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讲座内容(二)2011-11-28
[打印本页]
作者:
蓝琦儿
时间:
2011-11-28 22:41
标题:
讲座内容(二)2011-11-28
以下先放上王老师自己整理的讲座内容,然后再附上斑竹蓝琦儿整理的讲座内容,也可以看做是斑竹对本次讲座内容的理解哦!
德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
报告人:王霄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民俗学作为一门派生(二级)的近代学科,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历史学、文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的滋养,并由此发展出了三种不同的学术取向:史学的、文学。德国是最早建立民俗学学科的国家之一。早期的德国民俗学受到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文学与史学的取向比较明显,研究方法多重现象描述而不重文化分析。在第三帝国时期,民俗学为纳粹所利用,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一种文化工具。战后的德国民俗学一直在极力摆脱这种历史阴影。首先兴起的历史-档案学派(慕尼黑学派),采取传统史学的方法力图使民俗学“去纳粹化”,重建学科主体性。该学派代表人物莫泽提出的“民俗主义”概念及对该类现象的批评,在民俗学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虽然“民俗主义”及民俗的“本真性”问题最终没有得到解决,但这场讨论却帮助德国民俗学彻底走出了历史,走向了现代:首先,借助于人类学(民族学)的“文化”概念,当代民俗学的研究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民俗研究对象不仅仅只是民间文学或历史遗留物,而是当代的日常生活。其次,德国学者提出了“文化分析”的方法。在我看来,这种方法不只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阐释”,而是一种糅合了史学、文学、社会/人类学的综合研究方法。尽管当代的德国民俗学多已改名为“欧洲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很多民俗学家其实并没有人类学的学习背景,他们的研究方法也不能完全算作是人类学或社会学的。兼容百家而独闯新路,在我看来这正是德国民俗学的高明之处。
蓝琦儿的整理及理解
民俗主义与本真性
王霄冰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注:民俗主义(folklorism),德文译为folklorismus,德国民俗学家汉斯•莫泽(Hans Moser)首先把这个词引入民俗学领域。】
王霄冰老师的讲座主要阐释分析了莫泽在196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Vom Folklorismus in unserer Zeit。
主要内容概括为:
•莫泽对民俗主义的批评是民俗学者介入社会生活的一种尝试,它的实际社会效果十分微弱。
•莫泽在文章中重申了民俗学学科的严肃要求,最终用意在于建立一种严谨的学术规范。
•他们的选择是与国家政治彻底划清界限,并与被研究对象拉开距离,利用社会学和民族学的科学方法来进行文化分析。
•德国民俗学界通过对民俗主义概念和现象的讨论及对本真性问题的反思,最终解决了莫泽所提出的学术定位问题。
以上是讲座时所做的笔记,如有笔误之处请谅解。
作者:
李晓婧
时间:
2011-11-29 01:05
内容比较陈旧吧。
作者:
蓝琦儿
时间:
2011-11-29 09:57
标题:
回复 2# 的帖子
这个概念是讨论很久了,现在在学界也不是太多被提及,但是这对社会学和人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我们的讲座是面对整个学院的,呵呵~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