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他们,让非遗文化生生不息
[打印本页]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12-1 16:46
标题:
他们,让非遗文化生生不息
中新网 时间:2011年12月01日 09时05分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罗旭
昆曲演出剧照 资料照片
核心提示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重视发现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先后认证了三批,共1488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是历史的活化石,“非遗”在他们的传承中生生不息。
国宝级人才
传承人是历史的活化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立之本。
罗山皮影戏陈光辉,少林功夫释永信,陈氏太极拳陈小旺、陈正雷,唐三彩烧制技艺高水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表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可以说个个名不虚传,人人堪称国宝。
但是,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姿百态,自称为“传人”的和民众认可的“传人”不计其数,怎样才能筛选出代表性传承人呢?
乌丙安说,国家对确定代表性传承人是有严格的评审标准和审定程序的。总的标准有三条:完整掌握该项目或者其特殊技能;具有该项目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决定了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的复杂性。既不能滥,又不能缺,评审委员会统筹兼顾,认真负责,反复核查,慎之又慎。
以传统戏剧为例,已经列入遗产名录的剧种项目有近百种,其中既包括京剧、评剧、粤剧这样影响广泛的大剧种,也有雁北耍孩儿、目连戏这样的地域性民间小戏。小剧种选定一两位代表性传承人还容易,大剧种就难了,不仅要分生旦净末丑,行当之中又分不同流派,所以评审标准中既有“溯源三代以上师承关系”的条款,同时又增加了“具有30年以上从艺经历”的条件限定。此外,对大剧种的代表性传承人名额还做了适当增加。这样,光是京剧最终就确定了包括梅葆玖、谭元寿、尚长荣、李世济等在内的24位代表性传承人。越剧也有上海的袁雪芬和浙江的茅威涛等8人入选。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冲击。”2007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的吴钊说,“有传承人制度以后,让学生知道你应该跟谁学;另外从传承人本人来说,也会觉得我的这个技艺是被国家认可的,这样就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传承人危机
2011年1月2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安高腔的代表性传承人,94岁的严邦镇与世长辞。“他的去世,标志着一部西安高腔传奇的终结。”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文化局文化管理科科长余仁洪说。
传承人的去世,让原以人的声音、形象和技艺作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心授得以延续的“非遗”遭受重创。如果抢救保护不利,因传承人的消失,一些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人亡艺绝”。
让人忧虑的是,严邦镇的离去,并不是个案。2008年2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之际,公众就遗憾地发现,551名传承人名单中已有两位在评定期间谢世。
纵观文化部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入选年龄大都六七十岁;再浏览各省份命名的省级传承人,耄耋翁媪也大有人在,年富力强者甚稀。福建省文化厅曾于2008年七八月间组织过摸底调查,该省首批省级传承人232人(含国家级55人)中,平均年龄59岁,61岁以上的占47%,最高年龄为90岁。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特点是在于以人作为载体进行传承,因此,对“非遗”的保护必然要强调对传承人进行保护。然而,当下现实中,不仅传承人的自然“减员”让人无奈,“非遗”后继乏人的局面更令人忧心忡忡。
在辽宁,省级以上的110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截至目前有87人找到了传人,8位传承人未正式收徒,还有15位传承人因为种种原因到现在仍然 “后继无人”。东北大鼓传承人霍大顺就一直在为“传承无人”而苦恼。“我都60多了,真是有点急,不为别的,只为这门艺术能传下去。东北大鼓现在就是缺人啊,再没有合适的传人就断在我这一代手里了。 ”
留住人,才能留住艺,留住文化之脉。如何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寻访日渐稀少的传承人,培育文化传承新生力量,正在成为我国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
可持续传承
“人才是未来的挑战。我一直强调‘活态传承’。”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说,“要想持续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昆曲,必须不断创新,让古老的艺术焕发时代的青春,那样昆曲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出戏,演完就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渗透在血脉中的文化,是以人为载体、长在人身上的活体遗产,因人而生、因人而传。
也正因如此,较之以物为载体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而言,传承人的可培育性和可大量“复制”性,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潜力和明显优势所在。
青海的热贡艺术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这项艺术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唐卡彩绘大师娘本最近心情不错,因为他筹建的一所能容纳500人的热贡艺术学校已经开始动工了。早在2006年,娘本就倾其所有,创办了一座热贡画院。他将画院建成了一个集传承、展示和销售为一体的基地,先后培养了55名学生,并把热贡艺术远销到海外。
“法律明确要求,传承人的首要义务就是开展传承活动,也要求各级政府对传承人的活动给予支持。”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指出。
2010年文化部从专项资金中支出100万元用于支持娘本开展非遗传承人培养。2011年青海省文化厅又资助娘本20万元,用于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现在娘本培养出来的学生已有两人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他们在画院里帮助老师培养传承人,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人共同传承的体系。也正是在娘本的带动下,当地热贡艺人也纷纷建起传习所和教学基地。
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在资金上对各级传承人给予资助。在全国首创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制度的江苏省,政府给第一批31名省级传承人不仅发了证书和奖牌,还对每位带徒传承人发给1万到3万元的项目资助。
“中央财政今年拨出4.14个亿,这中间很大一部分是用于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马文辉介绍,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将继续对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予以资助,同时要求传承人制定带徒传习计划,开展长期稳定的传承教学活动,同时研究制定学艺者的激励政策。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