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长江大学非遗学社—中巴民俗文化交流研讨会直播平台 [打印本页]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08:57     标题: 长江大学非遗学社—中巴民俗文化交流研讨会直播平台

长江大学中国与巴基斯坦民俗文化交流营之交流研讨会于本周日早上九点准时拉开帷幕

[ 本帖最后由 在水一方 于 2012-5-17 15:07 编辑 ]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09:03

现在听见主持人在致开幕词并介绍与会嘉宾
带着对中巴民俗文化交流文艺晚会的收获与喜悦、带着对巴基斯坦神秘民俗的探索、带着对中巴民俗文化语言文化的交流、中巴民俗文化交流营之交流研讨会上映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09:07

现在介绍与会嘉宾,他们是:文学院荆楚文化研究中心孟修祥教授、刘妍群老师、文学院杨家海老师、文学院刘润润老师、巴基斯坦乌木奇老师、还有我们的东道主卢川老师、以及我们友爱得中国及巴基斯坦学生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09:10

第三项:中方领导老师卢川老师就本次活动致欢迎辞
“让我们一起牵手为中巴两国的交流友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卢老师说的好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两国长期的发展中,双方互惠互助,建立了深厚的国际友谊。在两国悠久的历史中,双方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以民俗为代表的优秀文化更是层出不穷。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所瞩目,而巴基斯坦国家的独特文化风貌和宗教文化也为中国人民所喜爱和关注。中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历史源远流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质量都取得巨大进步和发展,各地高校也十分重视留学生教育工作。荆州市留学生教育在上个世纪已经开始,荆州市政府也十分重视留学生教育,特别是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长江大学响应国家发展教育的号召,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且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有来自巴基斯坦、韩国、美国、俄罗斯以及非洲部分国家的留学生。长江大学现有巴基斯坦留学生三百五十余人。为我校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虽然学校拥有如此丰富的留学生资源,但是语言沟通、文化差异等各种问题也随之应运而生。除了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部分师生、文学院部分汉语教师与留学生有一定程度交流外,中国学生与巴基斯坦留学生深入交流的空间并不大,学校师生与巴基斯坦留学生深度交流的渠道还不够通畅。
        长江大学校团委、文学院十分重视和关心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长江大学独具的社团文化特色,特别是文学院形成了文学社、新闻社、非遗社、话剧社四社齐头并进发展的形势。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作为长江大学社团中的一员,我们更应该珍惜和把握一切有利条件,从民间文化和与之相关的各种民俗文化入手,促进中外民俗文化交流,加深中外学生之间的了解,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借此,我们也将深入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民间习俗,让巴基斯坦留学生向中国朋友展示本国的民俗文化特色,使双方文化向着互荣互利的健康方向发展。

[ 本帖最后由 闫丽 于 2012-5-13 09:13 编辑 ]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09:15

第二项:长江非遗社社长刘蕾发言、阐述此次活动的主协办单位以及办本次活动的意义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09:22

本次活动即由长江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共青团长江大学委员会主办,由长江大学文学院、长江大学医学院协办,长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传承协会(也就是我们) 承办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09:24

现在进行第四项:由长江大学荆楚文化研究中心孟修祥教授就端午民俗现象及屈原对我们进行讲解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09:25

求图求真相 数据线与电脑型号不配、图片不能现场直播本人表示很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09:26

吃粽子、吃绿豆糕、挂艾草、戴香囊、饮雄黄酒、划龙舟……从古至今,为大众所津津乐道的端午习俗,形式极其丰富。无论南北文化差异,还是城乡习俗更迭,诸如吃粽子等习惯已深入百姓心中,合肥的民俗学专家刘云告诉记者,以端午节的“饮食文化”为例,民间除了吃粽子,还有吃“五黄”的说法,即食用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在古代,食用这些食物俗称可以驱寒湿,祛五毒,具有防灾祛病、祈求健康的含义。千余年之后,粽子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在世界各地成为中餐美食,更多的端午饮食习惯则局限于部分地域或是留在文字记载中。 “这是民俗传统在流传继承中正常现象,一些偏重实用价值的饮食习惯会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提升而改变。 ”刘云认为。龙舟赛是与吃粽子平分秋色的端午符号。今年,六安的龙舟赛,三河古镇的龙舟节,聚集了不少人气。赛龙舟据记载是为纪念屈原而形成,在古楚地相沿成习;而在古吴越地区,龙舟竞渡是为祭奠伍子胥。据典籍描写,赛龙舟的那种热烈紧张的竞技描写和赛事意义具有的较强的竞技主题,这一主题如今得到沿袭和推广。龙舟竞渡活动已经发展成为民间国际赛事。

    粽子、龙舟双双“国际化”,正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发扬光大的佐证。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09:28

端午节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一个社会共同体有多大的凝聚力和自信,取决于它有没有足够的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几乎是源于历史传统。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停留在文献资料上,不仅仅局限于民众耳听口传,它的生命力也是时代前行的动力。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09:32

据传说,屈原是五月五日这一天投汩罗江自尽的。楚人为了哀悼他,就在这天用竹筒盛了米投入水中来祭他。到东汉初年,有个叫欧回的长沙人,梦见屈原对他说:“你将要祭我,很好。只是你过去投下的祭米,却给蛟龙吃了。今后你可用楝叶把竹筒塞了,外面再用五色丝缠起来,这两件东西都是蛟龙害怕的。”欧回按照屈原的嘱咐做了。后来就成了包粽子的风俗。而赛龙舟呢,据说是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划着船赶去捞救。船划到洞庭湖,始终没有打捞到屈原的尸体,人们只好叹息而归。后来,就用“赛龙舟”来模仿这次行动,以示对屈原的哀悼和怀念。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09:42

诚然,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及定位自有其一定的历史标准和文化标准。而端午节纪念屈原这一民俗现象,我们可以依据屈原所处的历史时空,对其产生的根源做如下方面的探讨。
一是看屈原光耀后世的爱国情怀。他有着“合纵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的胸怀、他有着“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谋略、
“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二是看屈原正直坚韧的峻洁人格
三是看屈原卓绝千古的诗歌绝唱。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09:43

端午节在荆楚地区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岁时节日,并且传播于亚州的多个国家,如越南、朝鲜、韩国、日本。今天的端午节本是一个全民参与、活动项目众多、并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内涵的重要节日,它是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间的多种文化因子相复合的产物。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09:43

