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农民痴迷地方史志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2-1-2 16:37
标题:
农民痴迷地方史志
农民痴迷地方史志错把节瓜苗除掉 妻子怒喝农药
中新网 2012年01月02日 13:50 来源:南方日报
杨通全在展示自已的作品。 刘力勤 摄
严格来说,杨通全的这个“农家书屋”真的算不上是个书屋。书架上的两排,柜子里的半箱,就是这个不足1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的全部书籍了。当然,还有一些外借没还回来的,但也不是很多。但是,杨通全的这个书屋很有名,因为这里是粤北地区首屈一指的“专业书屋”,而且是历史专业的书屋。
杨通全住在翁源县明星村。但与村子相比,杨通全才是这个地方真正的“明星”,因为他有学问。周围方圆百里内,几乎任何一族一姓的历史他都能娓娓道来,所以,在一些人家修祠堂或者编族谱时,总会过来请教他。而他的这个书屋里所有的书,都是与地方历史有关。他搜罗这些书的目的也只有一个:为自己写的书寻找理论支撑。而他所写的《翁源文史钩沉》等书,甚至得到中山大学教授们的重视,也被中山图书馆、韶关大学图书馆等收藏。
说起来是风光,但杨通全这些年来为了研究本地历史,也的确吃了不少苦头:家里人不支持,出门去遭白眼,甚至在路上还会遇到打劫……诸多惊险经历加起来,他也算得上是诸多岭南读书带头人里比较另类也比较奇特的一位了。
尴尬 你一个农民,研究什么历史?
杨通全的家距离村口并不远。门口的池塘映着家中那座道光年间的牌楼,显得韵味十足。
和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一样,杨通全也是“幼时家贫,立志读书”的典型。但1964年以优秀的成绩初中毕业后,却因为家中有8个兄妹,不得不无奈地辍学回家务农了。根据他的说法,那时他的偶像就是鲁迅先生。所以,虽然一直都在务农,却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写作梦想。最早的时候是写些小说,写点故事,写一些本地农家的新闻报道。“我经常投稿,但发表的很少,因为又不是大事,谁会关心这个村今年收了多少粮食?”
所以,1994年开始,杨通全决定“改一下写作思路”,就从本村开始着手,写本地的历史。十多年下来,杨通全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卖掉了耕牛,然后招来一堆白眼。村里人常常嘲笑杨通全:“老杨,就你,还写县志?你一个农民研究什么历史?政府每个月给你多少钱啊?”
本村的人嘲笑他,外村的人更不搭理他。“我出去其他村考察,经常被人问:你是什么人?我说我就是一个农民。农民来这里干什么?出去出去!然后我就被赶出来了。前些年,这样的事情很多,直到后来,我被吸纳进县博物馆当编外员工,才稍微好了一点。但现在好多了,2004年我的第一本书出来的时候,我去县里,翁源县宣传部、文化局都说这书很好,然后政府就组织县级科局一起募集资金,帮我把书出版了,还给我发了奖金。在那之后我就有点名气了,出去被人骂也少了。”
郁闷 妻子一怒之下喝农药
因为陌生和不了解,被外人误解还容易理解。但连妻子都因此而在家里不停地吵闹,却让杨通全觉得很郁闷:“现在想想,其实她跟我吵架、打架,也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我这么干当时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前途。而且因为要四处去走,去考察,要复印历史文献,要买照相机,要洗照片,还要买些烟去给那些受访者,打消他们的戒心,这些都是需要钱的,一个月差不多能花上1000多元。我一直也没什么钱,所以就把家里的牛卖掉了。那些年,我都是晚上写东西,白天干农活,结果我老伴为了不让我写,晚上就在门外拉电闸断我的电,我点蜡烛,她就把蜡烛藏起来,甚至搞到最后我连煤油灯都翻出来了……”
离谱的事还在后面:有一天,杨通全到了上午9时多才起床干农活,老伴猜他前一天晚上在小房子熬夜写东西了,于是就罚他去地里除草,杨通全说,自己一边除草一边想着那些文史故事,结果把地里1.6亩的节瓜苗全部除掉了。老伴看了气得跑回家就喝农药,杨通全赶紧跑回家夺下农药,然后赔礼道歉。结果,理想和现实达成了平衡:杨通全立下保证书,每个月向家里缴纳150元生活费,老伴不再干涉他搞研究。
惊险 有人打劫,有人跟踪
古文献、古桥、古井、古墓葬、古陶器、古族谱、古围楼、古树……杨通全的生活充斥着这些上了年头的东西。但是,发现这些东西的过程,却有很多“惊险”之处。杨通全回忆说:“曲江,南雄,英德,翁源,反正周围这些地方,我几乎都走遍了。遭遇危险也是经常的事情。最常见的,就是我在村里问到人了,然后跑去坟地里看名人的墓碑,但还没拍完照片,就有一堆人围过来准备揍我——那些名人的后代族人以为我是盗墓的。”
还有更惊险的:“有一次,我带着我老伴出去考察,就骑着我那辆小摩托车,腰里别着相机,背后挎着包,包里有点钱。结果在傍晚回来时,在公路上被两个同样骑摩托的年轻人给盯上了。他们先是抢我们的包,没抢成,跑掉了。我又往前开了一阵,发现这两个人把摩托车横在了路中间,显然是要打劫了。当时我老伴都吓得浑身发抖了,结果就在我准备掉头的时候,身后开过来一连5辆湖北车牌的大卡车,我就灵机一动,夹在大卡车中间过去了,毕竟人这么多的时候,那些人也不敢怎样的。”
让老杨感到惊险的还有文物贩子。十多年考察,在骑坏了4辆单车两辆摩托车之后,杨通全在2004年终于写成了《翁源文史钩沉(第一卷)》在翁源县委和各级政府的“捐款”帮助下得以出版。该书修正《翁源县志》、《韶关市志》的数十处错误,填补了两书的许多空白,是地方志的有力补充,中山图书馆、韶关大学图书馆等单位纷纷收藏。“文化翁源”项目还拿出十万元专项资金资助他出版《翁源古今风物图录》。但也正是因为他这本书写得太好,甚至成了许多古董贩子的寻宝图。“有一阵,甚至有人专门跟踪我。我出去考察一个地方,去完了之后没几天,文物就被盗窃了。”于是,杨通全不得不在考察时特别叮嘱文物所有人,对重要的可移动文物要严加保护。
[
本帖最后由 Robot 于 2012-1-2 16:38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