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西游记》第二十四回大义与精解 [打印本页]

作者: 莲池溪音    时间: 2012-4-22 14:13     标题: 《西游记》第二十四回大义与精解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上一回四圣试禅心,八戒还会对境生情,也就是指修行者在境界里起妄想分别的烦恼还没有断。修行人心还随境起妄想,本质上就是心境不能如一。《西游记》取经路上,就是要解决心境如何完美统一的问题。世人没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比如光色入眼,声音入耳,六根在境界里起作用的本质是什么?真正起作用的时候,能分出“能”与“所”吗?这个问题是被哲学上经常忽略的根本问题,而哲学常常把“能是第一,还是所是第一”当成根本问题,这都是智力不足的表现。他们执着能是能,所是所,能与所是断然对立的二种存在,因此分立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来。其实,二者都是有问题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立无真知,只能建立理论和设想,永远也不能统一。名义上有对立统一,那个统一并不真实,只是理论上自圆其说的需要而已。因为不能合而为一,就不是真正的统一。比如,当我们用手摸一个杯子,这个杯子依什么而存在?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依感觉而存在。如果是一个没有感觉的人,对他来讲,杯子只是对别人而存在。唯物主义就是将对他人有一定程度上普遍性存在的事情看作“实事”,也就是说具有统计性规律的事物都被唯物主义定义为客观存在,研究这种存在就是“求是”。可见,这个客观存在只是有条件的客观,而并不一定真实。只是这个理论听上去,似乎非常有道理,因此很多人姑且认为这个说法值得依赖。其实人世间真正用心来思考真理的人实在太少,世人只是被七情五欲迷惑了的众生群体,对人生哲学态度往往是情识上的作用为主导,至于是不是真有道理则更是很少有人会去追究,这就导致了在人间流行的哲学思想往往是经不起推敲的。
其实哲学问题对人生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正如佛家所说,一个人的痛苦来自于他追求了错误的人生目标。大方向错了,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是人类最根本的错误所在。其实精神和物质是统一的存在,追求物质而导致精神偏差,这才是人类一代不如一代的根本原因。对精神本质的研究还没有成为科学的分支,这也许是科学本质是唯物主义的一种延伸所致。可是,唯物主义的疏忽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如果世界上的人,几乎都没有长耳朵,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唯物主义者就会认为声音不是客观存在,而极少数长了耳朵的人极有可能被他们视为病态。唯心主义的其它问题都与此相似,对自己不能感知的不存在,或者暂时体会不到的不存在,就当作真实不存在,这样的哲学原则会导致的问题真是太多了,如果把这种理论当作真理就更可怕了。当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在学术命题上有意义,现实生活中还真难发现谁是唯物谁是唯心的。比如,生活中的因果报应问题,鬼神问题是人们最容易犯的唯心主义错误,有趣的是唯物主义者也常常犯唯心的错误。就因果报应来讲,唯物主义者称我是唯物主义者,我不相信鬼神,我是无神论者,等等如此之类的表述,就可以忽略鬼神的存在,这本来都是唯心主义的错误。一边讲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一边又强调自己是以信不信来对待客观世界的,就是打着唯物主义的旗帜,走的却是唯心主义的路子。然而,几乎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犯这个根本性的错误,这就使得唯物主义信仰的实质似乎比唯心主义更加唯心。因此从这一点看,真正的唯物主义,真正尊重自然规律和客观存在的文化,至今还只有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彻底地尊重自然规律,真正自觉自愿地彻底地放下我知我见,这才是真实的唯物主义。
万寿山,就是指客观真实的存在,是不依赖任何人意识形态而永恒存在的。哲学里讨论的客观存在往往是随机的,不是永恒的,这种存在在佛家看来是梦幻泡影,并不是真正的实体。注意佛家说的假,并不是完全不存在的事物。佛家把真实比喻成金刚,永恒存在,不可改变。可以改变的,都是假相。最难以置信的是金刚不变的真实,是具有圆满的功德,其中世俗最难理解的就是智慧二字,佛家称为般若。中华传统文化里有一句类似的谚语,“万物皆有灵”。如果我们还没有能力见到真理的理体法性,那表现在生活中的事物,就是阴阳和五行,这就是五庄观。五庄观,是万寿山里表现的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真理永恒则现象常在,这就是这一回故事里的人参果,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的道理。清风和明月,就是动之习性及静之相状,或者按佛家的话讲,动是缘起,相是性空。这个主题是这一回故事要讲述的修行体悟的过程,只是唐僧这一回没有吃,而三个徒弟是偷吃,表示虽然没有证得,也享受了长生的功德。这就是功夫成片的好处,证得事一心,即可以了生脱死,这个功夫不是自己的,只是放下对六道对七情六欲的执着而分享的。就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下下品往生的人也享受等觉菩萨的相似的智慧,这是阿弥陀佛加持而有的,不是自己实证的,这就是一种最好的分享。我们凡夫虽然没有了生死,如果知道生死是假,也能分享一分心理的安然和神情的自在。生生世世在六道里轮回,正是因此我们的法身理体是不生不灭的,我们不能放下错误的妄想分别和执着,就只好随自己的错误来表现道德之能了。从这里可以看到,自己本性是永恒不坏的金刚,自杀是非常愚蠢的,损人是非常可悲的,无知是非常可怕的,自恋是非常可怜的。修行是极其可贵的,《西游记》是应当认真读一读的。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万寿山,是自性之常在之功德山,大仙,道号镇元子,道德名号是能够镇守元神,即住在元神之中的道德,当然是与世同君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世间万法都是建立在神识之上的。只是元神是永恒的,因此这是丹之本源,故事里称草还丹,即逆炼归元之元神,把生心之草还原成镇元之丹,这就是道家修行的原理和原则,因此镇元大仙称道号,而不是佛号。世人的神识不是元神,是后天神识,因此阴阳总是不平衡的。人们常常有烦恼,都是大道元神本质上必然平衡与世人心理不平衡之间的自控调谐律的结果。解决方法也显而易见,放下自我的不平衡,自我也自然会被大道平易成为平衡,这就是道家先天一炁的原理。《易经》里的先天和后天都是指神识的前因后果之间的关系,先天是指无为之法,后天是有为之法,有为与无为之间的不平衡,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世人不相信有长生久视之道,原因很简单,是他们没有认真思考一切现象的本质,心境作用的本质,如果稍加思索,一定会赞叹我们老祖宗的高度智慧。故友,唐僧称金蝉子,是指性德。性德与道德本来是一回事,性一般是指不变的法性,道则常常指种种世间现象相互关联的规律。比如,世间法无自性,是缘生的景象,但是这些景象也是有规律的,这就是道。不同的维层空间里有不同的道,道是无穷尽的,在佛家称普门,十方三世一切刹土里的规律。说法性说道德,只是随众生的根器表现出不同的教化方便。故事里讲的传茶,就是禅茶,唯有清净平等心才会尊重一切众生,普度众生,大开慈悲方便之门。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五庄,指五行;观,是指观照;不堕落于境界,不执着于境界,就叫五庄观,以二个道童来表法。一个是清风,一个是明月,都是指不能迷失在境界里,自然有长生的功德。由于尘沙惑没有断尽,不能说完全把握了阴阳和五行,因此虽然有长生之受用,但没有真正破无明,证法身,姑且算做窃得了人参果。从另外一方面看,只要不执着世间一切法的现象,就能出离六道轮回生死之苦。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的得失,就会有一种解脱。舍得,舍得,唯有舍,才是真正的得。竞争,斗争,战争,都是人类最大痛苦的根源,不仅争得苦,将来报得更苦。即因苦,果更苦,得失都是苦,谁倡导这种生活哲学,谁就是人类最大的罪人。令无知盲目的众生追随这种错误的生活方法而导致众生苦不堪言,将来受苦果的报应,提倡的人将来必然也要受到因果报应的惩罚,而且是饱受其影响力的总和之苦。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他人受了多少苦,这些苦自己都有份,这就是道的公平和正义。比如现在追星族现象,如果追随错了方向和目标,那个被追随的明星要背负的因果太可怕了,一万个人因效仿他而下地狱,则他要下地狱一万人总和的时间,即这些都出了地狱,他才有可能出地狱。一时的虚荣,换来无尽的地狱果报,实在是可怜悯者。

