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干春松】传统习俗及节日在现代中国社会的意义
[打印本页]
作者:
狄道流珠
时间:
2012-4-9 15:47
标题:
【干春松】传统习俗及节日在现代中国社会的意义
傳統習俗及節日在現代中國社會的意義、發展和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干春松
今天我的演講題目是「傳統習俗及節日在現代中國社會的意義、發展和挑戰」, 我覺得這是一條「瞻前顧後」 的講題, 很有意義。 所謂「瞻前」, 是指它存在於內地的現
狀
和可能要發生的變化當中; 所謂「顧後」, 是指它照應
了
1840
年
以
來
我國社會所經
歷
的巨大變化。我今天的演講,主要分為三部份。
1.
民國以
來
中國
曆
法制
度
的變化和傳統節日的困境
1.1
歷
史回顧
李
鴻章曾經
說
中國的近代史是「三千
年
未有之大變局」。他之所以這樣
說
,一方面是因為這個變化跟以往改朝換代的變化
不
同;另一方面,促成和推動這個變化的
力量
,
不
完全
來
自中國內部,而是
來
自西方的文化與軍事的衝擊。
大家知道中國
歷
史的演進通常是一朝接著一朝,
例
如: 唐、宋、元、明、清。 按照傳統, 朝代
更
迭後有個象徵性的儀式, 稱為「改正朔、
易
服飾」。所謂「改正朔」,是指改變由前朝帝王所定下的紀
年
;所謂「
易
服飾」,則是指服裝的變化。「改正朔、
易
服飾」,我們可以把它
理
解為習俗的變化。
1949
年
後有
句
常用語叫「移風
易
俗」,也是習俗的變化。這次變化突出
了
一個重大問題,就是我們經常談到的「傳統和現代」的問題。有人提出一個疑問,香港曾經
歷
長時間的英國殖民統治,為何仍把某些中國傳統節日定為公眾假期,而在內地則
不
然?這裏,有
歷
史的因素,
不
能簡單地歸結為文化大革命把很多傳統的東西取消,事實並非如此。
1912
年
中華民國建
立
後,政府頒
令
用公元紀
年來
取代傳統的帝王
年
號。
1927
年
底, 軍閥馮玉祥在河南和甘肅推
行
國
曆
( 公元紀
年
),把舊
曆
中的大
年
三十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節、五月初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 七月十五和十一月初一的鬼節統統歸為「社會
惡
習」,一
律
廢除, 明確地規定民眾只許過國
曆
的元旦。 這一「規定」, 有
兩
點特別重要:一是這些傳統節日被冠上「社會
惡
習」的名號;二是把這些節日全部合併到西
曆
的一月一日,把中國傳統的農
曆
元旦換到以公元紀
年
的一月一日。
上述變化雖然在馮玉祥割據主政時沒有徹底執
行
,但蔣介石於
北
伐成功後所建
立
於南京國民政府,繼承
了
馮玉祥的這一做法。1928
年
4
月,南京國民政府內務部明
令
各
省
、市將一
切
農
曆年
節日的娛
樂
、賽會等點綴品一
律
改到國
曆
新
年
的元月舉
行
, 這一「明
令
」, 很明顯是
來
自馮玉祥的思
路
。由此可
見
,廢除傳統節日的做法,
不
是由共產黨和文革最先開始的,民初的軍閥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就已經開始著手
了
。這種做法可以用「簡單粗
暴
」
來
形容,就是
不
讓
老
百姓過
年
、過節。面對民眾的
不
滿 反應, 國民政府解釋, 將傳統節日歸併到一月一日, 並非
不
讓百姓過節,而是希望將端午節、清明節等節日改一個過節日期而已。然而,一個民俗、一個節日,是否可以隨
便
改一個日期呢? 在民眾看
來
,將過節的日期
更
改,已是從根本上「變味」
了
,因為改變的
不
僅是一個日期,而是附屬在這個日期背後的一套民俗文化和生活習慣,是民眾日常生活習俗的整體改變或轉軌。
1.2
建國後的情況
這種情況到
了
1949
年更
加
惡
化
了
。 如果
說
國民政府取消這些節日的
理
由是改
良
