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李庆本]走进“第二媒介时代”: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打印本页]

作者: karin    时间: 2011-12-20 07:53     标题: [李庆本]走进“第二媒介时代”: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2011年11月01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34期 作者:李庆本





  在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伯明翰学派那里,马克思提出的“文化生产”理论得到不同的阐释和发展。法兰克福学派强调文化媒体、文化生产对大众的操纵和控制,伯明翰学派则强调大众对资本主义文化媒体的抵制。

  正像美国新媒体研究者马克·波斯特所言,大多数法兰克福学派成员认为“工人阶级已变成一群毫无生气的凡夫俗子,普遍受到媒介和通俗文化的操纵”;而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的研究终于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有关文化工业对大众的操纵这一论题的先入之见,这种先入之见源于他们对高雅文化的推崇,把它看成是解放性的。斯图亚特·霍尔和‘文化研究’大纲在大众人群中寻找抵制支配形式的出发点”。

  关注主体对文化经验的建构

  在波斯特看来,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操纵论”,还是伯明翰学派的“抵制论”,都忽略了新媒体时代主体的建构问题。波斯特的媒体研究试图改变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研究的主旨,他并不关心大众是如何抵制或趋同大众媒体的外部要求,而关注主体对文化经验的建构方式和形式。

  在《信息方式》一书中,波斯特将信息方式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面对面的口头传播阶段,自我被包嵌在面对面关系的总体性中,在语音交流中的某个位置上被建构;二是印刷传播阶段,自我被构建为一个行动者,处于理性/想象的自律性的中心;三是电子传播阶段,持续的不稳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

  去中心化的双向交流

  在《第二媒介时代》中,波斯特又将电子媒体时代的去中心化、分散化、多元化特点进一步明确为“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波斯特认为,有必要将《信息方式》一书中提出的电子媒体阶段作进一步的区分和界定。他认为,在电影、广播和电视中,少数的媒体制作者将信息传送给众多的消费者,这是一点对多点的播放型传播模式(broadcast model of communication),可视为第一媒介时代的特点。但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介入以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和电话的结合,出现了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于一体的新模式。在此新模式中,制作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三者间的界限将不再泾渭分明,因特网、虚拟现实等电子媒介的新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交流习惯。总之,我们现在已进入“第二媒介时代”。

  在第二媒介时代,因特网新媒体打破了第一媒介时代以少对多的交流方式,使多人对多人的交流成为可能。电脑网络的界面介于人与机器之间,使物理空间与赛博空间既分离又联系,从而“根本上瓦解了把读者和作者分别当作批评和权威的稳定立足点的种种观点”,因此,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双向交流过程。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波斯特虽强调自己是从主体建构方式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但我们仍可将其理论用来阐述文学生产与消费,仍可在控制与反制的框架中,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新媒体的价值与意义。因为主体建构问题本身即跟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问题联系在一起。

  从积极意义上来理解,新媒体彻底打破了传统文学生产与消费中意义的固定性、作品的不朽性和作者的权威性,使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生产与消费变得更加便捷和自由。如在电子写作方面,由于新媒体采用数字化文本,使得文本的改写变得异常方便。不仅作者可随时修改自己的文本,读者也可通过回帖、留言、在线修改、接龙等手段参与文本写作。作者与读者间的区分消失,文本出现了波斯特所说的“多重作者性”,这也就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作者的权威性。写作不再是专业作家、精英知识分子的专利,普通大众都可以通过博客、微博发表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意见诉求。在文学阅读与欣赏方面,多媒体技术可实现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的多重组合,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活动,使文学阅读与欣赏变得更加直观和丰富多彩。在文学产品的流通与消费方面,网络新媒体使作品流通的空间距离彻底消失,文学产品跨地域、跨国界的流通与消费成为可能,而且也促成了文学产品的二次消费甚至多次消费。在以电影、电视为主导的第一媒介时代,观众必须按照电影院或电视台设定的程序来欣赏和消费作品,作品一经播完,消费者便无法重新选择性地欣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网络新媒体(即第二媒介时代)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只要读者愿意,就可随时调出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反复观看。网上支付的开设,也使文学产品的购买与消费变得非常方便。

  最重要的是,新媒体还促成了一种公共空间的创立。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哈贝马斯曾将公共领域的兴起追溯至咖啡屋、沙龙和社团,并将它与印刷传播阶段联系在一切。在电子新媒体传播阶段,则出现了一种波斯特所说的“电子咖啡馆”:“鼓励陌生人,鼓励从没有见过面的人彼此交流。在此,陌生人无需身体或声音的外部在场,只需彼此传递符号就能交流信息。更有甚者,这些公告牌使用假名或代称:人们不用真实姓名,可以很容易隐藏自己的任何属性特征。”由于没有了面对面交流的体态语言、地位状态、人格力量、性别、衣着等暗示,也就彻底取消了交流的权威性,从而使这种公共领域具有更广泛的民主性。

  从消极意义上说,第二媒介时代对大众的控制变本加厉。只不过这种控制以更隐秘的形式实现。波斯特借用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出的“全景监狱”理论,认为电脑数据库极类似于一个超级全景监狱。在此监狱中,狱卒能监控到所有囚室中的犯人,而他本人却不能被犯人看到。这种监控不间断地以一种隐秘的方式进行,久而久之,犯人便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套规范。与全景监狱不同的是,在新媒体时代,受到监控的人并不必被关在任何建筑物中,他们仍可照常生活。在平时,数据库不会干预任何人,它们对大众的监控都是在暗中进行的。而且,由于电脑网络传播的便捷性,用电脑在全球范围内交换信息可以在瞬间完成,电脑网络新媒体对大众的控制可以说更加彻底。

  总之,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成了公共领域的建立,另一方面又在暗中监控着公共领域。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