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湖北恩施“白杨灯戏” 深山农民的精神食粮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2-5-29 15:25     标题: 湖北恩施“白杨灯戏” 深山农民的精神食粮

2012年05月18日 15: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玩狮子灯 宋正艳 摄


白杨灯戏文化传承人孟永香灯戏表演 宋正艳 摄  

    中新网恩施5月18日电 (姚祯发 杜迪纳 宋正艳)湖北恩施灯戏故里位于恩施市中心城区向东北行进约40公里的白杨坪乡。该乡67岁的孟永香老人是恩施灯戏第九代传人,据说她已有60年的灯戏表演生涯。17日,记者来到恩施灯戏故里白杨坪乡,见到了孟永香老人。  

  孟永香老人与我们侃侃而谈,恩施灯戏俗称“唱灯(儿)”,是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人民群众喜爱且较早的民间地方剧种,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灯戏起源四川,于清乾嘉年间由重庆梁平一带传入恩施,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广泛流行于农村。恩施因与四川山水相连,文化习俗近似,方言也相似,因此,“灯戏”流入恩施后,与本地文化习俗、语言等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恩施灯戏。恩施灯戏属单本折子戏,角色大多是平民百姓,情节均为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趣闻,基本上不涉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历史事件,具有“小情节”、“小人物”、“小戏班”的“三小”特点。

  孟永香介绍,恩施白杨坪最早的灯戏班叫“姜撮瓢灯戏班”,班主“姜撮瓢”是白杨坪洞下槽人,到目前为止已师承九代传人有100多年,她是第九代传人(班主)。孟永香用“扭、跩、跳、嘻、笑、闹”六个字总结了灯戏的表演形式。

  每当各种节庆或是哪家有红白喜事,孟永香都要为乡亲们表演灯戏。到了重大节庆,孟永香就忙的不可开交,和灯戏从艺人员灵活组班前去助庆,一般5至7人。

  恩施灯戏剧目已发展到112个,主要由灯戏固有剧目(79出)、“风绞雪”类演出剧目(17出)、移植改编剧目(6出)、解放后整理改编和创作的剧目(10出)四个部分组成,剧目有《雪山放羊》、《洞宾点单》、《拦算》、《庙会》等。

  在白杨坪乡文化体育服务中心,记者翻开灯戏剧照,《劝君莫赌博》、《暴风雨之夜》、《纳税夫妻》、《情定茶山》、《家庭风波》等新剧目十分抢眼。记者发现,灯戏内容有的是反映现代邻里关系,有的是表现新农村建设变化,从演员举手投足之间可以看出,他们的技艺非常娴熟且专业。

  白杨坪乡文体中心主任钟伟介绍,白杨坪灯戏班子的成员都是由当地农民组成,每逢年节、婚嫁、寿诞等民俗吉期,灯戏班子的演员就会被百姓邀请前去演出。因孟永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灯戏代表性传承人、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所以在当地很有名望。

  钟伟告诉记者,2008年,白杨坪乡灯戏班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恩施市白杨坪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目前在湖北省文化厅公布的“2011-2013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上,恩施市白杨坪乡榜上有名。

  目前,恩施灯戏影响力日渐扩大,覆盖到附近的县、乡,现有灯戏班5个,从艺人员70余人,每年演出场次约100余场,观众达10万余人次,深受群众喜爱。(完)
作者: 土家寨子    时间: 2012-5-31 00:15

没有看过 小有遗憾
作者: Robot    时间: 2012-5-31 23:05     标题: 图文:恩施灯戏:乡里乡亲的草根戏

2012年05月27日 05:22 杨念明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图为:孟永香(左)在传承灯戏表演动作。