,要把「壞」的改成「好」的。共產黨取消傳統節日,內裏有
更
嚴重的對
立理
由,即是意
識
形態的對
立
、革命和反革命的對
立
。我們知道傳統節日的習俗,主要的儀式活動就是演戲和集市。傳統節日的演戲內容無非是迎神、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等故事,這些都是被共產黨視為宣揚封建思想的重要管道。至於集市,在社會主義體制下,任何個人的交換都被視為非法,當時有個形象的
說
法叫「割資本主義的尾巴」。這樣一
來
,無
論
是演戲或集市,它所衍生的娛
樂
和商業功能都被禁止,整個節日的體系因而被完全摧毀。
雖然春節一直還存在, 但是政府所宣傳的是「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也就是把所有過春節的活動簡單歸納為在
年
三十晚的一頓飯和正月初一這麼一種
狀
況。我前幾
年
幫
李
瑞環同志整
理
檔案時,他對我講
了
一段
令
我印象深刻的
說
話。
1993
年
,
李
瑞環在中央主管意
識
形態方面的工作,他在視察河
北
時,
說
要讓
老
百姓好好過一個豐富的、娛
樂
的節日;但他回憶
說
, 即使在1993
年
, 如果在報紙上講節日的娛
樂
功能, 還是會有政治風險的。由此可以想像,1949
年
以後,傳統節日和習俗是受到嚴格控制的。
這裏需要補充
說
明的是,傳統節日當中有很多是宗教節日,
例
如佛教和道教的節日, 但1949
年
以後的意
識
形態裏有一條是無神
論
。 當時內地雖然建有很多廟宇, 但大多
數
的廟宇內卻沒有和尚, 只有少
數
的廟宇才有,如杭州的
靈
隱寺、
北
京的白雲觀、雍和宮。這些和尚的存在,並
不
具宗教功能,而在發揮他的政治功能,完全出於外交款接的需要。
例
如柬埔寨的西哈努克國王有時到杭州養病,需要燒香,
便
需要一、
兩
名和尚做宗教儀式;雍和宮也是因為在政治上需要和西藏搞好統戰,這才允許
喇
嘛的存在。由此可知,一方面是政府政策,另一方面在無神
論
的教育下宗教信仰被視為
不
合法,所有宗教節日也就
理
所當然地沒有
了
。
1.3 傳統與現代的衝突
在現存的世界文明古國中, 我覺得中國在擺脫傳統問題上進
行
得最徹底。 雖然每個朝代都有特定的服飾, 但我可以確
切
地
說
, 中國現在的服裝是最看
不
到傳統的影子。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時, 少
數
民族都會穿上他們的民族服 裝, 唯有漢族人穿西裝、 打
領
帶。 臺灣情況稍微好一些, 上次我到臺灣開會時,臺灣一些研究傳統文化的朋友還穿著對襟馬褂, 而內地的學者卻無一
例
外的穿西裝。
為甚麼中國會對傳統割
裂
得那麼徹底呢?這就要從中國現代化的
歷
程
說
起。曾有學者將中國近代文化的變遷概括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洋務運動時期, 中國人認為自己的武器
不
如外國, 所以向外國購買軍艦及武器。 可是在甲午戰爭一役我們敗給日本, 於是開始反思中國和西方的差距
不
純粹在器物上,而是另有原因。
第二個時期是在甲午戰爭之後, 我們認為日本戰勝中國的原因是由於明治維新將日本的制
度
改得
更
加合
理
, 於是康有為及
梁
啟超就開始推動戊戌變法, 以圖改變中國的制
度
。 戊戌變法雖然失敗, 但繼後的清末新政及辛亥革命, 終於推翻滿清政府, 完成
了
制
度
的改變。 可是民國成
立不
久, 袁世凱當選總統後卻
復
辟帝制,
令
知
識
份子想到只是制
度
的改變並
不
算是完全成功。
第三個時期是新文化運動及以後的
歷
史階段。 當時的知
識
份子如胡適、陳獨秀等, 認為阻礙中國前進的是傳統觀
念
的問題,
不
拋棄舊思想, 新的觀
念
就無法進
來
, 故出現
了
激
烈
的新舊對峙局面。 這批知
識
份子都曾
留
學西方或日本, 深受西方文化的薰陶; 而西方近代文明有一個基本
立
場, 就是把傳統與現代二分化, 而西方代表進步, 中國代表
落
後, 中國只有在適應西方後才能在世界上生存下
來
。