却说那三人穿林入里,只见那呆子绷在树上,声声叫喊,痛苦难禁。行者上前笑道:“好女婿呀!这早晚还不起来谢亲,又不到师父处报喜,还在这里卖解儿耍子哩!咄!你娘呢?你老婆呢?好个绷巴吊拷的女婿呀!”那呆子见他来抢白着羞,咬着牙,忍着疼,不敢叫喊。沙僧见了老大不忍,放下行李,上前解了绳索救下。呆子对他们只是磕头礼拜,其实羞耻难当,有《西江月》为证:
色乃伤身之剑,贪之必定遭殃。佳人二八好容妆,更比夜叉凶壮。只有一个原本,再无微利添囊。好将资本谨收藏,坚守休教放荡。

这段故事总结上回,只见那呆子绷在树上,声声叫喊,痛苦难禁。八戒因对境界起了情见,因此被束缚在因果树上。这也是给读者提醒,凡是在境界里分别执着,自然会有因果报应。一切境界都是变现的,并不是真实不变的理体本性,若要产生常伴人生的想法,就是一种束缚的正因,苦受不远,而且难以逃脱。好女婿呀!这早晚还不起来谢亲,又不到师父处报喜,还在这里卖解儿耍子哩!苦报现前,怎么不提当年勇了呢?就像地狱里的将军,再不愿提过去杀人的威风和勇猛了,在他指挥下被杀的性命都是必须还清的。真是冤枉受苦,就是没有遇到佛法,或者遇到了而没有听懂宇宙人生的真相才会纵一时之情,逞一时之勇,卖弄一时之能,却要受万劫之苦。卖解,是指杂耍之类的,取悦他人而得以谋生。这里有黑色幽默的意味,难道酬业而来的人生,权且当作取悦他人的杂技表演吗?自己苦苦拼搏,到头来却是一无所得,两手空空,留下的却是无穷无尽的地狱果报,真是另有黑色幽默意味。悟空总结:你娘呢?你老婆呢?好个绷巴吊拷的女婿呀!世人之攀亲结交之利益心态只能落得个万般总不得,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果。绷巴吊拷的女婿,除了饱尝束缚之苦,哪里还有真正意义的结亲呢?世人爱江山也只是一厢情愿的事,哪里有真实的回报?全是虚荣妄想作怪。这都是悟到了空的真实意义。悟净要在境界里悟道理,转识成智,破迷开悟,因此他来解缚。沙僧见了老大不忍,放下行李,上前解了绳索救下。因果苦海,丝毫不爽。《西江月》比喻清净智慧发露,悟得其中道理。
色乃伤身之剑,贪之必定遭殃。这个是众生最苦的事了,戒不掉,贪伤身。据佛家介绍,淫是众生最难戒除的恶习,而且后世果报也非常惨痛。淫是万恶之首,众生若不淫,自然能生天。佳人二八好容妆,更比夜叉凶壮。美女比夜叉更凶壮,这一点世人怎么能信呢?女人个个争当美女,男人又往往多愿为美人献身受苦,西方甚至有人说男人就是为了女人而生存的。难怪佛说,对男人而言,有女人的地方就有地狱。可见,女人对男人的引力太大了。只有一个原本,再无微利添囊。一切众生都是清净佛性,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内容。假想自己有个肉身,把这个臭皮囊当作自己,都是迷惑颠倒,是痛苦的根源。也因只有一个原本,众生本来没有男女,男女只是贪色差别的表现。佛家讲,男女是怎么来的?投胎的时候喜欢男身的,就得女身;喜欢女身的,就得男身。因此对一个觉悟的人来讲,根本没有男女之分。好色是一种恶业,是苦难的根源。可是,世上喜欢把自己的缺点当作自然,往往有人将谚语“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解释成自古英雄都好色。其实,天下的英雄因为都过不了美人关而不能算做真正的英雄,都是只生死凡夫而已。因此来理解佛家的大雄宝殿,只有佛才是真正世出世间具有圆满智慧和福德的大英雄。真正的英雄能够在一切境界里得自由自在,决定不会在美人前面失去大智大慧。世俗往往把疾病当正常,把下流当高尚,把无耻当本性,把破坏当建立,这都是无道无德、无羞无耻、无知无畏、无真无诚的表现。好将资本谨收藏,坚守休教放荡。精,乃精华;分二种,一是津,二是精,精、气、神之精。医学上讲的精液,只是津水一类,属于浊精,是欲动而引发的分泌液。但是这个浊精一损,必定亏损真精。精不足,气就不充,神即不旺,智力就差了。这些对修道影响很大,世人现在接受西方科学的说法,认为放纵性欲更益于健康。其实并非如此,不了解生命的本质,产生错误的理论和方法是必然的结果。
注意,修行到了这个阶段,根本不是断淫欲的问题,淫欲早已经断掉了。证得三禅的功夫,就可以彻底断除淫欲了。因为三禅之乐远胜淫欲的乐受,因此会自然放弃淫欲的想法和行为。四圣试禅心,是指对境还有没有情见,即会不会在境界里迷失。由于前面已经证得了七信位,因此故事里的灾难都是习气引发的缘影,自然不会对唐僧悟空起作用,一路上降妖过关是必然的事。故事只是讲过关的原理和作用而已,唐僧是不可能不被解救的,佛菩萨的帮助都是功夫得力的象征。

那八戒撮土焚香,望空礼拜。行者道:“你可认得那些菩萨么?”八戒道:“我已此晕倒昏迷,眼花撩乱,那认得是谁?”行者把那简帖儿递与八戒,八戒见了是颂子,更加惭愧。沙僧笑道:“二哥有这般好处哩,感得四位菩萨来与你做亲!”八戒道:“兄弟再莫题起,不当人子了!从今后,再也不敢妄为。就是累折骨头,也只是摩肩压担,随师父西域去也。”三藏道:“既如此说才是。”

行者道:“你可认得那些菩萨么?”这是佛家的看法,世间任何人都是佛菩萨,就我本人是凡夫,这句话的内涵是很深的。如来、佛、菩萨,对今天科学名词而言,与性质、现象和作用三者关系相似,只是性质、现象和作用都是无情无义的,而如来、佛和菩萨是有知有觉的。我们凡夫总是很自恋,不把境界里的现象看成是佛菩萨的化身。其实,事实决定是这样的,一切万法都是道的化身,岂能有假?尊重自然,才是平安的首要因素。挑战自然结果总是会有问题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就是一个例子。过失只在每个人的心中,真理的境界何时受到分毫的影响呢?看他人都是佛,这是正知正见,是修行之必备。这里面道理也很深,眼前的境界皆是自己的识心变现的,与他人的善恶没有本质的联系。我已此晕倒昏迷,眼花撩乱,那认得是谁?众生执于情见的时候,是没有智慧可言的。世人也总结出,人在恋爱的时候,智商是最低的,实对待自己喜欢的事物和言语都存在这个问题,这其实就是所知障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从今后,再也不敢妄为。就是累折骨头,也只是摩肩压担,随师父西域去也。很多人不相信佛菩萨,不相信上帝的仁慈,都是没有发善心,因此没有感应交道。因此而谤佛骂祖是非常错误的,不受点苦头是不会反省的。八戒能当下反悔实在是难能可贵,是修行的根器。地狱虽然苦,但确实教育众生啊,不能没有地狱这个大课堂,能让众生了解心现识变的大道理。

行者遂领师父上了大路。在路餐风宿水,行罢多时,忽见有高山挡路,三藏勒马停鞭道:“徒弟,前面一山,必须仔细,恐有妖魔作耗,侵害吾党。”行者道:“马前但有我等三人,怕甚妖魔?”因此,长老安心前进。只见那座山,真是好山:
高山峻极,大势峥嵘。根接昆仑脉,顶摩霄汉中。白鹤每来栖桧柏,玄猿时复挂藤萝。日映晴林,迭迭千条红雾绕;风生阴壑,飘飘万道彩云飞。幽鸟乱啼青竹里,锦鸡齐斗野花间。只见那千年峰、五福峰、芙蓉峰,巍巍凛凛放毫光;万岁石、虎牙石、三尖石,突突磷磷生瑞气。崖前草秀,岭上梅香。荆棘密森森,芝兰清淡淡。深林鹰凤聚千禽,古洞麒麟辖万兽。涧水有情,曲曲弯弯多绕顾;峰峦不断,重重迭迭自周回。又见那绿的槐,斑的竹,青的松,依依千载斗秾华;白的李、红的桃,翠的柳,灼灼三春争艳丽。龙吟虎啸,鹤舞猿啼。麋鹿从花出,青鸾对日鸣。乃是仙山真福地,蓬莱阆苑只如然。又见些花开花谢山头景,云去云来岭上峰。

