,展出的写真图片反映了象山渔民的海洋生活情景,具体地表现了象山渔民与海洋的生活文化,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赞扬。专家们还参观了学校新成立的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并就海洋民俗文化的现状与前景进行了研讨。

  大家认为,上海的海洋民俗文化历史十分久远,也很丰富,至今还有各种各样的遗存值得保护。环境保护也是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要爱护海洋。专家呼吁,在今天这样的形势与历史背景下,上海应该担负起,重新树立研究海洋文化的新标杆。
http://www.shwenyi.com.cn/renda/09shwl/wldt/wlxw/u1a1701189.html
作者: cfngroup    时间: 2012-8-13 01:14     标题: 海洋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来源:《民俗研究》1998年第04期 ]\
http://wuxizazhi.cnki.net/Article/MSYA199804033.html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2-8-14 09:52

土家提供的文献非常好,谢谢。云大海外民族志多年专注于东盟地区,目前已经向南亚等区域扩展。不过我们对自己国土的研究仍然远远不够,所以也不能松懈。
对海岛民族志的研究,除了大洋洲以外,日本和我国台湾的学术研究也是成果丰硕,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海岛。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2-8-14 12:30

补充一点,由于这本书有多个翻译版本,给大家的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宜,因此学者们很少会再去比对和援引英文原典。但是,谢国先曾撰文一一举例说明了这本书某些重要段落、词句的误译,需要我们谨慎处理。

谢国先:《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误译举例;《民俗研究》 2012年02期。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SYA201202016.htm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2-8-15 17:11     标题: 回复 23# 的帖子

嗯,这是很重要的。我发现里面地名翻译问题就很多,同一个一本前后不一致。很多地名翻译没采用国家颁布的标准译法。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