基於以上原因,自1912
年
以
來
的一百
年
間,我們的改變最為徹底,在內地你最看
不
到傳統的影子。 余英時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作
了
一個關於「激進與保守」 的報告, 他認為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潮是激進的思潮, 是一個
不
斷激進的過程, 激進的高潮就是革命, 革命的出發點就是對傳統的徹底否定。
這種徹底的否定
不
只在觀
念
及形式上, 到文革時期甚至
連
《三國演義》和《西遊記》 都
不
讓大眾看
了
。 至於《水滸傳》 則可以看, 但讓大眾看的目的
不
在於繼承傳統文化, 而是要把它看成是一本農民起義的革命書。 所以近代的激進思潮在文革時期到達極點, 它既有中國當時的政治背景, 也有近代以
來
西方文化大
量
傳入中國的因素。
以上講
了
很多傳統,究竟甚麼是傳統呢?美國學者薩伊德(Edwards Shils)對傳統有一項非常有趣的解釋, 他認為傳統具有延續性,傳統和現代之間
不
是絕對斷
裂
的,你
不
能
說
這個是傳統的,那個是現代的【投影片1】。他的
說
話同時印証
了
一個事實: 傳統
不
是「破四舊」 就可以破掉的。我是1965
年
出生的, 從我懂事開始, 春節等節日都是
不
可以隨
便
讓人民過的, 但我在紹興的時候, 父母在大
年
三十會偷偷的進
行
祭祖儀式。 傳統
不
是像書那樣被燒掉就沒有
了
,它在民間社會依然會存在。
這裏面還有一個「大傳統」和「小傳統」的問題, 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
念
。
在古代, 經典著作也要通過戲劇、 民間習俗表現出
來
, 將《孝經》、《三字經》、《
論
語》等經典的內容帶到民間社會。所謂「大傳統」,就是這些經典所代表的傳統, 學者和知
識
份子被視為「大傳統」 的傳揚和繼承者。 至於「小傳統」,則是指
流
傳於民間的思想觀
念
與文化。【投影片2】 內地
不
少
老
婦
女
都
不識
字, 但你
不
能
說
她們
不
懂儒家, 有時候她們比我們這些
讀
遍四書五經的儒學研究者
更
像是儒家的繼承者, 因為在她們的腦海中有很多通過戲劇或傳統延續下
來
的觀
念
, 並且通過她們的日常生活體現將這些觀
念
顯現出
來
。 所以「大傳統」 和「小傳統」 之間有著密
切
的
聯
繫。 文革期間, 儘管禁止
了
那些能反映傳統社會的經典著作,但是「小傳統」在民間依然存在。
現在我們稍為談一下臺灣的情況, 我們和臺灣學者交
流
時經常談到, 臺灣是保
留
中國傳統較多的地方。 有一點我要強調,1949
年
內地在「去中國化」時,蔣介石在臺灣卻推動各種文化
復
興活動,在搞「文化
復
國」, 顯示臺灣在「中國化」。及至二
零零零年
陳水扁上臺後大搞「去中國化」時,內地卻開始「中國化」 的過程。 這也是我要講的第二部分, 即內地越
來
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
復
興的地方。
2. 內地的節日:「土洋並進」
現在我想談
論
一下傳統習俗和洋節的問題。 內地現在處於「土洋並進」 的局面。
什
麼叫「土洋並進」 呢?是一方面傳統習俗在
復
興, 另一方面洋習俗發展也越
來
越迅猛,大有席捲內地之勢。
2.1 傳統習俗的
復
興
為
什
麼內地傳統習俗很迅猛的
復
興呢?首先是政治上的允許。 內地的政治色彩很濃厚,政權控制
力
很強, 假如政治上禁止, 那根本就發展
不
起
來
。 前面提及
李
瑞環在九十
年
代初期掌管意
識
形態時,談到要讓節日快
樂
起
來
的時候,還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風險;但是,當1994
年
市場經濟體制確
立
後,政府越
來
越鼓
勵
民眾過傳統節日。 雖然這種鼓
勵不
是明確, 而是隱晦;
不
是由政府親自
來
推動, 而是採取「隻眼開、 隻眼閉」 的放任態
度
。 舉個
例
子, 四川的遂
寧
