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瀑里村昭济圣母祠
[打印本页]
作者:
穆昭阳
时间:
2012-2-5 10:24
标题:
瀑里村昭济圣母祠
录入时间:11-12-03 10:19:56 作者:黄顺荣 来源:
阳泉晚报
阳泉市有四座昭济圣母祠。一在平定县城后街,一在阳泉郊区瀑里村,一在平定县东锁簧村,一在平定县南坳村。
据记载,瀑里村原有“怀潭”,“水出半崖,悬泻如丝……前有泉出山下……颇亦成潭”。州北五里许,为“郗家泊”,又名“瀑布泉”,“其水自半崖涌出数十丈,后涸。崖西有平地泉数道”。“郗家泊”为郗氏世居之处,原有数十丈的瀑布,有平地泉,有池。元代后期的吕思诚还描述郗家泊是“祠下有泉,汇而为池,甃之以石,开厥口于东北隅,水从中出,黛蓄膏亭,混混然势若白虹,下入桃江。圃者、稼者、纺者、硙者、澼滉者,凡可以利用水者,罔不咸赖祠而事之宜矣!”足见元末时水量仍很大。到明中叶前瀑池尚在,乔宇题名曰“瀑布泉”。到明末清初时,瀑布和池泊均已完全干涸。清初编的《山西通志》中载有该泊名,但已说是“久涸”了。
虽说瀑里村的瀑布泉早已荡然无存,但在村的中央,仍留存一座历史悠久的昭济圣母祠。祠外有一个小广场,山门两旁原有“合抱灵槐”4株(现缺1),茁壮茂盛。槐树均高8米,胸径1.25米,冠幅东西8米,南北8米,至今已有1380年历史了。传说此槐为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初建昭济祠时由一位老僧所植。每逢天旱,有德高望重的村中老者祈雨,多有灵验。据林业部门考证,古槐根系庞大,与地下水位接壤,所以天旱时对古槐没有丝毫影响。
登九级石台阶而上便是山门,两侧有“神光显慧依山泽地寒阳秀清;瀑泉潺湲桑梓遐名泽世绵长”的楹联。昭济圣母祠对面不远处,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古乐楼,两旁楹联为“三五人千军万马,六七步四海九州”,说的是人世间的苦辣酸甜。乐楼后约15米处,便是瀑布泉遗址。
何为昭济圣母?据碑载,昭济圣母祠源于太原晋祠。所祀圣母,乃晋唐叔虞之母邑姜皇后,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加封为昭济圣母。祠建于晋水源头,民赖其力而尊之为水神。瀑里村的昭济圣母祠乃圣母之行祠,始建年代不详。2004年,瀑里村重修了昭济圣母祠,并于2005年农历七月初二竣工典礼,连唱几台大戏,正式向游人开放。如今殿宇新辉,宝像重光。逢年过节或初一、十五,钟鼓楼传出的声音袅袅,乡村的寂静中播撒着一片祥和。村人及周边的朋友云集于此,颂圣母,求风调雨顺,盼五谷丰登,祈乡民太平。
重建后的昭济圣母祠占地面积638.83平方米,建筑面积364.59平方米,为规整的坐西朝东的“四合”三级廊院造型,肃穆而幽雅。山门过庭两侧立有王、赵二位灵官。有楹联曰:“山抵灵官俯首朝拜香客;门可通天仰头圣母慈祥。”山门北殿为大王殿,供奉藏山大王。绘有“赵氏遇难”、“救孤出城”、“招驾回宫”、“灵坛受封”等壁画。有“赵氏托孤昭赤胆,义士救王显忠良”的楹联。山门南殿为财神殿,供奉文财神,内有壁画“五路财神图”。有楹联“财神喜结敬香缘,施主叩拜财茂通”。
山门里廊下,右有奉直大夫知平定州事张其治等人于大明崇祯十一年(1638)的《重建郗家瀑昭济圣母祠记》:“昭济圣母不知封自何代,廼今在在者有灵瑞,在在祠而祀之。其在晋源者,声施寰宙,遐迩钦仰。元学直顾思孝记称,唐太宗起义太原曾祷祠下,其神圣母者,其有翌国利民参赞化育之功者载。”“祠前皆有泉,临祠者此谓水神里或然耳。第神之得福本地,雨旸著灵。而历代加封追飨。”“神祠三楹,中肖圣母,旁列女侍。门屋三楹,门以内有合抱灵槐四株,郁郁苍苍,森耸对峙门之外有水池一区,蓄金鲫千头,逰湛游泳,活泼可珍,虽规模不全尔小哉。亦吾州境内一胜境也。”“美轮美奂,金碧辉煌。盖瞟者曩加壮丽焉,而规模巨集远矣。”可见该祠当年辉煌之一斑。
