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通海县回族村落田野考察记 上集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2-1-8 17:09     标题: 通海县回族村落田野考察记 上集


    云南省通海县,一个把杞麓湖围在中心的坝子,属于玉溪市治下。通海县的纳古镇、河西镇是回族聚居地区,也是中国南方的伊斯兰教核心所在。这次到通海去,考察了纳家营、古城、大回、小回、上回、下回、河西等主要回族村落和市镇。
    2012年1月1日,早晨8点,新年的阳光让昆明的冬日格外温暖。我们从昆玉高速公路出城,向玉溪方向进发。这几天恰逢河西镇几个村子做圣纪,我的新年之旅的驻地就选在下回村。我的向导是昆明顺城清真寺的师母马阿姨,下回村是她的娘家,因此极为熟悉。
    中午时分,我们到达小回村清真寺。小回村昨天是圣诞正日子,今天筵席已扫尾。正好几位县上的官员今天到访,我们赶上了一顿为“领导”特意留的菜肴。其中最具代表的要数“天鹅菜”了,起初我以为真是天鹅肉,后来询问才知只是专门为圣节饲养的鹅肉。
    按照伊斯兰历,今年是穆罕穆德圣人诞生1441年,通海当地把圣纪又称作“圣诞”、“圣诞节”、“圣节”等,过节被称为“做圣节”,意即穆斯林为穆圣操办生日。事实上,圣纪在中国穆斯林当中既有纪念穆圣诞生的含义,同时又是先知穆圣的祭日。先知穆罕默德在约公元571年3月9日或12日出生。穆罕默德于教历11年(公元632)3月12日逝世,据说与诞生的月、日相同。因此中国穆斯林的圣纪活动兼有纪念穆罕默德诞生和逝世的双重意义,在其他穆斯林地区又称圣忌、圣祭、或圣会,新疆地区则称牟噜德节。在通海回族当中,“圣诞”的成分更多。
    纳家营村的圣节在2011年“十•一假期”期间已举办,河西镇则在选择“元旦假期”举办。原因是纳古镇和河西镇的回族群众多以办企业、在外地工作为主,只有假期才有可能赶回参加圣纪。


