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意义——由中秋节说起
[打印本页]
作者:
xiaofang
时间:
2008-9-12 23:27
标题:
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意义——由中秋节说起
萧
放
题记: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一、
中秋节在东亚国家的普遍性,以及与欧美节俗比较的独特性
中国人向来有“天下一家”的概念,这种古典的世界主义虽然与今天全球意识不同,但也有可取之处。在节日中尤其有这种感觉,似乎要将自己的节日快乐带给普天之下的人民。中秋节尤其如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似乎是同一个世界,同一轮明月。人们并不大理会我们的明月在地球另一边是寂寞的黑夜。因此照传统的一般知识来说,中秋赏月这样的传统核心节俗是不能与西方世界共享的。不仅不能在同一时间共享明月,而且它们根本就没有像中国人对月亮的那份情意,欧美人崇拜太阳,对夏至、冬至等特别重视,有点燃篝火的仪式与游戏活动,这跟欧美人的历法传统有关系,太阳历是他们一直奉行的历法,月亮的圆缺没有时间标志意义。对欧美人来说,中国人的月亮节是独特的,甚至是神秘的。但对月亮的崇拜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我们在美洲印第安人那里,看到了人们对月亮的重视,加拿大印第安土著人在月圆时节,要对月熏香,这种习俗至今仍在传承。非洲的但桑尼亚给巴尔岛也有一年一度的月圆节,类似中国的中秋节。他们在月圆之夜,全村人到村外围坐一起,安静地欣赏明月。等到深夜,一起歌舞,通宵达旦。
当然与中国地区邻近,在文化上有着紧密联系的东南亚国家就完全可与中国人一起“举杯邀明月”。如果我们讲中秋的世界性,从赏月的同一时间看,只能是东亚国家。事实上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国以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华人都过中秋节。
韩国的中秋节称为“秋夕”或“月夕”,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热闹程度甚至超过春节。韩国人在中秋节那天全家大早起来。女人要穿上漂亮的“韩服”,结了婚的男子也要穿上韩服。未成家的男人,一般要穿最漂亮的正装。家人团聚,在长子家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然后围坐一起享用节日盛餐。还要上墓祭祀。节日食品有松饼。中秋节家家蒸
食松饼并且相互赠送。
松饼有
米粉制成的白色松饼和用艾草做的绿色松饼,另外还有用红薯粉、枣粉等制作的松饼。颜色多样。松饼的形状有好几种,最有代表性的是饺子形状的松饼,外面是像打糕一样的皮儿,里面是甜豆沙馅或是栗子馅、枣泥馅等
等。节日游戏有趣味的有两种:一是妇女在月光下跳圆圈舞。二是男女分组拔河,男人组拔雄绳,女人组拔雌神,雌胜表示丰收,雄胜反之,所以配合默契,总是女方获胜。
日本传统中秋节,叫八月十五夜,由中国传入,有赏月习俗。明治维新后,历法改革,改到九月十五,节日期间各家用瓜果、米团供奉月神,在神社前举行祭祀活动。
越南是大人给儿童讲中秋节的故事、儿童打灯笼在月下追逐游戏。京族人认为中秋节夜点灯可以驱逐妖魔,获得幸福安宁。
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华人中秋节与中国大体一样,如新加坡人在一个月前月饼灯笼就上市了,人们以月饼拜月祭祖,馈送亲朋好友,还要吃柚子。社区开展灯笼制作比赛与观赏活动,中秋夜祥和美丽。
二、
中秋节俗内涵的普适性
中秋赏月是传统中秋的主要节俗之一,
当然中秋节俗不仅限于赏月活动,它在中国明清时期已经是一个重大社会活动日,属于三大节之一。中秋的节俗的主要意义在于丰收庆祝、家庭伦理的强化,以及人际交往的提倡。家庭伦理与人际关系的强调是中秋节主干内容,天上月圆。地上人圆,所以中秋节又名“团圆节”。
无论东方西方,无论黑人、白人,无论社会层级,家庭、朋友等亲情友情联系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是精神的依靠之一。利用传统节日创造回家的机会,加强家人的联系,强化人们家庭观念,和谐家庭,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如果从这一角度看中秋节的世界意义,可能就更有普适性。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传统文化集中展示的重要时机,我们广大华人华侨在远离母国的异乡,他们是中华传统节日推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他们在欢度春节、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时,一方面强调了自身的文化身份文化认同,通过族群的节日仪式活动、节日食品、以及蕴含其中的节日情感的传递,在展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浸润、影响广大旅居地的居民,给他们以不一样的文化感受。如果我们的春节、中秋节等能够吸引当地居民的注意,让他们认同我们的价值观,分享我们的文化成品,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就有了世界意义。如美国总统布什曾经在春节讲话中高度称颂华人重视家庭的伦理观念。
