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非遗传人何凯英:内联升的鞋体现中国人的精气神
[打印本页]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12-5-14 21:09
标题:
非遗传人何凯英:内联升的鞋体现中国人的精气神
中新网 2012年05月11日 15:49 来源:人民日报
制图:蔡华伟
“在内联升的鞋里,你能体会到中国人的精气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凯英手持“中国礼物”——90余道纯手工工序制作的“千层底” 布鞋,说得很自豪。
走进北京市西城区,走进马连道西里小区内联升布鞋厂,音符般的叮叮当当声中,何凯英正在指导徒弟任晨阳勾勒鞋样儿,另一个徒弟蔡文科正在埋头绱鞋。此时,小徒弟赵国胜正在河北省顺平县的加工厂巡视产品质量。
一位56岁技艺精湛的师父,三位青春帅气的徒弟(图①,本报记者 魏 薇摄),是内联升“师徒相继,技艺长存”的新历史,也是凝结着历史感、民族情的“千层底、中国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传承。
技与艺
文化遗产绝不能被我们遗失
“工必为之纯,品必为之精,业必为之勤,行必为之恭,信必为之诚!”每位徒弟都记得师父“领进门”时谆谆教诲的内联升“五为”师训,一份传承了将近160年的道德与技艺的坚守。
1853年,内联升创办于北京,开启了“中国布鞋第一家”的历史。
内联升是什么?是当年朝廷官员脚下虎虎生威的朝靴,也是民国名士“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的气派,是受老一辈领导人钟爱、简朴但舒适的“黑老虎”老布鞋,也是如今款式多样、花样繁多,北京人叫得响拿得出手的“北京礼物”、“中国礼物”。
何凯英自豪地说,内联升的鞋,有三个必备特点:手工纳制的千层底、手工绱鞋以及使用纯天然材料。鞋底、鞋面都用精选的纯棉、纯麻、纯毛和丝绸,就连粘鞋底的糨糊都是高筋粉调制的。
直至今日,90余道纯手工制作工序仍在内联升沿用。“工具有40余种,如果一个人制鞋,一双内联升千层底布鞋至少得四五天。”何凯英师傅娓娓道来。
“做鞋必须‘三道弯’,腰弯、脖子弯、腿弯,这样才能抵得上劲儿。”坐在小板凳上绱鞋,何凯英一坐就是数小时,一针一线皆有章法。由于技艺高超,2009年,何师傅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千层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同行们评价这位内联升新一代传承人的工艺特点:工艺要求高;制作工序多;纳底的花样多;绱鞋的绱法多;品种样式多。
“绝不能让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上遗失。”身为传承人,何师傅想到更多的是责任。2008年,为了方便一部分老年人,何师傅率团队恢复了“不认脚”的“直元”鞋制作工艺。“即使是大圆口的鞋,也还要分辨左右脚,老年人觉得不够方便。内联升历史上有过不认脚的鞋,后来失传了,前些年不断有老人找上门来。我们就遍寻资料,找老师傅,摸索着把工艺恢复起来,现在已经生产销售了。”
技艺不遗失,关键在传承。这几年,三位年轻的徒弟跟着何凯英,一针一线地学。
27岁的赵国胜是三位徒弟中年龄最小的,刚到内联升,就被它独有的“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震撼了:先说“千层底”,通常是30多层;每一层都要用新的纯棉布挂浆,烘成布板,俗称“打袼褙”;纳鞋底要严格遵守每平方寸81针的技术标准,不管横看、竖看、斜看,针脚都得是一条直线。一双最普通的“一字底”要纳2100针,“十字底”就是4200针。“师父教给我们的技艺,是机器代替不了的。”
师与徒
学的不仅是做鞋,更是做人
“人品和手艺缺一不可,但人品是关键,必须行得正,走得直。做人做不好,做鞋肯定也不行。”这是何师傅常挂在嘴边的话。
任晨阳记得第一次给顾客量脚订做布鞋的场景,尽管师父手把手地教过,但仍然不太顺利,“一共做了三四次,顾客才最终合脚。”师父告诫他:“衣不差寸,脚不差分,一定要把顾客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脚型要记到脑子里。”在这之后,任晨阳逐渐开始独当一面。
2010年,一个70多岁的老爷子到店里来量脚订做布鞋,看到稚嫩的任晨阳,不放心地说:“你行吗?我穿的一双鞋都比你岁数大。”一个月后,任晨阳拿出了一双倾注了自己心血的千层底布鞋时,老爷子左看右看,穿上在店里走了三圈,拍了拍他的肩头:“小伙子你行啊!”
