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列入教科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印本页]

作者: 耿羽    时间: 2011-11-23 20:02     标题: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列入教科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网快报】11月23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常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审议通过了中国申报项目《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将其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6届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会议于2011年11月22日至29日在巴厘岛举行,有80多个提名列入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类名录/名册的申报项目将接受审议。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反映了赫哲族古代原始部落的征战史和迁徙史,是一部赫哲族古代社会的口碑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伊玛堪是由伊玛堪歌手用赫哲语说唱的,较全面地保存了赫哲族的日常用语和一些祭神用的神歌神词,具有很高的语言研究价值。伊玛堪中,大量描述了当时渔猎社会的生活状况,是赫哲族的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伊玛堪是在赫哲族民间歌手集体创作的结晶,有鲜明的民族性、浓厚的地方性和别具一格的艺术性,在语言、结构、情节、描述、演唱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民族的活态史诗,不仅具有民族学、民间文学、民俗学方面的学术价值,而且还具有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学术研究价值。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作者: 虾哥    时间: 2011-11-23 20:04

实时信息请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http://weibo.com/unesco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1-11-24 02:09     标题: 咱们的项目通过上了教科文非遗频道的头条: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index.php?lg=EN&pg=home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1-11-24 02:37

中国赫哲族伊玛堪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11月23日  正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六届会议11月23日做出决定,将中国提交的赫哲族伊玛堪收录到《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共有来自9个国家的17个项目在历次届会期间被列入了该名录。
  
  伊玛堪是中国东北地区赫哲族特有的一种口头说唱文学,采用合辙押韵和散文体的语言,目前已采录到多部独立篇目,多讲述部落间的征战与联盟,以及赫哲族英雄降妖伏魔、打败入侵者的故事。伊玛堪表演者通常在没有乐器伴奏的情况下说唱结合,并运用不同的唱腔和曲调表现不同的人物和情节。伊玛堪在传承赫哲族的语言、宗教、信仰、民俗和习惯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然而,这一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现已面临失传的危险。据统计,在上世纪80年代,伊玛堪讲唱者中还有20多位杰出的大师级人物,但目前只有5名伊玛堪讲唱者能够表演某些特定的篇目。
  
  伊玛堪是此次申报加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8个项目之一。在11月22日至29日举行的巴厘岛会议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还将对39个申报录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12个建议收录到《成功经验汇编》的项目,4个申请财政援助的项目,以及6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执行情况的定期报告进行审议。
  
  迄今,已有139个国家批准了由教科文组织大会于2003年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只有《公约》的缔约国方可申报提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成员由来自教科文组织24个会员国的代表组成,任期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每两年为委员会选举出12名成员。


来源:联合国消息

http://www.un.org/chinese/News/fullstorynews.asp?NewsID=16703
作者: 李晓婧    时间: 2011-11-24 13:22

听说巴莫老师去参加联合国的会议了?请老师多讲点内幕小岛消息啊。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1-11-24 15:50     标题: 24日下午议程:网络直播地址

Live video webcast in English
If ever the player below does not work properly, you can try opening directly the streaming flow:
http://mfile.akamai.com/79142/live/reflector:41549.asx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12-5 13:18     标题: 赫哲族伊玛堪成功申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 李莹    来源: 佳木斯日报    2011-12-02 10:32:26  

  11月23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第六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议上,正式批准赫哲族伊玛堪进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

  佳木斯是赫哲族的世居地,赫哲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它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渔猎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形态之一,也是我市主要的文化特色,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市赫哲族人口2668人,占全国赫哲族总人口的57.5%。一直以来赫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作为我市的一项重要工作,被各级部门高度重视。2005年,“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被国家确定为全国25项重点保护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伊玛堪”说唱和鱼皮制品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我市的赫哲族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卓有成效。但是,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一直以来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只能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伊玛堪”就是该民族记录历史、记录生活的唯一形式,堪称赫哲族仅存的“活的历史教材”。

  2006年9月,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启动,当年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由7个门类31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并于2007年1月26日召开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会议研究、通过了《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制定了《局级联席会议制度》、《专家委员会章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迈出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实的第一步。

  市文广新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对赫哲族的文化保护不断加强力度,多年来,一直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组织人员下基层、走农村进行调研,全市以笔录、摄影、录音、录像、搜集实物等方式共采集到12大类1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有关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90余项占70%。征集到珍贵实物资料59件,文字稿3万余字、录音记录5.3小时、摄像记录50.3小时、照片366张。参与普查人员27人,走访传承人56人,召开普查座谈会11次、参会人员达320人,普查宣传11次。

