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月末汇报] 11年11月:当代民间宗教组织——后乾社调查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1-12-2 12:58     标题: 11年11月:当代民间宗教组织——后乾社调查报告

当代民间宗教组织——后乾社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后乾社,又名黄爷道,是存在于洛阳地区的以清代黄河河神黄大王为核心信仰的一个民间宗教组织。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对后乾社人士A先生的访谈以及实地考察,对这一组织的历史和当代活动进行了初步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同时,也让我们对民间宗教的现代社会地位有了思考。
关键词: 民间宗教 后乾社 黄大王

后乾社,又名黄爷道,是存在于洛阳地区的一个民间宗教组织。该社以黄大王为核心信仰,同时信仰三极古佛无生老母等民间神灵。黄大王即明清时期产生于洛阳地区的黄河河神黄守才,其人因精通水利,被民间誉为“活河神”。黄守才去世之后,清政府于乾隆三年封其为“灵佑襄济之神”。后乾社自清代中晚期诞生以来,迄今近200年,现在依然活跃在洛阳地区,尤其是在伊川县。笔者以对当代后乾社有关人士A所做的访谈资料 为主要依据,并参考其他资料,从其信仰神灵、历史源流、组织结构、信仰活动等方面,对其进行一个整体描述,以期为当代民间宗教研究提供一个案例。
一、        信仰神灵
    后乾社信仰的主神是黄大王,是清代著名的黄河河神。黄大王原名黄守才,字英杰(一字完山),号对泉,明末清初河南偃师县王家庄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逝于清康熙二年(1664年)。黄大王自幼父母双亡,由舅父刘氏抚养长大,因刘氏为船工,所以黄大王自幼便精通水性,长大后,更是表现出种种神异之处。据《癸巳存稿》 记载:
(黄大王)弱冠至济源天坛山中十方院,值岁旱,不得水,守才指地使凿之,得一泉,引之,遂不涸,为山田灌溉利。……尝随舅船至虞城张家楼,有粮船二百,滞河沙不得动。初夜,运官吴姓者,梦人告之曰:“沙壅不开,明日有刘船至,中有黄姓者,河神也。彼言开,即开矣。”船至,吴以诚投之,守才勉至船头,助之执篙,船俱开去。
民间更是有许多黄大王帮助官方以及百姓修筑河堤,治理黄河泛滥的传说。当然,传说中的黄大王往往是一枝柳条或几句咒语就能制止黄河洪水。黄大王的神异在民间广泛传播,最终,清政府于乾隆三年封其为“灵佑襄济王”,配祀金龙四大王,民间则称其为黄大王。清代以及民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建有许多黄大王庙,显示出了黄大王信仰的广泛性。
同时,后乾社还信仰无生老母、三极古佛等民间神灵。这些都是明清民间宗教信仰的主神。在后乾社的经卷中,几乎每一篇经文都会提到无生老母、无极老母等。相反,作为其信仰主神的黄大王却很少提及。
二、后乾社历史源流
    据A讲,该社源自黄大王与圣王母所点十八支道门之第五支。创社首领为清代道光年间嵩县辛庄人梁世秉。相传,黄大王的舅父刘氏为河南巩义一位船工,信奉道教,后人称为刘师祖。黄大王十二岁之时,其舅父所在村庄举行出社赛神仪式,黄大王在路上聚泥沙为路障,阻止赛神队伍前进,众人难以通过,遂告知其舅父。在其舅父斥责之下,黄大王低头认错,泥沙路障瞬间土崩瓦解。由是,其舅父知其有神异,遂于黄大王十四岁时,遣其返回故里。黄大王返回故里后,接触到佛教影响,后来继承禅宗八祖衣钵,而成九祖。九祖黄大王在偃师一带讲经说法,广收信徒,产生很大影响。与此同时,距黄大王故里不远的宁庄,有一王老太,自称无生老母化身,信徒尊称她为圣王母或王老母,也在讲经说道。黄大王本就受其舅父道教思想影响,加之与王老太相距不远,遂多有来往。一来二去,两人之间互相影响,佛道二教取长补短,信徒日益增多。黄、王二人俨然成为洛阳一带的民间宗教首领。某年,二人大会洛阳一带民间宗教信众于宜阳灵山,将信众分为十八支。这十八支即后来的前乾社、仁义社、师爷道、九宫道、一贯道等,但当时还没有具体名称,只称第几支。
十八支中第五支即为后来的后乾社,当时首领为梁玉章。在圣王母去世之时,梁玉章因过于悲痛,在圣王母坟头气绝身亡。梁去世后,其子梁世秉精神失常,四处流浪,失踪三年。三年后,梁世秉携带一大包写有文字的碎纸回到家乡。梁之表兄刘魁元在看到这些文字后,发现其中有玄妙之处,遂帮助其整理,最终整理出经书一部,名曰《九经实说》。梁世秉依此在当地传经布道,发展信众,而他的三年失踪经历则被传说成流落三门峡卢氏县,并接受高人指点。梁世秉这时开始被认为是继承了九祖黄大王衣钵的十祖,也正是在这时,经梁世秉之手,第五支定名为后乾社。梁之表姐赵门刘氏是他最忠实的信徒,不仅经常到梁家听其讲道,在梁晚年,更是为其养老送终。梁世秉下世之后,《九经实说》传于赵门刘氏,赵刘氏自觉女流之辈,难领大任,遂请其婆家妹夫秦太顺担当领袖。秦太顺传黄万德,黄万德传李振连,李振连传李中秋(又名李阅)。新中国建立后取缔会道门,后乾社活动一度停止。文革后,李中秋重新组织信众,传经布道。因李中秋身怀异术,精通周易八卦,后乾社得到很大发展,信徒多达上万人。1992年,李中秋去世。至今,虽有一些人领导此社,但是一直没有人正式担任社长之名。
三、组织结构
    后乾社之组织结构,在早期,便有社长、老者、执事、后学之分。在黄万德时,他按照八卦之“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将信徒分为八旗,各旗设立首领。各旗首领对总首领负责。后李中秋任社长之时,因人数增多,重新设立四领九袖。四领为四位首领,分别以礼、义、智、信为号。现在主要负责社务的便是当年的四领之中的智字首领。九袖即重新划分的九旗的领袖。上世纪九十年代,仁义社因无人领导,也归入后乾社,在组织上被划为第十旗。
四、信仰活动
    后乾社的信仰活动包括三方面,个人的、区域的以及全社的。个人的信仰活动主要表现为在家庭中供奉神位,日常礼拜。其神位图中间是“三极古佛母灵佑襄济大王李氏三化圣王母及历代祖师之神位”,上方左右分别是“黄极圣祖、三教老母”,下方左右分别是“南海大士、白衣大士”。               