一、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名端阳节、蒲节、夏节、浴兰节等。
端午,《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端者,初也。”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午”;
端阳,因当日炎阳当空,故名之;
蒲节,也是因荆楚人喜欢于此日挂菖蒲之类的植物以避毒驱邪而得名;
夏节,端午节这一天,恰恰是传统节气所认为的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民国时期被称为“夏节”;
浴兰节,与荆楚之地的巫觋文化有关,楚人在祭祀神祗之前必须以香草浸泡的香汤沐浴,屈原《九歌·云中君》所谓:“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兰性香,可避秽,后逐渐演变成浴兰节,故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兰浴节。”宋代吴自牧《梦梁录》说:“五日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
一般来说,年节习俗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日期,二是仪式活动,三是叙述这一习俗由来的富有某种文化意义的传说。端午节的日期是每年的五月五日,其活动内容有裹粽子、划龙船、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等,而作为代表其节日文化意义的传统故事则有多种说法。罗列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纪念屈原。最早的记载是东汉末年,应劭《风俗通义》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瘟),亦因屈原。”晋代葛洪《抱朴子》外篇佚文说:“屈原投汨罗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为竞渡。或以水车为之,谓之飞凫;亦曰水马。州将士庶悉观临之。”梁代吴均《续齐谐记》所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及五色丝,皆汨罗水之遗风。”宗懔《荆楚岁时记》亦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之。”
二是纪念越王勾践。《岁时记》云:“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西汉《越绝书》说得更具体,认为越王勾践为国雪耻而忍辱负重,于五月五日操练水军,最终复国,越人便以五月五日作为纪念他的节日。
三是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东汉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故《荆楚岁时记》说:“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端午节纪念的是伍子胥。
四是纪念孝女曹娥。据《会稽典录》载:“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迎伍君神,溯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遂自投于江而死。”这里又把端午习俗解释为对孝女曹娥的追念。
五是纪念介子推。在《艺文类聚》岁时部“五月五日”条下,有一条出自《琴操》的记载:“介子绥(介子推)割其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原来与寒食节联系着的介子推故事,竟和端午节也联系起来而具有了纪念介子推之死的意义。
六是源于祭图腾龙。闻一多先生在他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中作了详尽的论述说明,认为:“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目……端午是个龙的节目。”
七是端午源于恶日的禁忌。在《易经》等典籍中,阴恶从五中生,而端午节所在的农历五月五日又被认为是恶月恶日,故有许多禁忌。
其一,忌曝席。如《荆楚岁时记》云:“俗忌五月曝床荐席。”《异苑》云:“新野庾寔,尝以五月暴席。忽有一小儿死于席上,俄失所在。其后寔女子遂亡。相传弥以为忌。”
其二,忌盖屋。应劭《风俗通义》云:“五月盖屋,令人头颓。”后又演化为忌上屋。如段成式《酉阳杂俎》云:“俗忌五月上屋。言人五月蜕精神,如上屋,即自见其形,魂魄则不安矣。”
其三,忌举五月子。《史记·孟尝君列传》云:“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司马贞《索隐》引《风俗通》云:“俗谚:‘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后汉书·礼仪志》等书皆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
八是端午节由夏至演变而来。因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有夏至食粽的习俗,隋人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亦云龙舟赛为夏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至于为何在夏至节有这些活动,其传说故事已不可考。
九是端午节与水神信仰有关。在日本古代岁时专书《年中行事抄》中保存有一条在中国已经失传的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资料,该书引证《十节记》云:“昔高辛氏子乘船渡海,急逢暴风,五月五日没海中。其灵成水神。令漂失船。或人五月五日,以五色丝荃纒投海中。荃纒变化成五色鲠龙,海神惶隐。后世相传。”
端午节与夏至的阴阳转换相关。早在殷商时代,我们的先民已经认识到一年之中冬至和夏至的特殊意义,从他们的经验中认识到冬至是一年中日照最短的一天,此后一阳来复,每天的日照时间越越来长,直至夏至,夏至是一年中日照最长的一天,此后一阴渐伸,每天的日照越来越短,阴阳变化,周而复始的循环现象,被先民们赋予了各种神秘的色彩,也传递着某种神秘的信息。
以上说法虽然众说纷纭,但以现代大众对端午节所熟知的意义而论,人们大多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远在屈原出生之前就已存在,而端午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龙舟竞渡早于屈原时代一千多年,吃粽子的风俗恐怕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形成。
首先,端午是源于吴越民族的祭图腾龙。在远古时代,龙是人们由产生恐惧感而产生崇拜信仰的对象,龙舟是想象中的龙的具体形象化,这反映出尊神的时代,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程度还很落后,他们无法理解大自然,只有凭借想象并把想象转化为一种变形的现实。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并揭示大自然的面目,于是,龙舟竞渡从对龙的祭祀仪式演变成了端午节的民众娱乐习俗。
其次,五月五日为恶日。说明远古时代人对岁时的敬畏,对疾病与死亡的恐惧,这与他们对“天、地、神、人”关系的古老思考有关,尤其在荆楚人看来,人生活在鬼神充斥的天地间,人生面临的诸多如生与死、吉与凶、福与祸等等问题皆与鬼神有关,故而有世俗之人举事“不考于心而合于日”的现象存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岁时与人的生与死、吉与凶、福与祸等等问题毫无关系,于是,关于恶日之说不再被人们所接受。
后来,夏至说、纪念水神说,也没为人们再继续接受。
一种年节习俗如果逐渐失去原有的文化意义,如果不被另一种新的文化意义所代替,那么,这种年节习俗就会在时间中消亡,许多古代习俗之所以不再流行于现代民间生活,也正是因其原有文化意义逐渐在民众中淡忘所致,至于像寒食节风俗相传是为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而现在清明节取代寒食节,人们在这一天为烈士或去世的亲友扫墓,以表示纪念之情,很自然地完成了其节日的文化意义转换。实际上端午节并没有因意义转换而流于娱乐性习俗,而是逐渐从对神的崇拜转化为对英雄式人物的纪念。于是,就有了前面所述几种对人物纪念的说法。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09:44

二、纪念屈原:端午节人物纪念的演变与归一
在关于端午节纪念人物的说法中,牵涉到五个被纪念对象: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当我们考察有关这五个人物的传说故事时,可以发现两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
其一,他们都是悲剧性人物,都带有或强或弱的悲剧色彩,最典型而悲剧性最强烈的是屈原。
其二,由于人物的悲剧性品格中加注了新的社会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在历史嬗变中演化为相对稳固的价值观念形态,而他们正是这些价值观念形态的现实载体,他承载了历史的文化积淀以具体代替抽象的存在。屈原爱国、忧民,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楷模、伍子胥的忠诚、勾践的奋斗精神、介子推的至死不渝、曹娥的孝顺,历来都是为人们所称颂的。在民众心中,人物成为某种价值观念的同位语,人物所固有的可感性和形象性有利于普通民众的理解和接受,这就使端午节文化意义的转换与选择显得非常顺利。
然而,当端午节的文化意义转换过程完成之后,它不可能容纳形形色色的传说故事,文化意义的归一化趋势必然出现。
伍子胥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忠”,但是,我们看到这种“忠”是建立在对封建君主的愚忠之上的,他的“忠”指向的是一个统治着吴国的君王。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对“忠”的选择并非是盲目的,如果君王不仁或昏庸,那么,“忠”就失去了价值依附,他的“忠”便不能在民众中得到多大的响应。因而他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在竞争中就显得苍白无力,所以,以端午节纪念伍五胥也只能是一时一地的做法而已。
勾践身上也有一种鲜明的精神品格,在兵败国亡之后,卧薪尝胆,忍辱复国。成为了历代人们所称赞的人物,但勾践是一个封建君主,他卧薪尝胆乃是受一种强烈的复仇意识所驱动,而不是把人民放在首位的。范蠡曾指出:“越王(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乐。”他逼迫功臣文种自杀就自然暴露出他残暴的本性和狭隘的心灵。他的内心深处带着极强的自私怨恨情结,为消释其怨恨,人民成了他实现复仇目的而被利用的工具。
曹娥的“孝”代表的是一种对血缘亲情的注重,源于原始氏族社会血缘基础的人伦精神,在曹娥身上表现出壮烈而震撼人心的力量,虽然她的表现得到了特别重视伦理观念的我国大多数人的表彰和赞赏,但较之屈原,她的文化意义指向显得太单一化。
介子推所代表的“义”的精神品格,除了意义的单一性外,他死于火的事实,使他不可能与端午节的“水”性文化特征顺利融合,何况前人早已指出其为流俗所传,《荆楚岁时记》隋杜公瞻注即说:“云五月五日,与今有异,皆因流俗所传。”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引《邺中记》云:“俗人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甚忌,故不举火食,非也。北方五月自作饮食祠神庙,及五色缕、五色花相问遗,不为介子推也。”因而,以端午节纪念介子推就显得牵强,迫使之自然最早地退出这场文化意义的竞争,转而在寒食节中获取他应有的位置。
在屈原与其它几个人物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物精神品格的差异性决定了他所代表的文化意义的宽、狭或丰厚、单薄之分。无论伍子胥的“忠”、介子推的“义”、曹娥的“孝”,还是越王勾践的复仇意志,所含蕴的文化意义都缺乏民族整体文化价值取向的支撑,也就难以与屈原所代表的文化意义相媲美了。虽然如此,也并非意味着这几个人物在短时间内完全失去其影响作用,从唐代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在其中“五月五日”条下同时收进纪念屈原、纪念介子推和纪念曹娥三说来看,屈原故事最终“独占鳌头”,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过程。
端午节纪念屈原已属于全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依托,代表着中华民族最完善的精神品格。概而言之,屈原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
屈原首先是位政治家,对内同楚王商议国事,发布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他极富有政治天才,又始终把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保持高尚节操正道直行,对“美政”理想执着追求,九死而不悔,批判邪恶势力,也敢于同他们作毫不妥协的斗争,甚至对楚怀王的昏庸与失信,也敢于指斥,而这一切表现,都只出于一个目的,这就是振兴楚国,使人民幸福,最终统一中国
屈原也是一名伟大诗人,他具有最典型的诗人品格。他融合提炼楚地的语言,创造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楚辞。《楚辞》的形式是符合人民大众审美倾向的艺术形式,其中《九歌》是对民间祭祀歌辞的艺术加工,而又回到了民间,成为民间长期流传的歌辞;《天问》也是采用民歌中惯用的对答形式,其中有的内容可能就是民歌歌词的记录,玄妙瑰丽的色彩,宽广深厚的思想,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使屈原的作品极富有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屈原作为一个坚贞而忠诚的利他主义的楷模,一个睿智而憧憬美好政治理想的政治家,一个遗留下大量感人至深且极具影响力的诗歌作品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诗人,他成为了楚文化土壤孕育出来的,将政治理性、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高度结合的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巨人。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09:44