这一段很重要,修行能悔过自新,自然会功德精进,登上万寿山,出离生死苦海,永不退转。可是对长生的原理不懂,还是无没有办法破迷开悟。这里就开始讲述了断生死的功夫和境界里的原理和方法。本质上看四众齐心向道,即四众明了情见是自缚的因果关系,走到哪里只能放下情见都是心安理得的。忽见有高山挡路,说明又是对定功的考验。行者道:“马前但有我等三人,怕甚妖魔?”此三人代表,用真心,持戒,依智不依识,则魔无能干扰。
这段对万寿山的描写十分精彩,在小说界里对道德用拟人化的描写真可谓绝无仅有。很多看似寻常的自然描述,其实内涵深广无尽,《西游记》是中华文化奉献给全人类的巨大财富。中国文化里对天界的描述的作品还是比较多的,总体上看道德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的特有属性,因此对世界人类文明进化的贡献不可估量。这里的描写强调了永恒的主题,永恒在生活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呢?这样来解读才会别有洞天。
高山峻极,凡夫没有办法登顶;大势峥嵘,心量广大方可见得。这里强调自然之道,高尚大势,镇摄世间法。根接昆仑脉,道乃万法之根本,汇通仙境瑶池,是长生久视存在的本源。即有理才能成事,有常在之理,必成常在之事;顶摩霄汉中,德显一切天地境界,清虚无穷德方成无所不包之能。白鹤每来栖桧柏,清净微妙,寿长安闲,常能通达众生共业;玄猿时复挂藤萝,活泼自在,不碍众生种种别业。日映晴林,迭迭千条红雾绕;万法归宗,归于清净光明。风生阴壑,飘飘万道彩云飞。阴阳交泰,自然呼应,总别各立,条理分明。幽鸟乱啼青竹里,锦鸡齐斗野花间。生机盎然,不拘一格。无中生有,怡然自得。幽鸟,锦鸡,比喻种种见解观念;青竹、野花,描述感应道交的功效。只见那千年峰、五福峰、芙蓉峰,巍巍凛凛放毫光;万岁石、虎牙石、三尖石,突突磷磷生瑞气。峰为德貌,石为相法;貌美相瑞;可见归元之后,理事无碍。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依不同的理,存不同的心,得到的享受真是天差地别。千年、万岁是寿,五福、虎牙、是福禄;虎,代表虚妄的,如果在虚不被虚幻牵制,则别有一番理趣。芙蓉、三尖是心生智慧,芙蓉是清净智慧,三尖是方便智慧。真实之理巍巍凛凛,放毫光而能无事不察;方便之事突突磷磷,生瑞气则处处吉祥。崖前草秀,在世必有心灵优雅,岭上梅香,德风更是志向高尚。荆棘密森森,凡夫寸步难行;芝兰清淡淡,圣人安享清福。深林鹰凤聚千禽,古洞麒麟辖万兽。威德智慧能摄受万法,亦必能受到众生的普遍尊重。涧水有情,曲曲弯弯多绕顾;峰峦不断,重重迭迭自周回。理理互融,事事相关。理事交汇,峰回路转。大道之理就是一个圆通情理之道。事随理显,相由心生。又见那绿的槐,斑的竹,青的松,依依千载斗秾华;白的李、红的桃,翠的柳,灼灼三春争艳丽。争奇斗艳,万象各不同;万法归一,不是归向一潭死水,而是归于清净无为。事事平等彰显,万法各显精华。真是妙不可言,所谓美轮美奂,争奇斗艳。龙吟虎啸,鹤舞猿啼。麋鹿从花出,青鸾对日鸣。性相理事圆融无碍,万众有情各畅其怀,各尽其职,各显其道。乃是仙山真福地,蓬莱阆苑只如然。自然中自然相,道法自然,清净妙乐。又见些花开花谢山头景,云去云来岭上峰。理是常理,事随缘生;事有始终,理必不易。此段诗句,总体上表达了一个重要的原则,有理则走遍天下处处是理中之事。这就是中华文字“道”的构字内涵,丷,表阴阳;一,是道元;自,是内证阴阳如一;辶,是走遍天下,这些内涵都是后面出现镇元子的基础。镇元子,就是把握了阴阳道法的代表。然而,《西游记》并没有把这个道家奉为无上清净的元神大道似为长生之本,这只是草还丹而已,彻底解脱的无上妙道则是另有主张。读懂这些,方悟佛道之根本差别。可见,《西游记》的理论之深,虽然经历了数百年,读者多如牛毛,但是真正能读出妙趣的还依然是难得一见。虽然有名流批评,也只是在流字门中沉睡数百年。这当然符合人间文化的发展规律,总归于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凡夫对同样的事物总有不同的看法,即只能是各解其意,不出自心之妄想分别和执着之过。纵能获得镇元之仙果,未必能理解西游之正宗,此乃人参果故事之总趣,生命科学之终极。

三藏在马上欢喜道:“徒弟,我一向西来,经历许多山水,都是那嵯峨险峻之处,更不似此山好景,果然的幽趣非常。若是相近雷音不远路,我们好整肃端严见世尊。”行者笑道:“早哩!早哩!正好不得到哩!” 沙僧道:“师兄,我们到雷音有多少远?”行者道:“十万八千里,十停中还不曾走了一停哩。”八戒道:“哥啊,要走几年才得到?”行者道:“这些路,若论二位贤弟,便十来日也可到;若论我走,一日也好走五十遭,还见日色;若论师父走,莫想!莫想!” 唐僧道:“悟空,你说得几时方可到?”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沙僧道:“师兄,此间虽不是雷音,观此景致,必有个好人居止。”行者道:“此言却当。这里决无邪祟,一定是个圣僧仙辈之乡,我们游玩慢行。”不题。

我一向西来,经历许多山水,都是那嵯峨险峻之处,更不似此山好景,果然的幽趣非常。这是成仙得道了,自然别有精彩非常,心悦神怡。若是相近雷音不远路,我们好整肃端严见世尊。这是重点,雷音指佛之法音,是不是马上要取得真经了?行者笑道:“早哩!早哩!正好不得到哩!”在境界里求佛法,名为着相修道,万劫难成佛。境界是好境界,不过离成佛确实还要远行。后面的章回都是必修的功课,足见佛道二家文化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只是在凡夫看来,道家的仙丹已经是高深莫测,再看佛家的大方广还在无尽的远方,也只能是难以望其项背了。沙僧道:“师兄,我们到雷音有多少远?”行者道:“十万八千里,十停中还不曾走了一停哩。”沙僧是从生死苦海的流沙河摸爬滚打了无量劫的,对此也是一无所知。十停中还不曾走了一停,十分之一还不到。仙术只是在六道之中得以安乐,未能出离三界火灾,其中原理将来第二十七回详细解释。仙果如佛家在《首楞严经》里的开示,还有机会堕落到地狱里去。至少是出离了六道,才算十停之中有一停。若论圆教初住之后,还有四十一个位次,那就是百停之中无一停了。八戒道:“哥啊,要走几年才得到?”行者道:“这些路,若论二位贤弟,便十来日也可到;若论我走,一日也好走五十遭,还见日色;若论师父走,莫想!莫想!”这里指出修行的方法,用真心则当下成佛。行戒悟理十来日;十是指十善圆满。凡夫在境界里搞妄想分别执着见则莫想!莫想!反过来看,凡夫信佛确实不易,不是有深厚的善根,断然难以信佛学佛的。若能不轻佛,不谤佛,已经是十分难得了。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生死海里无法得见佛之真容,佛家有《金光明经》开示其中道理。凡夫是唯识所变的境界,真实已经被染污,纵然走遍天下,还是不见真容。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这是佛法精髓,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就是念念回首,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这些即是往生西方的三资粮,信、愿、行。自然之景,既然不离本性,不悟不得,不着不魔。行者道:“此言却当。这里决无邪祟,一定是个圣僧仙辈之乡,我们游玩慢行。”这是作者对道家的总评,因此还是赞叹的,其中圣僧仙辈并列,更是表达了敬意。佛道二家在这里有一个交汇之所。

却说这座山名唤万寿山,山中有一座观,名唤五庄观,观里有一尊仙,道号镇元子,混名与世同君。那观里出一般异宝,乃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际,产成这颗灵根。盖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贺洲五庄观出此,唤名草还丹,又名人参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似这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果子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四肢俱全,五官咸备。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了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

