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徐杰舜] 广西是中国民族团结的一个典范 [打印本页]

作者: 代启福    时间: 2009-1-28 17:59     标题: [徐杰舜] 广西是中国民族团结的一个典范

                                徐杰舜:广西是中国民族团结的一个典范

题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前夕,《当代广西》、《中国民族》、新华社、《南国早报》等媒体记者,就广西民族团结问题采访了我,并约我撰写文章,论述为什么说广西是民族团结的一个典范。故写成《广西是民族团结的一个典范》一文。但媒体多有删改,新华社的稿更是简单到只有“广西是民族团结的一个典范”这一句话有价值(当然视屏有特殊作用),故将全文发表在此,与朋友们分享。






当今世界,风起云涌,什么问题最揪政治领袖的心?答曰:民族问题。古往今来,民族问题始终是社会最敏感的问题之一。


从远处说,千百年来,世界各国的政治家们为协调民族关系,可谓是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机,但冲突与战争往往成为民族关系的文化表达,甚至成了某一时期历史的主流。从近处讲,19世纪以来,民族解放运动粉碎了殖民主义的枷锁,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而中国共产党则根据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提出了“民族团结”的口号,并为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处理了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复杂的民族问题,实现了中国民族的大团结。


在中国的民族团结中,广西是实现民族团结的一个典范。


一. 理论:民族团结的定义和内涵


为什么广西是中国民族团结的一个典范?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的内涵是什么?


1847年11月29日马克思在纪念波兰起义十七周年大会上说过,“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并没有给民族团结下过定义,作过解读。道是分马克思和韦伯一起并称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的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毕生关心和探索们研究领域是社会的整合,其主题就是社会团结问题。他在《社会分工论》一书所认为的社会团结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一致、结合的关系。从中得到启发,什么是民族团结呢?民族团结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在互动中认同的整合关系。从这个定义出发,民族团结的内涵是互动、整合和和谐。


弄清楚了民族团结的定义和内涵,我们可以从更高、更宽阔的视野中去认识和评估广西的民族团结为什么是中国民族团结的一个典范。


二. 记忆:互动和整合是广西民族团结的历史主流


为什么说广西民族团结是中国民族团结的一个典范?从纵向上看,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地方,互动和整合一直是广西民族互动的历史主流。


诚然,从古至今,在多民族的格局下,广西的民族互动虽然也有冲突的一面,如秦开岭南对西瓯、骆越的征服持续了三年,汉武帝平南越时打了两年,南北朝时广西发生的少数民族反抗南朝的零星起义,时间持续最长的梁大同七年〈541〉土人李贲起义也只坚持了7年。这在从秦灭六国建立帝国到南北朝亡的800多年中只是弹指一挥间。


隋唐两代历时326年,直到唐中期安史之乱后才出现少数民族黄洞蛮的起兵反抗,虽然黄乾曜与黄少卿父子的反抗从至德元年(756)到乾符四年(877>坚持了l2l年,但在隋唐的历史上也不过占三分之一多一点而已。


两宋共历319年,最著名的侬智高起义,从庆历元年(l041)到至和二年(1055),总共也只历时14年。其他零星起义虽有,但时间都很短而没什么影响。


明代276年中,前期广西一直风平浪静,70余年后,即正统七年(1442)才爆发了广西历史有名的大藤峡瑶族壮族大起义,直到隆庆五年(1571)才被镇压下去,虽历时129年,但在明代的历史上尚不足二分之一。


清代267年中,直到清后期进入近代以后,道光三十年〈l85l〉才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并影响全国l8个省份,坚持斗争14年,这在清代的历史上也只是短暂的一时而己。


因此,总观广西的历史,自秦至清的2100多年中,各民族互动中的发生冲突的历史不过300年左右。从宏观上看,广西各民族互动中所发生的冲突和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只是短暂的、一时的历史插曲,从来都没有形成为广西民族互动的主流。


但是,历史记忆的事实却是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地方,互动和整合一直是民族互动的历史主流,且不详述两汉时广西的苍梧人汉化成今天粤西和桂东北约20万操“标话”的汉族之例;也不细说魏晋南北朝时广西的俚、僚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互动,“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教,称为大化”[],就是在俚人所居的农村也有琅琅的读书声了之例,单就广西平话人的形成就足以证明了。