三、现代文化语境中端午节
年节习俗本身的仪式活动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一种独特民俗文化景观的端午节,其仪式活动在原初阶段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龙舟就有象征神灵的意义,这一点从各种资料中都可以找到有力的佐证,而竞渡过程中也有诸多的宗教性。端午插菖蒲、挂艾蒿是为避邪消灾。在历史嬗变中这些仪式的宗教性并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越来越淡化,最终变成社会性的世俗活动。这与中国文化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不无关系,社会世俗性取代宗教的神圣性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屈原精神所具有的最广泛的社会性更是为仪式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支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性的仪式活动是传统文化及相关因素的现代载体,这种载体体现出文化内在演化的轨迹。仪式的现代性转换回应着端午节文化传承中固有的活动方式,这些仪式也是对古代民族性的一种现代主义表达。如龙舟竞渡成为现代体育竞赛项目和旅游活动内容等等,可见端午节举行的活动,已浸染了浓厚的现代文化色彩,那么,它在现代文化环境中,是否会逐渐丧失其原有的传统文化精神品格呢?我们在现实的景况中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端午节的活动在一些地区也卷入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创造环境,繁荣经济”的热潮,利用端午文化进行龙舟经济交易会和旅游活动,已成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端午节明显地反映出商品经济时代的文明进步,对这种新的端午现象,作出决然的反对难免有不符合现代文化要求和反对进步的嫌疑,但我们所更为注重的是端午节习俗中的文化价值而不是其商业价值。极易被忽略和掩盖的文化价值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但却具有超越时空的存在意义。商品经济价值却是一时一地的,具有片段性和瞬间性,它带给人类的往往只是物质上的而不是文化意义上的价值,事实上,这种原本带有强烈审美性的仪式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浸染了世俗功利性,如龙舟这一文化符号在一些地方成了商业广告的宣传材料,有些地方将龙舟本身也变成商品,饮雄黄酒成为某些商人推销其商品的借口。这里,不仅仅是文化意义的淘汰与选择,而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为维护自身而作出的种种回应和努力,但能否使传统的文化意义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得以延续和发展而不被异化,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活动方式的可操作性,传统文化的自下而上的影响力以及对现代文化语境的阐释范围和表达结果。
根据两千年来屈原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所确立的不可移易的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端午节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根本的文化意义不会被改变。“水滨击鼓何喧阗,将相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歌似当年。”(苏轼《竹枝词九章之三》)从苏轼的时代到当今又已近千年,人们仍然铭记屈原这位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以端午节的形式来纪念他是一种必然,与苏轼的时代所不同的是盛世没有哀歌,人们以此纪念屈原,同时也给纪念他的人们带来欢乐。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09:45

双语中…………现在翻译正在进行对孟老师的讲话进行翻译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09:49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来点小插曲吧!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介绍巴国链接之异样风情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09:50

为了大家更好地对中巴进行了解、首先对巴基斯坦的国家基本概况进行介绍: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Islamic Republic Of Pkistan)位于南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旁遮普族占63%,信德族占18%,帕坦族占11%,俾路支族占4%等。97%以上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封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乌尔都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主要民族语言有旁遮普语、信德语、普什图语和俾路支语等。
追溯历史,最早居住在巴地区内的土著为达罗毗荼人,自东北和西南来到南亚定居的移民有雅利安人、希腊人、土耳其人、波斯人、阿富汗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这些居民通过长期的融合繁衍成为了今天巴国境内的四个主要民族。根据巴基斯坦真国父的“两个民族论”,巴基斯坦只有一个民族即穆斯林民族,非穆斯林和其他巴基斯坦人,如印度教徒、几度教徒等成为“少数教派”。他们的国家格言是:团结、信仰、纪律。
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产生于巴基斯坦境内,兴建了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直至前2000年,生活在中亚的雅利安人来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印度河文明逐渐衰亡。此后的“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政治中心开始向北转移。前600年起,波斯统治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前327年,亚历山大曾率军攻占过此地。大约公元前321年,被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所占领。公元前230年,被案达罗的百乘王朝吞并了。此后被贵霜人统治,贵霜国王迦腻色迦当政时期(129-152年),王朝疆域扩至克什米尔和喜马拉雅山以北的莎车和和田。
8世纪初,阿拉伯军队征服巴基斯坦和印度,建立伊斯兰政权,并将伊斯兰教传入,使大批当地居民成为穆斯林。11世纪初,巴基斯坦西北部处于阿富汗加兹尼王朝统治之下。12世纪初,古尔王朝又取代了加兹尼王朝。1206年,库特布·艾伯克建立奴隶王朝,巴基斯坦和印度开始处于同一政权统治之下。此后300年间历经了6个王朝(德里苏丹王朝),直至1526年被莫卧尔王朝取代。
1757年后,巴基斯坦随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使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冲突加剧。赛义德·阿赫默德·汗领导了阿利加尔运动,其继承者于1906年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联盟”,曾一度与国大党合作,共同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但1928年合作破裂。1940年3月23日,穆罕默德·阿里·真纳领导下的穆斯林联盟在拉合尔召开全国会议,通过了建立巴基斯坦的决议。1947年6月,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印巴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改自治领为共和国,定国名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巴基斯坦独立后,与印度因领土纠纷(即克什米尔问题)于1948年、1965年、1971年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三次印巴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直接造成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1972年7月,双方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实现停火。此后双方多次会谈,但未达成任何协议,1989年起,双方不断交火,1998年5月巴基斯坦继印度之后进行了6次地下核试验,使紧张局势加剧。2003年4月,印巴两国先后表达了重新进行对话的意愿,11月25日在实际控制线停火。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0:02

下来是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的交往:
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认我国的国家之一。1951年5月21日,中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而且经过两国领导人及人民多年的努力,两国互为最坚定的盟友。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0:03

中巴建交初期,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与巴总理穆·阿里举行了两次友好会谈,双方一致认为应加强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两国总理的会谈对增进两国之间的了解和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万隆会议后,两国高层往来逐渐增多。1956年10月,巴总理苏拉瓦底应邀正式访华。12月,周恩来总理访巴。一年内两国总理的成功互访,极大地推动了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和两国人民友谊的发展。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0:07

言归正传:现在是提问环节
     在场与会人员对孟老师的发言进行提问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0:19