自認是觀音的故鄉, 那裏的廟宇被視為西南第一名刹,但在文革時期被搗毀, 和尚也沒有
了
; 到
了
九十
年
代, 該廟有
了
和尚, 也開辦佛學院,香火鼎盛, 門票的收入也很可觀。 當地政府認為這是有
利
可圖的事情,
便
越
來
越支持廟宇的做法。
以上
說
的是當地政府為
了利
益而推動宗教的發展, 這裏還有
老
百姓的心
理
需求的原因。 有人
說
, 法
輪
功之所以在內地發展如此迅速, 一是因為現在很多人看
不
起病, 而這些組織告訴你怎樣治病, 而且
不
用花錢, 所以很多人信仰。二是
老
百姓需要信仰, 而信仰的基礎就在我們的傳統習俗裏面。 以下潮汕地地區的情況,就是很好的
例
子:
潮汕的每一條村, 無
論
是上萬人的大村, 還是幾百人的小村, 都至少有一座神廟, 神廟裏供奉著三山國王、 慈悲娘娘、 媽祖和保生大帝等各種名目的神像, 可以
說
每一間神廟都維繫著村民的
靈
魂世界。 這裏每條村於每
年年
初都在固定時間舉
行
盛大的遊神慶典, 大多
數
的慶典模式就是把廟裏的神像抬出
來
, 仿照古代官員的出
行
儀式繞村走一圈, 以示神
靈
所到之處風調雨順, 五穀豐收, 人畜平安。 通過這種儀式,人們能感覺到自己的居住環境、 自己的生命受到神
靈
保護。 傳統的潮汕農村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拜祭活動、 甚至是「迷信」 活動, 尋找一種神聖的場景讓自己生活在神聖之中。
在標準的潮汕農村有
兩類
標誌性的建築, 一個是神廟, 一個是祠堂。 神廟維繫著人與神之間的交
流
, 滿足
了
人心
靈
的需求。 祠堂維繫著人與人之間的親情。中國人講光宗耀祖,「祖宗信仰」成為人們努
力
的一個推動
力量
,而神則給
了
他保平安的心
理
慰藉。 所以在神廟和祠堂都被砸掉的
年
代, 中國人是很悲慘的。 現在政策開放後, 各地掀起
了
修廟的高潮。 此外, 亦因為所有的習俗都是圍繞著這些信仰體系而展開的, 有
了
廟, 就有
了
廟會, 有
了
廟會,才有習俗。
還有一點導致民間習俗
復
興的原因, 是在於民間的
力量
, 它體現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身上, 在香港可稱他們為民意代表, 而這些民意代表開始每
年
上書向中央政府提意
見
。 現時內地的節日是革命節日體系, 除
了
春節外, 五一和國慶都是革命的節日, 這些節日和中國的生活沒有
什
麼
聯
繫; 反而是需要祭祖的清明節
不
放假, 需要賽
龍
舟的端午節
不
放假, 中秋節也
不
放假, 所以現在的節日體系與我們的生活和文化是沒有
什
麼關係的。 五一和國慶是人為劃定的節日, 需要與否我們暫
不
討
論
, 因為每個國家都有革命節日, 像美國就有七月四號的國慶日。 但是傳統節日應該放在
什
麼位置上呢?現在的教師節是九月十號, 它是憑空想出
來
的, 沒有
什
麼意義, 跟我們文化的承傳沒有
什
麼關係。 去
年
內地就有人給教育部上書, 希望把教師節改到孔子的誕
辰
。
此外, 人民大學校長、 人大代表紀寶成已經
連
續三
年
提案, 呼籲將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列
為公眾假期。 現在有一個可喜的消息, 就是人大已經開始審議將這三個節日
列
為公眾假期的可能性。 我認為在
不
久的將
來
, 應該可以看到這三個節日成為公眾假期
了
。 因為無
論
是經濟的推動、 政治的需要、 還是民眾自身的心
理
需要、 民間
力量
的推動等各種
力量
, 都導致內地民俗的
復
興。
2.2 內地洋節的盛
行
剛才
說
「土」, 現在談「洋」。 現在洋節在中國非常火熱,耶誕節就是一個
例
子。這有
兩
個原因, 一是內地基督徒正以幾何級
數
的方式增長。 內地基督教很奇特,一個是國家註冊的新教和天主教, 是在政府序
列
裏面的, 還有一個家庭教會與
不
受政府控制的一批基督教徒, 主要是這
兩
個群體。 有人
說
內地現有三千萬基督教徒, 我認為根本
不
可信, 因為家庭教會的基督徒
數
目是
