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传统体育类非遗:冷热不均 两极分化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12-8 19:34
标题:
传统体育类非遗:冷热不均 两极分化
中新网 2011年12月08日 17:5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宋俊华 陈 熙 赵斯羽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以下简称传统体育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古老、多样、质朴的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逐渐萎缩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自国家启动非遗保护工作以来,该类项目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冷热不均、两极分化的情况。
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籍文献中就有很多有关这类项目的记载,比如汉初文献及汉代画像砖中的“百戏”,绝大部分属于角抵(摔跤)或其他杂技范畴。在我国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很多传统体育类项目,既包括享有盛名的吴桥杂技、少林功夫、抖空竹,也包括不为众人熟知的聊城杂技、沙河藤牌阵等;既有汉民族的武当武术、天桥中幡、太极拳,又有少数民族的维吾尔族达瓦孜、朝鲜族跳板、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蒙古族搏克等。
其实,早在非遗保护理念传入之前,我国的传统体育类活动已经受到各方重视,部分项目也比较活跃。例如,享誉世界的少林功夫早已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1984年开始的四年一度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使不少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得以发扬光大。此外,我国对于传统体育竞技的保护条文还散见于各级体育法规中。例如,1995年8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其中第十五条指出:国家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提高。这为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004年以后,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但逐渐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根据活跃程度,目前的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大致可分为热门项目和冷门或濒危项目。毫无疑问,少林功夫、太极拳、吴桥杂技、围棋、蒙古族搏克、赛龙舟等项目属于热门项目。相反,沙河藤牌阵、撂石锁、天桥摔跤、风火流星等项目显得十分冷清,属于冷门项目。
以少林功夫为例,进入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开始通过媒体宣传让少林功夫成为一种文化品牌深入人心,地方政府也非常愿意为少林寺、少林武功大量投资,目前河南省登封市已经拥有各类武术学校超过60所,为少林功夫在民间的影响力和商业化提供了诸多机会。再如吴桥杂技,它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已总结出一套生存法则,并且与地方政府有较好的互动,与商业团体有成功的合作经验,还有成熟的培训体系。对它而言,传承不是大问题,大发展才是它关注的问题。
但是相比之下,冷门的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的处境就十分尴尬。虽然有些项目也进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可是它们获得的关注以及从政府或民间获得的支持很少。事实上,这些冷门的项目正是最接近濒危的项目,需要更多的支持。以沙河藤牌阵为例,现在懂得全套阵法的只有一位年逾八旬的传人胡道正,2007年,他被评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他级别的传人还有两名,年纪也都在80岁以上,而且沙河藤牌阵有“只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训诫,当地人都严格遵守。可以说,沙河藤牌阵面临消失的危险。
由上述情况看,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出现的“冷热两极”现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矛盾。热门项目如少林功夫、太极拳、围棋、吴桥杂技等有较好的传承,有较为成熟的商业发展模式,很容易抓住非遗保护的机遇,让自己获得更多资源长期发展。换句话说,这些项目的自主发展能力很强,不必特别扶持。但是现实中政府相关部门、商业实体更常与这些热门项目相互合作,产生各种效益。对于冷门项目,各级政府除赋予名分、给予一定经济资助外,其他作为甚少。如此发展下去,只能使热门项目更热,冷门项目更冷,使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显得极不均衡。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