如何对待民俗文化中的现代商业成分的过分强调、这样是否会淡化传统?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0:21

孟老师回答民俗文化是共性中的个性、个性中的共性、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有他自身的特点。因此我们不可盲目的随从大众……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0:27

下面由巴国老师提问:
1、现在有很多民俗文化、也有很多人在庆祝、但是却大半人不知道为什么庆祝、究其深层原因是什么?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0:29

民俗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他们的庆祝与其说是民俗文化的传播、更是一种民族记忆的根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0:31

带着对民俗的热爱与探索,巴国老师继续提问
“既然不知道、那为什么不把传承文化写进教育中呢?”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0:33

研究、交流、传承民俗文化都是有选择过程的、
下面孟老师又详细从四个方面对民俗文化进行讲解
分别是:物质形态、制度形态、民俗形态、意识形态、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0:35

巴国老师的热情似乎还没有减退、他继续提问到
“如果把传统文化吸收进下一代的教育中、是否能成为更加了解下一代的契机?"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0:37

一代代的民俗交流、文化传承、一个民族国家保持文化的传承、
民俗是社会的、更是我们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保护、传承、发展……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0:41

巴基斯坦的USMAN老师进行讲话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0:42

民族服装,通常是由穿在巴基斯坦和人民的巴基斯坦后裔的身上来表达文化、地域文化特征和文化,包括旁遮普,信德文化,Balochi文化和普什图人的文化。
每个区域的文化反应了礼服适应天气条件的特点,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格,让它以一个独特的身份蕴含在所有文化中。巴基斯坦与印度的衣服也具有相似的着装,因为这些国家与pre-partition文化共享了数千年。
伊斯兰教(被误解为宗教的世界)在确定服装特带你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Shalwar-Kameez(Shalwar-Qameez)。该词源于波斯:意义为裤子,这件衬衫,或者qamiz长裙,它的名字来自阿拉伯语的qamis。
美国官员这样的服装起源可以追溯到12世纪,它的根基在莫卧儿王朝入侵次大陆的时期(当前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在俾路支省的Balochi官员穿厚的布料以及厚的的沙利裤子,以防止干燥的热风。住在Balochi的男人戴了有很长巾的布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他们的头暴露在强紫外线下。
在信德省(信德)的人们穿Shalwar-kameez与传统的信德帽和Ajrak(披肩)。
旁遮普的官员穿简单的腰布。根据气候变化,旁遮普女人穿着发生变化,这与旁遮普的文化是有联系的。
开伯尔Pakhtoon Khwa省(普什图)的人们穿Pakul,官员和传统的人士穿Peshawari Chappal。
新郎在婚礼通常穿Kurta-shalwar与Sherwani和khussa(Foot-wear)。新娘通常都穿昂贵的Lehnga,最好是在红、栗色和粉色之间挑选。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0:58

巴国传统音乐演讲…………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0:58

Hello everybody and good afternoon!
Honorable chief gust, respected teachers, my distinguished friends and reputable facility members, I salute you all on this eminent occasion of the prestigious seat of learning, Yangtze university.
I am grateful to all the diligent and handy organizers of this program who gave me the opportunity to speak to you, my topic is: TRADITIONAL MUSIC IN PAKISTAN
Music is a pattern of sound which combines to put up a song. Song is a combination of sounds having rhym, rhythm and tempo which is intended to give pleasure and show emotion or spirit.
Song of every culture are having deep roots in the culture in which it grooms up. Traditional songs of Pakistan are having a profound connection with Pakistani culture. Classical songs are dominated by religion. Such songs are mostly called sufisongs.as in the Christianity dramatic songs originated in the church. Church was meant to provide every culture trait to the rest of institutions.in the same way the Muslim cultural songs originated close with religious rituals. The religious scholar speaks in a poetical and theoretical way which leads to songs which catches human heart as the diet of soul. Music comes from the heart, goes to the heart and effects the heart. Even the single master piece of music turns an ignorant into a lover and lover to weep. 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of traditional songs in Pakistani culture based on geographical grounds but as a whole its having marked similarity.
“HAMD”which is the praise of GOD, “NAAT” praise the Holy  prophet and national songs are the same throught. pukhtoon khwa traditional songs, Punjabi traditional songs.sindhi traditional songs and balochi songs are the major types.
Traditional songs and especially the classical songs went through a metamorphosis with great controversies with the change of the era from Primitivism to modernism the changes are becoming to the liking of the people but if a change or something which is not allowed to be a part of it by religion it will not be included.
In Chinese songs there is a simulation to nature. it might be in a spiritual form.in Pakistani cultural songs there is a great spirituality and invocation to GOD. Chinese songs are solely intended to give pleasure but much of Pakistani cultural songs are meant to give the religious or cultural message in persuasive way. The later one might be similar between these two.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0:58

I will take QAWWALI as example which is the most popular cultural song in Pakistan.QAWWALI is an Arabic word which means saying of someone genius and respectable it’s a Muslim cultural song and its history stretches centuries back.QAWWALI is a vibrant musical tradition where not  only listeners but artists themselves are transported into Waged-a trance like state where they feel so close to GOD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height of elation  “Sufism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practice.
QAWWALI is mostly performed on Sufi shrines and “dargah”.this music got international popularity through the work of late Pakistani singer Nusrat Fatah Ali Khan, Aziz main and sabra brothers. They brought it into a state of mainstream and got international popularity.
The poetry is spiritual and modern it might be secular or hedonistic.the theme is love, devotion and longing for eternity.
Mundane Qawwali songs are now introduced in Bollywood movies, in wedding parties and are taken as romantic songs.it is sung in many countries now but the basic Qawwali is not changed as it was originated. I would like to listen to a song sung by unseat faith ali khan ali and then I will try to explain the theme of the song “TUM EK GORAK DHANDA HO”
God ARE ONE TRICKY BUSINESS,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00

全英文   表示亚历山大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02

政教合一的国家
除了传统音乐的演讲还有宗教音乐的展示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03

主讲人:Ahamed
        讲座内容:
Respected teachers and dear class fellows, I am very thankful to all of you that I got a nice chance to express my feelings in front of you about the music of Pakistan.
Pakistan is a cultural and a traditional country. With the addition Pakistan is also an Islamic country. Being a Muslim Pakistani music always starts from the Muslim recitations to show their greetings to ALLAH and his last PROPHET HAZARAT MUHAMMAD (PBUH). In these recitations the first is reciting our Holy Quran in special lyrics, and by the time people started poetry to express their love to ALLAH and express the beauty of nature. Which is called HAMD? Lyrics of HAMD are simple.
After ALLAH every Muslim love with the last PROPHET of ALLAH -, HAZRAT MUHAMMAD (PBUH) and they express their love to HAZARAT MUHAMMAD (PBUH) that’s called Nat. lyrics of reading a NAT is beautiful and amazing.  So every Muslim love with HAMD and NAT by the heart.
Later the people in old centuries started to make some musical instrument by woods to amuse their hearts in free times. And they started to sing that poetry with using these instruments. And a new music came to know called Quale. In the beginning the poetry of Quale was only the expression of beauty of nature like in HAMD and also Nat. But later people started to express their love feelings for each other in the shape of Qual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at and Quale is that in Nat we do not use any kind of music and all the poetry is only the love to HAZRAT MUHAMMAD (PBUH) and Nat can recite by one person but in poetry of Quale includes love to ALLAH, love to HAZRAT MUHAMMAD (PBUH) and beauty of nature and a Quale must need 8 or more than 8 people to sing it. Because in quale there is also need to play different instruments, clapping and repeating of the sentences by different people in special places and in different lyrics. Quale is very popular in old people. They are very found in listening quale. Many times it touches their heart feelings. And they forget themselves.  During this time their actions shows that they are nothing and only on their lover is everything. They needn’t anything. In life they have only one question to ALLAH that let them meet to their real love.
After Quale another kind of music name GAZAL came to know in Pakistan by deep lovers. The poetry of a GAZAL is very difficult and very deep. Sometimes it’s very hard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singer. By the instruments a GAZAL is also very similar to a Quale. In this also need 10 or more than 10 people to play different instruments and repeating of special sentences. Many young people like to listen GAZAL.
By the time musical instruments started make progress and many new instruments were intentioned and a lot of new sounds were created by instruments.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get interest in musical field. And they started music as their own skills and hobbies. Many of them were known as a good singer because of their voice and beautiful lyrics. Other people keep interest in listening music from different singers in their own taste. Rich people give a good favor to good singers. Some rich people offer much more money to good dingers and invite them to stay with them let them amuse in their free time with music. Many royal people keep their instruments in their courts and in different celebrations and different special timings they wanted listening music from different singers. Sometimes it was also in the form of a competition of singers. Winners were getting good prizes like money and gold….etc. later the same instruments and same songs wear new clothes of the modern world. This was small and brief introduction of Pakistani music history.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05