不
可統計的, 而它曾經是非法的。 所以, 一方面基督徒已經很多
了
, 另一方面耶誕節倍受商家推崇, 因而耶誕節在內地非常
流行
。
從這份「調查表」 可以看出, 除
了
法定的國慶和五一, 佔首位的是春節, 第四位是中秋節,第五是元旦(元旦
不
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用的是西元紀
年
),第
六
是端午節,第八是元宵節。由此可
見
,傳統節日在
老
百姓心目中該放假的比
例
越
來
越高,甚至有人認為春節應該直接放假至元宵節。【投影片3】 另一個「表」 則顯示受訪者的
年
齡組合, 認為春節、 端午、 中秋應該放假的主要是五十歲以上的人,三十歲以下的
更
多的是選擇過耶誕節、 母親節、 父親節之
類
的洋節。 由此可
見
,
年
輕人傾向於過洋節,
年
紀大的人
更
傾向於過傳統節日。 故稱「土洋並進」, 十分體現中國的特色。【投影片4】 此外, 社會上也有一些特別的建議,
例
如將教師節的日子改在孔子的誕
辰
, 情人節可以定在牛郎織
女
相會的七夕, 把孟母的生日定為母親節等。 這些建議是否合
理
, 我們
不
去討
論
, 但從中可以看出很多建議都認為節日應該包括
更
多的傳統因素在內。
剛才提到
年
輕人和中
老年
人的區別, 其實還有農村和城市的差別。 大家到內地
旅行
, 可能選擇
北
京、 上海這些大城市, 或是到張家界、
麗
江等典型的風景區。我則建議大家到農村走走,因為內地城市和農村二元化的
狀
況太嚴重, 到過
北
京、 上海的, 可能覺得內地跟香港差
不
多, 在香港能看到的, 在
北
京差
不
多也都能看到。 但農村卻
不
一樣, 農村和城市完全是
兩
個
不
同的社會。 以節日
來說
, 在城市裏
說
耶誕節, 可能意味著購物, 而在農村過耶誕節,就是在農村的基督徒過真正的宗教節日。
3. 全球化下的中國傳統節日和習俗
3.1
全球化下東西文化的關係
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常討
論
的話題, 它已是
不
可抗拒地
拓
展到世界的每一個角
落
, 對全球化的評價也越
來
越複雜。 內地有些人非常熱情地擁抱全球化,而我們在內地也
不
容
易
聽到對全球化的批評。 但在西方, 有一批全球化的反對者, 認為全球化必然導致強勢國家對弱勢國家的
掠
奪。 當然, 也有人認為全球化會帶
來
好處,
例
如加快各國之間的交
流
。 如果
說
西方在主動的推進全球化, 那麼中國
便
是被迫全球化。【投影片5】「全球化」 有很多的描述, 但在內地學術界最喜歡的一個描述是「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
美國學者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及日裔美籍學者福山的《
歷
史的終結》,均曾在內地引發很多爭
論
。 現時較為多人同意亨廷頓的觀點, 因為美國與伊
拉
克及美國與中國的衝突,都可以用「文明的衝突」
來
解釋。
美國是全球化進程很深的國家, 也是全球最大的移民國家, 它對少
數
族裔,對黑人、 華人等有色人種, 對
女
性、 殘疾人, 有個「政治正確」 的原則。
什
麼是「政治正確原則」,就是
說
人的言
論不
能對其他性別、族群有歧視或攻擊, 否則就會被對方控訴,告上法庭, 這是全球化在美國體現出
來
的特性。
我為甚麼要
說
「政治正確」 這個觀
念
, 因為它反過
來
正可
說
明「文化多元化」的困境是全球化很難處
理
的一個問題。
數年
前曾有人提出一個「普世
倫理
」的原則
來
解決「文化多元化」的問題。「普世
倫理
」的核心,是既然我們無法達成共
識
, 那就從各個民族的
倫理
道德中找出幾條最基本的原則, 以達成各民族之間最低限
度
的共
識
。 然而, 我認為這在「經濟全球化」 的層面上還可以,
例
如大家簽訂合同, 公平交
易
, 這種「一體化」
不
難做到; 但當我們處
理
「全球化」 和「本土化」, 如果只有一個標準, 這會是非常可怕的未
來