三位徒弟跟着何凯英,学的不仅是做鞋,更是做人。
蔡文科说,他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师父的慈爱和严格,“师父就像父亲,把手艺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生活上也关心我们,但他在细节上非常严格。”何凯英做活儿讲究一气呵成,从一双鞋上他能看出精气神来,这主要靠持久的耐性和纯熟的手艺。蔡文科记得有一次在纳鞋底时接了个电话,锥子仍在底子上,当时师父就生气,说要把锥子撅了。蔡文科现在已经懂得了师父的良苦用心。
赵国胜2008年才进厂,现在可以“出师”了,他主要负责抓质量,经常到内联升分布在全国的各个加工厂巡视,察看是否按照内联升严格的标准生产。这个大学所学专业和制鞋毫不相干的小伙子,靠着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留了下来,并爱上了这个行当,“每当做出一双布鞋时,那种成就感难以形容。”
何凯英原本还有另一个徒弟,后来,这个徒弟找了个工资更高的行当,离开了内联升。一提起此事,何凯英红了眼圈。庆幸的是,现在随着企业效益的提升,员工收益也同步提高,真正热爱做鞋的年轻人不会再“坐不住”了。
如今三位徒弟都已在工厂里承担着各自的职责,但他们说:“师父花了十多年才掌握内联升的全部技术,他在行内行外的口碑,更是几十年的积淀。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传与承
百年老字号如何适应新时代
“现在是内联升发展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内联升鞋业总经理程来祥说。2000年,内联升的销售收入不足1500万元。2001年改制后,经过三四年打基础逐步进入发展快车道。2011年销售额实现8489万元,预计今年将突破1亿元;利润额从无到有,现在已经超过了2000年的销售额。
发展因何而旺?百年老字号如何适应新时代?守着纯手工、纯天然的根底,内联升在“抽新枝、发新叶、引新雀”上努力。
从只做男鞋,到男鞋、女鞋、童鞋样样齐全;从只做传统布鞋“黑老虎”,到3000多个花色品种琳琅满目;从“我做好了你来挑”到“你要什么我来做”;从等待顾客上门,到以网购、团购等新招主动出击……内联升在留住老主顾的同时,推出一系列顺时适变之举,抓住了年轻人的心。何凯英骄傲地说,我们将消费群体的年龄目标定为0—100岁,婴儿鞋、童鞋、学生鞋以及中老年鞋统统纳入了我们的研发范围(图②,本报记者 魏 薇摄)。
如今,一般公众也能够享受内联升的订制服务了。2009年9月,内联升大栅栏总店正式推出面向大众的布鞋个性化订制服务,顾客可从几十种样板中挑选面料和图案,再由设计师和技师“量脚订制”。三位徒弟继承了何师傅的习惯,每周日轮流到总店为顾客服务,增长技艺,积累经验。顾客的脚码、样式偏好等信息会输进电脑,存入现代版的《履中备载》,下次顾客再买鞋,不到店里也能搞定。
从引入ISO现代管理规范到使用ERP电脑业务管理系统,从在京城开设分店(图③为前门分店。资料照片)到在外招收加盟店,内联升骨子里的东西没有变!1972年就进入内联升工作的程来祥说,公司改制没让一个原来的老职工下岗,现代的管理手段和经验使内联升获得新生;内联升作为一个老字号,要长远发展,不能离了百年积累的传与承。
因此,内联升始终坚持店训,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班人团队的培养。除了何凯英和三个徒弟,在内联升的每个工序上,都有不同形式的“师徒相继”。就连内联升给加盟商开列出的三个加盟条件之一也是:“重视品牌经营,对投资回报的暴利期望不宜过高。”
一双中国鞋,传承百年心!“很多归国华侨都要到内联升选一双千层底布鞋。这虽是小小一双布鞋,却寄托着对过去回忆的思念,也蕴含着一种民族情结。”程来祥说,有何凯英师傅这样一代代传统制鞋人的心手相传,内联升一定会更加发扬光大。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