荆州南门大街民居的调查情况

[ 本帖最后由 闫丽 于 2012-5-13 11:07 编辑 ]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07

一、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2012年3月22日下午
        调查地点:荆州市荆州区南门大街
        调查对象:南门大街清代荆州民居
    调查目的:南大街是清代荆州汉城的繁华地段。对南大街进行建筑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清代荆州城市建筑以及市民居住的特征,让更多的学生、市民关注南大街的古建筑。同时了解清代荆州民居建筑风格与保存现状,为荆州打造文明大市、旅游强市提供相应的支持
        调查方法:实地走访与资料查阅
        参与人员:刘蕾、王格格、刘晶、王伟、刘会靖、邓宏亚
        荆州市南门大街位于荆州城区南部人民路与拥军路之间,东西长380米,街道宽6-8米。在清代荆州城,清朝在荆州进行八旗驻防,把荆州城划分为满城与汉城。见图:
       
                                 ——清倪文蔚等修,《光绪荆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我们所考察的南门大街,是位于当时南纪门的西侧,即处于汉城的位置。在清代的汉城里,除得胜街(现在的三义街)、民主街两大繁华商业街外,第三大商业街当属南门大街,其位置与关庙帝(现存)相邻。

二、调查内容:
        荆州市南门大街是清代商人集转物资的中转站。这条大街,集中了南来北往的大小商贩,商业极其繁荣。在商业繁荣的背后随之运应而生的就是商业建筑。在古代城市,商铺与民居是相结合的,一般前面是店铺,后面是住宅。荆州南门大街也不例外。下面就我们所走访的几家具有典型代表的民居建筑进行详细介绍。
1、南门大街10号
这座房子的现居者姓赵,1930年出生,现年82岁。据赵爷爷说,这座房子是他太爷爷来荆州做生意时买下来的,自从他太爷爷那代人开始他们家就居住在这座房子里,已经经历了五代人。赵家世代都是做屠宰生意的,到他这代就没有再经营屠宰坊。老房子宽约10米,深约百来米。据赵爷爷所说,远离爱连着老房子的有八家大院,院与院之间可以相通,而且就在他家旁边原来住着的就是知县。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南门大街曾发生过一场大火,几乎吞噬了大半条街的房屋,街道的老房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建国后由于各种原因老屋组建被拆除,现只剩下几座房子尚保存完好,其余的几座均只剩下些断垣残壁。但是关于这场大火,在文献中尚未发现明确的记载,我们所查阅的文献主要为《光绪荆州府志》。
       
        赵家大院老屋现仅存一层,为纯木质结构,从现存的建筑来看,当时房子的建筑风格应是清代简单的普通的传统民居,内部为抬梁式构造,进门为一道长廊,左右两边均为房间,院内有一天井。建筑材质为普通松柏材料,风格与南门大街其他民居类似。
2、南门大街15号
  此建筑是南门大街最为宏伟的保存尚完好的建筑。它从整体上来说是砖石结构,据当地居民估计为上个世纪三十年修建。它原来是荆州城里最大的、最有名的药铺,名为“大有城”。药铺的主人姓夏,他的药铺处于当地药铺最豪华的地段。从外观上来看,此建筑十分豪华与宏伟,共有三层,第一层为药铺的店面,二楼为主人居住的房间,在二楼的中间有一座雕像,据当地人说是京剧《苏三起解》中的人物形象。在文革时期这座雕像被毁。三楼实为门楹,只为装饰整座房屋,没有实际用处。在文革时期三楼的墙面上被雕上了一个大五角星。该建筑现如今保存完好。
    这座房子从建筑风格上来讲应是欧式建筑,灰白的墙壁,高大的圆拱门,竖条纹的石柱,是典型的欧式风格。从这座房子的建筑式样可以看出,20世纪20年代,沙市开埠,商业民居也融进了外来风格,体现了民俗的变迁。
3、南门大街50号
          这所老房子目前已被荆州市文物局封锁。据当地居民介绍,在去年还有人居住,去年年底时被政府封锁保护,但房子还没进行整理修缮,破坏甚是严重。从外观看来,此房属于两层砖木结构,第一层是以前居民重建的红砖房,规模还是按照原来的墙址建的。第二层是以前遗留下来的木房,窗户上还糊着有纸张与玻璃。从房子的外观上大致可以判断为清末建筑。我们从附近居民口中得知,此房最大的亮点就是有“雕龙画凤”,但具体是什么上雕龙画凤,他们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据我们相机的深度拍摄可以估计二楼的墙柱与门窗上刻有“雕龙画凤”的图案。这表明了楚人尊龙崇凤的思想观念深入民间,而且在清末,“龙”“凤”不再是皇家的代名词,而是美好迹象的象征。
4、南门大街54号
  这座房子是清代荆州民居建筑的典型,因为房子的主人姓曹,他们家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故暂且我们称之为曹家大院。
          曹家大院分为院墙、居住区与院落三大部分。围墙是用清代典型的青砖筑成,建筑方式为一层厚的大青砖上叠加一层薄的小青砖,大砖小砖层层叠加而成。在调查时我们发现,曹家大院原来与周围的其他老房子的院子之间都有小门相连,只是现在门已经被堵住了,从这我们可以推断出以前居民之间的交流还是挺频繁的,邻里关系较密切;围墙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建的十分高大,据估计,曹家大院的围墙约有四五米之高。居住区为传统的木质构造,主要为柏木与杉木两种木料。正屋分为上下两层。一楼为卧室与大厅,二楼为堆放杂物之所。从布局来看,房屋大门朝北,原来有很宽敞的大门与面壁,在大厅的正北边设有老式案台以供奉祖先牌位,在大厅的两边设有茶几、座椅等以接待来宾。在木壁上现存有大量的雕花与木刻花纹,花式多为吉祥富贵之类。按照旧例,家中老人住在挨近大门的房间,称为上房,子孙则住在较阴暗、采光条件差点的房间,称为厢房,上房与厢房有严格的界限。曹家大院的院落不是很大,仅七十平方左右。院中原有一天井,约有二三十平方,后被人填埋。院落中有两套厢房,为砖石结构,两座厢房对门而建,在两座厢房的屋顶上各有一只凤凰相立而鸣,其中一只已经严重损坏。这正验证了我们对50号民居假设的成立:尊龙崇凤思想在民间已深入民心,龙凤逐渐演变为吉祥的代名词。
    据这所房子的主人曹大叔所说,这所房子是他们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具体的年代不清楚,自从他生下来就住在这所房子里。他家祖上是给地主做帮工的,传至他这代大约有两百多年。现在他们已经分家,由他们兄弟三人分而居之,共用大厅。大院原有四重房屋,在抗战期间曾被日本炮轰后只剩下三重。就目前曹大叔居住的房间条件来看,房屋地面特别潮湿,而且还是原来老式的土地面。房顶漏水严重,屋瓦也破损了许多。墙壁破损也很厉害,他们自己曾经用石灰粉刷过。当我们问起政府部门有没有派人来维修或发放补助金时,大叔谈到有一支考古队来看过老房子,拍了些照片,但政府部门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来保护老房子,现在房屋年久失修,主要由他们自己来进行简单的维修。
三、调查总结:
        从我们实地走访所获得的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本小组对南门大街荆州清代民居总结为如下:1、沿街分布。2、以“冋”字形为建筑的基本单元,沿大门的中轴线纵向深入,规格有二、三进不等。3、房间布局以天井为中心。4、外墙为砖石构造,高大厚实;内院以木质抬梁式,各房间之间用木板隔开,并吊有垂柱。5、住宅与外部基本隔绝,一般仅留一大门与外界相联系,房子密封性强。
四、保存现状及未来发展探究
1、南门大街保存现状
    从走访的结果来看,南门大街清代民居的保存现状甚是令人担忧。整个街道破烂不堪,坑坑洼洼,灰尘漫天飞。周围建筑规划不一,乱圈乱占的现象严重。更令人堪忧的是,曾经辉煌一时的清代古建筑如今已失去往日的辉煌。毁的毁,拆的拆,补的补,早已失去当年的风貌。虽然去年荆州市政府对一些保存尚完好的建筑进行挂牌保护,但实质只是挂个牌而已,没有一整套的保护措施与政策。在如今的古建筑里,房间阴暗潮湿,墙壁破损严重,屋里电线盘根错节,一些支柱和横梁摇摇欲坠,房顶年久失修,住在老屋里的居民苦不堪言。
2、对南门大街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针对南门大街目前的状况,从一名普通大学生的角度,我们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对于政府相关部门来说,首先应当及时对目前保存尚且完好的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相关的建筑进行重新的翻修,努力恢复其原貌。其次,本着目前荆州发展的大趋势,充分发挥南门大街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荆州旅游发展的大局,完好规划南门大街,可适当修建一些仿古建筑例如仿古商业街等,将旅游、商业与文物保护相结合,打造旅游大市、文化强市。
    对于荆州诸多高校来说,要充分挖掘南门大街的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当时清代荆州商业发展状况、清代荆州民居布局结构和特点,以及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建议,为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对于荆州市民来说,要自觉保护现存的古建筑,不私自破坏和整修建筑。同时应加强文物保护意识,遇见破坏古建筑的应立即上报荆州市文物局。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10