  为了更好的保护赫哲族语言,保护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2008年我市开办了赫哲族语言讲习所,由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依玛堪项目传承人吴明新任主讲,从简单的日常用语开始教起。几年来传习工作从不间断,累计有800余人次参加学习。 2010年,经过专业人员多次调研,同时与省文化厅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在《佳木斯赫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初稿的基础上,反复加工、完善,报送至省文化厅。省文化厅经材料审核、专家论证和省长办公会议研究,最终批复我市为“赫哲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省级)”。今年,再传喜讯,赫哲族伊玛堪成功申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前,我国仅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联合国列入该名录。
作者: Robot    时间: 2011-12-5 13:26     标题: 赫哲族伊玛堪列入急需保护非遗名录

2011-11-25 08:42:59    来源: 黑龙江日报

黑龙江日报讯(记者 董云平)11月23日,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第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传来喜讯,黑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赫哲族伊玛堪”被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和历史性突破,填补了黑龙江省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此次会议,全球共有15个国家提交了23项申请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候选项目,“赫哲族伊玛堪”作为我国申报的唯一一个项目通过并列入名录。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设立的,列入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虽有社区或群体的努力保护,但存续状况仍受到威胁的文化遗产。此前,我国仅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该名录。

“伊玛堪”是赫哲族独有的以赫哲语表现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说唱内容包括赫哲族历史上的英雄故事、萨满求神、渔猎生活、风俗人情和爱情故事等,具有鲜明渔猎文化和地域特征。说唱者“伊玛卡乞玛发”是不脱离生产劳动的民间艺人,表现手法是说与唱相结合,无乐器伴奏。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伊玛堪”这一古老的叙事传统和口头艺术,成为该民族传承自己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文习俗等的唯一形式,堪称赫哲族仅存的“活的历史教材”。

据介绍,作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伊玛堪”一直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重点关注对象。2006年,“赫哲族伊玛堪”先后被列入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2010年3月,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赫哲族伊玛堪”申请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关资料。

黑龙江省将按照“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关要求,积极制定明确的保护计划,学习借鉴国际社会的先进经验,落实保护责任,使“赫哲族伊玛堪”得到更加全面、科学的抢救与保护。
作者: circle    时间: 2011-12-19 18:22

伊玛堪说唱:濒临失传的英雄史诗(图)  阿郎哪格给嘎…
  呵妮哪!
  我骑着阔力(神鹰),
  飞过千层云、万重山;
  我骑着胡萨(天鹅),
  飞过千条河、万条江;
  我要去寻找…
  木竹林莫日根的踪影。
  我要把他的故事,
  给大家歌唱! 
    ——《木竹林莫日根》(节选、意译)