平话人是非常典型的民族互动整合的实例。平话人是北宋时宋王朝派狄青领数万大军南征侬智高后,留下的戌兵“逾二万四千人,以四千人屯邕州(今南宁),二千人屯宜州(今宜州),千人屯宾州〈今宾阳〉,五百人屯贵州(今贵港)”[]。这些屯兵在当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了明代,《大明一统志》引元志云:“今邕人皆其种类,故语言类襄汉”。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桂南平话人之源。


桂南平话人作为汉族的一部分,在广西近千年的风雨沧桑中仍顽强地保持了汉族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平话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也吸收了土著民族的文化因子,如受壮族的影响曾流行过不落夫家的婚俗,南宁的平话人就忌称“大哥”,而称父母为“亚叔”、“亚婶”或“亚哥”、“亚姐”;与壮族一样过三月三,做五色糯米饭,并备上祭品去扫墓,与壮族一样俗称“拜山”;与壮族一样喜赶歌圩唱山歌,在南宁津头、亭子、那洪、沙井等地都有流行的平话山歌;与壮族一样行二次葬,俗称“小葬”[];在平话中还有不少壮语借词,凡此等等都表明了桂南平话人身上所打上的土著化的烙印。


有趣的是北宋以前,自秦汉以来,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先后从不同的地方,迁到广西北部不同的地方,与广西不同的少数民族原居民发生互动,而形成的统称为桂北平话人的三江六甲人,富川本地人,贺州都人、“梧州人”、铺门人,武宣拐人,永福、罗城等地的百姓人等,虽然都认同汉族,但经分子人类学进行基因分析的结果却表明桂北平话人在遗传结构上来并非汉族的后裔,从平话人Y染色体单倍型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在父系遗传方面,平话人在遗传结构上保留了一定的汉族血统,但大部分已经被南方少数民族所取代。可见,桂北平话汉族人群在父系遗传结构上更接近于南方少数民族,绝大多数源自于侗台或者苗瑶语系人群。桂北平话人并非真正意义上汉族的后裔,仅仅是在语言、文化和自身认同感上被汉族同化了的南方原住民族。在高度一致的汉族支系遗传结构中,桂北平话人是唯一的例外。[]


从平话人一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二千来来广西民族互动整合的两条轨迹,一条是桂北平话人,他们是自秦至唐1千多年来,广西土著少数民族与汉族互动整合的一个结果,即虽然认同汉族,但从根上来说他们的祖源是广西土著少数民族,应该是汉化了的少数民族;另一条是桂南平话人,他们是自宋至今近千年以来,汉族与壮族互动整合的一个结果,即虽然是汉族,但却有土著化的烙印。这两条轨迹连起来,形成两千多年广西民族互动整合的主流。


历史的记忆向世界表明: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地方,互动和整合一直是民族互动的历史主流。事实上,在广西的民族互动和整合中,历史尤如一个磨房,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往往随着历史岁月的流逝而被磨得粉碎。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历史上广西民族关系的主流就是友好往来、相互适应、相互融合。所以,壮族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汉族的文化,一部分壮族逐渐认同于汉族,丧失了本民族的特征,最后同化于汉族。历史上桂东、桂东南都是壮族聚居之地,今天已难觅壮族踪迹。与此同时,历史上同化于壮族的汉族亦不是个别现象,特别在宋代以前,迁入广西的汉族由于人数少,规模小,其中很大一部分被“壮化”而淹没于壮族的汪洋大海之中。有些汉族人迁入广西后,虽未同化于壮族,但也吸收了不少壮族的文化,变成了“壮味”很浓的汉人,如前已述及的平话人就是一个典型,而居于百色市龙川乡、都安县百旺和拉烈一带的客家人的主要特征已基本为当地壮族特征所取代。广西汉族与壮族这种双向互化,使壮汉民族心理逐渐认同,这是广西民族团结的中坚,也是历史遗留给广西的深厚积淀。


三. 现状:和谐祥和是广西民族团结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说广西民族团结是中国民族团结的一个典范?从横向上看,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和谐祥和是广西民族团结的真实写照。


