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对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西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取得的成就、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07)01-009-04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民间文学类、民间音乐类、民间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类、杂技与竞技类、民间美术类、传统手工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等10个类别。
为了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条例。1997年,国务院发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2000年,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2003年,文化部、财政部等联合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批准决定;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2005]18号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式以政府的名义启动了这项工程,同时也正式把名称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要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是非常重视的,这一意见的出台掀起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潮,更加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关心和重视。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基础日渐狭窄,现代生活方式对它的消解,以及灾害性破坏、建设性破坏,都对其存在形态构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西藏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或者濒临灭亡,由于缺少继承人,人死技亡的现象一再发生,很多遗产成为无人能解的千古之谜,给世人留下了遗憾。因此,尽快实施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显得极为必要。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笔者认为,抢救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首先搞好普查,只有做好普查,才能确定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才能有组织、有次序、分步骤地对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好的保护。目前,西藏自治区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搞好普查的重要性,于2006年12月27日召开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1]
一、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
经过国家、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在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西藏就有22个申报事项榜上有名。大部分为西藏单独申报,个别事项为西藏与兄弟省市共同申报。分别是:
a、民俗类:雪顿节;
b、传统医药类(藏医药):拉萨北派藏医水银洗炼法和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
c、民间美术类:藏族唐卡,拉萨风筝;
d、传统戏剧类(藏戏):拉萨觉木隆、日喀则迥巴、南木林湘巴、仁布江嘎尔、山南雅碧扎西雪巴、山南琼结卡卓扎西宾顿、山南门巴戏;
e、民间舞蹈类: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昌都锅庄舞、山南昌果卓舞、芒康弦子舞、丁青热巴舞、那曲比如丁嘎热巴舞;
f、民族手工技艺类:山南地区和日喀则地区的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藏族造纸技艺;
g、民间文学类:格萨(斯)尔。[2]
二、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
就目前来说,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以下难题:
(一)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由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提倡和普及,各种新型电器的广泛使用,西藏的传统生活方式被颠覆。西藏的民间故事由于后继无人而出现了人亡歌息的局面,青少年儿童也不再像以前一样缠着祖辈们讲故事了,而去观看极富感官刺激的各种电视电影节目或者玩电脑游戏去了,西藏民间故事也丧失了对西藏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作用。西藏的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也已经陷入了濒临消失的境地,出现了人亡艺绝的现象,现在能完整演唱格萨尔的民间艺人寥寥无几……诸多例子举不胜举。
(二)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不能及时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缺乏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的保护;管理不健全,保护工作缺乏制度要求和保护标准。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专业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三)西藏地区宣传力度不大,西藏民众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正确的认识,保护意识淡薄。[3]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够独立存在,其无形性使得西藏在对它进行保护、传承和延续方面都有一定困难。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僵死不变的,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因为我们的不当保护而中断了自然演变进程。因此,我们的保护手段应当是多样化的,但前提是保持其原生态,不要人为中断其按自身规律进行的演变,而要充分尊重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