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一篇文章:宗教救渡团体的本土运动与全球拓展 [打印本页]

作者: jinguochen    时间: 2012-2-20 13:47     标题: 一篇文章:宗教救渡团体的本土运动与全球拓展

这篇长文章刊在台湾《一贯道研究》(2011、11)第一卷创刊号,第二卷,分上下两辑刊出。拟重刊于王铭铭《中国人类学评论》。这是吾拟写作的一本书一部分。多谢指教。
附件:
繁體中文建議版0817 .pdf
[时间:2012-2-20 13:52 - 下载次数:1]

作者: 沙野    时间: 2012-2-23 13:25     标题: 一贯道〔上世纪60年代有电影〕

一贯道,发源于清末光绪年间的中国大陆、目前主要兴盛于台湾的宗教信仰。此宗教信仰在香港亦有流传,称为天道佛堂,而在有不少台湾移民的地方亦设有道场,称为佛堂。根据一贯道的官方历史源流简介,在台湾应是于1954年开始盛行。早期活动曾被中华民国政府压制,1953年内政部更颁布禁令,对其采取的限制直到1987年才解除,政府正式承认一贯道为合法宗教。此宗教的道场虽称为佛堂,但它不只是采用佛教的教义,而是五教合一——儒、释、道、耶、回——将五教的教义结合。 由于一贯道信徒有极大的比例吃素,故吃素的信众比率高于佛教。在台湾,据统计,信一贯道而吃长素者,较佛教徒的比例高。唯素食种类不同,一贯道中蛋奶素的比例较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2-2-24 16:43

我采访的昆明好几位70岁以上农村老人对xxx似乎很忌惮,觉得要远离,具体问他们有说不出个所以然
作者: 传媒虫子    时间: 2012-2-25 13:20

本人在采访中,也涉及到xxx问题,xxx似乎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作者: shark.qu    时间: 2012-2-25 13:21

xx重点打击对象嘛,害的连带着连一般的火居道士和斋教徒也被打击了,所以在工作里,五十年代的火居道士活动也没法了解了,包括档案
作者: 传媒虫子    时间: 2012-2-25 13:24

请推荐这方面的著作?谢谢。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2-2-25 16:39

为什么看不到陈老师的文章呢?下载下来却打不开。
有谁下载下来的吗?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2-2-25 16:43     标题: 回复 6# 的帖子

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 主编 赵嘉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8月
作者: 叶涛    时间: 2012-2-28 19:40

引用:
原帖由 传媒虫子 于 2012-2-25 13:24 发表
请推荐这方面的著作?谢谢。
马西沙著:《中国民间宗教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
濮文起著:《民间宗教与结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4月版(本论坛“电子书斋”有此书)
宋光宇著:《天道钩沉》,(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3月版。(宋光宇教授当年受命调查一贯道,其研究成果对于台湾解除党禁、一贯道和宗教社团的合法化等都起了重要作用,本书就是宋教授的调研成果,最新版本。)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2-3-13 19:40     标题: 回复 9# 的帖子

叶老师,我有疑问。民间宗教、民间信仰、俗信等概念在研究中往往自说自话,虽然有很多文献对这些概念作了一定程度区分,但是并未形成共识性和普遍性的使用。特别是,汉语地区的一些“多神一庙”和“寺庙重建”现象,个人认为似乎既不是“宗教”也不是“信仰”,加上“民间”的限定词就可以说明问题嘛?用俗信概括更好吗?遇到实际案例怎样处理概念外延内涵的混乱?
作者: 沙野    时间: 2012-3-15 21:15     标题: 呵呵。。

引用:
原帖由 张多 于 2012-3-13 19:40 发表
叶老师,我有疑问。民间宗教、民间信仰、俗信等概念在研究中往往自说自话,虽然有很多文献对这些概念作了一定程度区分,但是并未形成共识性和普遍性的使用。特别是,汉语地区的一些“多神一庙”和“寺庙重建”现象, ...
这个帖子看了两遍,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合署办公也见了多处,见怪不怪吧,老百姓在敬神方面是很实际的。。。。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2-3-16 20:26     标题: 回复 11# 的帖子

呵呵谢谢,我也看了两遍,可疑问未决啊。。。
作者: 沙野    时间: 2012-3-19 00:57

引用:
原帖由 张多 于 2012-3-16 20:26 发表
呵呵谢谢,我也看了两遍,可疑问未决啊。。。
哈哈。。。有空来南宁找我,我偷偷告诉你,不要让叶大侠知道。。。。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2-3-20 08:34     标题: 回复 13# 的帖子

俺们都要去南宁!呵呵
作者: jinguochen    时间: 2012-3-23 11:30

呵呵。文章已刊在《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2辑。
这是我拟写的一本书的简略版,正陆续在马来西亚,泰国,台湾,印尼等地做调查
作者: jinguochen    时间: 2012-3-23 11:30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2辑

Chinese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ume 22


目录

主题论文 仪式音声研究

按语 萧梅
仪式音声——信仰存在的一种方式 萧梅
游走于道~巫之间的音声人——以湘中冷水江市童关醮仪式音声为例论音声表述的人文特征 齐琨
秩序生存——在音声中被建构与建构的阴阳鼓匠 吴凡
模式与表演——乌珠穆沁乃日仪式及其音乐表演 杨玉成