广西民族团结如何?一位担任过广西自治区领导的干部曾对笔者说:我是汉族,老婆是壮族,媳妇是侗族,女婿是瑶族,全家和和睦睦,就是广西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确实,广西民族团结表现在民族与民族的通婚上是一个大亮点,也是一个最好的测试剂。记得笔者有一篇论文论及到要加强民族团结应该鼓励民族之间的通婚。此文人大复印资料准备转载,但审稿的一位专家却认为鼓励民族之间通婚的提法太敏感,怕引起麻烦而不同意转载。在别的地方别的民族容易引起敏感们通婚问题,在广西却习以为常渐趋普遍了。如在一些自然村不同民族间的通婚已成为婚姻关系的潮流,就连过去极少外嫁的瑶族姑娘也开始外嫁;这去不嫁瑤族、壮族的汉族女子也有不少嫁进了壮家瑶寨,天等县东平乡利益村就有30多位汉族姑娘跨省过市来到该村做了壮家媳妇。我们曾经对南宁市l00户婚姻登记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壮汉通婚呈逐渐增加的趋势:l959年为26%,199l年为42%。新城区1991年1000份婚姻登记中不同民族通婚的有5l5对,占5l.50%。众所周知,婚姻关系是民族关系友好、融洽的具体表现,说明民族之间的心理鸿沟已经填平婚姻关系是民族团结的测试剂,民间信仰的互动整合则是民族团结的润滑剂。且不论壮族的师公教受到汉族道教的深刻影响,贺州八步区都江盘古庙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都江盘古庙本是瑶族纪念和祭祀他们的始祖盘古大王的场所,他们一般每三年左右在农历十至十二月间,择吉日举行“还盘王愿”。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捐钱捐物,载歌载舞,热闹异常。现在这一瑶族的民间信仰活动,不仅吸引了瑶族参加,也邀请壮族、汉族等民众参加。在都江盘古庙的墙壁上公布的为盘古大王雕刻神像,以及迎神转座建醮捐资的有瑶人,还有壮人,汉族的客家人、本地人、湖南人等。更有意思的是庙古盘本身就是一个各民族互动整合的综合体,不仅建筑为汉族客家人的一排三间,中厅全部敞开的形式,而且正面内墙上画着一条黄色长龙,庙内神像中,除盘古大王神像外,还供有汉族敬奉的观音、八仙等23位神像。民间信仰本来就是一个民族文化深层次的底蕴,而广西各民族心灵的沟通却达到了共奉共敬的程度,相比之下,某些国家、某些地区因宗教信仰不同而战乱不已,广西各民族在宗教信仰上这种互动整合的态势,真是宗教信仰“和而不同”的范例!


风俗习惯层面的和谐祥和是广西民族团结互动和整合的真实写照,那么,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状况又如何呢?对此,平果铝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案例。


1987年成立的平果铝业公司(以下简称平果铝),坐落在广西平果县城西郊的右江之滨,全公司7500名职工(据2001年统计),有壮族1833人,占员工总数的29%;其他少数民族1803人,占22%;汉族3863人,占49%,可见平果铝本身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平果铝的建成及投产,扱大地促进了全国重点贫困县——壮乡平果经济社会的发展,仅以地方财政收入来看,1992年平果县只有2200万元,1999年超过了2亿元,2002年达到4.83亿元,其中平果铝占60%。从而出现了“借铝兴平”的现象,平果县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昔日面积仅1.4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万的小县城,如今已发展成有1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已达9万,现代化基础设施齐全的新县城。更有甚者,平果铝不仅促进了平果县的发展,对于整个广西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起了重大的作用,在填补了广西铝工业空白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广西电力、煤炭、化学工业,以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平果铝这颗工业明珠为夯实广西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如果说平果铝是国家重点工程促进了广西和谐祥和的民族团结,那么,边境大会战(以下简称边境会战)则把民族团结的和谐祥和从中心延伸到了边缘。


广西曾经流行过—种说法,那就是广西“老、少、边、山”都姓“穷”。而边境—线的那坡、靖西、大新、龙州、凭祥、宁明、防城、东兴8个县(市),陆地边境线长1020公里,总人口242万多人,其中壮、瑶、苗、京、彝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这些边境地区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长期战争留下的创伤十分严重,经济水平—直较低,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质量差,贫困面大。8个边境县(市、区)中,3个是国定贫困县,5个是区定贫困县。据统计,1999年广西人均GDP为4260多元,边境地区多数在2000元左右,有的仅有l600多元。说起来叫人心酸,这些边境地区大部山区交通闭塞,通讯不畅,饮水难、用电难、看病难、上学难,部分群众住着低矮、潮湿的茅草房,有的老师在墙体开裂的危房内上课,不少群众几年看不上一场电影,听不到国内广播,看不到电视,一些乡镇医生仍以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这些“老三件”给病人看病……这种贫穷落后的状态显然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祥和的,当然也不利于民族团结。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边境这种状态,广西实行了一条战略性的措施,决定从中心走向边缘,从2000年8月起到2002年9月,果断地开展了边境基础设施工程大会战。这次大会战规摸空前,成效非凡,还是让我们用数字来说明吧!


