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龙年端午话龙舟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2-6-22 22:40
标题:
龙年端午话龙舟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22日 04 版)
④拼搏时刻
(①—④图均由中堂镇文广服务中心提供)
①打磨龙骨
②“点睛”仪式
③国家级非遗“龙舟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冯怀女先生
千百年来,龙舟传承“龙”的脉息,满载吉祥之愿和奋进的民族精神,在大江南北纵横交错的水道上游弋。在水系发达的珠三角,东莞东江之滨,坐落着“中国龙舟之乡”中堂镇。端午前夕,本报记者来到中堂,探访龙舟制作的秘密,感受这里龙年端午浓浓的龙舟文化。 位于中堂镇东向村水闸口的冯氏船厂,是这一带最知名的龙船制造作坊。冯氏船厂的主人冯怀女,今年80多岁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舟技艺项目的传承人,已经造了60多年的龙舟。在冯氏船厂,刚动过手术的冯怀女带着他的几个儿孙,在满地木屑,混杂着桐油、杉木香味的作坊里,赶制今年的最后一批龙舟。
龙舟是如何诞生的?
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前夕,冯怀女的儿子、女婿,还有两个孙子都会放下手头其他工作,回到冯氏船厂造龙舟。
儿孙辈干起活来跟冯怀女一样一丝不苟。制作龙舟从龙舟的主体——龙骨开始,每个环节都很关键,一环扣紧一环。冯怀女说:“最要紧的是要选好木料。”从木头一端一眼望过去,木料要是笔直的,还要轻而长。这是因为,龙骨是两根长长的大杉木接起来的,必须接直,不然划龙舟的时候就不好控制方向。
船厂的师傅说,龙舟制作木料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民国之前为第一阶段,用料主要是格木,这种木材主要是从缅、泰等地进口,材质坚固耐用,但船身重,舟行时阻力大。第二阶段是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末,用料主要是松木,松木龙舟船身轻了,但湿水后又重又厚,不用的时候,要埋在河床的泥土里。近十多年来造龙舟主要是用杉木,杉木虽不及松木有耐力,但重量轻,制成的龙舟吃水浅、速度快。
冯怀女说:“龙船要跑得快,用料要好,手工也要好。”选好了用料,接下来就要起水(拗弯龙骨,使其呈流线型)、打水平(中线定位)、转水(安装挡水板)、做大旁(安装舟两侧)、做横档、做坐板、安龙肠、加固中肠(用竹片固定座位与龙肠)、上桐油灰(板与板之间缝隙加固、防漏水)、刨光、打磨、上色。
每一道工序都要十分耐心和细心,“一步都错不得”,冯怀女说,这样一整套工序走下来,制作出来的龙舟才会船型流畅,行舟阻力小。在东莞,冯氏船厂的船很受欢迎,有“怀女船,划得快”的美誉。当年的石龙国际龙舟邀请赛,1至5号船全出自冯怀女之手,这是老人的得意之笔。
与冯怀女家族成员“集体作战”相比,中堂镇斗朗村霍灼兴造船厂的工人几乎都是请来的,在镇上当公务员的儿子,只有闲时才回来帮忙造龙舟,儿子用电脑帮霍灼兴绘制龙舟图纸。作为广东省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龙舟制作大师,霍灼兴也有自己的一套看家本领:“龙舟的头和尾都是很有讲究的,头是用来泼水的,尾是用来泄水的,尾过大过小,龙舟都不好划,至于确定头尾什么尺寸最好,那就得看经验了。”
龙舟之乡看“飞龙”
“记得当年年少时,兰汤浴罢试新衣。三三五五垂杨底,守定龙舟看不归。”黎廷瑞的这首《端午东湖观竞渡》说的是宋代人看龙舟赛的情景,在中堂看龙舟竞渡,让人感叹古今人们对龙舟的热情何其相似!