区域性的信仰活动则表现为某一小区域内信众不定期的聚会。聚会多以念经为主要活动。
    最重要的是全社性的活动,信众称之为“过事儿”。一年之内“过事儿”的次数为十一次,基本上是均匀的分布在一年之中的各月份。具体日期在其内部有“四季八节,三元两会”之说。每一时间“过事儿”的地点如下表所示:
后乾社聚会地点时间表
时间        地点        

立春        伊川平等村        
立夏        伊川平等村        
立秋        伊川平等村        
立冬        伊川平等村        
春分        偃师黄爷渡村        
夏至        伊川夏堡村        
秋分        伊川杜村        
冬至        伊川庙水村        

以上为一年四季中的八个节气,即“四季八节”
农历正月十五        嵩县田湖镇        即上元日
农历七月十五        伊川石岭村        即中元日
农历十月十五        伊川瓦沟村        即下元日
农历三月初三        伊川库屯        此为两会之一
农历九月初九        伊川上渠村      此为两会之一
  “过事儿”的具体时间都是在夜晚,持续至第二日子时以后。例如立春之聚会,信众则于立春前一日晚上到达聚会地点,经过各项活动,当午夜之后再散去。有路程远的信众,则留宿至第二天早上再离去。
  “过事儿”活动之过程一般分为过香、讲道、上场、交银子。在这里,笔者将以笔者所经历的2011年8月7日(立秋前一日)晚的活动为例,对“过事儿”做一整体描述。2011年8月7日下午,笔者按事先之约定,来到平等乡与后乾社人士A会面。A带领笔者先到达其干儿子家。在其干儿子家,笔者就后乾社相关事宜对A做了访谈。吃过晚饭,A带领笔者来到“过事儿”地点,即前任社长李中秋家中,这里已经聚集了大约二三百人。A与相熟悉的人一一打过招呼,径直来到堂屋。堂屋正中张贴着如图一所示的神位图,图左侧供奉有李中秋老先生的牌位。A对神位图和牌位一一行礼之后,在神位图前供桌的左侧站立,将一张黄纸折成筒状,然后点燃。纸筒即将燃尽时,忽然升腾起来,此谓之“升表”。之后,便有人请A为其主持“过香”仪式,所谓“过香”仪式就是新入社人员的入社仪式。第一位过香者是一位58岁的男性信众,由一位妇女带来。A为其找来一位男性信众作为入社介绍人,即其“引进师”。两人跪在供桌前,A点燃一支香,交给“引进师”,“引进师”双手接香,然后由新入社者双手接过香,捧在胸前,这时,A带领新入社者念入社词,词曰:“三极大道,真天真地,真佛真母。某,年长几岁,某门引进,愿入佛门。梁门首领,秦门祖师,赵门会首,黄门传法,李门老师。一不背师,二不忘祖,三不偷盗邪淫。背师忘祖,五雷分身。偷盗邪淫,肉化脓水。诸佛诸祖,提笔留名挂号。”念到这里,新入社者将香交与A,A将香插入香炉中。A边插香,边带领新入社者念诵三遍“南无阿弥陀佛”。然后让新入社者磕二十四个头,之后再向右磕三个,向左磕三个,向正中磕一个。所谓的磕头,并非实磕,而是以点头示意。之后A又为多名新入社者举行了“过香”仪式。
“过香”之后,A又来到堂屋房顶上,上面有许多纳凉的信众。A向他们讲道,所讲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修行劝善之类的。讲道之后,A又和信众们回到堂屋内,开始进行“上场”仪式。所谓的上场仪式,就是诵经。首先,信众在A的带领下,高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然后跪拜,如此者再三。然后,依次念诵经文十篇,依次为《佛母临尘》、《一柱信香》、《十二化显》、《五柱真香》、《道德歌》、《老母话》、《喊佛》、《祖师传》、《灵文宝参》、《送纸联》。念毕,叩拜神位,上场仪式结束。最后,再念诵一遍《十嘱咐》,整个“过事儿”基本结束。此时时间已到晚上十二点左右,能回家的信众都开始回家。留宿的信众则在院内焚烧信众们带来的锡箔元宝,谓之“教银子”。之后,所有活动都已结束,留宿的信众开始睡觉,等待第二天再离去。其他节点的聚会活动,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程序。