边境会战要办的24件实事、总投资21.6亿元、建设项目1.792 7万个,具体项目是:修建48个乡镇柏油公路642.2公里,修通23个边防连队(检查站)三级公路39.5公里和l4个边贸点三级公路ll3.28公里,改造176个村级道路912.4公里,建设县县通二级公路273公里,建设东兴至那坡沿边三级路725公里;新建、扩建l06所乡镇初中、所乡镇中心小学、646所村级完小、8所县中学;新建l34个村委会和305个距离边界5公里内的自然屯通电工程,建设卫星地面接收站2 569个和防城南山大功率电视调频台;新增l01个村委会通电话,新建或扩建了74个乡镇卫生院、46个乡镇水厂、57个乡镇文化站、15个乡镇
邮政所、97个乡镇农贸市场、l01个乡镇4 031套干部宿舍、874个村卫生室、l 049个村计生服务室、896个村委会办公用房、382处农村饮水工程;对1.015 5万户的农村茅草房进行了改造。此外,帮助因战争后撤的边民回迁建房671户,修建回迁村屯道路202条和人畜饮水372处;新建两个后撤乡镇机关回迁办公和住宅楼。[]


数字是枯燥的,但放在广西民族团结的大背景中去解读,这些数字却十分形象、生动,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因为这些数字反映的是两重天,过去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经济十分落后的边境地区,现在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住茅草房、点煤油灯、走羊肠小道已成为历史,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村委会没有办公用房等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这个被百万边民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的边境建设大会战不正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即从中心延伸到边缘展示了广西民族团结的和谐和祥和吗?


对于广西民族团结的评价,江泽民在l999年3月5日参加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全体会议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就说过:“广西作为民族自治地方,又是边境地区,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在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说广西的民族团结是中国民族团结的一个典范


四. 提升:民族团结广西模式研究


广西民族团结的经验我们曾经将其概括、归纳为9条,即制度正确、法律保障、政策落实、经济发展、扶贫有效、族际通婚、教育推动、文化交流、语言互动、宣传广泛。[]这些宝贵的经验每一条都有大量的事实支撑,是广西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创造。作为中国民族团结的一个典范,这些经验不仅对中国其他地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也具有国际意义。本文开头讨论了民族团结的定义及内涵,现在我们要从这里出发来研究民族团结广西模式。


广西民族团结的经验被我们作为一种模式进行研究,其本身就是一种理论提升,即把广西经验上升为理论的一种文化表达。所谓模式,就“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人类学理论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化模式是指文化特质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或者说一个社会中的文化表现所赖以为基础的一致性。[]既然是模式,我们就有必要对其进行结构分析。


在这里我们所讲的结构分析,“并非指作为分析对象的总体性的社会结构,而是指人们先赋具有的或在互动活动和其他社会行为中沉积和积累的,具有一定规范性或至少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行为者认同的,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模式。结构可以在时空向度上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稳定下来,另一方面又可以深化为人们可以操作的一套符号系统。”[] 这样,我们不难认识和了解民族团结广西模式的结构是人类在互动活动中沉积和积累的、具有一定规范性的、具体的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联模式。这种关联模式就是广西模式的结构,这是研究民族团结广西模式的基点。


既然结构分析对于我们观察和研究民族团结广西模式有重要的意义,其价值取向主要是:


1.可以从结构的角度解剖广西模式


广西模式作为民族团结的一种文化表达,是由或多或少的文化元素构成的。那么,广西模式“最小的元素”是什么呢?从本质上看民族团结是人类在互动活动中沉积和积累的、具有一定规范性的、具体的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联模式。而这种关联模式,大而分之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基本元素,在此,我们称之为广西模式的三维结构,这是广西模式结构的第一个层次。


广西的经验之所以能成为民族团结的一个模式,还在于广西的民族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关联模式的协调平衡和沟通和谐中,政治元素又可小而分之为制度正确、法律保障、政策落实三个“最小的元素”,它们从制度、法律和政策三个层面反映和表达了民族与民族关系协调的政治依据和保障;经济元素又可小而分之为经济发展、扶贫有效两个“最小的元素”,它们从富和穷的两个层面反映和表达了民族与民族关系协调的经济平衡和发展;文化元素又可小而分之为族际通婚、教育推动、文化交流、语言互动、宣传广泛五个“最小的元素”,它们从婚姻、教育、文化、语言和宣传五个层面反映和表达了民族与民族关系协调的文化沟通和认同。这是广西模式结构的第二个层次。