这一回就是明白长寿之理,元神是也。这元神道号镇元子,混名与世同君。元神乃道之神用,与道一体,当然与世同君。镇元子,乃管理物质现象也。物质现象不出五行,故名五庄观。借佛道的言语,自己杜撰的内涵,将此地喻作元神所在,乃是混沌初分,鸿蒙始判,天地未开之际,产成这颗灵根。体与相未分,先天地而有的道德。盖天下四大部洲,惟西牛贺洲五庄观出此,佛家西牛货洲本意非此所言,这是指唯有清净心里有长生之理。唤名草还丹,又名人参果。这个是核心,相与体合真之果。修道悟身心之所在,这是第一课。参理悟道,修行之要。佛家入门即破身见,道理是一样的。这回是指入下执着之后,必能显露理性常存之德,小说把这个原理进行了故事化的比喻而已。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头一万年方得吃。三千年,是三千世界的比喻,体性可以生出三千世界之境界,境界还原就是体性之功德,所谓草还丹。似这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还原之数,三千一还成三百,再还成三十。体、相、用,三还。果子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四肢俱全,五官咸备。此处指人身乃出自道体也,人有此身,一是天有此理,二是人有此想,心现识变的结果。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了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闻此道者,即得长寿之理,吃一个得长生之法。法喻行持,比闻道胜过百倍,四七天地之数,四在道家喻道、天、地、人四大;七为阳之正也,乃巧数,周期之数;四七表阳神之用数。从佛家来解,四是四时,七是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时时不离作用。三百六十,指三乘一百二,阳数为三,天地为一百二,长生之德也。

当日镇元大仙得元始天尊的筒帖,邀他到上清天上弥罗宫中听讲混元道果。大仙门下出的散仙,也不计其数,见如今还有四十八个徒弟,都是得道的全真。当日带领四十六个上界去听讲,留下两个绝小的看家:一个唤做清风,一个唤做明月。清风只有一千三百二十岁,明月才交一千二百岁。镇元子吩咐二童道:“不可违了大天尊的简帖,要往弥罗宫听讲,你两个在家仔细。不日有一个故人从此经过,却莫怠慢了他,可将我人参果打两个与他吃,权表旧日之情。”二童道:“师父的故人是谁?望说与弟子,好接待。”大仙道:“他是东土大唐驾下的圣僧,道号三藏,今往西天拜佛求经的和尚。”二童笑道:“孔子云,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等是太乙玄门,怎么与那和尚做甚相识!”大仙道:“你那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二仙童闻言,谨遵师命。那大仙临行,又叮咛嘱咐道:“我那果子有数,只许与他两个,不得多费。”清风道:“开园时,大众共吃了两个,还有二十八个在树,不敢多费。”大仙道:“唐三藏虽是故人,须要防备他手下人啰唣,不可惊动他知。”二童领命讫,那大仙承众徒弟飞升,径朝天界。

当日镇元大仙得元始天尊的筒帖,邀他到上清天上弥罗宫中听讲混元道果。这里很关键,元始天尊,比喻道德。得了元神,还要听说道理的演化规律,还要继续学习,还要炼神还虚,还要炼虚合道。混元道果,讲元神与阴阳混元一体的道理,元神包涵阴元神和阳元神,因此称混元。弥罗宫,有点佛家法界宫的味道,包罗天下万法之意。混元之处生天下万物,讲混元之道,自然要在弥罗宫讲演。大仙门下出的散仙,也不计其数,见如今还有四十八个徒弟,都是得道的全真。散仙,指未授仙职者,即自管自家快乐,不问天下大事的仙,这里说明全真只散仙也。这里用意很深,仙果自追求自受用,往往不把他受用作为用功之道。佛家则不同,入门就要担待天下众生的利益,以众生的受用为根本,可见心量和慈悲的差别。四十八,乃六八之数,六乃随顺之数,八乃成功之数,也是方方面面之数。各悟其位,称作全真。留下两个绝小的看家:一个唤做清风,一个唤做明月。清风只有一千三百二十岁,明月才交一千二百岁。两个绝小的看家,暗指成仙的根本要义,清风乃清静之习,为相用;明月即慧月当头,为体性;皆是定中境界得名。他们的寿量是百二十的倍数,天干地支之理数,晓有功夫之意。必须圆满清净之体相用,方得仙乐,在一切境界中都无碍。他是东土大唐驾下的圣僧,道号三藏,这一句重要,因为很多人看到道字,就以为是道教,这是错误的。修道之人称佛家圣僧也是道号,道德名号与佛家讲的功德名号大致相同,不必分别执着。在名相中执着的人,可以初步肯定是没有智慧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等是太乙玄门,怎么与那和尚做甚相识!这就是一般人对道不同的理解,全然被名相束缚而死在言语之下。因此批评《西游记》的人也往往犯此错误,以为作者和自己一样分别执着。其实,作者是讲释厄传的,读的人却成了入厄传,岂不悲哉?!大仙道:“你那里得知。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这是对这类人的严厉批评,相上有差别,本质上没有不同。如祖宗讲,性相近,习相远。从同一处看人生的人是智慧的人,从差别中执着的人是愚痴的人。祖先能求出仁者无敌,不是简单的小聪明,是大智慧的自然流露。兰盆会上相识,这一句非常关键,尽孝道时相识,都是孝道的方法,修行有多门。只要是能利益众生的,佛家都能平等尊重。佛家《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就是开示其中的道理,一切法皆是佛法。只有迷惑颠倒的人才会执着门派的差别,真正明白的人只在真实利益和慈悲方便上取舍。太乙玄门,太乙乃道体虚质,直究大道无尽的德用,非思想境界,因此称作混沌未开。其实这个并非究竟,后面故事会点解其事。玄门,指玄之有玄,众妙之门。现在科学之维层说与此相类。那和尚乃金蝉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金蝉子转生,乃金光之相也,法性法相,性是第一徒弟,相是第二个徒弟,未能破相证入法性也。五百年前,乃佛法兴衰之数,如佛家第一个五百年,正法时期;然后三个五百年是像法时期;再二十个五百年是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二十四个五百年。这里五百年喻五行之数,轮转之理。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为故人也。在佛喜欢日盂兰盆会上相识,这是佛家慈悲之时,普利十方众生的大悲行。佛家没有门户之见,乃世界上最希有的文化。传茶,乃传禅之喻,法供养一切众生。我那果子有数,只许与他两个,不得多费。这里是讲道不虚行,能者得之。佛家也有“纵将此身下地狱,不把佛法做人情。”还有二十八个在树,这正巧又是四七之数。唐三藏虽是故人,须要防备他手下人啰唣,不可惊动他知。看似大仙重义,却是另有原因。道家的问题正在此处,对长生的理解往往只修停留在身相之上,对心性和智慧了解较少。因此在炼神还虚时常常是进入四空天,还没有能力出离六道轮回。这一点上,与当今的唯物主义惊人的相似,关注肉体,轻视精神,这恰恰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却说唐僧四众在山游玩,忽抬头见那松篁一簇,楼阁数层。唐僧道:“悟空,你看那里是甚么去处?”行者看了道:“那所在,不是观宇,定是寺院。我们走动些,到那厢方知端的。”不一时,来于门首观看,见那:
松坡冷淡,竹径清幽。往来白鹤送浮云,上下猿猴时献果。那门前池宽树影长,石裂苔花破。宫殿森罗紫极高,楼台缥缈丹霞堕。真个是福地灵区,蓬莱云洞。清虚人事少,寂静道心生。青鸟每传王母信,紫鸾常寄老君经。看不尽那巍巍道德之风,果然漠漠神仙之宅。

松篁,常喻道心常在;楼阁,常喻功德受用。那所在,不是观宇,定是寺院。这是对佛道二家的根本性肯定之词,世间文化唯佛家二家有真实功德可言。
松坡冷淡,竹径清幽。总表道法的清净无为,松坡是放下共业,竹径是定在无为。往来白鹤送浮云,上下猿猴时献果。白鹤、猿猴分别代表明理和用心,看淡世俗,用心求道。那门前池宽树影长,门前池宽,指心境宽阔;树影长,指道业增长;影,指现象泡影。石裂苔花破,破执着离妄心。宫殿森罗紫极高,功德利益很多,这都是来自清静的定功。紫,是道家特有的标志,紫气东来亦是如此,都是清静定的外在表现。楼台缥缈丹霞堕。用心缥缈指道家修定进入的恍兮忽兮的状态,结丹时有丹霞和清香。真个是福地灵区,蓬莱云洞。道家代表性的境界,福慧初步得以显现。清虚人事少,寂静道心生。得福的根本是人间是非少,道德由清静心中生。青鸟每传王母信,紫鸾常寄老君经。青鸟是专为王母传信的,这里有寓意,道家的智慧没有达到佛家明心见性的程度,比喻成青鸟之见;紫气,是清静功的象征。看不尽那巍巍道德之风,果然漠漠神仙之宅。总说道骨仙风的功德利益,清静是修行之特征。