图为:农民院坝就是舞台。
图为:现代灯戏《懂怪夫妻》。
图为:新编灯戏《找龙坝传奇》。
图为:地道的农民演员
文/图 记者杨念明 通讯员伍功勋 宋正艳 谭桂林
恩施灯戏是湖北地方戏曲剧种,清代乾隆年间由重庆梁平一带传入恩施,与当地文化习俗、语言等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戏曲。
200多年的锤炼,恩施灯戏一招一式、一腔一板都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保持着鲜活的个性。恩施灯戏所展示的风俗民情,在民俗学等研究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08年,恩施灯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院坝里演乡村戏
20日,恩施市白杨坪乡找龙坝村。村民涂光凯家的院坝热闹非凡。
“咚咚锵咚锵……”铿锵锣鼓声起,新编灯戏《找龙坝传奇》上演了。
这出全部由村民当演员的戏,演的是当地的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找龙坝是一片富庶之地。妖魔看不得这派幸福景象,就把找龙坝变成了穷山恶水。道士挺身而出,大战妖魔,不敌。天上龙女下凡相助,打败妖魔,还人间一片祥和……
方言俚语迭出,诙谐幽默。动作夸张滑稽,令人捧腹。
“这戏不比电视里的小品差。”75岁的村民何本英挺开心,“过去搞大集体时,累了,就唱灯戏消除疲劳,灯戏是我们那时的主要文化生活。”
村民们的赞扬,让写作《找龙坝传奇》剧本的陈林笑了。58岁的陈林原是白杨坪乡宣传委员,多年来一直坚持收集整理灯戏剧本,“家里有70多个灯戏剧本。最珍贵的是已故灯戏传人廖南山的部分手稿。”他也因此成为恩施灯戏的活字典。
“恩施灯戏,俗称唱灯(儿)。因为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所以叫灯戏。”陈林介绍,恩施白杨坪乡是恩施灯戏最有名的乡镇,流行于白杨坪的“羊角灯戏”最具代表性。该乡的剧目《雪山放羊》,1955年参加湖北省传统戏剧汇演获奖,并经省戏曲界鉴定,定名为“恩施灯戏”。去年底,该乡被省文化厅批准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现在的恩施灯戏保存有112个剧目,剧本主要有四个来源,分别是传统剧目如《吴豆拜年》、《雪山放羊》等;与川剧、南剧合班演出剧目如《薛仁贵打摩天岭》等;从川剧、南剧移植、改编剧目如《山伯访友》等;解放后整理改编和创作的剧目,如《小说媒》、《拦算》等。
大师的人生
67岁的孟永香,是白杨坪乡的艺术瑰宝——她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同时也是白杨坪有记载的最早的灯戏班“姜撮瓢灯戏班”的第九代传人。
“世人说我心太狠,团转(方言,周围之意)四邻都闻名。老身王氏,未生三男四女,膝下只有一子名叫桂生,小媳妇名叫谷玉英……”在白杨坪乡文体中心,正在指导乡卫生院3名职工排演灯戏《雪山放羊》的孟永香,讲述了自己的人生。
她从小喜欢灯戏,不仅到处看演出,而且悄悄跟着唱,并学会了一些唱腔。7岁时,她跟随恩施市民间艺术大师、“姜撮瓢灯戏班”第八代传人廖南山(已故)的师父学艺。
在小学四年级时,因为有灯戏的基础,孟永香被当时的恩施县文化馆相中,带她进城学习唱戏和跳舞。
一年后,廖南山的灯戏班子缺人,就把她从县文化馆“抢”回乡里。于是,灯戏多了一位艺术大师。
“灯戏的唱腔主要由正腔和小调组成,正腔类唱腔主要包括本腔、七句半、一字板、悲腔、神狗调、四平调、辰河调等,两句唱词构成上下乐句。”孟永香介绍,她的唱腔就属于正腔。目前,白杨坪乡只有孟永香的唱腔功底最扎实,许多灯戏班子都是她带出来的,有正式弟子7人。
三小”戏写下200年传奇
“恩施市现有灯戏班12个,从艺人员100余人,每年演出场次100多场,观众超过10万人次。”恩市文体局局长徐贵尧介绍。
5月19日,白杨坪乡举行了一场以灯戏为主的文艺会演。参加表演的22个代表队中,16个代表队由农民自发组织。
恩施灯戏为什么历经200多年,仍然能够植根于乡村沃土之中?
陈林认为,“这离不开灯戏的特点。”
恩施灯戏属单本折子戏,角色行当主要有小生、小旦、小丑三种。灯戏主要特点是“三小”,即“小情节、小人物、小戏班”。也就是说,灯戏里演的大多是平民百姓,故事情节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趣闻,基本上不涉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历史事件;同时,灯戏对服装、道具、舞台等均无严格要求,田间地头、堂屋场院随处都可“设场”演出,非常适合恩施山区的文化环境和地理条件。
在白杨坪乡此次文艺会演中,第一次参与灯戏表演的乡卫生院院长尹文权认为,“灯戏流传至今还在于唱腔简单,只要你的道白、唱词诙谐幽默,动作滑稽生动就行。所以,灯戏易学、易唱、易传,即使文化水平低一点,也能跟着唱一些戏。”
陈林赞同这一说法,新编灯戏《找龙坝传奇》,演员全部是普通农民。村民涂瑜一家就出了四个演员。
尽管灯戏具有“三小”特色,但白杨坪乡的艺人为了让戏更好看,也屡有创新。
形式新。“《找龙坝传奇》突破了演员以三四人为宜的框框,前前后后有十几个演员上场。”
内容新。《找龙坝传奇》讲的是当地村民熟悉的神话故事,《整酒》反映的是农村现实生活,充满生活气息,鞭挞近几年借整酒敛财的歪风。
参与表演《找龙坝传奇》的农民演员谌发庭表示,说白了,灯戏就是一种普通的文化娱乐形式。因为演的人和事大量出自乡里乡亲,所以更能让大家理解和喜爱。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