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河北老兵自筹近亿资金传播“和”文化 曝心酸路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12-6 16:13     标题: 河北老兵自筹近亿资金传播“和”文化 曝心酸路

2011年12月06日 10: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为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殿明。


  中新网石家庄12月5日电 (陈林)在部队几十年,他资助贫困学生30多名;转业后他重新创业,致力于“和”文化的传播。他就是河北民营企业家王殿明,一名把“学和的文化、说和的话、办和的事、做和的使者”当做终身奋斗目标的老兵。

  走近河北省石家庄王殿明的办公地点,大门前一座4.36米高、重5.18吨的史伯铜铸坐像映入眼帘。西周时期,西周太史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使之成为事物之本和天地法则。史伯也被尊称为古代第一位“和学思想家”。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王殿明出生于河北省临西县一个偏僻的山村。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一残疾老人到家讨饭,父亲从仅剩两个窝头里拿出一个给了老人,父亲的举动深深影响了王殿明。70年代,王殿明当兵入伍,在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军医学院服役。“弘扬白求恩精神,争做白求恩传人”是学院的院训,也是军人们的信念。“虽然我没有成为一名白求恩式医生,但我会成为一名白求恩式的军人。”30年的军旅生涯,让王殿明深受“白求恩精神”的影响,他先后资助了36名贫困学生,累计15.6万元,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白求恩精神。

  2001年,王殿明转业后创办了一家专营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并通过艰苦奋斗把公司发展了起来。他说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一路走来他领悟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合作”的关系,要想做成一件事,不仅需要“合作”的“合”,更需要“和谐”的“和”。“和”的思想,也就是经商之道、发展之道,做人之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每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和影响的人的精神归宿。随着高校服务公司的创业成功,王殿明从小植根在心底“济世助人”的理念也渐渐得到升华。他认为靠办公司或办学校的模式,只能帮助一小部分需要帮助的人,必须寻找更广阔、更崇高、更大范围的助人途径。

  弘扬“和”文化,就是为了从最根本上帮助他人。王殿明认为,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终极价值之一。他以一己之力推动慈善,倡导和谐,以“和”的使者形象,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和”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2006年他在河北省临西县万庄村投资3200万元,用3年时间建成一座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万和宫,用山水、园林、建筑、雕塑、字画等表现手法,向人们诠释传播“和”文化。万和宫内,先贤圣哲、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等以“和”为魂同处一宫,营造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生态环境。

  一年下来,万和宫累计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被称作“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如今,万庄村中的每一个家庭,都辟有一个专题从不同角度展示“和”文化。这种极具特色的展示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此旅游。随着“和”特色的不断彰显,万庄村旅游经济开始腾飞。村民们也因“和”尝到了甜头。王殿明的和谐文化事业也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被CCTV2008年度三农人物推荐活动组委会授予“新农村建设杰出贡献奖”。

  为了更好地弘扬、宣传、建设和谐文化,2008年,王殿明创办了全国首家和谐文化研究机构——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积极开展和谐文化研究宣传,并主编《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系列丛书和《中国和学年鉴》。

  2010年11月底,一场历时一年多、致力于在中华大地寻找新时代孝子孝女的活动——“万和宫杯”新二十四孝评选颁奖典礼在北京圆满落幕。“首先向古今二十四孝敬礼!”颁奖典礼上,王殿明眼含热泪,向全场行了一个军礼。军礼背后,是他的默默付出。

  为了寻访到最有代表性的新24孝,一年多的海选,王殿明和他的团队上山下乡,足迹遍布海内外,其中的艰辛和付出,更是无人所知。王殿明告诉记者,从万和宫的建设到新二十四孝的评选,几年来他累计投入资金已经达到8000多万。为了传播“和”文化,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他数次借钱。而直到现在,王殿明居住的房子还是村里的房子,儿子在深圳买房,他也只凑了个首付。

  说到这里,王殿明有些哽咽,他觉得有些对不住妻儿。“我在很多人眼里是个另类,傻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理解,也能够为传播和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我的想法很简单,最终能够影响和改变人的,还得要靠文化。”目前,王殿明正在万和宫的基础上,筹划创建中华尚和园。在他心中,一个浩大的“和”文化工程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完)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