山门里廊下,左有2005年农历七月初二立的《重修昭济圣母祠祠碑记》:“吾村昭济圣母祠乃圣母之行祠。始建年代不详,据元祐丁巳年(1094)中书左丞吕思诚碑记称,其时宋之碑刻,金之梁记尚在。以此为证,盖祠始称为昭济圣母祠,当为宋金时期,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矣。”“瀑里以祠为界,分南北两头,南头古称郗家瀑,因郗氏世居而得名。其水自半崖涌出,悬泻如练,另有泉源,鱼池两水并湧,由南向北,蜿蜒曲折,势若白虹。经灵关阁,穿璇源阁下至水磨,形成瀑布。而后汩汩滔滔,汇入桃江。相传北头因居於瀑布以里,故名瀑里。”
“庭院布局为三级廊院,上院正殿供奉圣母,旁列侍官女四,南北配殿分别供奉药王,龙王,中院南北禅窑改为禅房,神厨两间,钟鼓二楼依旧。下院山门内供奉王赵二灵官。北配殿供奉藏山大王。新增南配殿供奉财神。原坐西朝东侧门,改为南北侧门。院内楸,桐,古柏各一。院外古槐二,相传为唐槐。合抱灵槐四,其一枯死,现存三株,仍郁郁葱葱,为祠院历史之见证。新祠布局严正,层次分明。砖砼砌墙,琉璃瓦盖顶,描梁画栋,装饰精巧,材优质良,工艺精湛,望之辉煌庄严。居之寒阳清秀。神像壁画,栩栩如生,实乃妥神安民之所,传承华夏文明之载体。”
登八级石阶便到了上院,两旁是建筑面积各为12.95平方米的左钟右鼓二楼。院中植有柏树、桐树、桃树各一株,长势良好。浓荫罩遮之下,更显殿宇古朴清静,幽雅庄重。再登七级台阶为正殿三楹为圣母殿,占地面积76.76平方米。为仿古建筑,尖山式悬山顶,琉璃瓦脊。殿内雕梁画栋,五彩缤纷。正殿供奉圣母邑姜,其形象慈祥端庄,圣体比例适度,肌肉丰满柔润,体态自然生动,栩栩如生。雍容华贵,气宇非凡,凤冠霞帔,神态不怒而威,将皇后的庄严风度体现得淋漓尽致。衣饰线条流畅,神韵盎然,色泽艳丽,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两侧站立四位彩塑的侍官侍女神态各异:有的天真无邪,一脸稚气;有的面容凄楚,略带忧伤;有的慈眉善目,悠然自足。正殿两侧的南北配殿分别供奉药王、龙王,壁画的风雨雷电各路神仙千姿百态,气势张扬。中院南北老禅窑改为禅房、神厨两间。昭济圣母圣像两侧楹联为“剪圭分参野千年槐荫普黎甿;沛泽共瀑川十里蔬畦流碧玉。”说的是昭济圣母普济众生庇荫后人和昭济圣母祠一带的自然风光。墙壁上绘有“昭济天下”、“日月同辉”壁画。两侧壁画为“龙凤呈祥”、“盛唐舞乐”。山墙壁画为“群山贺寿图”。壁画人物形象逼真,内容丰富,色泽绚丽烂漫。北殿为龙王殿,供奉广润灵王。北山墙上绘有“雷公电母”壁画、南山墙上的壁画为“风伯雨神”。南殿为药王殿,供奉药王孙思邈,北山墙上有壁画“药王普济众生”、“黎庶相送”、“著书立说”,南山墙上有壁画“药王伴虎修炼”、“救尸还阳”、“医救太子”等。门前有清康熙三十年(1691)十月施地碑记和道光十三年(1833)四月、道光二十八年(1848)十二月石碑两通。虽经历史风烟的无情剥蚀,但字迹依稀可辨。
关于瀑里村的昭济圣母,应该还有很多的传说故事。但终因年代久远,已被历史所湮没。只有这几棵千年古树和这些超凡的古建艺术,才能印证那些渐渐远去的历史。在中院两禅房的山墙处还有四块石碑,一块是新建庙宇村民捐款的功德碑,另三块分别是清康熙、道光年间立碑,其中一块为“施地碑记”。院里有一棵柏树和一棵桐树,据说“桐叶封弟”的故事就和这棵桐树有关。
据村中老者言道:瀑里昭济圣母祠是方圆几百里内较大的圣母行宫,原有高大的石牌坊一座,另有石鼓一个被誉为本祠之宝。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