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民俗专家解读“龙抬头”:清初以后才有理发习俗
[打印本页]
作者:
小猫咪
时间:
2012-2-24 22:59
标题:
民俗专家解读“龙抬头”:清初以后才有理发习俗
2012年02月24日 14:55 来源:天津日报 参与互动(0)0
昨天是农历二月初二,一场别开生面的“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在南市食品街火热开幕。飞镲、大鼓、面人、药糖等众多别具民俗特色的表演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流连,热闹的场面也让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了全新的了解。昨日,记者采访了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俗专家罗澍伟,听他讲述“龙抬头”的民间习俗。
罗澍伟告诉记者,“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而龙在人们心目中能够腾云驾雾,自然成为水的代表。‘二月二’从时间上看一般在雨水和惊蛰之间,雨水节气一到,就证明‘龙’要到了。惊蛰则是在春雷的影响下百虫复活,所以龙在这天抬头就说明它开始‘工作’了,兴云下雨,主管一年雨水的分配,所以这个日子是农业社会非常重视的一天。还有一点,就是中国的春节可能是世界上最长的节日——一般来讲,中国的春节要从腊八过到二月二,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所以‘二月二’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龙王爷抬头了,开始供给大地雨水,号召大家要开始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开始新的季节轮回。因此二月二也预示着新旧相交的春节结束了,新的农忙季节正式开始。”罗澍伟表示,一直以来,“二月二龙抬头”都是中国人非常重视的节日,这与农业社会的特点是紧密相连的。
提起“二月二龙抬头”,很多人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剃头、吃焖子”。罗澍伟说:“在传统社会中,二月二要吃煎饼和煎糕粉——‘糕粉’指的就是‘焖子’。吃焖子的习俗在淮河以北都有,像安徽北部,常年要吃,它就叫‘糕粉’;山东济宁也叫焖子,一直沿袭到北京,都吃焖子。还有一个习俗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叫做‘引钱龙’,就是把灶火灰由家门口一直撒到河边,然后从河边把谷糠灰引到家里来,表示把财引到家里来,最早的记载是从明代就开始。”二月初二的另一个习俗是吃和“龙”有关的食物,表示龙已经来到人间。“比如吃面条,叫龙须;吃薄饼,叫龙鳞;吃饺子,叫龙牙;吃馄饨,叫龙眼。再有就是要做家庭卫生,因为百虫复活,所以特别要做一做床的卫生。因为过去睡的都是土炕,拿一些有挥发性香味的中草药来熏炕,不再生虫。”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个现在已经很常见的习俗,就是理发。罗澍伟说:“最初二月二剃头是因为正月里有一个忌讳,不能动刀,二月初一又是太阳生日,也不宜动刀,所以到了二月二就意味着可以开始理发了。至于理发会带来好运,这都是后来人们为它赋予的吉祥寓意。清代以前,中国人都是束发,女人在家盘头,理发行业兴起是清初的事情,从那以后才有二月二理发的习俗。”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风俗,它们总是在随着社会的变化演变,总要被赋予时代的意义。罗澍伟认为,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时尚,很多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被逐渐淡化,但人们又渴望在节日时回归传统,渴望感受到那浓浓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年味道。让现代人多了解一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唤起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并凝聚我们共同的文化情感和民族精神。
本报记者 张帆 摄影 刘玫 钱进
作者:
小猫咪
时间:
2012-2-24 23:02
标题:
媒体称“历史学家”更合适
罗澍伟,1938年生,1962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和天津历史的研究,曾任该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现兼任《历史教学》编委会副主任(常务),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事学术委员会特邀委员,天津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党史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地名学会理事,英国剑桥传记中心荣誉委员等。主编有《天津简史》、《近代天津城市史》、《天津通志·租界》、《沽上春秋》、《近代华北区域的城市系统》以及《天津史话》等专著,发表论文近百篇,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