接下来是会议谈论
1、结合家乡端午节情况,探讨传统端午节民俗的现代传承;
2、历史古建筑的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开发的关系;
3、巴基斯坦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大家针对这三个内容展开讨论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11

继续巴国链接…………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11

巴基斯坦民俗的基本介绍
巴基斯坦全国到处都是清真寺,其中以古城拉合尔的巴德夏希清真寺最著名,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是皈依伊斯兰教的蒙古族后裔巴布尔建立的莫卧尔王朝公元1526-1858年的建筑杰作。当时,莫卧尔王朝统治了次大陆,为穆斯林盛世时期,而伊斯兰教传入次大陆则始于公元711年。


在巴基斯坦绝对禁止饮酒。在饭店里或商店里买不到任何酒,就连啤酒也是见不到的,酗酒闹事更是没有。
巴基斯但人很注重礼节,彼此见面时必须先要说:“阿斯兰姆阿莱古姆”,意即“真主保佑”。若久别重逢时,还常以拥抱为礼,他们的拥抱礼很独特,双方通常要头靠左边拥抱一次,再靠右边拥抱一次,再靠左边一次,如此三遍,毫不马虎。对久别相逢的挚友、贵宾或亲人,他们通常还给对方戴上花环。花环有的由鲜花制作,香气扑鼻;有的全由金箔或银箔编成,挂在胸前,闪烁生辉。见面时多以握手为礼,但男子见了女子不能握手,除非女子主动伸手,方可相握,也不要在公共场所碰到女人身体。对巴基斯坦人要称呼姓,并加上对方的头衔。通用乌尔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12

在巴基斯坦,按宗教信仰把穆斯林称作“多数民族”,而把占人口3%的印度教徒、基督教徒等称为“少数民族”。在巴基斯但,音乐也是为伊斯兰教服务的,各地部有大大小小的专业队伍,名叫“嘎瓦里”,以独唱、对唱、领唱并衬以伴唱的形式讴歌“真主”和先知先圣。巴基斯坦人禁止吃猪肉,他们喜欢牛肉、羊肉和鸡鸭。一般不抽烟,不喝酒,不让女性见客人,吃饭时只邀请男客而不请其夫人,即使你请了巴基斯但人和他的夫人吃饭,他的夫人也常常不参加。他们更不喜欢让女性就业。女性也很少会在街上行走,因而,购物也大都是男人办的事,很多传统食品是用手抓食,但须注意,只能用右手。从外表看来,这里真有一种“男人国”的感觉。青年的婚事都由双方父母做主,而且在结婚前男女双方是不能见面的。甚至,婚礼的宴席,也是男女分开的。
而且,男宾客和女宾客的入口,也各自分立,而成为男宾客围着新郎,女宾客围着新娘的状态。因此,男宾客根本就看不到新娘,女宾客也见不到新郎。至于商业宴请,则自然地变成清一色的男性了。不过,也有例外,留学欧美,或惯于和欧美商人交际的高级商人,或娶了白人为妻的高级商人等举行的宴请,就可以看到妇女了。所以,在从事商业接触时,必须了解这种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否则,难保不会因为芝麻小事,刺伤了对方的自尊心,而妨碍商务活动。处于管理部门的人,多是生长在上流社会的人,以留学欧美的居多。商业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处于经理职位以上的人。处于经理职位以下的人一般是不能作肯定的答复的。商谈是不可以用电话的,必须亲自访问对方,促膝而谈,才能有所进展,更须注意的是,口说无凭,因此,任何约定,都必须作成书面的字据。因为依照他们的习惯,连结婚时,都要订立契约,收取离婚保证金的。为了确定责任,留个书面证据十分重要。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12

在巴基斯坦,一般流行鲜明的色彩,其中以翡翠绿为最盛,巴基斯坦国旗由翡翠绿色、白色构成,上面缀有五角星和新月。1964年巴基斯坦正式宣布,白色象征和平,绿色象征繁荣,新月代表进步,五角星表示光明。在巴基斯坦,黄色会引起宗教界及某些政治性的嫌恶,因为婆罗门教僧侣们所穿的长袍是黄色。居民视黑色为消极,绿色。银色、金色及鲜艳的颜色倍受当地人们的欢迎。
在巴基斯坦,花枝招展大篷车的身影无处不在,是张灯结彩,还常常歌舞喧天。
大篷车以大巴和卡车为主,车身上涂满了花鸟、风景和人物等花花绿绿的装饰图案,见缝插针地镶着许多小饰物。车头顶部装饰得高高的,像戴着一个王冠,甚至还加上声、光的“多媒体”效果。这一切挖空心思的装扮,既不是行政命令,也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忠实地体现了巴基斯坦人的娱乐精神。(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13

巴基斯坦对传承民俗文化的保护
古老的印度河文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在巴基斯坦交替发展,积淀了巴基斯坦厚重的文化底蕴。然而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巴本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越来越模糊,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近年来,巴政府特别注重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13

首先,加强传统民族文化的展示与对外推介力度。为保护巴文化和民间遗产,政府对大型博物馆实施保护性开放,通过展示古老艺术珍品和考古发现,教育并激发巴人民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许多巴著名大学内都有向公众开放的文化、考古成就展览。除固定的博物馆和展览室外,巴政府还举办各种旨在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短期展览会,包括雕版印刷、刺绣、棕叶和秸秆工艺品、纸工艺品、蓝陶和骆驼皮制品等,同时邀请一些手工艺人进行现场表演,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对青少年进行艺术启蒙教育。巴总理基拉尼多次强调,政府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改善传统手工艺人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手工文化艺术展是认识传统技艺和文化知识的机会。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13