三、
向世界奉献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我们传统节日的精神基础是儒家所倡导的和谐,强调有差异的多样性的和谐,所谓“和而不同”。这样的理念如果伴随着中国传统节日进入世界人民的心中,对世界人民来说,将是一笔宝贵的人类文化财富。我们应该有一种开放的胸襟,汲纳世界先进文化,同样也有责任向世界奉献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
事实上,我们接受了很多外来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中华文化在吸收异域文化中得以不断地丰富与完善。比较而言,我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相对较少,以前只讲“四大发明”的世界贡献,而在精神文化与社会文化方面对欧美影响说得不够。我们今天应该充分利用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与影响,将包括传统节日文化在内的优秀中华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文化,进而增进他们对中国人行为方式与内在情感、价值观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减少相互的隔膜与猜忌。事实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对当地文化环境进行适应性变化之后是有被其接受的可能,而文化就是这样一个流动地适应、变化与变异成新的形式的过程。如春节在巴黎、纽约、温哥华等欧美城市成为一年一度地大型文化节,参加者不仅是华人华侨,当地政府也出面组织相关活动,市长致辞,并参加游行活动。春节成为当地观光旅游项目。春节等传统节日让世界人民能够分享我们的快乐,能够认识文化生态多样性的重要,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温厚与崇高。
当然,文化是有价值内涵的,它是民族立身之本,从传统立场看,人们轻易不许你触及它,也是最难走向世界的。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一个文化重组与创新的时代,它又是最容易被人们感知的。文化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将来也会愈来愈密切。人们在文化联系中互相接触、认知不同体系的文化。多一种文化样式,人们就会多一种文化选择,所以对于今天或明天的世界来说各文化间的相互包容与相互欣赏是一种时代潮流。我们应该把握时机,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辩证结合的观点,认真研讨我们的文化影响战略。我们既不能以文化安全的名义,拒绝外来文化,也不能以文化开放的名义,屈身投靠,失去自己的根基。
我们应该注意传统节日的意义有内外的不同:在文化内部,我们强调它在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谐社会方面的意义与功用;在文化外部,我们应该从文化关系看,看它在世界文化网络中的位置,它能够向世界提供什么样的参照与文化发展的启示,或者就是一个文化展示,我们觉得自己的节日是一个文化传统,但对多数非文化主体的人来说是一种新奇与多样化文化样式之一,就像我们看待西方的圣诞节一样。当然我们还是应该在宣传我们的传统节日时尽量提倡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在考虑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意义时,最实际的策略是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开掘、整理、继承、改造方面下功夫,将具有普适性价值、适于向外扩展影响的文化事象提炼出来,以影像展示、仪式行为、物品装饰等进行世界宣传。所以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发挥传统节日的文化载体功能,向世界昭示中华文明与文化。这些理念的实现,又要靠具体而微的节日事象实现,比如节日仪式、活动、节日礼品、食品、纪念品、玩偶等标志物都应该细心琢磨设计,让无形的非物质文化有可欣赏、能触摸的物质载体,这样的节日才能持久打动人心,一如西方情人节的玫瑰,中国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同样有自己的滋味与寄托。北京中秋的兔儿爷也可以漂洋过海成为欧美人士欣赏的东方幸运神偶。同时我们也可借鉴东亚国家与海外华人在中秋节创造的节俗项目,丰富并扩大我们传统中秋节俗内容,让传统的中秋更适合全球化时代变化的需要,更贴近人性,更能服务于家庭与社会。
(北京市委宣传部、文明办、文化局卢沟晓月中秋论坛上的发言原稿)
[
本帖最后由 xiaofang 于 2008-9-12 23:50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