三藏离鞍下马,又见那山门左边有一通碑,碑上有十个大字,乃是“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长老道:“徒弟,真个是一座观宇。”沙僧道:“师父,观此景鲜明,观里必有好人居住。我们进去看看,若行满东回,此间也是一景。”行者道:“说得好。” 遂都一齐进去,又见那二门上有一对春联: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行者笑道:“这道士说大话唬人。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在那太上老君门首,也不曾见有此话说。”八戒道:“且莫管他,进去进去,或者这道士有些德行,未可知也。”

观此景鲜明,观里必有好人居住。福地福人居。若行满东回,此间也是一景。悟道之后,回首人间,必然还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神识是一切万法的根源,因此是真妄的分界线。依体而用,当下即空。倒驾慈航,是对众生而言的,是乘愿再来的。看似有来回,实则无来回,证果已经能以法身的功德,随愿力而化现十方,众生有感,佛即有应。这道士说大话唬人。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在那太上老君门首,也不曾见有此话说。太上老君一般被道家称为道的始祖,这里不是怀疑镇元子的能力,恰恰是说明元神确有长生的功德。道家的风格,一般而论,往往是追求长生不老之作用,讲究与天同寿之元神。悟空表佛家的态度,有些看不上这种追求。因为不明心见性,不老和同寿都是玄谈,只是像在沙漠中以为是走直线而已,其实是划一个大圈轮回罢了。就像基督教也说得永生,但是看他们描述永生的生活方式,即知那个永生是相对而言的,功德利益与忉利天相仿。就像人与蚊虫比寿量,虽然令蚊虫羡慕,还是终有一死。自若贪生,则应当体谅蚊虫求生之理,常怀慈心,戒杀放生。

及至二层门里,只见那里面急急忙忙,走出两个小童儿来。看他怎生打扮:
骨清神爽容颜丽,顶结丫髻短发鬅。道服自然襟绕雾,羽衣偏是袖飘风。环绦紧束龙头结,芒履轻缠蚕口绒。丰采异常非俗辈,正是那清风明月二仙童。

骨清神爽容颜丽,道家丹法十分方便,在六道之内绝对是第一方便法门。结丹之后,有百病不生,脱胎换骨之效。益寿延年是必然的果德,精气神三宝充足,骨清神爽容颜丽是指人中三宝充足之后,内外清爽。顶结丫髻短发鬅,丫髻短发比喻对道的本质理解不彻底,但烦恼很轻。道服自然襟绕雾,功德随身;羽衣偏是袖飘风,心清情逸。环绦紧束龙头结,丹法符合性德感应,因此具有长生之效;芒履轻缠蚕口绒。这是关键的一句。履是修行的实质,芒,艹亡,不用心识,即非想非非想之法,这是道家具有代表性的修行心态。因此缠缚轻,虽然没有大的烦恼,仍然是无明未破。蚕口绒,比喻虽然没有像凡夫那样强烈的作茧自缚,还是没有脱离吐丝生绒之兆。丰采异常非俗辈,正是那清风明月二仙童。仙童清风明月的外貌和名字都表现了道家丹法的修行方法和功德利益。他们的师父就是他们修行的总纲领,即镇守元神,所谓抱中守一的修行目标。

那童子控背躬身,出来迎接道:“老师父,失迎,请坐。”长老欢喜,遂与二童子上了正殿观看。原来是向南的五间大殿,都是上明下暗的雕花格子。那仙童推开格子,请唐僧入殿,只见那壁中间挂着五彩装成的“天地”二大字,设一张朱红雕漆的香几,几上有一副黄金炉瓶,炉边有方便整香。

五间大殿,都是上明下暗的雕花格子。五间大殿指五行宫,上明下暗天清地浊之像,阴阳之理。道家向往清静,远离动浊,清静之中略欠清净。佛家讲污泥能生莲,也是好泥土。境界不同,受用不同,这段故事还要展开此理。只见那壁中间挂着五彩装成的“天地”二大字,这五彩指五行,天地指阴阳。朱红雕漆的香几,朱红,比喻正道,后面有朱紫之乱,理义与此相同;雕漆,比喻造作而有无明;香几,是贡香之所,比喻敬道之心。几上有一副黄金炉瓶,就是金丹的内涵。炉边有方便整香。金丹本应成为方便道法。

唐僧上前,以左手拈香注炉,三匝礼拜,拜毕回头道:“仙童,你五庄观真是西方仙界,何不供养三清、四帝、罗天诸宰,只将天地二字侍奉香火?”童子笑道:“不瞒老师说,这两个字,上头的,礼上还当;下边的,还受不得我们的香火。是家师父谄佞出来的。”三藏道:“何为谄佞?”童子道:“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九曜是家师的晚辈,元辰是家师的下宾。” 那行者闻言,就笑得打跌,八戒道:“哥啊,你笑怎的?”行者道:“只讲老孙会捣鬼,原来这道童会捆风!” 三藏道:“令师何在?”童子道:“家师元始天尊降简请到上清天弥罗宫听讲混元道果去了,不在家。”行者闻言,忍不住喝了一声道:“这个臊道童!人也不认得,你在那个面前捣鬼,扯甚么空心架子!那弥罗宫有谁是太乙天仙?请你这泼牛蹄子去讲甚么!”

这一段可以看出修行心态,可以体会佛道二家文化本质上的差别。唐僧上前,以左手拈香注炉,三匝礼拜,这是佛家大礼,对待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视地狱众生为未来佛。一切众生都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范畴。何不供养三清、四帝、罗天诸宰,只将天地二字侍奉香火?对道家的不平等礼数不解,因此有问。不瞒老师说,这两个字,上头的,礼上还当;下边的,还受不得我们的香火。是家师父谄佞出来的。这里表达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修行的方法,把握阴阳,就是把握了天地万法;二是指心态,有上下之分,有本末之别。其实,真正明了之后,才会悟到本末无别,体用互易的无上道。佛家为什么有刹尘数的佛?佛佛平等?这是生即无生的真相。道家多对生相不了解,因此没有办法破生相无明。世人也是如此,把空有,生灭看作二边。这就必然产生尊卑的差别,容易引起傲慢的习气。这一段描写的道法家风,拜天地,不敬鬼神。这其中有很多深层问题,后面会逐步讲解,当然有一些看似故事情节需要,其实还要读出内在因素,才能完美地解读《西游记》的写作思路。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九曜是家师的晚辈,元辰是家师的下宾。自尊自大吗?非也。此说道法自然,元神是这个情况。如果从本末上看,三清,确是元神之体相用三德;四帝是故人,即内涵在相用里的分列;九曜元辰,都是生克制化之机宜,只能是下辈后人。只讲老孙会捣鬼,原来这道童会捆风!这一句点到要害,道家学人往往把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作是生灭的派生演化过程,这就叫捆风。根本上是一种误解,若是真理,则必定常在,无有生灭。《道德经》只是讲述了一种理解的大道的方便思路,如果不能从中悟出真常,则必是捕风捉影,还以为得了法宝,这就是可悲之处。当然佛经也常常有这样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附佛外道,本质就是没有真正读懂,以为得了正解。结果只能是盲修瞎炼,走火入魔。当然还有一种现象,就是遇到了被误解的现象,认为就是佛家本质上的错误,进而谤佛谤法,这更是愚蠢的行为。老孙会捣鬼,是指心能生妄想;道童会捆风,指另立道德。这个臊道童!人也不认得,你在那个面前捣鬼,扯甚么空心架子!这些话说得严厉,反应了佛家对道家信徒分立之所。臊道童,臊气出自淫欲,比喻强奸道理。人也不认得,这句话也是讲得重,人人具有佛性,众生本来成佛,你却要搞出尊卑,岂不是不认得人吗?扯甚么空心架子!道家认为自己唯道独尊,道外无天。问题是这个道,是不是大道?如果是自立的名义大道,就只是空心架子。另外,臊气也是畜生身上常有的气味,这里和后面的牛蹄子相呼应。那弥罗宫有谁是太乙天仙?从这句分析,弥罗宫指得是法界宫,乃明心见性的佛菩萨方得入内。道家自然无缘此地了。请你这泼牛蹄子去讲甚么!”牛蹄子,暗指老子骑乘的青牛。真正的分歧在于,非想非非想处天的混沌是不是大道。佛家看来混沌是无明业相,而道家尊之为道,问题关键就在此处。根本原因,修行如果理解不了观照的方法,只把似想非想,当作修行证心的方法,最后只能是一片混沌。恰恰像世人都把三维的时空当成真理一样,各有悲情在其中。作者想必是精通佛道二家,因此敢大胆指点,不为过也。故事里道家把六道之顶当成弥罗天下之正宫,而佛家把法界宫称弥罗宫,因此悟空与道童有此分歧。由于道童根本上听不懂悟空说什么,因此也就吵不起来。