    通海县扼滇南交通要冲。县北曲陀关,是连接昆明、玉溪、建水、峨山、个旧、蒙自的枢纽关键,加之杞麓湖坝区水土丰美,历代都是云南军事驻守的理想基地。公元1290年,赛典赤•瞻思丁(云南行省平章政事)长子纳速喇丁的孙子纳数鲁出任元江临安广西都元帅府元帅(帅府在今通海县曲陀关),其随军家属几经迁徙,最后定居于狮山脚下、杞麓湖畔。形成纳家营村、古城村等规模较大的回族村落。当地回族大姓纳姓也取自纳数鲁。纳家营和古城合称“纳古”,原为通海县四街镇的一个村公所,198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纳古回族乡,1997年撤乡建镇。随着回族人口的增长,在临近河西镇也逐渐形成小回村、下回村等回族村落。
    河西, 1276年(至元十三年)设河西州,1289年 (二十六年)降为县,河西作为县一级行政区自此始(辖今河西镇、兴蒙乡、四街镇、纳古镇、九街镇九街村大部及峨山县小街镇等地)。建国后,县属玉溪地区,1956年12月22日,并入通海县称西城公社(含今河西镇、兴蒙乡)。1982年7月26日更名为河西公社,1984年1月改称河西区,1987年10月撤区建河西镇至今,同年原镇辖兴蒙乡划出为县辖兴蒙蒙古族乡。2002年,辖区内共有8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委员会, 108个村民小组,其中3个回族村委会(下回、小回、大回),3个山区村委会(其中2个彝族村委会)。近年又分出上回回族村。
    河西镇背靠狮子山,纳古镇濒临杞麓湖,相距十数公里。在通海的众多回族村落中,“纳家营”成为代表,在我国回族群众当中,“纳家营”声名显赫,泛指以纳家营村为核心的通海县纳古镇、河西镇等回族聚居区。因此,下文除非标明纳家营村,“纳家营”皆为泛指。
    在通海杞麓湖区,生活着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哈尼族等众多民族,不仅是云南文化名邦,还是我国重要的回族聚居地,还有云南乃至中国南方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地方。纳家营人才辈出,是我国三大伊斯兰学派之一云南学派的重要基地,近代著名学者纳训、纳忠便是邑人。近年来,通海的回族、蒙古族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下回村,是河西镇的一个回族行政村。距河西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东面邻兴蒙蒙古族乡,南邻寸村,西北面接河西村。辖下回村一个自然村。人口400多户,1300余人。下回村人口以回族为主,约占总人口的98%。另有哈尼族、汉族等民族成分。下回村的人口还有因婚姻、工作,迁居通海县其他村镇、昆明市、玉溪市等其他地区甚至国外的情况。
    据2010年数据显示,下回村国土面积3965亩,海拔约1802米,耕地面积406亩,林地2208亩,人均耕地0.32亩,共有经济林果地428亩。气候四季如春,种植蔬菜、粮食等农作物。全村农民收入以农贸、交通运输收入为主,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6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该村曾获得“云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荣誉。
下回村是一个回族民族区域自治村落,下回村清真寺是该村社区生活的中心,下回村村民自治委员会也位于清真寺附近。清真寺不仅仅是回族村民的宗教生活场所,还是乡镇集市、中阿学校、客堂、中心广场。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社区格局是我国回族聚落社区的独特形式。
    1月2日是下回村圣纪的正日子。早晨8点,赞圣活动开始预备,男性村民纷纷洗小净,从家里前往清真寺,等待进入大殿,阿訇发表圣纪卧尔兹。8点半,赞圣正式开始,在阿訇的带领下,男性穆斯林齐声念诵赞圣词,然后做聚礼。与此同时,在大殿一层,妇女们开始准备筵席,准备好碗筷、杯盏等餐具。
    下回村的筵席是远近闻名的一道风景。圣节筵席正客前后分五行,第一行是嘉宾和远道客人,第二行是外村客人,第三行和第四行是本村村民,第五行是做节期间的后勤组织人员。五行客之间衔接非常紧密,但100多桌的大客堂秩序井然。清真寺有两个门,大门是入口,侧门是出口,每一行客人用餐完毕便有序退场,大致清场后,侧门关闭;同时正门打开,下一行客人有序进场就坐。在门口,客堂过道都有专人维持秩序。每一行用餐大约用15分钟,五行用餐在一个半小时内就可以完成。大家都很自觉地遵守秩序,掌握用餐时间。圣节期间三天九顿的筵席,除了正客是五行外,其余筵席都在三行左右,不再严格区分主客。
    用餐的程序也很特别。宾客就坐,每一座只有三边坐人,每桌8人。里边是主席,坐长者、尊者、远客或家长;两侧边各坐3人。靠过道一侧不设座,一来方便上菜和撤席,二来每桌都有一位“相帮”,也就是每桌有一位本村年轻姑娘做摆碗筷、传菜、加菜、分冷片、倒茶等全程服务。“相帮”一来体现本村好客待客,二来提高用餐效率,三来让年轻姑娘们有锻炼的机会。用餐的时候,每人一套餐具包括瓷碗、木块、瓷茶盅。“相帮”会将餐具整齐的分配。上菜的时候,本村年轻小伙每人端一只大木盘,盘中恰好是一桌的8个菜。小伙子们排好队,管事一声令下,十余名小伙高举菜盘,排成一线迅速进入过道,将菜端到每一桌前。正客是10个菜,分别是冷片、大酥牛肉、芹菜炒牛肉、凉鸡、小炒肉、炒藕片、炖萝卜、腌菜、炒白花豆、水豆腐、老奶洋芋。“相帮”为每位客人盛饭,并在饭上浇一勺清汤。传菜、添饭、倒茶的顺序按照座次的主次。用餐尾声,“相帮”将冷片分到各人面前,每人四片,并分发袋子,用餐结束后客人带走冷片。筵席将冷片带走是云南回族的普遍习俗,在昆明还有凉鸡也带走,不在席上食用。据老人讲,这是蒙元军队里的回回流传下来的习俗。
作者: 马向阳    时间: 2012-1-8 22:40

支持,看到你的成果。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2-1-10 09:06

据老人讲,这是蒙元军队里的回回流传下来的习俗。
这往往是田野的眼。为何这样讲?根据是什么?或者说其它各地也有类似习俗吗?
纳家营与兴蒙乡相邻,蒙回历史关系非同一般,这也是这一社区的特色所在。抓住一点,深挖下去,从历史与现实经纬交织中予以思考,这会是一篇很不错的民族志,而非只是调查报告。
管窥之见呵。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2-1-15 11:23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12-1-10 09:06 发表
据老人讲,这是蒙元军队里的回回流传下来的习俗。
这往往是田野的眼。为何这样讲?根据是什么?或者说其它各地也有类似习俗吗?
纳家营与兴蒙乡相邻,蒙回历史关系非同一般,这也是这一社区的特色所在。抓住一点, ...
谢谢师兄的宝贵意见,继续努力,任重道远啊。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2-1-16 12:16

一起努力!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