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甘肃环县道情皮影:黄土地走出的世界级“非遗” [打印本页]

作者: 狄道流珠    时间: 2011-12-28 19:53     标题: 甘肃环县道情皮影:黄土地走出的世界级“非遗”

时间:2011-12-26 11:21:34 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有一种艺术,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剧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是纯粹民间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2150年。这种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这就是皮影戏……”
  环县的道情皮影目前是国内保存较完整的原生态艺术群体,被称为“东方民间文化的活化石”,该县还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中国皮影之乡”。前不久,包括环县道情皮影戏在内的“中国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级“非遗”项目。
  壹
  入选“世界级非遗名录”
  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可以说皮影戏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从汉代发源,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后,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官邸、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清代后期,皮影艺人因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在经历了漫长的凋零时光,皮影在近年来大放异彩,2007年至今,环县道情皮影已先后10次出国表演,足迹遍布法国、荷兰、比利时、德国、奥地利、瑞士、埃及等国家,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轰动。
  在国内,全国文博会、全国非遗展演、上海世博会……都曾留下环县道情皮影的清音和倩影。
  前不久,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闭幕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传来好消息,我国包括环县道情皮影戏在内的“中国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继甘肃花儿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我省又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级非遗名录”。
  同时,今年12月6日国家文化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也是榜上有名。
  贰
  捆绑申遗
  “环县道情皮影”的努力与坚守
  在全国范围之内,许多地方自古都流传着皮影戏,为何此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选取了我省环县、湖南湘潭县、河北唐山、陕西华县四地捆绑申遗?
  许多读者都知道环县皮影的全称是环县道情皮影,却不知道“道情”二字的真正含义,道情者,用渔鼓和简板伴奏,多用一般民间故事做题材。环县道情皮影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环县道情皮影三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誉,并最终发展为甘肃惟一地方剧种——陇剧。
  在全国大范围都有皮影艺术的同时,如何求同存异,凸显环县皮影的特点成为了当时宣传的瓶颈,环县道情皮影在宣传时,竭力展示其独有性以及历史性,而道情就是其中最大的差异化牌,最初环县道情皮影宣传与全国其他各地的皮影并无差别,但是随着研究的日渐深入,研究者发现其唱腔、内容跟全国范围内流传的皮影还有些许差异,经过郑重研究,将环县皮影命名为——环县道情皮影,这是皮影对外推广迈出的关键一步。
  隔着一根细细的电话线,环县文化局局长杨涛回忆起申遗始末:“从这个世纪开始,我们县就开始主动开始发掘保护皮影文化,我们是贫困县,县上的财政收入并不多,但在财政很紧张的情况下,县上还是尽量让我们多参加各地举办的推介会、研讨会,在全国级别的表演中露脸,还有就是邀请一些学者专家召开研讨会,让一些关注民间文化的专家和学者了解这个艺术,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的戏班子第一次出国演出,就是兰州大学做民俗研究的柯杨老师向国外友人推荐的。”
  叁
  保护先行 环县模式全国推广
  在民间文化保护上,环县的许多先进经验,都被在全国推广,成为民间文化保护的范本。首先是改变其不易保护的状况,采用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归纳分类,以便于保护研究,另外就是向传承人每个月发放补贴,这两项“环县原创”的保护经验,都已经在全国推广开来了。
  2006年是环县皮影保护转折性的一年,5月,环县道情皮影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后,文化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环县召开,同年,环县专门成立了“保护中心”,投资1200万元新建了“环县道情皮影博物馆”,成立了道情皮影研究会,率先形成了皮影民俗、道情音乐、皮影艺术和口传文学等四个研究协作体系。
  借此契机,环县皮影保护工作者辗转到文化部表达了想申请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想法,当时有一个工作人员将他们介绍给了中国木偶学会,木偶学会认为,皮影戏在全国都有,各地都可以说是自己的文化遗产,遂建议他们找到几家有代表性的捆绑申遗,这才有了2008年的捆绑申遗。
  经过严格的筛选,2008年,我省环县、湖南湘潭县、河北唐山、陕西华县四地被作为皮影戏的代表地,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全国20多个地区脱颖而出成为代表之一,环县“举全县之力”要将道情皮影打造成一张闪亮的名片。
  肆
  申遗成功
  我们将做些什么
  在各种本土文化都相继凋零的今日,为何环县道情皮影红红火火?环县民间道情皮影艺术团团长许明堂说,在过去,皮影基本都是以表演的形式出现,都是以娱乐为目的。现今娱乐多元化,皮影戏的魅力光环正在逐渐黯淡,因而研究者认为,皮影制作本身也是一门艺术,因此在今年来对外推广中,更强调了皮影的艺术性与装饰性。在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皮影雕刻发展成为独立面向大众的工艺品,产品从影人挂件发展到皮影戏光碟、台历、挂历、画册、扑克、书签等十大系列150多个品种。目前,全县有皮影文化产业公司4家,年加工各类工艺品60万件,产值达3000多万元。
  在环县本土,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就对此耳濡目染,先后推广了《道情音乐欣赏》《皮影欣赏与制作》两本乡土教材,目前进入全县605所中小学课堂。建立了“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 投资1200万元新建了“环县道情皮影博物馆”,对普查成果集中进行全方位展示,完成了道情皮影普查工作,并建立了全国较早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可以说在本土文化的保护推广上,相比其他地区,环县已经先行了一步。
  “现在申遗成功了,我们县上制定出一个方案,准备到2012年就开始执行,以前每个国家级传承人每个月补贴400元钱,今后将涨到3000元,还要鼓励皮影进入乡土教材,这一方面我们已经小有成就,今年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环县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中专门设置了比赛,参赛人员中有20名左右的小学生和中学生,这就是皮影进入学校的好处,可以让感兴趣的孩子们有途径来进行了解和培养,一方面可以让这项艺术继续传承下去,另外一方面也有助于全县制皮影、演皮影、观皮影的整体氛围。”环县文化局局长杨涛说。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