三藏见他发怒,恐怕那童子回言,斗起祸来,便道:“悟空,且休争竞,我们既进来就出去,显得没了方情。常言道,鹭鸶不吃鹭鸶肉。他师既是不在,搅扰他做甚?你去山门前放马,沙僧看守行李,教八戒解包袱,取些米粮,借他锅灶,做顿饭吃,待临行,送他几文柴钱便罢了。各依执事,让我在此歇息歇息,饭毕就行。”他三人果各依执事而去。

鹭鸶不吃鹭鸶肉。即若是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即修行人应当相互帮助,相互激励,不可相互诤吵,干扰了清净之心。

那明月、清风,暗自夸称不尽道:“好和尚!真个是西方爱圣临凡,真元不昧。师父命我们接待唐僧,将人参果与他吃,以表故旧之情,又教防着他手下人罗唣。果然那三个嘴脸凶顽,性情粗糙,幸得就把他们调开了。若在边前,却不与他人参果见面。”清风道:“兄弟,还不知那和尚可是师父的故人,问他一问看,莫要错了。”二童子又上前道:“启问老师可是大唐往西天取经的唐三藏?”长老回礼道:“贫僧就是,仙童为何知我贱名?”童子道:“我师临行,曾吩咐教弟子远接。不期车驾来促,有失迎迓。老师请坐,待弟子办茶来奉。”三藏道:“不敢。”那明月急转本房,取一杯香茶,献与长老。茶毕,清风道:“兄弟,不可违了师命,我和你去取果子来。”

那明月、清风,暗自夸称不尽道:“好和尚!真个是西方爱圣临凡,真元不昧。二位道童十分可爱,尊重清净慈悲之举。果然那三个嘴脸凶顽,性情粗糙,与他师父是一个见地,这都是道家清静修行风范。虽然悟空在理,但故事给读者的感觉是道童更家亲切可爱,这就是中华道家文化的亲和力。

二童别了三藏,同到房中,一个拿了金击子,一个拿了丹盘,又多将丝帕垫着盘底,径到人参园内。那清风爬上树去,使金击子敲果;明月在树下,以丹盘等接。须臾敲下两个果来,接在盘中,径至前殿奉献道:“唐师父,我五庄观土僻山荒,无物可奉,土仪素果二枚,权为解渴。”那长老见了,战战兢兢,远离三尺道:“善哉!善哉!今岁倒也年丰时稔,怎么这观里作荒吃人?这个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如何与我解渴?”清风暗道:“这和尚在那口舌场中,是非海里,弄得眼肉胎凡,不识我仙家异宝。”明月上前道:“老师,此物叫做人参果,吃一个儿不妨。”三藏道:“胡说!胡说!他那父母怀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下未及三日,怎么就把他拿来当果子?”清风道:“实是树上结的。”长老道:“乱谈!乱谈!树上又会结出人来?拿过去,不当人子!”那两个童儿,见千推万阻不吃,只得拿着盘子,转回本房。那果子却也跷蹊,久放不得,若放多时即僵了,不中吃。二人到于房中,一家一个,坐在床边上,只情吃起。

一个拿了金击子,一个拿了丹盘,又多将丝帕垫着盘底,径到人参园内。那清风爬上树去,使金击子敲果;明月在树下,以丹盘等接。这里讲解了丹法的秘要。清风是心态,明月是心德,二者呼应,方能结丹。阳神会德阴元,必然感应一体。金击子,就是阳神的化名;丹盘,就是阴元的化名。明月是阴元的德相,清风是阳神的德相。爬上树去,比喻修定。丝帕,比喻虽然稍带有为,总是感应清白之德。这个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如何与我解渴?他那父母怀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下未及三日,怎么就把他拿来当果子?这二段有二个要点,一是草还丹为什么是人形?二是唐僧指出杀婴儿给父母带来的苦楚。道家修九转还丹,还到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还是人形,纯阳之躯还要还虚合道。因为得到这个本来面目,因此可以生长不老。佛家修本来面目与这个不同,佛家把清净法身称本来面目。清净法身无形无象,包罗万象,这也是前面提到的弥罗宫。二者的区别在于,道家用这个阳神向着神通的方向修,而佛家也是得这个阳神,佛家不叫阳神,清净身心称禅定,从这里转识成智。由于佛家彻底地放下了我见众生见,视众生身为自身,因此慈悲为怀,宁舍自身而不伤众生。与现在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是流产打胎,这都是杀人的行为,将来的因果问题非常严重。计划生育工作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帮助流产的医院更是面临杀生婴儿的因果问题。由于宇宙规律具有分享的规律,从规定的制定者,到进行手术的医护人员,以及决定堕胎的父母都背负人命之债。这和尚在那口舌场中,是非海里,弄得眼肉胎凡,不识我仙家异宝。老师,此物叫做人参果,吃一个儿不妨。这里的话也是很有深意。口舌场中,,是非海里,弄得眼肉胎凡,这里讲了凡夫的堕落情况,整日里是非见长,口舌争锋,不论胜败都只落得个肉眼凡胎而已,还要在众生面前逞能造强,实在是可悲至极。仙家异宝,即还丹之术。吃丹不是杀生,这里的深意是佛家讲修行不可着相,道家则认为着相也是异宝,方便也是究竟。世间法也是法,心外修道也是道。清风道:“实是树上结的。”长老道:“乱谈!乱谈!树上又会结出人来?道家讲定中成就的都是宝,玄门异果乃活命道水。佛家讲定中善境界只当是功夫增进,但不能执取任何定中境界。《首楞严经》就是讲解定境不能执取的道理,和执取而走火入魔的情况。其实,法无高下,都是方便为门,明心为要。那果子却也跷蹊,久放不得,若放多时即僵了,不中吃。丹法讲究火侯,不早不晚,即时采炼。

噫!原来有这般事哩!他那道房,与那厨房紧紧的间壁,这边悄悄的言语,那边即便听见。八戒正在厨房里做饭,先前听见说取金击子,拿丹盘,他已在心;又听见他说唐僧不认得是人参果,即拿在房里自吃,口里忍不住流涎道:“怎得一个儿尝新!”自家身子又狼犺,不能彀得动,只等行者来,与他计较。他在那锅门前,更无心烧火,不时的伸头探脑,出来观看。不多时,见行者牵将马来,拴在槐树上,径往后走,那呆子用手乱招道:“这里来!这里来!”行者转身到于厨声门首道:“呆子,你嚷甚的?想是饭不彀吃,且让老和尚吃饱,我们前边大人家,再化吃去罢。”八戒道:“你进来,不是饭少。这观里有一件宝贝,你可晓得?”行者道:“甚么宝贝?”八戒笑道:“说与你,你不曾见;拿与你,你不认得。”行者道:“这呆子笑话我老孙。老孙五百年前,因访仙道时,也曾云游在海角天涯,那般儿不曾见?”八戒道:“哥啊,人参果你曾见么?”行者惊道:“这个真不曾见。但只常闻得人说,人参果乃是草还丹,人吃了极能延寿。如今那里有得?”八戒道:“他这里有。那童子拿两个与师父吃,那老和尚不认得,道是三朝未满的孩儿,不曾敢吃。那童子老大惫懒,师父既不吃,便该让我们,他就瞒着我们,才自在这隔壁房里,一家一个,啯啅啯啅的吃了出去,就急得我口里水泱。怎么得一个儿尝新?我想你有些溜撒,去他那园子里偷几个来尝尝,如何?”行者道:“这个容易,老孙去手到擒来。”急抽身,往前就走,八戒一把扯住道:“哥啊,我听得他在这房里说,要拿甚么金击子去打哩。须是干得停当,不可走露风声。”行者道:“我晓得,我晓得。”