。如果全部以西方文明作為全球文明的標準,那麼這個世界也將是
不
可想像的。 我認為「文化多元化」, 就是指西方沒有資格對我們的文化「指手劃腳」。
3.2 東西習俗的衝突
剛才我們談「土洋並進」,但我
不
能確定將
來
是傳統的東西越
來
越多,還是現代的東西越
來
越多,我真的希望能在香港找到答案。香港無疑是現代城市, 但我們有時又感到香港人有特別傳統的地方,甚至比內地還傳統。 去
年
,我在哈佛大學和香港著名學者鄭培凱教授討
論
保護習俗的問題, 鄭教授認為內地的城市完全被破壞
了
, 像紹興、 蘇州這些古城都用上抽水馬桶, 他感到驚訝,既然是保護城市傳統, 那麼當地的生活方式應該保持以前一樣。 我
不
能接受他的觀點, 因為習俗是一直在變的。 有些習俗因為政治原因而消失,有些節日,
例
如寒食節就在
歷
史中被淘汰。 我
年
少時居住的紹興, 一條青石板小
路
旁邊就是一條小河, 還有很多的橋,
令
人嚮往。 現在汽
車
多
了
, 青石板上
不
能開
車
, 只有撬掉青石板, 鋪成柏油
路
; 其後小河也逐漸被人填
了
,修成一條護城河。 過去居民將馬桶拿到街道旁邊, 讓一些專門的環衛工人
來
清
理
, 現在都沒有
了
, 都用上抽水馬桶
了
。 我舉這些
例
子, 是
說
明今日中國全球化的程
度
即使
不
高, 一些傳統的習俗已面
臨
巨大的挑戰; 到
了
真正的全球化時, 這些習俗會
不
會全部消失, 或者
說
這些習俗我們是
不
是都要保護,又或者
說
這些習俗有沒有與時俱進的能
力
, 保護到
什
麼樣子的
狀
態, 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為
了更
好的
說
明以上問題,以下我引述三個
例
子:
第一個
例
子,我稱為「抵制還是寬容」。去
年
耶誕節前夕,
北
大、清華、
復
旦等大學的博士
聯
合發佈一個《十博士
連
署發佈抵制耶誕節》 倡議書, 波士頓的華文報紙有報導,美國一些主
流
媒體也有報導。外國報紙報導這
類
新聞, 主要在它的政治意義, 將它解
讀
為政治事件, 顯示中國政府要
利
用民族主義
來
抵制西方的影響。 我認為將它視作政治事件並
不
恰當, 將它視為文化民族主義的情緒性問題則可以。 現時
年
輕人喜歡耶誕節, 是因為他們對這段時間內商人將貨物打扣的推銷宣傳
行
動感興趣, 對商店的裝飾感興趣; 反之「十博士」則認為耶誕節是西方文化侵
略
的產物, 將其解
讀
為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的衝突。 他們有意無意間受到亨廷頓「文明衝突
論
」 的影響,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
例
子。
第二個
例
子, 韓國人將端午節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在中國也引起很大的爭議。內地很多媒體打出激
烈
的標題,
說
要「保衛端午節」。 端午節據
說
有五種
來
源, 但
不
管是哪種
來
源, 都跟韓國沾
不
上邊。 而且韓國在古代是被中國文化覆蓋的一個區域,她又怎能是端午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擁有者?韓國最終又為
什
麼獲得
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確認呢?原
來
, 韓國人雖然承認端午節源自中國, 但是韓國的端午節和中國的端午節卻
不
一樣。 他們沒有賽
龍
舟, 也
不
吃粽子, 卻有包括喝酒、 打
年
糕、 在扇子上題字等習俗, 他們自信韓國的端午節比中國的習俗保存得要好。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一方面, 我們在過很多
不
屬於我們的節日; 另一方面, 世界一些國家,
例
如越南、 朝鮮和日本也在過中國的節日, 而且有些國家過中國的節日比中國過得
更
好,他們保存的習俗也比我們多。
第三個
