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非遗:要开发更要传承
[打印本页]
作者:
karin
时间:
2012-1-31 23:38
标题:
非遗:要开发更要传承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2-01-31
现如今我们的年轻人热衷于看美国的电影大片,买日本的连载动画时,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大国,我们的传统文化阵地却越来越萎缩,越来越衰落。原因是因为别人太强大?还是我们自己不争气?这应该让我们深思。如何把作坊式的传统的手艺产业化?如何让身口相传日渐衰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史小诺和特邀评论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著名财经评论员刘戈共同评论。
皮影戏民间艺人在寂寞中坚守、守望与创新,文化传承如何与时俱进?
皮影戏在我国北方一般被称之为“皮影戏”。说起皮影戏,湖北夷陵的老徐都能完整的做下来,既会唱念做打,又会设计雕刻,他目前有一整套道具,就是自己一刀一刀刻出来的,这些道具陪他度过了30多个春秋,如今老徐的戏班一年只能接10几个活,收入根本不够他养家糊口,无奈,老徐只能在没有演出的时候,外出打工养家。老徐说,曾经有人看上了他这一箱子皮影道具,想出三万元买走,但他很干脆的拒绝了。
徐成树(民间艺人):我经营了几十年了,有点舍不得,留给后人,看他们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在陕西华县,因为唱皮影戏没有保障,皮影艺人纷纷出门打工,这让从小看皮影戏长大的雷文东萌生了一个想法,把华县所有的皮影艺人全部整合。
雷文东:他们上台演出的时候,我永远感觉到一种震撼,所以当时我把华县所有的(皮影戏)艺人全部整合,从西安的、从窑厂的、从建筑工地的全部叫进来,我给他们发工资。
雷文东:(如果)皮影继续延续一盏青油灯,一场卖杂货(皮影剧目),它是没有市场的,早晚会进博物馆,我要把它进行打包、包装,要进行产业化,最终让它的效益倍增。
陈少峰:传统文化如果没有创新 就无法融入至现今的生活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现在传统的一些戏曲、曲艺,还有一些工艺美术和手艺的传统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在一些城市里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在乡下,现在有一部分传统的元素还能够作为一种仪式,比如婚丧嫁娶的时候还会出现。这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它就是传统了,跟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有较大的裂隙,相互之间不对应。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传统的艺术表现力或者是文化的类型比较单一,就是包括它的题材以及表现形式,跟我们今天时尚的文化类型相比,它显得比较老,比较旧。所以,它本身要有一定的创新,因为完全靠保护的话,没办法融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比如,皮影戏今后很难独立作为一种样态在城市里,但是它可以就是穿插到各种各样演出当中,成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刘戈:重视传统文化创新 让其价值得到再生
(《今日观察》评论员)
就我了解,皮影戏现在只是在华县,在陕西的一些地方的乡间还有演出。在农闲的时候,还会有一些观众。但是在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没有观众了。但是有一些地方把皮影戏里的一些元素,比如在唐山,因为唐山的皮影戏很有名,所以唐山把皮影戏道具开发成一个旅游纪念品,一个装饰品。比如泰山就把皮影戏表演给游客看,使之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由于这些年的扶持,现在皮影戏除了在演出市场不可能再回升到几十年前的状况了,但是它的这些元素在各地有发扬光大,这得益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2006年开始,皮影戏就被列入了国家的名录。前一段时间,在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人类文化非艺术文化遗产的大会上,皮影戏又被认定为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这样一个认定,各地就会积极把传统文化给挖掘出来,因为他看到了希望。由民间艺人,还有一些经营者等等结合起来,将传统的元素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起来,让它的价值又得到了再生,
栩栩如生的人物,天然原木的色泽,细腻写实的雕工,在东阳木雕国家级传承人陆光正的创作室里,平面立体雕刻的木雕艺术呈现在我们眼前。
陆光正(东阳木雕国家级传承人):主要是进行创新,就是如何来适应现代建筑的需要,现在把木雕装饰同现代建筑相结合,这一点市场相当大,相当广泛。
在浙江东阳,由于现代化建筑风格的盛行,由于传统建筑的东阳木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渐走向衰落,许多雕花匠要么放弃这个行业,要么远走他乡谋生。在外经商的李黎明四年前回到家乡,为东阳木雕找到一个载体,就是硬木家具。有实用性家具做载体,东阳木雕就有可能跟着家具走向市场。
李黎明(东阳红木家具行业协会会长):当时我们花了3600万来推广,我们连续4年,花了将近1个亿的钱来推广,那么现在市场的出租率是百分之百,现在东阳从一个市场4年里面(发展)到了4个市场。
傅旭东(商户):以前感觉没市场啊,没销路啊,怎么办?也不敢做这个,但是通过这个市场一搭建,通过这个平台以后,我们就有胆子回来创业。
陈少峰:将传承人塑造成为明星 用企业的经营方式来经营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这里面应该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通过文化之间的对接。比如在建筑上面使用各种各样的传统的建筑艺术雕刻、装饰等等,这里面有非常多的东西是可以传承的。特别是现在我们强调回归自然,或者可以借鉴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等等,将很多工艺与现代进行结合。另外,我们在影视当中,也可以去反映传统的一些元素,这样可以推动传统文化更多的融入到我们今天的审美和文化的欣赏当中。
另一方面,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或者说从经营、从品牌的角度来看,对传统的东西,只要有现代使用价值和现代发展价值的东西,那我们就去塑造它的品牌,比如我们把工艺传承人塑造成为一个明星,用企业的经营方式来经营。特别是像各种雕刻艺术以及各种工艺美术可以分成各种类别,在每一个类别当中,有一批明星式的大师,再结合企业的经营和对当地的文化融合。比如紫砂壶就可以进入到我们现在的客厅以及我们的收藏和生活方式当中。当然,最关键的就是要找到一种经营的能力。所以,我一直在建议,能不能对我们所有的这些传承人进行经营管理的培训,或者对其塑造品牌进行一定的支持,让他们的东西让更多的人所了解,这本身也是推动传统文化进入产业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