跨学科讲坛——乡土社会研究讲座特辑

按语 赵旭东
“5•12”地震灾后的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政府行动与学者责任 潘守永
民俗符号及其象征体系 乌丙安

访谈

王赓武访谈录——在全球化时代反思中国历史 Alan Baumler(包安廉)【文】 吴银玲【译】

译文

葛兰言教授的“中国文明” 丁文江【文】 顾芗译、郭文仪【校】

研究札记

宗教救度团体的本土运动与全球扩展——以中国大陆、台湾一贯道的嬗变为例 陈进国
族群、移民与认同——以上海为例 巫 达

序•跋

《文明起源:从原始群到部落社会》前言 张 岩

述评

观念历程中的人类与自然世界——读《人类与自然世界》 李如东

会议纪要

“仪式、宗教与认同的超越”学术研讨会纪要 舒 瑜
“婚与丧:传统与现代”学术研讨会纪要 顾超一

文化人类学席明纳

人类学与中国 王铭铭

书评

《中国古代社会新研》 李宗侗著 夏希原评
《美术、神话与祭祀》 张光直著 吴银玲评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巫鸿著 何源远评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 蒋星煜著 谢生金评
《芒市边民的摆》 田汝康著 李飞评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3~21辑总目

稿约
作者: 沙野    时间: 2012-3-23 23:06

引用:
原帖由 竹林遗风 于 2012-3-20 08:34 发表
俺们都要去南宁!呵呵
哈哈。。。欢迎啊!
不过超过10人来,只能供应桂林米粉或者“三品王”。。。
作者: jinguochen    时间: 2012-4-1 07:21     标题: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讲座

宗教救度團體及其在華人社會的發展(3月16日)
2012-03-22 20:56:11



主講:陳進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當代宗教研究所副主任,《宗教人類學》輯刊主編

原文地址:http://anthrocuhk.blogspot.com/2012/03/invited-seminar.html











Prof. Chen Jinguo the World Religions Research Institute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 Beijing gave a very detailed and informative talk on the development of what has been termed “Religious Salvation Movements”. Prof. Chen began by briefly reviewing the way that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analyzed the way concepts of salvation developed within religions in China. He explained that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Christianity during the late Imperial Era placed pressure on the Chinese popular religious system. According to Chen, some scholars have even recognized that in reaction to Christian influence in China, popular religion began to adopt forms of Christian practice and theology into their own system, which some scholars describe as “localization” or “bentuhua.”

To highlight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practice and their importance for Chinese society, Prof. Chen focused his empirical discussion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Yiguan Dao, which is described very much as a “blend” or syncretization of Taoist, Buddhist and popular Chinese ritual practices. The speaker separated the history into three main periods, starting from the Late Imperial Era up to the its present wide spread practice in Taiwan. During this period though, this fairly isolated “cult” opened itself up to accepting follow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day there are now upwards of 30 million Yiguan Dao practitioners.

Prof. Chen’s fieldwork in S.E. Asia describes the path of transmission of Yiguan Dao into that part of the world and how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cial cohesive force within Chinese communities there. On the one hand it has become integrated into the education system for overseas Chinese, thus instilling Yiguan Dao principles in children at a young age. But perhaps more importantly Yiguan Dao has had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establishing networks between business owners and the larger Asian market system. Shared foundational belief of Yiguan Dao between strangers in Taiwan and S.E. Asia helped establish a sense of trust between business owners. Moreover, practitioners have been able to create a large international network (which Prof. Chen likened to Mormon influence within Amway) of strong business ties. Thus the spread of the religion and its adaptation has developed an important social purpose in the global market place.


Eddie SCHMITT
PhD Student
postmodern3[AT]gmail.com

----------我是中文分割線---------










救渡團體一詞源自學者Prasenjit Duara提出的Redemptive Societies,意指民國湧現的一些宗教組織,它們結合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與傳統的三教,並將其組織現代化。Duara認為把這些組織歸類為邪教或異端學說會忽略他們在中國現代宗教歷史上的重要影響,因此「救渡團體」可以理解為近現代中國的宗教復興運動。救渡團體的出現是由於西方宗教進入中國所產生的文化碰撞而引發的宗教本土運動,故帶有混雜的個性。它們吸納了基督宗教的成份,也糅合中西宗教的觀念。其混雜性表現在其不恒穩的宗教氣質上面,左右移動於理性主義和靈性信仰之間。以一貫道為例,它從以往扶乩的靈性實踐轉向強調講經說法、推動慈善;另外,它們也重整其神靈體系,以文明上帝替代舊有的神明。有別於民間信仰,救渡團體是跨地域性的,特別是在東南亞的華人社會也有一定的影響力。華人作為區域的少數族群,救渡團體扮演了復興、維護華人文化的角色,同時也建立對自己文化與族群的認同和歸屬感。另一方面,講者指出活躍於東南亞華人社會的救渡團體一般都是以儒為宗,而且組織裡的領導階層多為社會上的成功人士。他提出這種儒商結合是有歷史根據的,可追溯至明代當時的棄儒就賈的現象。由此,他認為救渡團體擁有一種新生資本力量,並反駁一般人對於救渡團體存有的「落後」、帶有抵抗性的印象。

CHAN, Tan
M.Phil Candidate
komc18tte[AT]gmail.com

[ 本帖最后由 jinguochen 于 2012-4-1 07:23 编辑 ]
作者: 同类声响    时间: 2012-4-5 10:56

长知识了,还有一贯道!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