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甘肃庆阳民间工艺美术及庆阳香包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狄道流珠    时间: 2012-4-27 19:16     标题: 甘肃庆阳民间工艺美术及庆阳香包文化

http://www.tourceo.com/zhishi/201202/28/content4712.html
核心提示:甘肃省庆阳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民间民俗文化底蕴深厚,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刺绣、皮影和剪纸等民俗艺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庆阳是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香包刺绣之乡、道情皮影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
甘肃省庆阳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民间民俗文化底蕴深厚,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刺绣、皮影和剪纸等民俗艺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庆阳是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香包刺绣之乡、道情皮影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和徒手秧歌之乡”,是中央电视台等十二家权威媒体评选命名的“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名城”。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命名为“亚洲传统手工技艺文化名城”。

为了开发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以香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庆阳市委、市政府以举办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为载体,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将文化生产转化为财富生产,使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文化驱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全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生产队伍不断壮大,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基础已经奠定,产业效益日益凸显。以香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品的生产已经形成了“公司加农户模式”、“能人带动农户模式”、“零售运销模式”、“团体会展模式”等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多种产业经营模式,民俗产品产有基地,销有市场。目前,全市已形成了100多家企业、30多个基地、86个营销公司、3万多户、15万多人的香包、陇绣生产大军,产品达20多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年生产900多万件,远销全国56 个大中城市及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1.5亿元。文化产业作为“黑绿文红”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已成长为庆阳市经济增长的强劲一极。

一、政府推动,加大民俗文化产业扶持力度

为了进一步弘扬民俗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壮大民俗文化产业,加快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庆阳市始终把做大做强民俗文化产业作为打造庆阳“新名片”和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突破口,不断加大宏观指导力度,并把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搭建平台,会展带动。2002年,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论证,举办了首届“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此后每年坚持举办一次。2006年举办的第五届香包节,展示各种香包、剪纸、皮影等民间工艺品220万件,销售额3018万元。2007年,庆阳市政府组织参加了“中国庆阳-法国巴黎经济文化交流周 ”、“深圳国际文博会”、“西部文博会”。2008年,又先后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甘肃分公司、首都博物馆等联合,成功举办“东方空中文化体验之旅-甘肃庆阳宣传月”、“庆祝中国文化遗产日-甘肃省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首都博物馆推广周”活动。2009年2月9号,庆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庆阳香包绣制”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活动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来到庆阳市香包绣制技艺展位前,观看了技艺展示。2009年5月15日至18日, 庆阳市组团代表甘肃省参加了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本届文博会上,庆阳市共销售民俗文化产品4万余件,销售总额100多万元,签订金额200多万元的订货合同。庆阳香包以精湛的传统绣制技艺、精美的做工、吉祥的寓意赢得了参会领导和中外客商的高度赞誉。




庆阳香包

政策鼓励,全面发展。2004年,市委、市政府针对开发“黑绿文”三大产业的总体思路和把庆阳建成“西部油城、陇上煤海、特色文化大市和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开发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从机制上放活、政策上放宽、利益上保障,为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为了加强对全市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工作的统一领导,庆阳市成立了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和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协会,建立了民俗文化产业开发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抓开发的良好格局。

长远规划,科学定位。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总结全市文化产业开发经验的基础上,聘请有关专家,组织力量对全市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2008年,市上新一届领导班子为了进一步推动香包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实现香包民俗文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目标,及时提出了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培育主体,产业化经营,实现富民增收”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思路;积极实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五个一”工程,即:“依托一个国际化的营销公司组织营销,组建一批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产业发展,打造一个国际化的品牌,建立一套国际化的特色民俗文化艺术品生产标准,在外设立一批营销网点”,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产品研发为龙头,健全完善“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开发体系,倾力打造“庆阳香包中国香道”品牌,把以香包、刺绣为重点的民俗文化产业培育成全市的一个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把香包节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和商业品牌,把庆阳建成全国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中心和产业要素资源的集散地,强化“庆阳─中国香包与香道发源地”的历史地位,确立“庆阳─中国香包产业发展引擎”的现实地位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定位,为全市民俗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描绘出一幅前景广阔的蓝图。

二、市场引导,促进民俗文化产业开发

在民俗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庆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市场引导促开发,把发展民俗文化产业与群众增收紧密联系起来,使群众在政府引导和利益驱动的双重作用下,积极投身于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各级政府也在改善环境、强化服务上下功夫,大力发展营销、服务、运输、包装等为一体的专业市场,带动了民俗文化产业深度发展。坚持以销促产,大力发展民俗文化产品中介组织和文化经纪人队伍,积极组织集团公司、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国内外大型经贸文化活动,构建国内、国际营销网络,拓展销售市场。2009年,庆阳市与国际跨国媒体集团科普兰德公司旗下的北京中周伟业科技合作,建立“我的手艺网”ctoc网络交易平台,利用国际互联网,向世界推介宣传和营销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品。同时,庆阳市坚持以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搭建平台,每年吸引上万客商考察参观,大大提高了香包民俗文化的知名度,打造了以香包、陇绣、陇东民歌、剪纸、道情、皮影为代表的知名品牌,带动了草编、根雕、泥塑、石雕、面艺、戏剧服装道具、艺术壁挂等民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小香包不仅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品和具有可观经济收益的商品,更成为代表庆阳形象的知名品牌。

