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大学生拍摄口述历史纪录片《三镇三秋》汉街放映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2-6-3 17:23     标题: 大学生拍摄口述历史纪录片《三镇三秋》汉街放映

  

  [作者] 张聪 [来源]楚天都市报[发布时间] 2012-05-26

  汽笛声掠过平静的江面,关于武汉的故事,在董宏猷、何祚欢、皮明庥等人的口中一一道来……昨晚7点,汉街大戏台,关于大武汉的口述历史纪录片《三镇三秋》在雨中揭开面纱(如图)。

  戏台下,是为打着雨伞的观众,戏台一角,则站立着三个紧张的年轻人,他们就是《三镇三秋》的主创武帅、张竞恒及王子厚,历时19个月,当这部凝结着汗水与泪水的纪录片终于与观众见面时,这三名华师武汉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四学生,说得最多的就是“感动”。

  愿:记录一座城 用此纪念青春

  2010年10月25日,武帅一夜未眠,那天他看完贾樟柯的《海上传奇》,为自己心中的纪录片找到了一个模板,这个纪录片,就是之后的《三镇三秋》。

  拍摄一部有关武汉的纪录片,这个念头在武帅脑海中筹划了很久,不过,他是宜昌人。加上来自荆门张竞恒和来自十堰的王子厚,《三镇三秋》的主创都没有生在武汉。但当时还在读大三的三个学生对武汉有着特殊的感情,“既然在这里留下了青春最美丽的四年,那就要用点东西来纪念。”

  想法一经产生,三人迅速行动:在网络和档案馆搜索资料,撰写采访提纲……2011年2月,《三镇三秋》在首义红楼拍下第一个镜头。他们还找到了民俗学家刘谦定,“那天我们在草坪上席地而坐,他给我们梳理了武汉历史走向的重要时间节点,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痛:机器靠借 经费靠筹

  拍摄纪录片是个大工程,从开机那日起,武帅、张竞恒、王子厚的生活就跟“借”脱不了干系。

  拍片最好用高清器材。武帅说,不少画面一台机器不够,就需要借两三台高端单反机,“但别人往往也要用,于是借过来,还回去,再借过来……”每一次拍摄下雨时,他们都选择紧紧把机子抱在胸前,“机子比我们重要。”

  机器要借,经费靠攒,拍摄期间第一笔经费是2000多块钱,这是大家一起凑的,武帅回忆,拍着拍着钱没有了,只能继续筹措,“要么是零花钱,要么是做兼职挣来的钱。”

  此外,首映会、文化衫,甚至现场凳子椅子的摆放,武帅和张竞恒都必须亲力亲为。“那些委屈和挫折,我真想把它们忘记。”武帅说。

  爱:武汉的文化和美丽不容忽视

  张竞恒说,过去他总觉得武汉是一个很浮躁的城市,但拍摄期间他重新认识了武汉,“原来她有3000年的文化历史底蕴,她的积淀不比全世界任何一座美丽的城市差。”他还清楚地记得拍摄期间有天坐轮渡,天边的彩霞映照在长江大桥两侧,“当时我惊呆了,武汉怎么会这么漂亮?看来是我们忘了去欣赏她的美。”

  而武帅则坦言拍摄期间心态一直纠结,“爱着,又落寞着。我希望老武汉看了我们的片子能重拾感动,而新武汉人则更多地发现这座城市的美。至于年轻人,我希望他们能去关注这座城市正在消失的文化和历史。”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