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诸如LOHAS、SOHO、 BOBO等文化概念都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渐传入中国的,年轻一代尤其乐于接受这些理念,并以契合他们价值观的文化为核心建构自己的网络。
本文的研究将视角集中于LOHAS一族。LOHAS概念如今在美国已经广为认同,传入中国本土后被译作“乐活”。乐活是取LOHAS的谐音, 同时也是英语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缩写(健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即考虑到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心)。这个概念最初是在1998年由美国社会学家保罗·瑞恩(Paul Ray)在其《文化创造:5000万人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首次提出的[1]。
本土化的中国LOHAS族群是否完全等同于美国社会学家提出的LOHAS概念呢?从读音上看,乐活是LOHAS的直译,但是从内涵来说,二者是有差别的。在与乐活族有面对面的接触前,一般会认为他们应该是使用绿色产品、热爱运动、重视环保、热心公益的人群。但在多次的接触后,我们发现中国的乐活族不同于美国的LOHASIANS。正如布迪厄在讨论文化资本时所说过的那样,“当新成员被引进一个家庭、氏族或俱乐部时,团体的整个定义(其界线、身份)就会出现问题,而必须被重新定义、修改、变通。” [2] 所以,当LOHAS的概念进入中国本土的语境后,也需要重新定义。事实上,其中译名本身也属于本土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因为在美国LOHAS的纯粹价值信仰和文化认同观念传入中国之后,侧重点已改变为乐活——“快乐生活”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的乐活概念中,对于健康与可持续的理念固然有所保留,但更多的还是改变。在调查访问过程中,鲜有乐活族会全盘接受LOHAS最初的含义。更多人则是把它理解为快乐生活。他们认为快乐生活可以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对公益事业的参与、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等等。他们中更多人仅选择将其中部分内容加入自己的生活。可以说从LOHAS到乐活,其价值理念已经有所变化。本文试图从乐活族社会网络建构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变化。
[3] Barnes, J.A., “Class and Committees in a Norwegian Island Parish.”, Human Relations,1954,7
[4] Granovetter ,Mark,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
[5] Bian, Yanjie, “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 Indirect Connection, Bridges, and Job Search in China.” ,1997,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2
[6] Burt, R.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7] 参见White, H.C., Boorman, S.A. & R. Breiger, “Social Structure from Multiple Networks. I. Block Models of Roles and Positions.”, 1976,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1
[8]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
[9] Nee, Victor & Paul Ingram, “Embeddedness and Beyond: Institutions, Exchange,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eds.) , 1998
[10] Baker Wayne E. “Three- dimensional block model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Sociology, 1986 , 1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