6月19日下午,乌云一层层地拢了过来,眼看就要下雨了,东江河畔的龙舟观景台上,观众却越聚越多。河面上,那群赤膊的汉子,手起桨落,在整齐的吆喝声中,浪花一阵阵朝岸边涌来。
“飞龙,飞龙”,小孩子兴奋的叫喊,在观景台上回荡。
汉代以降,中原文化迅速在粤地传播,珠三角河网密布,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舟船息息相关,固然这里龙舟群众基础深厚、制造技艺高超也就不难理解了。从船型来分,数百年来,珠三角的龙舟可分为“大头龙”和“鸡公头”两类。中堂镇的龙舟属于“大头龙”,这种龙舟长28.5米,有28排座,可乘58名划手。它形似柳叶,水中行舟,如飞一般,因此有“飞龙”之称。
与国内其他地方的龙舟相比,中堂龙舟已经够大了。可是在中堂,每个人都恨不得上龙舟,击水中流和村里被选上的划手一起。中堂人热爱龙舟到什么程度呢?有“四个一”可以说明:
一个数据。全镇20个村,有龙舟200多艘,平均每个村有10艘,这在全国是非常罕见的;
一个模型。平常赛龙舟、观龙舟,观众们恨不得手里也能把玩龙舟,于是这里衍生出了很多龙舟模型和工艺品;
一场比赛。每到农历五月十三,中堂人像过年一样热闹,举家来到东江边,参赛与观战,场面之热烈,令外人惊叹;
一个龙舟亭。龙舟和人一样,也需要休养生息,中堂人特意筑起了龙舟亭,龙舟不用的时候,就会被洗得干干净净,刷上三遍桐油,存放在那里。
非遗技艺谁继承?
被东江包裹的中堂镇河网交错,冯怀女和霍灼兴的船厂大门外就是河,造好的船可以直接从厂里拉下水划走。
经过一周左右的雕琢捶打,龙舟就能凿好,但这并不是最后的样子,在一系列必要的仪式之后,龙舟才能真正成为穿梭于河湖的“飞龙”:
先是祭拜。来接龙舟的领头人要点燃香烛,环绕龙舟一圈浇酒,并向着龙舟默念:一帆风顺、顺风顺水、国泰民安。
接着是“龙舟点睛”,一般取鸡冠血为龙头点睛。燃罢香烛,划手们各就各位,用手挽着龙舟榄木,领头人喝一声“起”,龙舟过手、上肩,龙舟在鞭炮声中出门了,而其他人则忙着“开路”。
再接着是采青。中堂镇文化站黎伟康告诉记者,新龙舟下水,要选定“好日”、“时辰”,下水后龙舟划至一个预定的地方,领头的发出信号,全船立即停鼓闭口,船头中一人把一碗糯米饭连同从河中采得的一把青草迅速放进龙口中。此时领头的人猛然跳起,双脚全力一踏,全船震动,顷刻间锣鼓齐鸣,划手们举桡奋力齐划,声势震天。
在黎伟康的眼里,龙舟是一座内涵丰富的文化宝库。但他心里也有担忧:不少人觉得做龙舟辛苦,没前景,开始转行另营生存。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这里各种工厂密布,和造龙舟相比,年轻人更愿意去工厂打工挣钱。而且造龙舟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月-5月,收入没保障,年轻人一般不愿涉足。
霍灼兴船厂里,10多位龙舟工匠,清一色是老人,“现在我这的工棚里,最年轻的也超过了50岁,没几个年轻人愿意学。”令霍灼兴感到欣慰的是,现在政府很重视扶持龙舟活动,而龙舟市场的大小,和政府扶持有很大关系:“我们做的龙舟使用三年没问题,但中堂等地的习俗是,每年龙舟赛前,各村都会来订做新的。多办龙舟赛就会有更多的订单。”
本报记者 吴晓杰
作者:
Robot
时间:
2012-6-22 22:42
标题:
龙舟竞渡与中华民族精神
王福民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22日 04 版)
今年是龙年,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的龙舟竞渡,是连结龙文化与端午文化的核心纽带,其中蕴含着浓郁的中华民族精神。
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精神象征。在悠久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独一无二的。龙文化源远流长,考古证据显示,龙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尽管对龙文化的起源,有图腾说、天象说、水族说等多种解释,但龙文化是贯穿中华文明的一条精神血脉,则是公认的。
中国人喜爱龙,以“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而自豪。走进历史生活的画面,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活,从国家权力到文学艺术,从道路桥梁到庭院设计,从生肖属相到什物纹饰等,无不渗透着龙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节庆中,龙文化也有着特别的地位。元宵节要舞龙狮、划龙船、挂龙灯,清明节要放龙筝,而赛龙舟则更是端午节的重头戏。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渊源,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此外,还有纪念曹娥、纪念伍子胥和夏至祛病去灾等说法。其中,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无论是纪念屈原、曹娥,还是伍子胥,都表明端午节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感念先贤,敬重英烈的厚重文化传统。
据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屈原在五月初五跳入汨罗江,楚人闻讯,纷至江边凭吊。渔人们撑船于江上打捞屈原的尸体。其中,一渔夫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粽子、鸡蛋抛向江中,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食屈大夫的尸体;一老医者又将一坛雄黄酒倒入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使其不能伤害屈大夫身体。从此以后,每到五月初五,人们就以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纪念屈原。
