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冯骥才:“每天300个古村落消失”(图)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2-6-6 09:29     标题: 冯骥才:“每天300个古村落消失”(图)

“每天300个古村落消失”(图)

搜狐 2012年06月06日02:50 | 山东商报

[attach]21918[/attach]
冯骥才接受采访

  昨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单位承办的“中国北方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出席论坛,坦言:古村落的文化价值比万里长城大,保护问题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

  记者 张晓媛

  “古村落文化是根性的文化”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现代社会语境下中国北方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冯骥才表示:“古村落的问题正在受到社会的关切,今年的报道越来越多。全国就古村落的考察也开始了。”

  “中华文化有五千多年历史,人类社会的背景有很大变化,不仅是经济转型,更重要的是全人类的文明转型,从一百多年前工业革命时就开始了。人类文明进步有三个阶段,从自发的文明,转变为自觉的文明,再到文明的自觉。知道文明和文化的重要性、价值和保存的意义,就必须保护文明的载体。”谈及关切古村落的重要性,冯骥才说。“我们什么都没准备好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现代化的建设,我们的古村落是几千年农村文明历史上的文化,是所有文化里的根性的文化。中华民族最遥远、最绵长、最深的根是扎在古村落里。”冯骥才表示,古村落里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过去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在时的,要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容、新的形式。古村落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体,民俗、手艺等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保存在古村落里。古村落的文化有多大?比万里长城大。”

  “平均每天少300个村落”

  “我国地域板块多样、民族众多、历史长短嬗变过程不同,各地村落文化不一样,古村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冯骥才说。“文化最伟大的是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这一块,绝大部分在村落里,古村落没有了,非遗也没了。如果没有文化,没有文化身份,民族的自豪感、凝聚力不用说,连民族本身也没有了,无法识别。这就是我们保护古村落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冯骥才举例说。

  “现在到了最危急的关头。10年里,我们少了90万个村落,你们在城市里生活没想到吧?一天几乎少300个村落。”

  针对古村落的保护问题,冯骥才表示,应该建立古村落保护名录。“名录定下来后,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村落最大的问题是,现在还是生活社区,人们还有现代化的诉求,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每个村落都应该有个保护的方法。使古代文明经过我们之手传给后人。”冯骥才坦言:“文化像火炬一样传承,每个人不能让它灭了,要把火炬交给后人。如果在我们这一代灭了,就是我们的责任。古村落以每天几百个的速度消失,我们还能不着急吗?”

    对话冯骥才

  一个民族要注重文化DNA

  会议之余,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冯主席你好,你曾经在两会提出文化的根在农村,而且近十年也是在研究古村落问题,为什么这样讲?

  冯骥才:我们农耕时代的历史走向现在的工业化社会,是最近三十年的事。因为我们的国粹是从农耕时代过来的,所以我们真正的文化就是非近代文化,也就是我们文化的根。

  记者:从2006年开始,中国民协在全国各地举行过很多次保护古村落的会议。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些会议取得了哪些成果?

  冯骥才:我觉得最主要的成果还是大家认识了文化的意义。民间文化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比如说我们过春节,但我们并不知道春节是一种文化。就像村落一样,我们在村落里住,居住条件不如城市里的好。然而在城市里住久了,就又没有了农村里的那种风景。可是现在回农村一看,古村落没有了,换来的是一座座小别墅。自觉认识文化的意义、文化的价值越早越好,所以我们组织很多论坛举行很多活动,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认识。

  还有一个意义,文化的第一保护者应该是政府,但政府可能还不知道这些重要的意义,所以需要专家做一些论坛,把这样的一个信息传递给政府。

  记者:就山东省来讲,对古村落的保护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冯骥才:我们讲的北方大致是指黄河以北地区。过去我们对古村落做过一个划分,分出了东西南北中,黄河以北包括了山东地区。齐鲁文化很有趣,比如说,山东的建筑就有一种阳刚之气,山东要保护就保护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记者:有人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精神的DNA,您这样认为吗?

  冯骥才:中国人文化的基因,也是我们中国人身份的体现,一个民族要发展自己,不仅要注意GDP,更要注重DNA,所以这句话是对的。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