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忆晋南年俗 花馍拜年香飘四方 [打印本页]

作者: 穆昭阳    时间: 2012-2-3 09:15     标题: 忆晋南年俗 花馍拜年香飘四方

    时间:2012-01-31 17:13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记者 葛海霞

    对于许多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来说,丰富多彩的年俗是温暖丰富的回忆。随着物质生活的丰裕,年俗也经历着商品社会的冲击,本网记者采访到山西不同地域的人,请他们聊一聊当地原汁原味儿的年俗。
  贺先生和王女士都是山西晋南人,大学毕业后在山东立业、成家,扎根在第二故乡十个年头了。今年春节,已经六年没回家的他们带着孩子返回老家过年,说起当地的年俗,王女士感慨万千。
  王女士自小生活在农村,有两个哥哥,父母皆务农,一家人生活窘迫,兄妹们只有在过年时才能穿上新衣新鞋、吃上糖果,饭桌上还有了肉,便对过年充满了期盼。
  慈母手中线 缝就家人新衣新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过年时穿上新衣和新鞋,是最基本的年俗了。
  “每年冬天,农活不太忙的时候,母亲就忙着给我们做过年时穿的衣服和鞋子了。”王女士说,母亲的手很巧,虽没专门学过裁缝手艺,却也和别人学会了裁剪衣服,一家人的衣服都是母亲买来布料,裁剪后在缝纫机上缝制而成。“读小学时,母亲还用彩线在我们的新衣上绣上花鸟,出门常常得到别人夸赞。”
  王女士说,母亲最辛苦的事情便是给家人做鞋子了——每年冬天,母亲要给全家五口人每人做一双单鞋、一双棉鞋,“纳鞋底是重头戏,每天晚上,母亲都要在油灯下熬到很晚。熬两三个晚上才能纳好一只鞋底。”王女士常常在恍惚的睡梦中,看到母亲在又硬又厚的鞋底上吃力地缝着一针一线。
  “每年大年初一起床后,看到炕头摆放的一溜儿崭新的黑帮白底新棉鞋,我常常觉得母亲有着魔术师的神奇。”王女士说,好多年没穿过母亲做的布鞋了,却忘不掉那种舒适合脚的感觉。
  新彩纸糊顶棚、墙壁 全家忙碌备年饭
  进入腊月后,家家开始洒扫除尘、准备过年时要吃的东西。
  为了取暖方便,农村家庭一般是土炕和灶台相连,做饭时可以把土炕烧得暖烘烘的,但家里的墙壁经烟熏火燎后往往发黑,不少家庭会在除尘后贴上报纸或者彩色的墙纸遮盖发黑的墙壁和顶棚,还有家庭会在年底时粉刷墙壁,迎接焕然一新的一年。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家里要供一个灶神神位,还要贴上一幅小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和一张花花绿绿的木版年画。”王女士说,民以食为天,农村百姓对敬灶神非常虔诚。而对小孩子们来说,供碟里的麻糖才最具诱惑力。
  “过了小年后,母亲要用黄豆换上几十斤豆腐,切成片儿用油炸一下,备好过年时做烩菜用。”王女士说,她常和哥哥们抢着吃几片炸豆腐——对馋嘴的孩子来说,刚炸好的豆腐片也是美食之一。此外,家里还要炸一些红薯块、糖酥麻叶、炒上几斤花生,以备过年待客。偶尔,父母会买上三五斤五寸长的小鲫鱼,裹上淀粉炸好,过年时给孩子们吃。
  腊月二十八是蒸馒头的日子。在晋南农村,蒸馒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可体现一个家庭主妇巧拙程度——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时,家家户户以花馍为礼物,每家过年前要蒸好几锅花馍。王女士带着欣喜描述着母亲做花馍的场景:母亲在馒头上嵌上红枣、黑豆等,用剪刀、梳子、菜刀等做出鸡、鱼、花朵等各种形状和花纹。“每当馒头出锅时,母亲都怀着紧张的心情,担心馒头发黑、有裂纹或者形状扁平。偶尔,一锅馒头出现裂纹时,母亲会自责半天。”
  说到这里,王女士叹了一口气说,忙着读书的她至今没有把母亲蒸馒头的手艺学会。“在我这个女儿这里失传了,真可惜。”王女士说,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今吃馒头都是买现成的,可母亲蒸出的馒头的甜香让她至今难忘,这次过年后返回山东时,她带了不少母亲蒸的馒头。