其次,借助国外财力研究并传承古老文化遗产。由于本国财政有限,为获得其他国家的资助,巴政府支持外国专家到巴进行联合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共享。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挪威政府基金会和巴政府正在筹备一项“文化资产地图”工程,旨在建立“巴国家文化资产数据库”。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根基。强化和使用本民族语言 乌尔都语言的使用与研究是巴政府近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重点工作。自上世纪60年代起,巴基斯坦推进乌尔都语的普及工作。目前,乌尔都语不仅被巴电视和广播使用,巴99%以上的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都在使用乌尔都语。巴政府通过对外广播节目,将乌尔都语向巴基斯坦人侨居的60多个国家传播。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14

第四,通过与现代音乐的结合来保护传统音乐。巴基斯坦人喜欢在餐馆中安排一支规模大小不一的乐队,简单的乐器加上一两名歌手演唱,虽然规模很小,也没有舞台,但顾客在享用美食的同时,近距离的感受到了巴的传统民间艺术。此外,民间艺人的表演也可以衬托各类庆典活动的喜庆气氛。为应对西方流行音乐的冲击,一些巴流行音乐制作人正在创作一些新的音乐形式,将巴本土文化融入西方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中,形成传统和现代、本土文化和西方音乐的交融。例如,近来风靡巴基斯坦乐坛的吉他歌手贾维德和伊斯梅尔汗,就是因为用西方乐器演奏巴传统音乐而声名鹊起,吸引了大批“粉丝”。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14

当然,由于巴尚缺乏总体的文化传统保护规划,使得一些对传统文化的经常性保护措施难以为继。此外,巴考古工作者流失到海外现象严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文化古迹保护的不足。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15

中巴结合、传承民俗、
接下来便是社团简单的介绍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16

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学社,简称“长江非遗学社”,是在孙正国博士的指导下,由长江大学文学院中文系07级苏长鸿、刘慧等同学发起并成立的学生社团组织。旨在推进大学生熟悉和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培育家乡文化传统的深层情感,担当起传承和传播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协会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民间艺术家作品展、非遗知识讲座、民间艺术家授艺传艺、田野调查研究、家园文化周、家乡非遗文化展示与民俗文艺表演等活动,让大学生了解民俗民间文化和学习非遗知识,努力成为非遗的传承人和保护者。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16

历届社长风采展示……[local]2[/local]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17

苏长鸿,1989年生,男,湖北恩施市人,土家族,中共党员,文学院中文10701班学生,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硕士研究生。长江非遗学社创始人之一,第一任社长。在任期间,开创长江大学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社会实践模式,对恩施长阳土家族优秀民俗进行深入调查,参加社团组织的非遗调查二次,首次建立与荆州市民间艺人的联系,在大学生与传承人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亲和关系。参加第八届、第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参加中国民俗学会2010年、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荣获第五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湖北省2011年优秀学士论文。

刘慧,1988年生,女,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文学院中文10701班学生,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硕士研究生。长江非遗学社创始人之一,第二任社长。在任期间,对长阳土家族优秀民俗进行实地调查,与谭柳王魁、周耀制作的调查片《夷水巴方》获得第三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优胜奖,与苏长鸿等一起办理首届荆州民歌研讨会,主办2009年首届非遗年会。参加中国民俗学会2010年年会。

王一然,男,1989年生,湖北十堰人,中共党员,文学院中文10801班学生。长江非遗学社第三任社长。在任期间,先后组织参加房县诗经民歌调查、江陵县跳三鼓调查,继续与荆州民间艺术家保持紧密联系,申报大学生创新计划,首开剪纸进课堂,开展马山民歌晚会、第二届荆州非遗论坛、2010年年会等活动。

李雪南,女,1991年生,辽宁铁岭人,文学院历史10901班学生。长江非遗学社第四任社长。在任期间,先后参加江陵县跳丧鼓调查,组织松滋卸甲坪民歌调查,组织开展林世柏剪纸进课堂,是高校剪纸艺术的“传承人”,同时也举办了2011年非遗年会等活动。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18

非遗历程展示过程…………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18

1、2009年4月:“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学社”和“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协会”正式成立。
2、2009年6月:长江大学与荆州市合作主办“首届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论坛·荆楚民歌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的15位学者与会,涉及学科有音乐学、文学、史学、传播学等,得到了荆州市荆州区文化馆马山民歌搜集整理者、研究专家汤斌先生的大力支持。《文化遗产》、《求索》、《湖北民族学院学报》、《长江大学学报》专栏《荆楚文化研究》等刊发表了会议成果。荆州电视台知名栏目《文化荆州》录制了会议专题片《非遗传承路在何方?》,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中山大学蒋明智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陈永副教授、长江大学孙正国副教授受邀参与节目。海上风教学网站总版主、华中版主、湖北版主齐聚古都荆州,与长江大学非遗两大社团进行了交流。
3、2009年7月:长江非遗学社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调查小组“马山民歌调查与研究课题组”一行五人到荆州市马山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民歌进行调查,此调查得到国内著名民俗文化教学网站总版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博导的充分肯定。长江大学文学院特为小组颁发了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奖。
4、2009年9月:长江非遗学社换届,学社创始人苏长鸿荣退任第二届学社学术部部长,原副会长刘慧出任社长,开始了学社创会以后的提升性奠基时期的工作。
5、2009年国庆中秋:长江非遗学社第二个课题组“荆州传统工艺杰出传承人研究”召开第一次会议,汉绣、青铜器、木雕、微雕、剪纸、根雕、蛋雕等工艺的八位杰出传承人与课题组九位同学交流,初步建立起非遗研究的社区课题框架。
6、2009年11月7日:长江非遗社苏长鸿、周倩至湖北民族学院,并与该学院民间文化兴趣团队兄弟社团进行了学术交流。
7、2009年12月31日:长江大学非遗社团召开2009年年会。
8、2010年1月:“家乡非遗文化大调查”之湖北长阳土家族调查与马山民歌调查正式启动。长阳A、B两组分别就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A组成员走访了著名民间故事家—孙家香老人,B组调查了土家丧葬礼仪—撒叶儿荷,并走访国家级非遗传承 人。马山民歌组针对马山民歌传承的传承状况进行了综合调研。
9、2010年3月17日:长江非遗学社社开展首届“家乡美食文化节”,会员们展示和分享了自己家乡的特产。
10.、2010年3月27日:长江非遗学社召开2010年干部换届大会与寒假调查总结大会。调查组分别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以王一然为社长的第三届干部正式上任。
11、2010年5月8日:长江非遗社剪纸初级培训班正式开班,来自全校十几个院系的70多名同学一起走进传承民间艺术实实在在的活动中。
12、2010年5月27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山民歌原生态专场晚会在大礼堂上演。
13、2010年6月12日:在中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第二届荆州非遗论坛在荆州市金九龙大酒店召开。
14、2010年7月21--23日:孙正国博士、非遗学社苏长鸿、李玲玲一行参加了上海俗文学与民间文化学术研讨会。
15、2010年7月31日:我社寒假调查团队刘慧、谭柳王魁、周耀录制的视频《夷水八方》,代表长江大学参加“2010(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并获得优胜奖。
16、2010年暑假:我社组织第三批“深度回顾家乡”非遗大调查,恩施利川、十堰房县、汉川三个调查团队,取得一定的成绩。在调查中与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江南大学、湖北大学商学院等校师生不期而遇,并相互交流。
17、2010年10月:荆州传统工艺调查组“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科研立项。
18、2010年11月:苏长鸿、刘慧、王小艳三人代表长江大学前往山西太原参加中国民俗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
19、2010年12月:非遗社团2011年年会顺利召开。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一行5人到会祝贺。
20、2011年1月:开展寒假调查,三个小组分别奔赴公安、江陵、松滋进行田野调查。
21、2011年3月,举办长江非遗学社新一轮干部换届和第二届家乡美食文化节。以李雪南为社长的第四届干部正式上任。
22、  2011年3月:长江大学历史系卢川老师担任学社指导教师。
23、2011年4月:第二届剪纸培训班在长江大学东校区开班。荆州老艺人林世柏先生现场传授剪纸技艺。原共青团长江大学委团会社团部关辉部长、文学院党总支毛洪文副书记、文学院原团总支周书航书记、卢川老师参加了培训班的开班仪式。
24、2011年5月:苏长鸿考取华东师大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5、2011年6月:筹办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长江大学暨第六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精彩的展演在东校区大礼堂成功举行,苏长鸿作为代表发言。同时,第三届荆州非遗论坛暨传统工艺保护与开发研究课题组研讨会议在荆州市亚太大酒店顺利举行。
26、2011年7月16日:李雪南、邹艳妮同学对松滋市卸甲坪民歌进行了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和报道。
27、2011年7月22——23日:山西大学自行车协会(非遗爱好者)来长江大学观光并与非遗学社进行交流,并为筹备山西大学非遗社团成立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28、2011年10月:第三届剪纸班在长江大学东校区开班。
29、2011年11月:第三届非遗年会开幕,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耿羽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专业高艳芳博士等与会交流。
30、2012年3月:刘蕾任长江非遗学社第五届社长。
31、2012年3月-4月:第四届剪纸班在长江大学西校区开班。
32、2011年5月:刘慧考取华东师大民俗学研究生。王小艳考取贵州民族学院民俗学研究生。
33、2012年5月6日:由长江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共青团长江大学委员会主办,长江大学文学院协办,长江非遗学社承办的长江大学中国-巴基斯坦民俗文化交流营系列活动之文艺晚会成功举办。活动以民俗民间文化为载体,促进了长江大学中国与巴基斯坦学生间的广泛交流。活动受到主办方、协办方的充分肯定,校内外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
34、2012年5月13日:中国-巴基斯坦民俗文化交流营系列活动之中巴民俗研讨会在长江大学文学院五楼学术报告厅举行。

