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偶戏
[打印本页]
作者:
任双霞
时间:
2009-1-12 14:31
标题: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偶戏
作 者:
王馗
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
字 数: 130000
版 次: 1
页 数: 221
印刷时间: 2008/03/01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8719399
包 装: 平装
编辑推荐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内容简介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作者简介王馗,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以古典戏曲史为基础,兼涉民间戏曲、宗教民俗等学科领域,努力探索田野调查与历史考证、古典文献与艺术评论、戏曲艺术与民间社会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目录前言在 [偶]与[人]之间
第一章 偶戏的历史
偶与装扮戏荆的生成
偶戏的北渐
偶戏的南游
宗教化与世俗化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偶戏品种
提线木偶
杖头木偶
布袋木偶
铁枝木偶
人偶、肉傀儡
水傀儡、药发傀儡、皮影戏等
第三章 传说与民俗中的偶戏
偃师、陈平与偶戏历史
戏神传说与地域接纳
戏神崇拜与行业习俗
民俗中的礼仪表演
第四章 中国偶戏与中国戏曲
偶戏:中国戏曲艺术的[戏兄]
偶戏:中国戏曲艺术的缩向呈现
独具特色的戏剧艺术
偶戏的拟人化与戏曲的偶人化
第五章 偶戏技术与柑关制作
机关技艺与操作
偶头制作工艺
舞台装置
第六章 偶戏的艺术审美
第七章 偶戏的艺术传承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第一章 偶戏的历史
偶与装扮戏剧的生成
和其他文明古国的偶戏一样,中国偶戏最初也来自于对偶像的崇拜。
中国现存最早的偶像雕塑,出现在辽宁东沟县(现东港市)二三家子村后洼屯东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在该遗址最底层的石器、玉器和雕塑器物中,置放着不少用陶器制作的人头像和动物头像;特别是他们的底部或者一侧都塑有小孔,据推测是为了佩戴的便利。由此看来,这些距今6000年前的偶像,不论是用作装饰,还是用来辟邪.不论是用来崇拜还是用作祭祀,都是先民心目中珍贵而神圣的对象,他们与置放在一起的石器、玉器等器物,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而在众多的文物考占实物中,人形偶像更多地出现在墓葬中,这类偶像在古代即是专门用作陪葬的“俑”。河南安阳殷墟曾经出土了三件带枷的奴隶陶俑,展现了商代(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后期的偶像特征。这是墓葬偶人的最早实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则比较多地出现侍女、仆隶、武士等形象的偶人。例如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常德德山楚墓、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四川战国墓等,均有此类土、木偶人的实物。特别是信阳楚墓中的女俑,还装有假发,个别手腕甚至可以转动,显示出更加真实的人形效果。而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晚期楚墓出土的木制乐俑,虽然人体轮廓较为粗浅,但是他们站立坐卧的体态和手拿乐器的姿势,很传神地再现了乐人演奏时的状态。在秦代后期,秦始皇兵马俑的精美造型,成为汉代以前偶俑制作技艺的最高成就。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