三、龙头带动,增强民俗文化产业效益

为了切实提高以香包刺绣为主的民俗文化产业的效益,庆阳市始终按照产业化的客观要求,狠抓龙头企业培育,强化创业扶持,以龙头带能人、能人带大户、大户带群体,突出技术指导、专业培训、信息服务、资金帮扶、商标注册等关键措施,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主体,扶强了一批民俗文化产品生产、营销和服务的龙头企业。这些文化企业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使不同门类的民间艺术品系列化,在推进民俗文化产业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庆阳民俗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仅香包产品产销量连续三年实现双翻番,产值达到1000万元。目前,全市从事民俗文化产品开发的企业已达286户,营销企业558个,并在兰州、北京、广州、上海、西安等城市设立营销分公司98个。与此同时,一批民间艺术大师发挥所能,带动邻里乡亲共同走上文化富裕之路。开发民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庆阳市转移富余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

四、建立基地,扩大民俗文化生产规模

基地是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基础。庆阳市在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中,坚持政府扶持,项目支撑,扩张基地规模,引导民俗文化经营向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全市上下建立了文化产业项目库,储备了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高的民俗文化产业项目。庆阳市民俗博览馆等9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或投入使用,或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1亿元。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引入民营资本1200多万元,完成了二期工程的古农耕景区、民俗博物馆、窑洞山庄、岐伯纪念馆等9处景点建设。合水县引入民营资金870万元,建成了拥有2000多件文物的全省首家古石刻专业艺术博物馆。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城、中国香道馆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正在规划实施之中。这些项目的滚动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基地和产业带的发展壮大。目前,全市有香包、刺绣、道情皮影、剪纸、雕塑等专业村276个,年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产业基地39个,形成了龙头带动、乡镇联动、村组联营、户户相帮、连片开发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五、培养人才,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为了使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展,庆阳市制定规划,增加智力投资,下大力气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全市上下采取聘请民俗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职业中专开设香包专业,刺绣能手以师带徒,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对下岗职工、团员青年、农村妇女进行刺绣培训、外出考察、技能竞赛、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全市乡土民间艺术人才素质,打造了一支集研发、生产、经销为一体的专业人才队伍。2008年,庆阳市依托组织部开展的人才培训工程,拿出专项经费对全市从事文化产业的民间工艺大师开展培训3期。今年6月,庆阳市将对各级命名的 500多名工艺美术大师和文化产品经营企业集中进行一次综合培训。目前,庆阳市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1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121人,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甘肃省民间艺术家”85人,市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313人,有民间工艺美术能手5000多人。这支队伍为香包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六、搞好传承,夯实产业发展文化根基
  
为了有效继承以香包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市结合实际,走出了一条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路子,全市上下高度重视香包文化产品的收藏、整理、抢救、保护和创新工作,组织人员对全市香包文化产品进行全面普查整理,征集、收藏了20类、335件古代香包精品,基本摸清了全市民俗民间艺术遗产的家底。从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入手,先后整理出版了《庆阳香包民俗艺术品规范标本》、《古民俗图纹释译》等一批民俗文化专著,对香包精品分门别类进行了图式绘制、标本规范、理论解读、文字注释、艺术说明。2008年,庆阳市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认真筛选的基础上,确定了庆阳香包、庆阳皮影、庆阳剪纸商标图案;制定了《庆阳香包产品生产标准》、《庆阳皮影产品生产标准》和《庆阳剪纸产品生产标准》,三类民俗产品的注册商标已提交省商标管理部门进行审批。2009 年,又组织人力编辑出版了《中国庆阳民间艺术家名录》、《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品图典》。这些抢救性的措施,使庆阳市以香包为代表的的民俗民间文化的精义和要诀得到有效地保护、开发和传承,延续和拓展了香包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为小香包带动大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七、不断创新,拓展民俗文化产业领域
  
在开发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创建“庆阳香包中国香道”品牌的过程中,庆阳市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原则,深入挖掘岐伯文化、周祖农耕文化等传统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挖掘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把传统香包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的精神内涵与现代佩饰美化生活、舒缓压力、促进和谐的功能相结合,瞄准市场需求,突出产品的商品属性和实用性,以生产出更多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香包民俗文化产品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时尚文化产品为目标,把小挂件作为庆阳香包产品的突破口,加大中低端产品的研发推介力度,打造时尚饰品,适时开发高端产品,努力提高庆阳香包的市场占有率和文化知名度。
  
在新产品开发中,庆阳市与上海东华大学携手成立了庆阳香包产业联合研发中心,坚持“融入城市形态、走进精神意愿、倡导健康生活”的产品开发理念,加快香包、香道新产品的研发进度。第六届香包节期间,庆阳市与东华大学联合研发的香包、香道系列新产品首次亮相,受到了国家、省上领导和各位来宾的一致肯定。2009年,庆阳市又聘请英国梅哈女士为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协会顾问,专门设计开发符合西方人欣赏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香包民俗文化产品。并将与中国美术学院建立合作关系,进行香包民俗文化新产品的设计研发,同时,庆阳市坚持香包产品实用型、科技型、保健型、时尚型的发展方向,高举岐黄养生、中医保健文化大旗,研究开发出了岐黄保健、中医养生、传统民俗、时尚礼品等系列香包产品,组织中医专家开发研制医疗保健香包香料配方10 类、26种。把“庆阳香包-中国香道”、“中国香道-中国千年养生之道”作为产业核心价值,把香包作为香道的重要载体,丰富了产业内涵,拓展了发展领域,抢占了产业开发的制高点,为庆阳香包新产品的研发、生产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特色文化唱大戏,朝阳产业尽朝晖。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给美丽、神奇的庆阳大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当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庆阳市将紧紧围绕把庆阳建设成为“西部油城、陇上煤都、特产大市、民俗之乡”的发展目标,立足实际,放眼未来,不断挖掘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加快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努力谱写全市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新篇章。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