[ 本帖最后由 闫丽 于 2012-5-14 17:36 编辑 ]
作者: 闫丽    时间: 2012-5-13 11:23

O了   会议结束   会议虽然结束了 但是我们队传承民俗的热情并没有随之减少、反而愈挫愈勇、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收获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
        师生联袂上演,中外共同参与;
        了解民俗文化,促进中巴交流。
传承非遗、弘扬文化、我们…勇往直前
作者: 王一然    时间: 2012-5-13 14:16

不错嘛,有声有色啊
作者: 王一然    时间: 2012-5-13 14:18

巴基斯坦是我国最为友好的友国之一,我们在军事合作、经贸合作方面很大,此次加强双边合作是顺应潮流的,是很有历史意义的。
作者: 在水一方    时间: 2012-5-13 15:20

引用:
原帖由 王一然 于 2012-5-13 14:16 发表
不错嘛,有声有色啊
必须滴!
作者: 在水一方    时间: 2012-5-13 15:23

引用:
原帖由 闫丽 于 2012-5-13 11:23 发表
O了   会议结束   会议虽然结束了 但是我们队传承民俗的热情并没有随之减少、反而愈挫愈勇、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收获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
        师生联袂上演,中外共同参与;
        了解民俗文化,促进中巴交流。
传承非 ...
交流会虽然有很多小插曲,但方向极其好,我们开创了长江大学中巴交流之先河。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文理学院非遗协会的朋友们也要举办中巴民俗交流会咯!期待他们的成功!
作者: 王永强    时间: 2012-5-13 16:21

闫老大辛苦了   今天见识了长江大学的同声传译
作者: 李雪南    时间: 2012-5-13 17:12     标题: 回复 62# 的帖子

这话说的,我们该当如何啊???拍死?太狠了啊!!!
作者: 小猫咪    时间: 2012-5-13 21:28

~~加油!
作者: 刘慧    时间: 2012-5-14 08:24

引用:
原帖由 闫丽 于 2012-5-13 11:18 发表
1、2009年4月:“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学社”和“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协会”正式成立。
        2、2009年6月:长江大学与荆州市合作主办“首届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论坛·荆楚民歌学 ...
请修改第29点: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耿羽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专业高艳芳博士等与会交流。
作者: 刘慧    时间: 2012-5-14 08:31

引用:
原帖由 李雪南 于 2012-5-13 17:12 发表
这话说的,我们该当如何啊???拍死?太狠了啊!!!
虽死犹荣!哈哈~~~尽管拍!
作者: 王永强    时间: 2012-5-14 10:10

31、2012年3月-4月:第四届剪纸班在长江大学西校区开班。荆州老艺人林世柏先生现场传授剪纸技艺。


31点也有问题耶
作者: 在水一方    时间: 2012-5-14 18:39

引用:
原帖由 李雪南 于 2012-5-13 17:12 发表
这话说的,我们该当如何啊???拍死?太狠了啊!!!
我说的时我们这次的交流会,是首创,下次将由学院非遗协会主办一场中巴民俗交流会,我们死在沙滩上了,大姐
作者: 小猫咪    时间: 2012-5-14 22:12     标题: 回复 69# 的帖子

请大家思考“首创”和“继承传统”的关系?

好像中国人的思维是比较喜欢搞“首创”(虽然嘴上一直说要继承传统),所以都是采用后浪推前浪的方式。当时协会成立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好的传统,当然“首创”如果延续下去也能成为优良传统。。。

一个事情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因素,可能是你把握了语境,也可能是语境把握了你。我觉得长大的孩子真是不错的,能调动资源搞这么大的活动,到社会上也会很不错的。
作者: 小虾咪    时间: 2012-5-15 10:37

引用:
原帖由 小猫咪 于 2012-5-14 22:12 发表
请大家思考“首创”和“继承传统”的关系?

好像中国人的思维是比较喜欢搞“首创”(虽然嘴上一直说要继承传统),所以都是采用后浪推前浪的方式。当时协会成立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好的传统,当然“首创”如果延 ...
这个话题提得好!
倘若能把每一届的精华都传承下来,在前浪的基础上推动发展,才会形成自己真正的特色!
其实说到特色,也并不是一定要与众不同,只要适合我们的发展就行!
创新可以不常有,但是传承得时时在!
看好长江大学非遗学社的童鞋们哦!
作者: 小虾咪    时间: 2012-5-15 10:40

引用:
原帖由 在水一方 于 2012-5-14 18:39 发表

我说的时我们这次的交流会,是首创,下次将由学院非遗协会主办一场中巴民俗交流会,我们死在沙滩上了,大姐
期待以后二届、三届···中巴民俗交流会!
作者: 山间野人    时间: 2012-5-15 21:44

引用:
原帖由 小虾咪 于 2012-5-15 10:40 发表


期待以后二届、三届···中巴民俗交流会!
我怀疑楼上两位是一个人,马甲居然这么相似
作者: 在水一方    时间: 2012-5-15 22:25     标题: 哈!来几张图片!

荆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孟修祥教授
作者: 山间野人    时间: 2012-5-15 22:26     标题: 回复 74# 的帖子

   哈!在哪儿呀?
作者: 小虾咪    时间: 2012-5-16 08:52

引用:
原帖由 山间野人 于 2012-5-15 21:44 发表



我怀疑楼上两位是一个人,马甲居然这么相似
据说论坛上还有个虾哥,不知道是不是本家的~哈哈~
作者: 王一然    时间: 2012-5-17 00:56     标题: 图片来了

快来围观精彩图片回顾
作者: 在水一方    时间: 2012-5-17 12:05

王社长给力啊!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