龙舟的出现在历史上应该先于端午节。《穆天子传》载有“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之语。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渔民争相划船救捞,直到洞庭湖上。为了纪念屈原,这项活动后来成为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并逐渐发展为端午龙舟竞渡。北宋文学家张柯山在《和端午》一诗中说:“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这表明,北宋时期龙舟竞渡已经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了。此后,端午龙舟竞渡影响越来越大,至今已成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性、深厚文化性、广泛群众性和国际性体育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常重视端午节习俗的保护。1984年,国家体委做出决定,把龙舟竞渡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龙舟竞渡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开始,端午节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10月,端午节又被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为贯通我国龙文化与端午文化的群众性活动,龙舟竞渡有着广博厚重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精神传统一脉相承,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尊贤哲、爱国家的爱国情怀。千百年来,屈原刚直不阿、忧国忧民的贤哲风范一直感动与感召着后人,人们以龙舟竞渡纪念这位先贤。屈原人格中最动人的部分,是他超越个体和时代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情怀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维度。而龙舟竞渡,则用群众性活动的形式,佐证了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华文化中代代延绵。
其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龙舟赛中,参赛者们顽强拼搏、百折不挠,完全沉浸于物我两忘、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拼搏、前进”的精神意境之中。在桨与水的搏击中,龙舟竞渡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主体生存意志与勇猛精进的民族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三,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从古至今,随着时代变迁,龙舟形态与结构一直在不断改进,龙舟参赛队员数量与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今天龙舟竞渡更是走出了国门,在世界很多地方生根发芽,赢得众多海外民众的喜爱。龙舟的发展历程,深刻折射出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拥抱新事物,开拓新局面,适应新环境的创新精神。
其四,慎终追远、感念祖先的感恩意识。据《盘王书》记载,瑶、苗等族为了追踪先祖盘瓠足迹,驾乘龙舟行驶于川流之上,这段旅程是苗族、瑶族感念先祖恩德,继承先祖意志,弘扬盘瓠披荆斩棘、开山创业精神的历史寻根之旅。而在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龙舟竞渡中,这种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和发扬。
其五,和而不同、团结协作的集体理念。龙舟是20余人共同参与的一项竞技活动。每个人的性格、经历、兴趣各不相同,而为了竞渡夺标,就需要包容差异、求同存异、团结协作。龙舟竞渡这种特点,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在当代,这种精神有着特别现实的意义,它是我们既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又共同发展的文化精神纽带。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作者:
Robot
时间:
2012-6-22 22:42
标题:
各国龙舟赛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22日 04 版)
温哥华
南非
悉尼
●温哥华 为了庆祝城市的多元文化遗产,温哥华从1988年开始举行龙舟赛。近年来,参加温哥华龙舟赛的队伍多达180余支,参赛队伍4000余人,观众超过十万人。每年下自青春少女,上至花甲老人踊跃参赛。比赛期间,不少温哥华市民举家出动,到现场为龙舟比赛加油助威,同时欣赏现场的演艺,品尝美食。
●南非
在约翰内斯堡近郊的佛罗里达湖举行的“彩虹杯龙舟赛”,深受当地人喜爱,此项赛事已被列为该市一项重要的多元文化活动。该活动始于1999年,目前已经成为南非一年一度的体育盛会。龙舟赛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成为增进中南两国人民之间了解和友谊的桥梁与纽带,成为南非侨界两岸三地侨胞交友、联谊的平台和窗口。
●悉尼
每年中国农历新年,该市都要在市中心的达令港举办龙舟赛,这是悉尼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每年龙舟赛,来自悉尼以至新南威尔斯州的各个龙舟俱乐部,3000余名选手云集达令港。一到比赛期间,港口就变成了龙的天下,而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中国食品和礼物,穿梭在人群中的中国舞狮、舞龙表演,则让观众体会到浓浓的节日气氛。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