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河南羲皇故都朝祖会流传6000年 一天游客80万人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2-6-16 11:02     标题: 河南羲皇故都朝祖会流传6000年 一天游客80万人

中新网 2012年06月14日 14:19 来源:深圳特区报


  泥泥狗逐渐被当作祭祀用的一种“圣物”。


  太昊陵,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并长眠于淮阳。


太昊陵朝组会创吉尼斯纪录,为“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


  ◎ 贾云峰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古庙会流传6000多年?每年二月初二是什么原因让82万虔诚的信徒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

  带着这些问题,我应朋友之邀,来到河南省淮阳县来游访。这是一座在水中建设的小县城,仿佛是中国版的威尼斯,好像一座在湖面上平地而起的城市,三分之二的面积都漂浮在淡水湖中。

  其中,淮阳县的老城区,就是在水中央建成。神秘而古老的城区自然有着稀奇的景观:这里竟然隐藏着一个小型的故宫!它便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三皇(伏羲、女娲和神农)之首的伏羲氏之都,也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陵”太昊陵宫殿。

  A

  一座千年陵墓下的华夏文明

  6000多年前,华夏儿女为崇拜伏羲留下的华夏文明而建立的太昊陵。

  相传,一日天塌地陷,世上只剩下伏羲和女娲两人。而那时人们已从群婚过渡到对偶婚,而族内不能通婚的嫁娶制度,但是为了繁衍人类,两人得天作媒结为夫妻,从而使人类得以繁衍,后来女娲又抟黄土造人。人们为纪念伏羲女娲肇始人类,开创华夏文明,称他们为“人文始祖”。尊伏羲为人祖爷,但不称女娲为人祖奶奶,而称人祖姑娘。

  当华夏先民拿着磨制石器与野兽搏斗的时候,聪明、勇武的伏羲便带领部族沿黄河东下来到淮阳,在宛丘定都。他教民兴渔猎,养牺牲;正姓氏,制嫁娶;定四时,制乐章;画八卦,分阴阳;以龙纪官,分理海内。开创了中国畜牧业先河,实现了以龙为图腾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摆脱了洪荒时代的蒙昧,从而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后世的人们为了纪念伏羲,给与人类生命,创造了华夏的文明。就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到这里来祭拜人祖伏羲和女娲,并祈求婚姻美满、早生贵子。

  B

  一日何以吸引82万游客

  羲皇故都朝祖会不仅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庙会也是世界最大的庙会,每年庙会期间吸引游客可达千万人,2008年二月初二那天庙会现场汇集82万人次,打破了世界吉尼斯“世界上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古庙会”。

  而在庙会上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是对伏羲、女娲虔诚的朝拜心态。还是另有其意呢?

  太昊陵在庙会那一天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市场。

  人祖庙内那些来自外地的善男信女们购买成把的花香、纸糊的人祖牌、一串串的鞭炮。除了这些外,在众多的日用百货的摊位中最突出的就是卖玩具的小贩们。在众多的各种金属、塑料现代的玩具中,大大小小的黄的红的布老虎和一些土里土气、稀奇古怪的泥玩具最引人注目。这些民间玩具统称为泥泥狗,赶庙会的人都要买几个布老虎和泥泥狗带回去。

  有人说伏羲当年羞于见女娲,遂扮成老虎,以草帽遮面,与女娲成婚,使华夏民族繁衍下来。也有人说,布老虎能震邪,在河南有个习俗,每个出生的小孩子出生之前家里人都会给他做一个布老虎枕头,孩子出生后睡在布老虎枕头上,可以免受惊吓。

  而对泥泥狗的说法更是神秘,说这些泥泥狗的形象是伏羲、女娲抟黄土造人时捏的那种样子。如果你仔细地看那种称为人面猴的泥泥狗,从它那半人半猴的样子,还真可以找到一点人类祖先猿猴的形象。泥泥狗的奇特形象给人一种神秘感,好像它们来自遥远的古代。长期以来,泥泥狗之所以为人们喜爱,原因之一是因为它神秘,而且有人认为它能驱邪镇宅之用,所以赶庙会的人都要买一些泥泥狗带回去,放在家中或是作为礼物送给朋友。

  C

  人祖祭典入选

  国家非遗名录

  千年以来,这里的香火从未间断过,无论是残酷的战争年代还是天灾人寰的“文革期间”,老百姓一直用自发的方式来传送庙会的圣火,虔诚的心感动上天,来到太昊陵发愿的信徒们有求必应,有人说这里是通往神灵的隧道,自然也就成为了天下最有灵气的地方。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几百万人涌向淮阳县太昊陵庙朝圣伏羲,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游客人数日达数十万。2006年,淮阳“太昊陵人祖祭典”以其在当地较大的影响和深厚的历史渊源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即使作为一名普通游客,来到太昊陵,也会对其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肃然起敬,叹为观止。清人雷方晓在一首诗里写道;“宛上龙蟠面碧湖,岿然岳峙一陵孤;功开天地规模大,道冠皇王气象殊。”年逾八旬的台胞方雅初先生无限感慨地赋诗:“朝思暮想妻子女,梦里同游太昊陵。”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