后乾社还有一项集体性活动,即每年腊月十四黄大王生日时,前往黄大王故里拜祭。但据A介绍,这项活动并不是要求信众必须去,愿意去的结伴去就行。到黄大王故里的黄大王家祠(即今黄大王纪念馆)拜祭黄大王的仪式和“过事儿”时的“上场”仪式一样。念经之后,再“交银子”。
结语
    通过对后乾社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其对黄大王河神形象的利用和改造。黄大王本是当地信仰的黄河河神,但是在后乾社神灵系统内,黄大王成了佛教禅宗的九祖。在后乾社一本经卷 中这样写道:
第一初祖为达摩,二渡祖师名禅光。三名祖师叫普岸,四名曹洞开道场。五祖黄梅真佛祖,六祖火宅把道场。七祖白马是正道,八祖罗清道德强。九祖接窍本姓黄,十祖卢氏得消钥,燕里梦来他姓梁。
    从这一谱系我们可以看出,后乾社的前辈们混乱了禅宗历代祖师的顺序,并创造出了六祖之下的传承谱系,将佛教祖庭白马寺拉进来,称白马寺僧人接续了六祖衣钵。因白马寺距离偃师很近,这样也就方便使黄大王承接佛教传承。同时,黄大王之上的八祖罗清,实际上就是明清时期具有广泛影响的民间宗教——罗教的创始人罗梦鸿!后乾社之所以会选择将佛教谱系加以改编创造,作为自己的神灵系统,一方面大概是由于偃师地近白马寺,佛教氛围浓厚;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受到罗教的影响,因为罗教是脱胎于佛教的。另外,关于黄大王的舅父刘氏的叙述同样是不准确的。许多传说中都提到黄大王的舅父刘氏是船工,联系到当地地理环境和黄大王精通水利的事实,这一传说应该是有根据的。但是,后乾社将刘氏塑造成为道家祖师,与史实并不一致。今洛阳嵩县田湖镇有云蒙山姜公庙,供奉有刘师祖神像。在其介绍中,我们看到刘师祖原名刘庭芳,巩县人,生于乾隆朝。依据史料和对姜公庙的考察,我们可以确定,刘师祖刘庭芳根本不是黄大王的舅父,而是清代以及民国时期在河南颇有影响的民间宗教——庙道的创始人!联系到后乾社经卷中大量存在的有关无生老母的经文,我们可以判断,后乾社的信仰基本还是以清代流行的民间宗教中诸神灵为主,之所以将黄大王作为其主神,实际上乃是借助黄大王的名气和正统地位。因为黄大王是官方和民间都认可的神灵,将黄大王纳入其神灵体系,便于其传教和躲避官方打击。
   而在当下社会,后乾社的活动反而又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黄大王信仰的恢复。尽管后乾社信仰的实质是无生老母等,但是他还是在名义上以黄大王为主要神。这样,随着后乾社活动在80年代恢复之后,就重新带动了黄大王信仰的恢复。相对于常态民间信仰的松散性,作为民间宗教的后乾社因其组织性、频繁的活动和有力的领导者,它有力的组织起了当地群众。据A 先生讲,仅在伊川县,他们现在就有近4000会众,且在王庄黄大王纪念馆和黄大王庙村的黄大王庙的修建过程中,后乾社会众都积极捐资。可以说,在当代黄大王信仰恢复的过程中,后乾社功不可没。
    同时,通过对后乾社的调查,让我们对当代民间宗教组织的社会地位问题也有了一定认识。关于组织结社,我国法律上是允许自由结社的,但是要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后乾社从其源流来说,是源自清代的民间宗教,在民国是是属于会道门性质,建国初期,遭到国家的取缔。纵观其当代活动状况,与传统民间宗教或者会道门并没有什么本质变化。它若想在宗教部门备案,国家尚无这方面法律规定,在民政部门备案,又不合适。因此,在当下社会,从国家层面来讲,它并不具备合法定位。而就社会发展而言,虽然该社宣传行善积德,但是并没有真正从组织层面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其信仰核心依然是明清代以来的古佛古母无生老母等思想,缺乏创新性。内部管理松散,活动又具有一定秘密色彩,不利于其得到社会认可。总之,当代民间宗教组织若要生存发展下去,必须去掉其“秘密组织”的外衣,积极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同时,国家也应该对此类组织进行引导管理,帮助其剔除迷信成分,促使其信仰朝着健康化方向发展。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1-12-2 13:01

