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万建中:正确认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打印本页]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1-12-18 11:02     标题: 万建中:正确认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1年12月16日 19:12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化建设和发展经济不一样,和发展科技也不一样。经济和科技可以试验,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失败了可以重来,而且也允许失败。可是,文化的发展一旦走了弯路,其损失是无可估量的,也是无法挽回的。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第一次就文化发展问题作出全局性决策。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根本追求。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使生活更有意义。不管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类的发展最终是什么?是文化的发展,文化的进化。人类的发展,一方面是生理方面的进化,另一方面是文化的进化。可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精神的根基。

  十七届六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把文化建设的实惠给予老百姓。过去,强调要把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落实到老百姓身上,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在文化方面也同样强调以民为本,让人民享受文化事业发展的成果。因为文化是民众的,民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享用者。如今,国家颁布了关于文化方面的一些法规,这些法规着重于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市场管理方面的法规相对也比较健全,这主要是出于行政管理的角度。但是,如何让广大民众享有文化、监督文化发展的走向,让民众在文化事业发展方面更有发言权,这些方面却没有相应法规。所以有关文化发展法规建设还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

  在中国,文化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教训很多,文化需要大发展大繁荣,但应警惕过犹不及。文化的发展建设与其他方面的建设不同。我们原本就有文化,每个城市和乡村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根基。我们很有文化,问题是我们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千万不要走到另一极端,即不能滥用文化。滥用文化将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破坏。比如有些古村落、古建筑,本来是原汁原味的,但是为了吸引游客,为了开发利用而过度包装,搞得不伦不类,反而破坏了原有文化生态。这样的教训非常多。

  中国人骨子里面是喜新厌旧。认为新的要比旧的好,总是认为传统不如现代,所以在中国要保护传统文化非常艰难。怎么求新呢?就要把旧的去掉,才能有新的。这是一种偏见。就文化建设而言,实际上一些旧的比新的更有价值。文化的过度开发,必然导致对文化生态的破坏,这种破坏所造成的损失是无可挽回的。比如说,一座古寺庙被拆了,就再也没有了,即便依原样复制,那也是伪造的。文化的发展繁荣应该以保护传统文化为前提,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利用。

  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如何强化一个城市及周边村落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风格个性是最重要的。如今,人们都在感叹城市建设正在走向趋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应该是多元的,有差异的。多元的文化、有差异性的文化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所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保持地区文化的特点、个性。而个性就在传统文化里面,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保持个性和风格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就科技建设而言,每个城市都在不断地迈向先进,都会走向现代化。未来城市和城市的竞争,地方和地方的竞争将是文化底蕴的竞争、文化个性的竞争。所以保持独特的文化底蕴是关键。

  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石和基础。民间文化很稳固,从古时一直延续到现在,奠定了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理性基调。民间文化是民众拥有的文化,处于劣势地位,因为民众本身在社会结构中处在底层,没有话语权。所以民间文化需要加以保护。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更应该具有保护民间文化的意识。如今,人们总在提文化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就是不仅要意识到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而且对这些文化遗存应具有一种保护、呵护的意识。现在我们都在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保护实际上并非是中国自发形成的,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威望和国际地位。中国是文明古国,文明古国的形象如何体现出来?一个重要的标志就看是否拥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全社会都在强调文化建设,打造文化精品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利用传统文化打造文化精品是一条必由之路。科技需要创新,经济发展需要创新,改革模式需要创新。文化的管理需要创新,文化发展的模式需要创新,文化体制需要创新。比如文化进入市场,这就是体制的创新,但是文化本身的发展主要不在于创新,而是在于继承、在于弘扬。实际上,文化本身是存在的,在很大程度上不需要刻意创造和求新。文化需要继承,继承是文化最大的特点。应该继承和弘扬当地已有的历史文化。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发展并不是去破坏和改变已有的文化积淀。继承、弘扬就是发展。

  如何保持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域性特点,这是文化发展的关键。一个民族,文化变得单一了,文化变得不是多层次的了,这个民族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比如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有现代化的高楼,也应该有低矮的四合院及其他风格的古建筑;有宽阔的马路,又有窄小的胡同,房屋式样本身描画了北京城历史发展的轨迹。这样,在建筑方面就表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也显示出其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如果全是现代化的大楼,北京城的历史就全部被遮盖了。一个城市如果仅仅有宽阔的马路和高楼大厦,这个城市一定是不宜居的。人们愿意走在胡同里面,不愿意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路上。

  过去,特别强调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是看得见的,比如一座房古建筑被拆了,人们会觉得可惜。还有大量的民间工艺、民间的各种表演艺术,民间口头语言、民间文学、民间说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在大众传媒的冲击之下,这些文化形态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其生存处境将更加艰难。就民间口头语言而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本身又是最基础的文化。北京的方言已岌岌可危,现在北京小孩有多少会讲北京方言呢?文化的多样性首先是语言的多样性。在强调普通话的同时不应矫枉过正,应该强调方言教育。所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应该更强调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祖辈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文化建设和发展经济不一样,和发展科技也不一样。经济和科技可以试验,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失败了可以重来,而且也允许失败。可是,文化的发展一旦走了弯路,其损失是无可估量的,也是无法挽回的,因此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要以科技的模式,或者经济发展的模式发展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不能把科技的经验、经济发展的经验移植到文化发展方面,这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如今,一些政府官员既搞经济也在讲文化,既搞科技也谈论文化,然而,实际上文化建设一定要以内行为主导,外行主导的文化建设可能导致文化的破坏。

  文化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文化建设不能搞“运动” ,不能一哄而上,不能搞大跃进,否则,已有的文化形态将变得面目全非。文化发展过头就是破坏。比如,有些古村落,讲故事成为这个村落的传统,我们称之为故事村。一般说,能够连续讲50个故事的人就叫故事讲述人或故事家。有的古村落有很多人都可以讲50个以上的故事,有着讲故事的风气,茶余饭后,当地人一个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讲故事。可是,将其命名为“故事村”以后,政府出资盖一座房子,叫“故事堂” ,以使当地人有专门讲故事和听故事的地方。讲故事本身是当地人一种自然形态的生活方式,坐下来大家聊天就是讲故事,谁会专门去故事堂讲故事呢。后来,故事堂就变成了麻将馆。发展文化首先要理解文化,了解文化发展的本质,不能只靠行政命令。


作者:万建中  1961年生,江西省南昌县人,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北京师范大学民革支部主委,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府特约监察员。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