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舌尖上的园西路 [打印本页]

作者: 大高    时间: 2012-6-9 09:59     标题: 舌尖上的园西路

邓文婷(云南大学09级民俗学研究生)


云南大学校报第1096期 2012年5月31日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夏日傍晚,一场甘霖润湿了饱受干旱折磨的春城,空气里的凉意如清晨花草间的露珠,让人顿感轻灵。
  我坐在园西路上的一家米线馆里,沉醉于一碗“鲜肉小锅米线”。刚刚出锅的米线,热气腾腾,捂住了我的双眼,弥漫的香气让我在朦胧中忆起《舌尖上的中国》。
  片子里如风铃一般悬挂风干的乳扇、肌红脂白的诺邓火腿,还有软糯滋润、口感绵密的乌鱼子……一一滑过我的味蕾。朋友们戏谑道:“晚上看《舌尖上的中国》,总是被里面的美食‘勾引’得睡不着觉,无奈之下,只得带着咕咕叫的肚子,到园西路上觅食。”
  园西路是云大学子吃小吃的好去处,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象牙塔后街的食堂”。路上熙攘的人群,讲述了他们浓浓的小吃情结。
  “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加起来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园西路是一种怀念,一种记忆,是多彩大学生活里一段缤纷的插曲。小锅米线汪曾祺在他的文章《米线饵块》里列举了昆明的各种米线:焖鸡米线、汆肉米线、鳝鱼米线、肉米线、炒米线、凉米线……我生在昆明,长在昆明,自然也对米线情有独钟。
  若说过桥米线是风雅的贵妇人,那么小锅米线便是细腻精致的小家碧玉。浓浓的鸡汤或排骨汤让小锅米线锦上添花。煮小锅米线不像平时煮面那样,放进大锅里翻滚,出来再放作料。精致的小锅,盛上鸡汤,小火熬煮,煮沸后,依次加入鲜肉末、韭菜、白菜丝,汤色逐渐变得鲜亮,肉末的香味和着菜香从热气里喷薄而出。这时米线才闪亮登场,将米线放进小锅,用筷子把它均匀的搅开,加上一勺拓东酱油。米线伴着肉末,在菜间沉浮,快出锅时放上几片蕃茄,“突突”的文火将所有鲜甜,馥郁从菜中、肉中、米线中“诱惑”而出,又融入其间。
  倒进碗里那一刻,白白的米线在红绿间妖娆多姿,醇厚的香气惹得五脏六腑全都垂涎三尺。几分清鲜淡泊,几分浓墨重彩,令人“停箸难以为继”。烤猪蹄烤猪蹄是园西路上最常见的小吃,一条街隔不了几米,便有一个烤猪蹄的摊位。猪蹄的美味胜在其胶质丰富,筋、骨、肉错综复杂,入口弹滑而有嚼劲,香而不腻。而一只烤得恰到好处的猪蹄,则是外脆内软,撒上辣椒面,咬下去鲜香四溢。
  寒风瑟瑟的冬天,园西路上最常见的景象便是口水欲滴的顾客,站在烤猪蹄摊前,眼眸尾随着胖胖的猪蹄辗转反侧。老板往往埋头于烟熏火燎,忙得不可开交。而被刀划出几道花的猪蹄却在火上不紧不慢,从身体里吱吱冒出热油。猪蹄事先就被卤过,咸味香味全都渗透进了骨子里,此时它只需在热力的作用下蒸腾,肉香便兀自缭绕在半空中,夹杂着的烟雾,使它显得空灵起来。
  烤好后的猪蹄,均匀的撒上一层辣椒面,宛如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浇花。老板将猪蹄递到顾客手里,顾客没来得及付钱,先对着油亮的猪蹄咬上一口,韧中带脆,带柔,带香,美好在舌尖、在舌根起舞,优美的旋律淹没了园西路鼎沸的人声。烧豆腐云南的豆腐要属石屏豆腐最为有名,而园西路上的烧豆腐便来自石屏。水滋养了豆腐的灵性,柔和了豆腐的口感。石屏豆腐拥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与制作豆腐上好的井水密切相关。相传,石屏县北门许姓人家的一口水井,是百年来专门用做点豆腐的卤水,不可饮用。正是这独特的井水,造就了石屏豆腐独特的味道。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夜游园西路,灯火通明的烧豆腐店是享受夜宵的好去处,立于街灯明灭的道口,一袋子烧豆腐便是我手中亮堂堂的蜡烛,照亮了味觉,照亮了夜晚忧悒的情绪。
  火盆和钢筋网是烧豆腐必不可少的工具。炽烈的炭火上摆着钢筋网,钢筋网上涂满菜籽油,炭火烤着油滋滋作响,等待着豆腐块一个个往上跳。没有烤的豆腐块面色苍白,情调颓废,一放上钢筋网,便猛然振作起来。苍白之色尽扫,小小的豆腐开始经历它人生中辉煌的时刻,由白变黄,膨胀饱满,最后通体金色,香味从园西路底直冲园西路顶。
  烤熟的豆腐还需配上辣椒面或腐乳酱,将豆腐在作料里翻个身,趁热而食,一阵浓香直捣肺腑,脆而香的皮,包裹着嫩滑柔软的内里,舌头触到,顿觉超乎想象的绵密质感,牙尖轻咬,豆腐汁涌入口中,齿颊留芳。
  毕业之季,青春散场,园西路同样让人难舍。凉皮、酱香饼、砂锅菜、肉夹馍……纯真的青春、轻狂的岁月,围绕着园西路的小吃展开,围绕着园西路的小吃结束。舌尖上的园西路,是记录、是怀念、是无法挥去的美好记忆。


作者: 贝贝女    时间: 2012-6-9 17:17

写得太详细了 得配几张图 更让人流口水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2-6-10 12:05

学姐可以发起“舌尖”昆明活动了,舌尖上的文化巷,舌尖上的文林街,舌尖上的呈贡。。。。呵呵呵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