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刘魁立:从传统节日到法定假日
[打印本页]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1-28 20:04
标题:
刘魁立:从传统节日到法定假日
听课在浙大-名师授业
刘魁立:从传统节日到法定假日
来源:浙大新闻办 2008-07-03 13:50:45
嘉宾简介
刘魁立:1934年生,哲学博士(俄罗斯),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会长,俄罗斯科学院民间文学协作委员会顾问。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间文学论坛》杂志主编等。
刘魁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主要从事中国民俗学及民间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欧洲民俗学的研究,主要代表作有《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俄罗斯民间文学专辑》、《欧洲民间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学派》等。近年来,刘魁立先生主要致力于民间故事学和民间叙事传统的理论研究,著述颇丰,不仅创立了故事研究的文本解析模型,同时建构了民间叙事传统研究的动态观照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被冷落的,是一个边缘话题,很少作为一个主流话题或者作为一个热门话题被大家关注。那么,我想从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这样一个很具体的题目说起,讲我们现在所从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工作。
一、关于时间制度
关于时间制度。大概在每一个人的一生当中,都有自己的日历,比如我们都会记住自己父亲母亲的生日,在这个时候,我们会想用一个比较特殊的办法来度过这一天。对一个家庭、一个村庄来说也是如此。同样对一个民族,或者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有这样的日历安排。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来分析作为一个中国人怎样来安排自己的时间制度。
在辛亥革命以前非常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里,国家不必特别安排农耕社会的休息假日。假日体系在相当的程度上是由老百姓自己来决定的。可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就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国家明令来安排许多全民必须共同遵守的时间制度,形成了一个国家的法定假日体系。
二、传统节日被冷落
国家对传统节日实行的政策,使得我们整个假日体系和节日体系完全不能相合。这表明在过去比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我们的传统节日被冷落了。
回溯到一百年前,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之后第一个所谓没有皇帝的日子里,孙中山发布了《临时大总统历书令》,引进公元纪年的办法,对国家时间制度作出了新的规定。引进来之后的阳历和过去我们所使用的夏历,出现了彼此不相合的情况。
1928年,在国民党执政过程中,内务部给国民政府递了一个呈文,这个呈文要求废止过去的夏历,采用国历。1929年,许多地方查抄卖年货,绝对不许百姓过年。百姓毕竟有深厚的对于传统的眷顾,根本不理睬这个办法,照样过自己的年,所以这个所谓废除旧历的呈文实际上也变成了一纸空文。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很久。直到建国的时候,1949年12月,新中国的政务院也发布了一个命令,规定了国家的假日制度。当时的假日制度放假除了“十一”、“五一”再加上元旦之外,还有一个假日就是春节。到了文化大革命,国务院发布了一个命令,叫做应革命群众的要求和革命形势的需要,春节不再放假,过一个革命的春节,所谓革命就是不放假了。即便是在那样特殊的情况下,大家仍然还是按照自己的传统来度过自己的节日,尽管在假日体系里没有位置。
这件事情,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一个下文。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没有任何一个明令要撤销原来国务院的通知,后来就自然而然地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春节要放假的安排了。
三、传统节日的价值与功能
在所有这些假日体系当中,居然没有传统节日的位置,也没有人特别的顾及这个民族传统节日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要是回顾一下整个节日体系的话,我们就知道它们在我们民族文化建设的整个长期的历程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节日中,人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心态中。在这个时候,人们都会特别关注自己的精神面貌,特别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自己整个生活的进程。
过年或者过节的时候,我们的智慧体现得特别明显。比如到灯节的时候,要扎灯笼。比如过年了,要准备窗花,要做面食,要做出很多很精细的一些面食,特别像北方,如山西、陕西蒸出非常漂亮的花馍,像老鼠、刺猬、龙等等。在这个时候还有许多的表演。人们的才艺表现得特别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非常和谐。这些都说明节日对于我们来说意义特别重大,它实际上是一个民族凝聚的粘合剂。
比如除夕这一天,我们要把祖先请回来,要拜民族的先祖,还要给我们的父母亲磕头。实际上,我们是把天上地下人间所有的力量都集合起来,来度过这个非常的转变。同时也期望我们在新的一个时间周期里能够非常顺利,收获非常多的成果。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对于我们整个人生、整个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
四、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再看过去冷淡了这么多年的节日体系,到今天为止才正式纳入到我们的假日体系当中。这种转变,如果要非常认真分析的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新定位。
过去,也许我们并没有特别关注传统节日体系的来源和它们特殊的性质。一旦我们把自己的节日体系和国外许多民族的节日体系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节日体系的特有价值和特有性质。在国外,特别是在基督教体系当中,他们是以耶稣基督的诞辰及其信仰体系当中的关键性时刻,作为他们节日体系当中的一个核心。但是我们的节日体系则不然,它是以我们和自然界的关系来确定的。这个决定性因素,使得我们的节日体系变得特别的珍贵。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它体现在一切非常具体的事件当中。
比如端午节。端午在某种意义上似乎不像清明那样特别的明显,但是,端午也同样是我们和我们的生存条件,和自然关系所产生的一个节日。夏至这一天,日最长,阳气发展到最极端,阴气开始逐渐萌生,而且变得越来越强大,于是阳气越来越弱。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必须防范阴气对阳气的侵害。所以有了所谓五毒来防范这些东西,用艾蒿和菖蒲作为药来防范这些侵害,包括喝雄黄酒、戴荷包。所有这些,都是针对我们和自然的关系引发出来的。而且那个时候,夏至和端午挨得非常近,正像清明和“上巳节”、“寒食节”非常近一样,它们逐渐地合二为一。端午节就变成了这样一个保健、防毒、搞卫生的节日。
同样,其他节日也带有我们和自然关系的这种性质。因此,我们的节日体系,完全有权利成为我们假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对于整个民族来说,不仅是一种历史的记录,同时对于民族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
我们的节日体系,实际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绝非是出于个人意愿,它是历史的必然,是新的历史时代的一种特殊需求。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实际上我们就没有应时代召唤,完成这样一个必不可少的社会任务。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变成热潮。然而,现在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而这些新的情况让我们做出许多新的思考。这些情况是什么呢?整个世界的变化让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文化发展环境里。没有一种文化自觉,那种强势文化就会把我们逐渐吞噬掉。
国内也有这样的一种情况。比如城镇化,城镇化发展趋势非常快,不仅它的硬件,而且它文化内涵的变化也非常迅速。这些情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非常大的冲击。我们面临这样一个难以继续下去的特殊历史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实际上处在一个两难的情况下。一方面,我们要把自己民族文化传统延续下去,要让传统文化仍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很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又不知道怎样发挥它的作用。所有这些问题都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面前。各位将来有机会参与这项工作的话,一定贡献自己的才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能够健康发展,在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本文根据刘魁立教授2008年4月25日下午在“浙大东方论坛”演讲整理,有删节。录音整理 倪迪飞 唐媛)
http://www.zju.edu.cn/zdxw/jd/read_k.php?recid=23696
作者:
笛威辛亢
时间:
2009-2-10 10:16
刘老说得好
作者:
孤鸿
时间:
2009-5-1 16:40
尤其是重新定位,认识深刻透彻!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