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礼逊的《通用汉言之法》(A Gramma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于1815年出版,比《中国言法》晚一年。马礼逊和马士曼一样,都是利用西方的语言学概念来分析汉语,试图找到一些规律来帮助初学者。相比而言,马礼逊的书更为实用和简便,例句多采自口语或一般的著作,而不是像马士曼那样引经据典。例如在解释时间状语和动词的关系时,他用了“他明天将来”这样一个简单明了的例子来说明汉语中表示时间的词一般应放在动词之前。
马礼逊的语法书虽然出版的时间稍晚于《中国言法》,但写作时间可能要更早一点,马礼逊的序言写于1811年4月2日,其中自称该书为“用英语写成的第一本此类书籍”(the first work of the kind in English)。但无论哪一本更早,有一点是肯定的,两书是用英语写成的最早的汉语语法书,比中国人自己所写的最早的语法书《马氏文通》(1898)要早80多年。
《通用汉言之法》出版后马礼逊成了公认的汉语和汉学研究权威。但英国汉语人才稀少是个无法回避的事实,特别是在英中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这也正是为什么东印度公司虽然对马礼逊的传教士身份心存疑忌,但又不得不长期雇用他的原因之一。马礼逊在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的上司斯当东(George Thomas Staunton)是近代英国第一位汉语人才,他最初学习汉语是在1792年随同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使团来华途中,老师是使团中的两位中国翻译。当时为了寻找合适的翻译,使团曾大伤脑筋,最后不得不到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中文学院(The Chinese College in Naples,也叫做“圣家书院”)物色人选(该学院培训中国神父)。这凸显了18世纪末英国汉语人才的匮乏。进入19世纪,情况有所转变,除马礼逊外,马士曼和曼宁(Thomas Manning)先后投入了汉语学习。曼宁最初萌生学习汉语的念头是出于对中国感兴趣,1806年来中国前曾在巴黎学习汉语两年,后来去西藏旅行,身后留下一部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