例
子, 隨著越
來
越多的中國人移居世界各地, 世界上有些地方越
來
越多的過起中國節日。
例
如, 美國有三個城市, 馬
里蘭
、 華盛頓和
紐
約, 春節是當地的法定節日。 大家可能看過一幅圖片, 美國的帝國大廈在農
曆
春節時會打上「春節好」 的標語。 在這三個城市,
不
止是華人, 美國人也開始過中國春節, 這是否意味著全球化會有
更
多的節日成為國際化的節日, 而
不
僅是某個民族的節日呢?這是一個很難
說
的問題, 但無
論
如何, 中國人過耶誕節和美國人過春節, 都是全球化的現象。 在個人
立
場而言, 對外國人過中國節日和中國人過外國節日, 都應該抱持寬容的態
度
。 我曾經在博客(網誌) 寫過一篇文章,名為《快
樂
是節日的核心》,指出我們先人發明一個節日,並非有意
利
用它
來
承傳文化, 從某種意義
來說
,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希望自己的族群快
樂
, 這才是它的核心內容。 所以我們
說
保衛春節、 保衛端午節, 都是沒有太大的意義。
4. 總結
現在我作簡單的結
論
。
第一, 是如何看待全球化時代「習俗多元化」 的問題。 剛才我們談到節日是一個人價值觀的體現, 現時出現的「代溝」 問題, 就正意味著有新的價值觀出現;而有新的價值觀進
來
, 也就意味著有新的節日和新的習俗。 內地和香港的習俗
不
同, 可以看出內地人和香港人價值觀的差別。同是中國人, 彼此的價值觀差別已經很大, 那就
更不
用提中、 美價值觀的差
異了
。 習俗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價值觀的變化, 另一方面, 習俗也有地域上的差
異
。
第二, 是本土習俗的普遍化問題。 現時耶誕節就是一個普遍化的節日,那麼中國的春節有沒有普遍化的潛
力
呢?這個問題暫時我
不
知道。 我曾經看過一份材
料
, 它談及奧
林
匹克運動會的
來
源。 奧
林
匹克曾經是古希
臘
人的節日, 但它通過轉變成為一種遊戲, 轉變成為現代的體育運動。如果我們的端午節要成為世界性節日, 那就
不
一定要拘
泥
於五月五日;如果賽
龍
舟能成為普遍運動,端午節就有可能普遍化
了
。
第三, 是如何解決移風
易
俗和「政治正確」 的問題。 我認為有些習俗是沒有「好」 與「壞」 之分,
例
如四川人愛吃辣椒, 廣東人喜歡吃這吃那的習慣,這些習俗應該可以共存; 但亦有一些習俗導致某些問題出現,可能是在移風
易
俗的範圍之內, 那麼是
不
是應該改變呢?傳統習俗的
復
興本
來
是一件好事, 好的東西都可以依存; 但是
復
興的同時, 如果一些
亂
七八糟的東西也跟著
復
活, 那就需要仔細斟酌
了
。
內地有很多千奇百怪的
例
子,
例
如, 有些地方有「陰婚」 的習俗, 如果一名男孩子沒有結婚就死
了
, 他的父母會給他尋找一名其他村死去的
女
孩子跟他結婚, 讓他們埋在一起。 我認為這是壞的習俗, 但如果有人從「政治正確」的角
度
出發, 認為
不
能
說
它是壞, 就有可能出現問題。
例
如當男孩子死
了
, 但當時並沒有剛死去的
女
子, 這就可能觸發有
殺
人或挖墓的
行
為出現。
河南就曾出現一個
例
子, 當地人把一名癡呆的
女
孩子
殺
死, 然後把屍體賣給死
了
男孩子的家庭。 如果這也歸為「政治正確」 的話,這是
說不
過的。
我最感到疑惑的就是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移風
易
俗和政治正確的問題。 我相信在座的香港
老
師比內地的
老
師
更
容
易
遇到這樣的問題。 我們問美國的
老
師,他們最典型的動作就是聳肩和攤手,
說不
知道該怎麼辦, 因為在政治正確的原則下他們
不
敢批評別人。
我今天的報告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
本帖最后由 狄道流珠 于 2012-4-9 15:52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