这半个月一直在家,忙着找工作(也没找到),同时也做调查,基本没有读书。贴一篇田野调查报告,请大家批评指正。
惭愧。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1-12-2 13:09

关注黄大王信仰的时候,就想看看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的关系。甚至猜想,黄大王信仰的崛起,背后有民间宗教的推动。关注民间宗教的都知道,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的发展与漕运有着很大联系。而黄大王作为河神,与漕运也有一定联系。但是现在据我对后乾社的了解,它是在黄大王被官方认可之后才出现的。那么黄大王在世时,他背后究竟有没有民间宗教的力量呢?后乾社传说中的黄大王与圣王母共会河洛各民间教派于宜阳灵山是真是假呢?
作者: 王娜    时间: 2011-12-2 13:38

“那么黄大王在世时,他背后究竟有没有民间宗教的力量呢?后乾社传说中的黄大王与圣王母共会河洛各民间教派于宜阳灵山是真是假呢?”


你是确信历史上确有“黄大王”其人么?不然有什么依据说“黄大王在世时”?更没有必要去探讨传说的真假,圣王母本就是虚拟的人物了,何谈事件的真假?
作者: 王娜    时间: 2011-12-2 13:46

民间宗教是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在这方面,你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马西沙的书的《中国民间宗教简史》或者《中国民间宗教史》。好像咱论坛电子书斋里就有《中国民间宗教史》。
作者: 虾哥    时间: 2011-12-2 14:15

我对楼主如何和后乾社人士建立田野联系的过程很感兴趣。也在想你对他们的调查公布出来对他们是祸是福。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1-12-2 15:40     标题: 回复 4# 的帖子

嗯,是我交代的不清楚。我认为黄大王却有其人。志书有关于他生平的记载,今偃师市岳滩镇王庄村即其故里,其后裔尚在。黄大王逝世于康熙二年,清政府册封他为灵佑襄济之神是在乾隆三年,70多年的时间,我认为还不足以使一个纯粹虚构的人成为神灵并得到政府认可。应该是有这么一个人,并且在治水方面却有贡献,所以被民间神话,并逐渐得到官方认可。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1-12-2 15:46     标题: 回复 4# 的帖子

圣王母之人,又称王老母。传说乃是偃师宁庄村人。也就是说,宁庄村有一个老太太,自称是无生老母转世,其信徒尊称其为圣王母。此如同妙峰山之王三奶奶。
之所以要思考传说的真假,还是想从传说中去找寻一点黄大王在世时的信息。如果传说是真的,那么很明显,黄大王在世时就是民间宗教首领了。这就有很大意义了。
作者: 穆昭阳    时间: 2011-12-2 15:59