刘戈:让传统文化和现今的生活需求进行更好的结合
(《今日观察》评论员)
其实景德镇的陶瓷、宜兴的紫砂壶是已经走出来的范例,也就是传统的手工艺品怎么样变成地方的支柱产业的范例。现在东阳已经变成了华东地区、甚至全中国最大的一个木雕的交易市场。当时东阳市场不是建的木雕市场,而是准备建一个小商品市场,因为东阳离义乌很近,所以他们想沾上义乌的光,在离义乌市场六公里的地方建了一个硕大的市场,开始招商。但虽然只是一街之隔,却没人去东阳这个市场,后来当地人就想,既然我们有传统木雕的手艺,为什么不能在这个市场里卖我们木雕的产品?这样就有了现在这样大的集散市场,然后有了后面一系列的产业链,包括手工艺人的培训,包括各种工艺、各种的器械以及各种的辅料,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其实在过去,这些资源都是散布在东阳各个地方,有的甚至已经流向全国了。在这个时候,有了这样一个龙头,把所有的这些资源又全部聚回来了,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形成了自己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作为木雕来说,现在它在生活当中的需求又开始变大了,所以现在他们恰好和这样一个机会结合在了一起,这样就由一个传统的手工艺品变成了地方的支柱产业。
涅磐再生,创新发展,传统文化我们如何做好传承?
陈少峰:不能让传统文化自生自灭 任其散落在民间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一个就是主要的传承人,这个人本身的技能和技艺的传承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在传承人的认定之后,还要做一些辅助的工作。比如,进行一些传承人的一种培训计划,或者让现有单位给他们一个很稳定的工作来传承这样一个内容。
第二,就是要进行生产性的保护,有一部分要进行产业的开发。过去是个体或者个人的做法,现在我们能否用企业化或者产业发展这的模式找到一种商业模式,重新来对它进行一种整理,看它能不能打造一种产业链?或者找到一种商业模式?特别是一些地方戏曲可以在题材上做一些改变,比如现在能不能演成今天的,或者是更幽默一些的?这个东西可以有产业化的空间。
第三,还是要创新。比如过去的杂技更单一,现在可以有声光电。现在我们很多元素,它可以在电视剧、电影或者动漫里去呈现,内容和形式可以面对现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做一些不同的创新尝试。我们也可以将某一部分元素融入到新的一种艺术门类当中,这可能会有一个很好的新发展,比如现在很多地方都有综艺性的演出,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融入到这样的过程当中。
此外,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国家是不是要建立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院,来培养和保护这一批人才,这样对我们下一步的发展会起到一些重要的作用。
刘戈:关键是处理好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今日观察》评论员)
现在对于传统文化,主要是处理好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的保持传统,那么就会影响传统的延续性。
前段时间,我去一个民族少数民族地区,当地人干部陪着看歌舞,但是我看着真烦,因为看了无数遍,全是这样的内容。相较而言,好莱坞的《功夫熊猫》里用了非常多的中国元素,包括从音乐到绘画,甚至到价值观都是中国的。它运用了最现代的艺术创作的手法,最现代的科学技术,把这些东西融入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全世界都可以接受的理念,这是对传统文化传播非常有价值的一个电影,所有的人也都可以接受。所以,如果我们有恰当的方式处理新与旧之间的关系,那么传统和创新是可以结合的很好的。
邹广文:文化传承要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今日观察》特约评论员)
文化的传承,人是文化的主体,反过来人也是文化的承载,那么也就是说,每个人只有知道了自己的来龙去脉,未来的发展才有方向感。首先就是唤起民众的广泛参与。另外就是从我们整个的文化发展的策略来看,还没有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我们现在强调文化发展,要强调人文关怀,整个社会要充满人文精神。其实这可能更多的是呼唤一种,摆脱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另外,我特别强调一点,文化的发展不要一蹴而就,应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文化的进步,因为在整个社会生活当中,照比制度层面的,可能文化层面的进步是最缓慢的。
刘戈:要理清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先后关系
(《今日观察》评论员)
传统的需要传承,所以在十届六中全会里专门说到,要建立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这是我们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工作的重要一部分。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句俗话,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但是现在这句俗话应该要改过来了,对于有一些有独特文化的地方,现在翻过来,应该叫做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陈少峰:要做文化的保护 要做文化产业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我们应该分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做文化的保护,这叫认识民族,认识世界。另一个方面我们要做文化产业。
稿源: 《今日观察》
作者:
穆昭阳
时间:
2012-2-1 09:17
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这个搞大了吧,诸多高校成立了研究中心或者研究院就已经足够,况且高校中民俗学专业的学生也足够来开展这项工作。不是成立学院或者几个机构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就业需求和我们的从业单位。否则就是开设再多,培养再多,到时就业难,没有单位要,那还是白搭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