见行者牵将马来,拴在槐树上,槐树,暗示要干捣鬼的事,决定偷采道家的人参果。行者惊道:“这个真不曾见。但只常闻得人说,人参果乃是草还丹,人吃了极能延寿。如今那里有得?”悟空当年只修到半途功夫,未能归元。因此只是听说,还是听到果实。吃过五行丹,吃过仙桃,但没有吃过草还丹,心未入正定也。因此才有大闹天宫之过,困在五行山下之苦。

那大圣使一个隐身法,闪进道房看时,原来那两个道童,吃了果子,上殿与唐僧说话,不在房里。行者四下里观看,看有甚么金击子,但只见窗棂上挂着一条赤金:有二尺长短,有指头粗细;底下是一个蒜疙疸的头子;上边有眼,系着一根绿绒绳儿。他道:“想必就是此物叫做金击子。” 他却取下来,出了道房,径入后边去,推开两扇门,抬头观看,呀!却是一座花园!但见:
朱栏宝槛,曲砌峰山。奇花与丽日争妍,翠竹共青天斗碧。流杯亭外,一弯绿柳似拖烟;赏月台前,数簇乔松如泼靛。红拂拂,锦巢榴;绿依依,绣墩草。青茸茸,碧砂兰;攸荡荡,临溪水。丹桂映金井梧桐,锦槐傍朱栏玉砌。有或红或白千叶桃,有或香或黄九秋菊。荼蘼架,映着牡丹亭;木槿台,相连芍药圃。看不尽傲霜君子竹,欺雪大夫松。更有那鹤庄鹿宅,方沼圆池;泉流碎玉,地萼堆金。朔风触绽梅花白,春来点破海棠红。诚所谓人间第一仙景,西方魁首花丛。

那大圣使一个隐身法,这就是捣鬼的勾当。金击子是理解草还丹的重要线索,金击子是一条赤金,指真实之物,唯真实方可获得还丹,草是心生物相,物中之真乃金。这是道家的思想,“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当这个事做到了,就叫草还丹之功,当然可以与天同寿了。其本质就是心相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实践。从这个意义去看,佛道二家有异曲同工之处。唐僧师徒来此食得人参果,也是说明从佛家的方法修,一样可以得到道家的极果。只是没有按照道家发现的方法行持,因此先是算作偷食,后来医活人参果的树体,更显另有高明之道。其实丹成得与万物同寿,如果天地万物也有成住坏空,这个寿则是有量之寿了。万物坏掉之后,天地变易循环,此时心当守在哪里?这就是西游记此三回故事要说明的问题。道家就没有发现这个深层问题了,因此没有办法活树,只知道食果,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没有智慧的表现。道家的道是万物之根,而万物在佛家看来,是一念无明而顿现的虚相,那这个根就是业力种子,道家的智慧还只是阿赖耶识而已。二尺长短,喻阴阳二神,为元神之用。指头粗细,用心粗细之法;蒜疙疸的头子,还是一种心结,未能开悟解脱;上边有眼,有方便之智。绿绒绳,喻帝王受命的符箓,指长生之宝典,久视之准绳。却是一座花园!心现的化境。
朱栏宝槛,曲砌峰山。趣向真道,曲修正定。奇花与丽日争妍,心与性争妍;翠竹共青天斗碧。静与净斗碧。流杯亭外,一弯绿柳似拖烟;流杯,是阶段果;绿柳,属于阴阳平衡,拖烟,带着丝丝无明。赏月台前,数簇乔松如泼靛。论究竟,还属共业宣染之道。红拂拂,锦巢榴;有为未尽,但能感应道交。绿依依,绣墩草。活泼生心,止于念头。青茸茸,碧砂兰;心静静,境也幽雅。攸荡荡,临溪水。心无安处,只临交道之水。丹桂映金井梧桐,丹中映性若井中悟道之同体。锦槐傍朱栏玉砌,境界锦秀恰似德宫偏殿。有或红或白千叶桃,似无为非而有为只得仙乐;有或香或黄九秋菊。似见真非见真止是静到极处。荼【蔴糸】架,映着牡丹亭;众生三毒荼害,心乱如蔴的苦海里显现出的富贵境,指修行没有真实智慧,只属离苦,尚未得乐。木槿台,相连芍药圃。木槿,木粘土,阴阳和合之丹。芍药,艹勺约,勺缠勺之心也,后人常用来表示男女爱慕之情,这里指阴阳交道之果。看不尽傲霜君子竹,欺雪大夫松。这是对道法的赞叹,不为尘世染污,能离世清静修行实在是非常难得的大丈夫道行。更有那鹤庄鹿宅,见地高妙,在尘不染尘,能够教化一方众生;方沼圆池;有规有矩,道法严谨。泉流碎玉,道法救世,金玉良言。地萼堆金。回归心地,总关利益。朔风触绽梅花白,逆炼归元因果清白;春来点破海棠红,机缘熟透,得道成仙。诚所谓人间第一仙景,西方魁首花丛。此是天下难得一见的仙景,修行证真第一功,归元之德。

那行者观看不尽,又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却是一座菜园:
布种四时蔬菜,菠芹莙荙姜苔。笋薯瓜瓠茭白,葱蒜芫荽韭薤。窝蕖童蒿苦荬,葫芦茄子须栽。蔓菁萝卜羊头埋,红苋青菘紫芥。
行者笑道:“他也是个自种自吃的道士。”

一座菜园,是指归元有利益身心的功德。众生总是向外求发展,不懂得向内求福慧。不知道一切外在的境界都是内在功德的表现,心物辩证的大道没有人问津。到头来三餐食毒,四时烦心,这都是障重慧浅的外在表现。世人在地里种菜,修行人在心里摘菜,都是现成,这就是禅悦为食。未到初禅的定功,升到欲界第五第六天,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都是这般生活场景了。要啥有啥,心想事成。行者笑道:“他也是个自种自吃的道士。”指也是禅悦为食,道家的服气辟谷之法,本质上就是禅悦为食,不可轻视,确有脱胎换骨之功效。

走过菜园,又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呀!只见那正中间有根大树,真个是青枝馥郁,绿叶阴森,那叶儿却似芭蕉模样,直上去有千尺余高,根下有七八丈围圆。那行者倚在树下往上一看,只见向南的枝上,露出一个人参果,真个象孩儿一般。原来尾间上是个扢蒂,看他丁在枝头,手脚乱动,点头幌脑,风过处似乎有声。行者欢喜不尽,暗自夸称道:“好东西呀!果然罕见!果然罕见!”他倚着树,飕的一声,撺将上去。

这里有三个步骤,第一道门,见花;第二道门见菜;第三步是果。意味很深,花表示行,菜是功,果是证。有点像佛家讲的信愿行,或者是信解行证的过程。“他也是个自种自吃的道士。”这一句话非常重要,修行到底有何受用非得亲自去做才能知道。现在有很多人,全凭臆断功夫的真假,是非常可笑的。只见那正中间有根大树,指这些功德利益的根本。真个是青枝馥郁,绿叶阴森,道法森严,涉及面广。那叶儿却似芭蕉模样,芭蕉,借芭蕉扇之意,引申为止观之道。后面的三借芭蕉扇而过火焰山就是描写止观的功夫境界。却似,指似是而非,并非真正得到止观之功,因此树被推倒,仙术不能救活。直上去有千尺余高,此树是大千世界的象征。根下有七八丈围圆,大千世界的基础是七宝八德。只见向南的枝上,露出一个人参果,真个象孩儿一般。向南比喻智慧之果,世间真正有智慧的人才会放弃世俗的欲乐,修行清净妙乐。因为欲乐太短暂而且不能常有,时有时无;妙乐常常有且永恒不变,真正值得追求。

那猴子原来第一会爬树偷果子。他把金击子敲了一下,那果子扑的落将下来。他也随跳下来跟寻,寂然不见,四下里草中找寻,更无踪影。行者道:“跷蹊!跷蹊!想是有脚的会走,就走也跳不出墙去。我知道了,想是花园中土地不许老孙偷他果子,他收了去也。”他就捻着诀,念一口“唵”字咒,拘得那花园土地前来,对行者施礼道:“大圣,呼唤小神,有何吩咐?”行者道:“你不知老孙是盖天下有名的贼头。我当年偷蟠桃、盗御酒、窃灵丹,也不曾有人敢与我分用,怎么今日偷他一个果子,你就抽了我的头分去了!这果子是树上结的,空中过鸟也该有分,老孙就吃他一个,有何大害?怎么刚打下来,你就捞了去?” 土地道:“大圣,错怪了小神也。这宝贝乃是地仙之物,小神是个鬼仙,怎么敢拿去?就是闻也无福闻闻。”