田野的文献应该搜集了很多吧?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等几个概念定义、范围各有不同。真的这次在武汉博士论坛中也收获很多。当时是澳门大学一个师兄提出对于我文章的质疑。王斯福《帝国的隐喻》罗红光《黑龙潭》都是应该参照的书籍。至于工作,这是首先必须的解决。可以试试在大学辅导员的考试,从明年更加集中些。

[ 本帖最后由 韩雪春1257 于 2011-12-2 22:17 编辑 ]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1-12-2 16:01     标题: 回复 6# 的帖子

说实在话,和他们建立联系很偶然,是在一个庙会上认识的。但是,我以后基本不会再与他们接触了。期间有许多不便说明的情况。
另外,至于福祸问题,这就涉及上次所说的田野伦理了。我个人认为不会带来太大影响。他们的存在,地方政府和宗教部门是知道的。另外,我在调查时也说明了是学校写论文用的。他们也嘱咐我,不要写的太详细,怕万一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我在写作中,也止于就事论事,不做过多关于当下社会的引申。当然,我也尽量将关于后乾社的交流限制在小范围内。
最后,要说明的是,民间宗教的存在,有其合理因素,不可无视之。如何处理民间宗教的问题,政府需要谨慎。据一些文章介绍,南方的一些民间宗教(如三一教)的发展态势还是不错的。但都存在着一个合不合法的问题。

[ 本帖最后由 竹林遗风 于 2011-12-2 18:55 编辑 ]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1-12-2 16:18     标题: 回复 9# 的帖子

昭阳哥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没有交代,那就是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的界定问题。在这里。民间宗教我选用的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民间宗教,而是马西沙的民间宗教定义,即“流行于社会中下层,未经当局认可的多种宗教的统称。”
而关于民间信仰,则借鉴叶涛老师在《泰山香社研究》中的说法,即“沿用了大多数民俗学家所使用的"民间信仰"一词,作为对中国民众神灵崇拜、祭祀仪式、象征意义等方面的概括用词。”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1-12-2 16:19     标题: 回复 5# 的帖子

嗯,谢谢娜姐。
作者: 耿羽    时间: 2011-12-2 17:43

宗教与水利之间的关系很有意思,大家有兴趣可以进一步研究。

民间宗教以前没有接触过,老卫的介绍很有意思,以后有机会也去考察一下,比如福建的三一教。

祝老卫找寻工作顺遂~
作者: zjhong1978    时间: 2011-12-2 18:03

一种信仰、一个组织的存在是有其内在逻辑的,当我们弄清楚其运转的内在逻辑的时候,我们会对这种信仰及其组织抱有理解之同情的。因此,当我们对地方的信仰、及其组织进行调查的时候,我们可否看到其背后的运转机制呢?此为其一。
迷信是国家的话语,当我们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待地方社会的信仰活动的时候,地方社会的信仰活动统统都是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但站在地方社会的角度也就是当地人的角度的时候,他们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可能恰恰相反。因为,在当地人眼中,一切可能都是天经地义的。也许,我们需要反思的就是我们在进入地方社会的时候是否已经为地方社会设定了某种界限了呢?这种设定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蒙蔽了我们自己,此为其二。

[ 本帖最后由 zjhong1978 于 2011-12-2 18:26 编辑 ]
作者: zjhong1978    时间: 2011-12-2 18:30

关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渡边欣雄和杨庆堃有精彩的分析,也许,他们的分析是我们怎么也绕不开的。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1-12-2 18:49     标题: 回复 13# 的帖子

在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与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合办的《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九卷第一期2011.4上有一篇耶鲁大学王锦萍的《宗教组织与水利系统:蒙元时期山西水利社会中的僧道团体探析》。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1-12-2 19:03     标题: 回复 14# 的帖子

谢谢钟哥。很惭愧,我简单的调查还不能反映出这个民间宗教组织背后的运转机制与存在原因。至于如何看待地方性的信仰活动,理解之同情必不可少,然而其若要在当下社会生存发展下去,也必须将自己融入到主流话语体系中。
作者: 竹林遗风    时间: 2011-12-2 19:25     标题: 回复 13# 的帖子

谢谢羽哥!民间宗教的存在总是相对隐秘一些,实际上现在有不少民间宗教已恢复活动。如在河北天津流传的弘阳教、西大乘教、大乘天真圆顿教、天地门教等。
作者: 韩雪春1257    时间: 2011-12-2 22:19     标题: 回复 9# 的帖子

关于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的不同,王铭铭在他好几篇文章里也都有所论述。也可以参考一下,人类学可能用民间宗教多一些,但是民俗学者却大都是沿用民间信仰。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