  王女士说,看到家里备好丰盛的吃食、换上新炕围子的时候,年的气氛就渐渐有了。
  “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一天,父亲要杀鸡、炖猪肉。我们还要贴对联、挑水、包饺子、守岁。”每个年三十,王女士要帮着贴对联的哥哥们端糨糊、扶凳子,还要帮着哥哥把家里的水缸挑满水。“母亲常说,水缸满满,来年光景好。”对此深信不疑的王女士常常在零点钟声敲响前把水缸里的水添得满满的,几乎要溢出来。
  包好饺子的时候,肉也炖好了,一家人围坐在火炉前啃骨头,看着电视“熬年守岁”,直到凌晨4点多时,孩子们才睡去。
  旺火溢香辞旧岁 带着花馍去拜年
  “早晨六七点,噼噼啪啪的炮声就把我们惊醒了。”王女士说,父亲会叫上孩子们去院子里放炮。枕头前面放着叠好的新衣服,枕头下面放着崭新的压岁钱,孩子们常常满怀期待,看看能收到多少压岁钱。“读小学时是一块钱,读初中以后是三块或者五块。”
  在院子里,父亲已经点起一堆由带根谷草和柏枝组成的“旺火”,柏枝散发出微微的香味儿,据说烧谷草象征庄稼丰收,烧柏枝则是为了驱邪避祟。放完鞭炮吃饺子时,“如果谁一口咬住了包有硬币的饺子,那就意味着他一整年会更有福气。”王女士常常和哥哥比赛谁吃的饺子数目更多,只为了吃到硬币。
  吃完饭后,孩子们成群结队去村子里“显摆”自己的新衣服新鞋子,比比谁拿到的压岁钱更多。随后会去拜访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等本家亲戚。村里往往组织了锣鼓队,喜欢吹拉弹唱的村民会去露两手。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表演得好的村民会得到铁锹、镰刀等农具作为奖品。
  初二开始,就要去姥姥姥爷、姨姨、姑姑、舅舅家拜年了,村民们骑着摩托车或者自行车,带着花馍去拜年,去一家留一个花馍。  
  “正月里是有禁忌的,如不能在炉子上烤馒头,说是这样天气会干旱,影响收成;也不能用剪刀,说正月里老鼠会娶亲,用剪刀会吓着老鼠,形成鼠患等。”王女士说,母亲常提醒她不要犯了禁忌。
  过完元宵节之后,年的气息就渐渐淡了。天气逐渐暖和起来,勤劳的庄稼人就开始张罗着一年的春耕了。
  今昔对比 物质丰裕年味渐淡
  六年没有归家过年的王女士说起如今的年俗,感叹“年味儿正在变淡”。她说,以前人们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有机会吃肉,如今却是三天两头不离大鱼大肉了,新衣服也是随时可买。
  “几乎是每天过年,对过年的感觉也就淡了。”王女士说,随着物质生活的丰裕及人口流动的加快,已经成家的“70后”、“80后”不再遵循上一辈的方式过年,过年要吃的炸豆腐、花馍、炖肉等都是一买了之,或者干脆在饭店吃饭;用上自来水后,村头已经难见挑水人的身影;一些年轻人干脆不再带着花馍走亲戚;小孩子的压岁钱也水涨船高,从20元、50元、100元涨到了500元甚至千元……
  目前,在王女士家乡,只有40岁以上或者年龄更大的村民才会遵循之前的老年俗,凡事亲历亲为,在忙碌准备的过程中体验快乐。王女士的母亲仍会给在农村生活的家人缝制手工布鞋,也会戴着老花镜给外孙缝制虎头鞋。“柔软舒适,带着质朴的味道,孩子很喜欢。” 
  今年春节,王女士一家人是开着汽车走亲戚的,与以往只带着花馍相比,汽车后备箱放了很多糕点、饮料礼盒,“母亲却总说那些礼盒都是样子货,包装好看东西却不好,还不如自家做的花馍实在。”王女士说,以前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走街串巷,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新春气氛;如今坐在车里,却有空落落的感觉。 
  虽说日子富裕了,家人也不像以前那么忙碌辛苦了,但王女士依然觉得,记忆中的年俗仍旧是那么熟悉、亲切,让人久久难忘。
作者: gaoyan541    时间: 2012-2-26 20:04

怀念小时候刚出笼屉的花馍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