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瓷刻技艺传人季云华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2-5-23 23:31
标题:
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瓷刻技艺传人季云华
[ 来源:淮安新闻网 | 中国民族宗教网 发布日期:2012-05-22 | 记者 陆彦平 通讯员 朱友光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一句话,道尽瓷刻艺术的不易,非一般艺人能为。瓷刻,需要绘画和书法的功底,运刀技巧又难于一般雕刻艺术刀工,同时,还需有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所以,从事这一行业的民间艺人寥若晨星。而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瓷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季云华,却坚守在这块艺术阵地四十余载,在瓷盘上绘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和美不胜收的山水景观。
在瓷刻生涯中,他播撒汗水,遭遇不解,抹过泪水,如今,他也收获了希望。5月初,季云华从南京领回“省工艺美术大师”的奖牌和证书,为我市获得此项荣誉第一人。他说:“瓷刻——是我的生活,是我的爱好,是我一生的追求。”
家庭熏陶 爱上瓷刻
季云华祖籍南通如东,父亲和二伯父都是瓷刻爱好者,二伯父在当地瓷刻行业还颇有建树。小时候,季云华就经常看到家中的大人在茶壶、饭碗、花瓶上刻刻画画。在家庭的熏陶下,季云华爱上了瓷刻艺术,但是,因学业和经济关系,小时候的季云华只限于欣赏,并未学习瓷刻。
1976年,季云华高中毕业后到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几年后,季云华出差济南,被街上一个不起眼的瓷刻小店所吸引。小店里陈放的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瓷刻商品,题材广泛、色彩鲜艳、雕刻精美。童年时,那些美丽的画面一一浮现眼前,他陡然有了从艺的欲望,自此便开始了从艺生涯。工作之余,除了接受二伯父的指点,季云华于1994年参加广西东兴中国书法班学习,后又参加中国国画培训班学习。为了提高书法和素描水平,他多年研习《柳公权小楷字帖》、《灵飞经小楷字帖》和《中国书画》等教材,将刻苦学习和拜名家能人相结合。这些,都为季云华钻研瓷刻打下了深厚的基本功。
潜心研究 刻苦练习
一般来说,在瓷盘上雕刻一幅作品短则需要半个月、长则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为了雕刻一幅作品,季云华常常一坐就是几小时。白天要上班,他就晚上通宵达旦刻瓷;周末本是休息时间,却成了他全身心投入瓷刻的最佳时光。
通过多年的考查研究,季云华发现,瓷刻与书画一样也分门派,以广州、上海、扬州等地区为代表的南派刻瓷,刀法浅而细腻,作品小巧玲珑,风格清秀飘逸,镂刻为主要刀法;以北京、天津、山东为代表的北派瓷刻,刀法粗犷豪放,刻层较深,色彩浓烈,凿刻为主要刀法。他还发现,瓷刻这一民间绝活,在全国只有山东省、河北省发展较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而我省擅长这一绝活的人很少。最终,他决定提前内退,专心于瓷刻的收藏、研究与制作。
硕果累累 热心传承
为了追寻梦想,季云华不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的工资和退休金也几乎全部花在了收藏和制作瓷刻上,这几乎是没有金钱回报的投入。但是,艺术上的累累硕果,让季云华享受到了无法言喻的愉悦之情。
季云华连续两次荣获省民间工艺迎春花大奖;2008年被授予笫四届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当年,他的作品《沉思中的周恩来》荣获首届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金奖,并入围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09年,他被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瓷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由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多项目,都存在后继无人之忧。为使瓷刻这朵民间的艺术之花得以传承,季云华把自己对瓷刻的一腔热情奉献给了他的学生。如今,跟着季云华学习瓷刻的徒弟有8名。
瓷刻艺术可以分为四类,即白描、彩绘、镶嵌、影雕,其中以影雕在技艺上为最难,季云华的作品基本采用的是影雕的手法。然而,季云华认为,民间工艺目前最难的问题,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开拓市场。除了在艺术上追求最高境界,季云华现在还想要攻克如何培育市场这道难关,让古老的艺术焕发青春。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