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尼牙孜·哈斯木:天山下的贡瓜传人
[打印本页]
作者:
黄雯
时间:
2011-12-22 23:47
标题:
尼牙孜·哈斯木:天山下的贡瓜传人
□ 黄适远
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1年12月23日
300多年前,从哈密到北京的驿道上,一队队驿骑策马飞奔,一拨拨车夫驾车疾行,他们小心翼翼地把用金箱丝绳包裹的贡品,以最快的速度送达皇宫。这珍贵的贡品就是贡瓜加格达。加格达是哈密瓜中的精品,历史上由吾鲁古·吾守尔家族专事贡瓜种植。如今,贡瓜家族的第七代传人尼牙孜·哈斯木仍继续着祖辈的事业,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昔日皇家专享的美味。
爱开玩笑的乐天派
在新疆哈密绿洲的南端,坐落着一个名叫“卡日塔里”的村子。“卡日塔里”,在维吾尔语中是“柳树茂密,挡住了阳光”的意思。由此可以想见,这个地方水草之丰茂。但到了那里一看,方知除了和哈密绿洲接壤的北部外,卡日塔里四周全是戈壁。此处距离哈密市中心17公里,历史上是历代哈密回王向清朝宫廷进贡哈密瓜的贡瓜园,贡瓜传人尼牙孜·哈斯木就住在这里。
初见尼牙孜·哈斯木的时候,他正在邻居家唠嗑。看见我和朋友进来,他大大咧咧地笑着点头示意。尼牙孜·哈斯木看起来就是一个乐天派,这个特征归功于他儿童般“狡猾”的眼神。他那双黑黝黝的眼睛灵动十足,一点儿都不像已经70岁的人。
尼牙孜·哈斯木是地道的贡瓜传人,他们家族在哈密可谓大名鼎鼎。凭着这个名气,尼牙孜·哈斯木种的瓜从来不愁卖不掉,而他种的瓜也的确与众不同,这就是祖辈流传下来的著名贡瓜品种——加格达。
加格达属于晚熟瓜。一般而言,新疆的瓜在7月左右即可上市,但是加格达要到9月下旬甚至10月初才能完全成熟。30年前,哈密绿洲还是平房林立的时候,每到10月收获之际,就可以看见一幅壮观的景象——暖暖的阳光下,一眼望去,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绿色的加格达。
尼牙孜·哈斯木家祖祖辈辈都种加格达,至今已经传了七代。问起他家种的加格达有什么与众不同,尼牙孜·哈斯木郑重其事地说:“我家有秘方,从不外传。儿子可以看,别人不行!”看着他忽然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就开了个玩笑:“你儿子喝不喝酒?”他眼珠转了转,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哈哈大笑起来,冲我摆摆手说:“不喝!你的办法不行。”显然,尼牙孜·哈斯木很喜欢这种开玩笑的方式。
祖上曾随回王进京献瓜
尼牙孜·哈斯木特地给我和朋友切了个瓜,但不是加格达,而是一个新品种,它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早金”。虽然已经存放半年多了,但吃起来还不错,挺甜。我问他,知不知道自家种瓜的第一代祖先跟随第一代回王额贝都拉向康熙皇帝进贡的事情。他眉毛一扬,拉长了声音说:“知道!我的老祖宗跟额贝都拉王爷到北京去进贡的瓜就是加格达。”
我接着追问:“那你知道加格达是咋样从哈密运到北京的?”尼牙孜·哈斯木慢慢卷着莫合烟,瞅瞅我,好像这个问题太简单:“第一次送,用的是驴车,后来才用马车。每次进贡100个瓜。把瓜放到泥坛子里,一个坛子里放一个,倒进蜂蜜,把瓜淹没,然后再用泥巴糊好。”
“为什么?”我不由地好奇。他微微一笑说:“这里面有名堂。蜂蜜倒进去,不管天气多冷,瓜都不会冻掉,运到北京,瓜也很新鲜,所以就用了这个方法。”而尼牙孜·哈斯木提到的拿陶罐装瓜的方法,在哈密文史资料中也得到了证明。
第一次北京之行,哈密瓜之名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御封,从此名满天下。而进贡之事,源于中央政府大员的一次偶然探访。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初秋,清廷派理藩院郎中布尔赛赴哈密编旗入籍,受到哈密第一代回王额贝都拉的热情款待。布尔赛品尝了加格达后,对其大加赞赏,建议额贝都拉把它作为贡品献给朝廷。是年冬,额贝都拉入京朝觐,在元旦的朝宴上,康熙和群臣品尝了这甜如蜜、脆似梨、香味浓郁的瓜之后,个个赞不绝口。康熙问额贝都拉这是什么瓜,额贝都拉答:“这是哈密的加格达。”康熙听后,为瓜赐名“哈密瓜”。从此,加格达成为了哈密瓜的代名词,而哈密瓜也家喻户晓。
种出甜瓜有妙方
“你家种瓜的老祖宗是咋样认识回王,开始给他种瓜的?有没有报酬?”我向尼牙孜·哈斯木继续探询。
“有呢!”尼牙孜·哈斯木肯定地回答:“我的老祖宗吾鲁古·吾守尔最早是个农民。当时,这一带是回王的狩猎场,回王经常过来打猎,我的老祖宗就在路边放上自己种的加格达,用瓜摆出‘欢迎回王’的字样。回王吃了他种的加格达,觉得比别人的甜,又见他人很聪明机灵,就叫他到王府的瓜园种加格达。王府的瓜园有150亩,枣园、葡萄园有350亩,全部都叫他看管,报酬是一亩地给45斤麦子,还是不错的呢!”
“那吾鲁古·吾守尔是咋样种瓜的呢?”
尼牙孜·哈斯木认真地看着我说:“种子要好,要用苦豆子叶垫土培根,水也要好。我们现在主要用农家肥或油渣,瓜秧发9片叶,坐瓜时就停肥,不加塑料薄膜,不加农药。”
清人常钧所著《敦煌随笔》,也记载了古代种植加格达的传统方法:“以苦豆之叶垫土中,培壅其根,夏末秋初成熟,白露前后采摘,若浇水过多,其味减薄。”
哈密瓜甜,有几个重要的地域原因:一是哈密盆地温度高,日照时间长,干旱少雨;二是土壤含沙量大,略带碱性。除此之外,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忽然想到前不久看到清代道光年间编的《哈密志》,上面有一段记载:“哈密城北,天山南北口,水流至黑帐房不见,入地中……过草湖出,南流名苏巴什湖。一支过哈密城西归入南湖,又东分一支灌溉贡瓜地。”所谓“苏巴什”,维吾尔语为“泉水”之意。贡瓜园的水来自泉水,种出的瓜不甜才怪!
献瓜感谢好政策
尼牙孜·哈斯木家七代都种加格达,也真是一种缘分。当我问到他家祖上六代的姓名时,他掰着指头一一列数:第一代,吾鲁古·吾守尔;第二代,都阿买提·吾守尔;第三代,买买提巴克·都阿买提;第四代,吾守尔·买买提巴克;第五代,吾守尔·卡米提;第六代,哈斯木·吾守尔。
有趣的是,这几代传人的名字多有重复。对此,尼牙孜·哈斯木解释道:“维吾尔族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或者祖父,可以给下一代起和祖父、父亲一样的名字。”我不由恍然大悟。文化背景的不同,民族心理的不同,造就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当属必然。
谈到未来的想法,尼牙孜·哈斯木正色道:“现在就一个心事,我想给党中央、总书记献上我亲手种的瓜,感谢党,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