他把金击子敲了一下,那果子扑的落将下来。收获果子必须心中有道,道即金也。他也随跳下来跟寻,寂然不见,四下里草中找寻,更无踪影。道生万法,万法即道,不是即万法别有大道。唐僧师徒过此山,修证功夫又进一程。这果子是树上结的,空中过鸟也该有分,老孙就吃他一个,有何大害?天人合一,人人有分。这宝贝乃是地仙之物,小神是个鬼仙,怎么敢拿去?就是闻也无福闻闻。虽说人人有分,但功夫未道,只能是名字相关。比如凡夫也是佛,属于未来佛,现在还得吃苦受累,自性佛宝有也等于没有,不得受用。一般仙分三种,人仙、地仙和天仙,这里的鬼仙当与地仙对应,还未到天仙的功夫。草还丹是证得元神方得的果子,至少是天仙以上的功夫才能得到。

行者道:“你既不曾拿去,如何打下来就不见了?”土地道:“大圣只知这宝贝延寿,更不知他的出处哩。”行者道:“有甚出处?”土地道:“这宝贝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方得成熟。短头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有缘的,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却是只与五行相畏。”行者道:“怎么与五行相畏?”土地道:“这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敲时必用金器,方得下来。打下来,却将盘儿用丝帕衬垫方可;若受些木器,就枯了,就吃也不得延寿。吃他须用磁器,清水化开食用,遇火即焦而无用。遇土而入者,大圣方才打落地上,他即钻下土去了。这个土有四万七千年,就是钢钻钻他也钻不动些须,比生铁也还硬三四分,人若吃了,所以长生。大圣不信时,可把这地下打打儿看。”行者即掣金箍棒筑了一下,响一声迸起棒来,土上更无痕迹。行者道:“果然!果然!我这棍,打石头如粉碎,撞生铁也有痕,怎么这一下打不伤些儿?这等说,我却错怪了你了,你回去罢。”那土地即回本庙去讫。

这果子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这个果子其实不在五行之中,所以才能长生,这是道家的长生之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金者,法性,证法性则得,或者感应而得以分享。木是业,业长则道枯。水,是变易之道,因此变化成万法。火,是躁动之征,甚至火烧功德林,何来道果?最能感通地狱恶果。土,是法相,性相不二,因此以金做器,器器皆金。吃他须用磁器,清水化开食用,磁,暗指慈悲;清水比喻清净功德之水,受用道德必然是慈悲为本,清净为心。这个土有四万七千年,就是钢钻钻他也钻不动些须,比生铁也还硬三四分,人若吃了,所以长生。以金做器,器器皆金。性相本来是一。若是真性之土,自然是浑成之铁还要坚硬。行者即掣金箍棒筑了一下,响一声迸起棒来,土上更无痕迹。这里是悟空实证当下,性相不二的道理。
   
大圣却有算计:爬上树,一只手使击子,一只手将锦布直裰的襟儿扯起来,做个兜子等住,他却串枝分叶,敲了三个果,兜在襟中,跳下树,一直前来,径到厨房里去。那八戒笑道:“哥哥,可有么?”行者道:“这不是?老孙的手到擒来。这个果子,也莫背了沙僧,可叫他一声。”八戒即招手叫道:“悟净,你来。”那沙僧撇下行李,跑进厨房道:“哥哥,叫我怎的?”行者放开衣兜道:“兄弟,你看这个是甚的东西?”沙僧见了道:“是人参果。”行者道:“好啊!你倒认得,你曾在那里吃过的?”沙僧道:“小弟虽不曾吃,但旧时做卷帘大将,扶侍鸾舆赴蟠桃宴,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见便曾见,却未曾吃。哥哥,可与我些儿尝尝?”行者道:“不消讲,兄弟们一家一个。”他三人将三个果各各受用。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甚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甚么味道?”行者道:“悟净,不要睬他!你倒先吃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象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啊,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行者道:“兄弟,你好不知止足这个东西,比不得那米食面食,撞着尽饱。象这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我们吃他这一个,也是大有缘法,不等小可。罢罢罢!彀了!” 他欠起身来,把一个金击子,瞒窗眼儿,丢进他道房里,竟不睬他。

沙僧道:“小弟虽不曾吃,但旧时做卷帘大将,扶侍鸾舆赴蟠桃宴,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见便曾见,却未曾吃。哥哥,可与我些儿尝尝?”这里是说明解悟在先,证悟在后,绝无道听途说而能证真的道理。信、解、行、证是必然的修道过程,无一例外。行者道:“不消讲,兄弟们一家一个。”一得俱得,一门深入的道理。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甚么?”初证归元,习气未尽,因此属于浅尝功夫。悟道过程分大悟和小悟,都是数次悟入的。

那呆子只管絮絮叨叨的唧哝,不期那两个道童复进房来取茶去献,只听得八戒还嚷甚么“人参果吃得不快活,再得一个儿吃吃才好。”清风听见心疑道:“明月,你听那长嘴和尚讲人参果还要个吃吃。师父别时叮咛,教防他手下人罗唣,莫敢是他偷了我们宝贝么?”明月回头道:“哥耶,不好了!不好了!金击子如何落在地下?我们去园里看看来!”他两个急急忙忙的走去,只见花园开了,清风道:“这门是我关的,如何开了?”又急转过花园,只见菜园门也开了。忙入人参园里,倚在树下,望上查数;颠倒来往,只得二十二个。明月道:“你可会算帐?”清风道:“我会,你说将来。”明月道:“果子原是三十个。师父开园,分吃了两个,还有二十八个;适才打两个与唐僧吃,还有二十六个;如今止剩得二十二个,却不少了四个?不消讲,不消讲,定是那伙恶人偷了,我们只骂唐僧去来。”

这段故事是要引出大闹五庄观的事端,才好看出到底谁是性命活水的根源,这也是层层悟入的过程。

两个出了园门,径来殿上,指着唐僧,秃前秃后,秽语污言不绝口的乱骂;贼头鼠脑,臭短臊长,没好气的胡嚷。唐僧听不过道:“仙童啊,你闹的是甚么?消停些儿,有话慢说不妨,不要胡说散道的。”清风说:“你的耳聋?我是蛮话,你不省得?你偷吃了人参果,怎么不容我说。”唐僧道:“人参果怎么模样?”明月道:“才拿来与你吃,你说象孩童的不是?”唐僧道:“阿弥陀佛!那东西一见,我就心惊胆战,还敢偷他吃哩!就是害了馋痞,也不敢干这贼事。不要错怪了人。”清风道:“你虽不曾吃,还有手下人要偷吃的哩。”三藏道:“这等也说得是,你且莫嚷,等我问他们看。果若是偷了,教他赔你。”明月道:“赔呀!就有钱那里去买?”三藏道:“纵有钱没处买呵,常言道,仁义值千金。教他陪你个礼,便罢了。也还不知是他不是他哩。”明月道:“怎的不是他?他那里分不均,还在那里嚷哩。”三藏叫声:“徒弟,且都来。”沙僧听见道:“不好了!决撒了!老师父叫我们,小道童胡厮骂,不是旧话儿走了风,却是甚的?”行者道:“活羞杀人!这个不过是饮食之类。若说出来,就是我们偷嘴了,只是莫认。”八戒道:“正是,正是,昧了罢。”他三人只得出了厨房,走上殿去。

有话慢说不妨,不要胡说散道的。修道之人不能胡说,不论是非,不说长短,只管当下清静。胡说是非,岂不是散了道力?明月道:“赔呀!就有钱那里去买?”这个问题大了,世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胡作非为的,其实不然,失了德,因果就大了。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用之有?解决不了因果的问题,更是不能解决生长的问题,顶多可以在医院里住豪华病房。受罪之时,方便于他人观瞻,实在是很幽默。常言道,仁义值千金。教他陪你个礼,便罢了。这就是正宗的中华传统文化,现在人不理解,多行不义,不知仁义值千金。真诚陪礼亦无价,心存感恩能令他人增福慧的。过去教师和医生不收费的原因是来生的福德增进不可思议,远超现世金钱利益。现在的教师不学习道德,现在的医生往往只看金钱,所谓对症下药。注重经济而忽视道德的人类社会,因果问题实在是难以妥善解决。从另一角度看,这也说明这一茬的众生福报薄。

咦!毕竟不知怎么与他抵赖,且听下回分解。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