广西模式结构的这二个层次就形成了民族团结广西模式的二级结构。


2.可以从结构的深层次认识广西模式的整体性


对广西模式进行结构分析还应该把它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组成它的各元素之间是严密地相互制约的。从这种整体性的认识出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广西摸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即制度正确、法律保障、政策落实、经济发展、扶贫有效、族际通婚、教育推动、文化交流、语言互动、宣传广泛十个“最小的元素”是“多元”,民族团结是“一体”。事实正是这样,正因为有了制度正确、法律保障、政策落实的政治依据和保障,广西不仅成至了省一级的壮族自治区,瑶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才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县和民族乡。但是光有政治依据和保障,如果没有经济的平衡和发展,没有文化的沟通和认同,那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永远也飞不上兰天翱翔。所以从民族与民族之间在互动中认同的整合关系来看经济和文化两个元素就像是一对翅膀,三者的互动、互补、互助,才使民族团结广西模式以整体的形象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3.可以从结构的稳定性解读广西摸式的符号系统


结构之所以能称之为结构,关键在于它具有稳定性。而广西模式正是借助于民族团结的背景铸造了自己的稳定性,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关联模式元素相结合的稳定结构。这样,就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解读广西摸式可操作的符号系统,即通过对广西三维结构以及“最小的元素”的分析,不断深化对民族团结广西经验的再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和提升,只有这样,广西的民族团结事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对民族团结广西模式作了结构分析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民族团结的内涵是互动、整合和和谐,并从中看到民族团结广西模式的特点是从磨合到整合。


磨合,现在学者们口头常用的这个词,并不见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词典,在《辞海》中又称为“走合”,指的是新的或刚经大修的汽车(机器)在其运行初期,各摩擦零件的接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和配合形状密合的过程[]。笔者借用这个词来说明民族互动的过程,具体地讲,就是在民族互动的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通过文化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既交流文化,又交流思想和情感,沟通心理以减少和调适各民族间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矛盾和冲突,达到相互适应与和谐一致的过程。因此,这里所说的磨合,就是在民族互动的运行中,凸显出的是顺应调适和融合的表现形式,从而达到安定、凝聚、和谐与整合的过程。


如果说民族互动的过程是磨合,那么,民族互动的结果是整合。因此,整合就是隨着民族磨合的成熟,不同的民族在各个方面逐渐由最初的互不相关,甚至相互碰撞和冲突,发展到和谐一致的结果。


这就是说从磨合到整合的民族团结特点的着眼点在于在各民族的互动运行中,较少表现出激烈的碰撞、冲突和战争,凸显的是以顺应、调适和融合为特征的磨合过程,从而达到安定、凝聚、和谐与整合。民族团结广西模式从磨合到整合的特点,就是各民族通过磨合的互动过程,达到相互认同与和谐一致的一种互动运行模式。因此,我们可以说广西的民族团结,即民族互动的运行就是从磨合到整合的一个典型案例。


历史可以教育人,榜样同样可以教育人。无论从中国看广西,还是从广西看中国,广西的民族团结对于广西本身来说是保证广西昌盛和人民幸福的基本前提,而对于中国来说则给中国各民族做出了示范。因此,在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背景下,广西的民族团结是中国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一个范例。                           
[]周明甫:《会战结硕果,边境换新颜》,载《广西日报》,
2002l011日。
[]莫蓉、徐杰舜:《互动中的磨合与认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l23-206页。本文在此补充了“族际通婚”一条。
[]《现代汉语词典》〈第
5版〉,此京,商务印书馆,200596l页。
[]萧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62页。
[]王水雄:《结构博弈——互联网导致社会扁平化的剖析》,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7页。
[]《辞海》
(197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94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l956年,501页。


[]《隋书·令狐熙传》。


[]《南宁府志》卷二一。


[]小葬就是先简单挖坑掩土成坟,过几年后再择日捡首装在陶坛中,另请风水先生择地安葬。这是南方少数民族传统的葬俗。


[]  甘瑞静:《广西北部平话汉族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广西医科大学1硕士论文,侍发表)。


文章出处:徐教授的博客:http://xu3260633.blog.163.com/blog/static/20203645200811198325973/#comment=fks_085069085080087075092086084095086086083067087080082070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