吴明新在演述伊玛堪


  连通中国南北的同(江)三(亚)公路的北端起点是位于黑龙江省同江市的三江口广场,一江之隔便是俄罗斯。从这里往南可以直达海南三亚,再往南就到了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三江口广场旁边有个赫哲族博物馆,可从中了解中国少数民族赫哲族的渔猎文化。因为这个博物馆,今年,三江口和巴厘岛“连通”了。
  2011年11月23日,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六届会议上,中国申报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以下简称“伊玛堪”)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继羌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木活字印刷技术等之后中国的第7个入选项目。
  赫哲族目前只有4600余人,是我国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用赫哲语说唱的伊玛堪便成为记录赫哲族历史、风俗的活化石。“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歌儿满江鱼满仓。”歌唱家郭颂演绎的《乌苏里船歌》,便是采风自伊玛堪。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语言环境的消失,现在会说赫哲语的只有二十来人,且大多只能传唱两三个片段的伊玛堪,传承已岌岌可危。“入选名录,一方面说明伊玛堪的艺术价值很高、具有全球性,另一方面让我们对完成履约要求战战兢兢。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运用好这一文化瑰宝,向世界交出优秀答卷。”黑龙江省文化厅厅长宋宏伟说。
  这,已成为黑龙江省非遗界的思考与追求。
  赫哲人和伊玛堪说唱
  12月初的同江,下午3点多天就黑了。三杯酒下肚,吴宝臣唱起了传承自爷爷吴连贵的伊玛堪。悠扬浑厚的声音响起,席间顿时寂静。“赫哲族世居东北,大雪封山的时候,伊玛堪就是赫哲人最好的娱乐活动。”吴宝臣说,“这也是我们赫哲族的历史。”
  赫哲族世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现在聚居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以及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俄罗斯境内有3万余赫哲人,当地称为“那乃族”。赫哲人此前以捕鱼狩猎为生,现大多从事种植业、手工业。赫哲族和满族共有一个祖先,后逐渐分化。清朝中期有了“赫哲”的称谓,1934年出版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则从学术上确立了这个名称。
  “鱼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吴宝臣说的这句俗语生动地描绘出赫哲族渔猎文化的特点:赫哲人用鱼皮来制作衣服,由此产生了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赫哲人喝酒前习惯用手指蘸酒后往外弹,意为敬神,且开场需先喝三杯;冬天,赫哲人会乘坐由狗拉的雪橇出行,由此和“使鹿鄂温克”并称“使犬赫哲人”……这一切有关赫哲人的渔猎生活、风俗人情、爱情故事,都被伊玛堪忠实而传神地记录着。
  伊玛堪以赫哲语叙事,散韵兼行,在一人无伴奏情况下即兴表演,说唱交替进行,描述部落战争、反击妖魔的传说以及风土人情,以“莫日根”(英雄)为主题的故事居多。伊玛堪的演述人被尊称为“伊玛卡乞发”,往往家族内世代相传。伊玛堪分“大唱”和“小唱”。前者以说为主,侧重表现“莫日根”的长篇故事;后者以唱为主,侧重表现抒情性的短篇故事。现已采录的伊玛堪有50多部,代表性作品有《满斗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亚热勾》等。
  “伊玛堪古朴平实,讲究合辙押韵,唱腔带有原始粗犷的山野气息,并可以随内容变化。以前优秀的伊玛卡乞发可以连续说唱半个月,现在的伊玛卡乞发能唱的则往往是片段,数量还比较少。”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景堤介绍。
  可以说,伊玛堪就是赫哲族的英雄史诗。“一个拥有英雄史诗的民族分外令人景仰……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赫哲族的《伊玛堪》。英雄史诗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精神与文化精华,是一个民族有声有色的灵魂。”著名民间文艺家冯骥才曾如此赞美。
  在将伊玛堪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会议决议上如此写道:“伊玛堪说唱有助于赫哲人的认同和凝聚,构成其历史和价值观的载体,并为之提供了连续感,在季节性劳作和节庆活动中发挥着集体记忆、教育和娱乐的功能。”
  保护形势严峻
  伊玛堪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源还在于“急需保护”上。
  统计显示,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有20多位杰出的伊玛卡乞发;到了20世纪末,还有吴连贵等5位大师级人物;现在,能用赫哲语进行交流的只有二十来人。同为“赫哲族伊玛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吴明新和吴宝臣的区别很能体现这一艺术的窘况:75岁高龄的吴明新能自如地现场发挥,但52岁的吴宝臣只掌握了8段伊玛堪。吴明新和吴宝臣是亲叔侄,伊玛堪都传承自吴明新之父吴连贵。
  “现在,伊玛堪家族传承的机制已经难以维系,社会传承的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分管非遗工作的佳木斯市文广新局纪委书记胡大伟看着敖其赫哲族村新村说。新村是佳木斯郊区采用政府补贴形式打造的旅游村,希望通过文化旅游开发,改善当地赫哲人的生活,活态传承赫哲族的渔猎文化。“我们村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现在除了少数做专业渔民,大部分人从事种植业、手工艺业。”敖其村村委会主任葛宝华说,“但赫哲人不会回到过去的渔猎生活的,那只是我们的历史。传承,不是重复。”
  据葛宝华介绍,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赫哲族人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本夏天打鱼、冬天狩猎的环境已经不存在了。特别是整个民族人数稀少,已经难以培育语言环境。“不过,我现在也能唱上几段伊玛堪了。”葛宝华正在积极学习赫哲语,他担任了吴明新在敖其村开办的伊玛堪传习班的班长,每周六学习一次。他12岁的儿子跟着学,成为班里最小的学生,而班里年纪最大的学员是67岁。
  “刚开始没有人学赫哲语,因为大学不招赫哲语,工作也没什么用,甚至没人讲。我们挨家挨户去做工作,让他们来学习祖先的文化、语言。我们还不得不掏钱给他们买笔买本,让他们来上课。”吴明新说起语言传习的艰难,颇是伤感。刚开始时,他甚至自掏腰包租房子传习;后来,资金紧张的佳木斯市文广新局把会议室腾出来给吴明新传习。吴明新在佳木斯市文广新局和敖其村的两个传习班,共有50多个学生。“现在他们大多能说100多句赫哲语,唱两三段伊玛堪。”吴明新说。
  居住于佳木斯市区的吴明新经常和其他地区的赫哲族老人沟通,记录伊玛堪,也记录赫哲语。“他们年纪也都大了,如果我们这批人走了,那赫哲语也没人教了。现在的学习者,进行简单的日常沟通可以,稍微深入一点的交流就不行了。”吴宝臣很认可叔叔的这些话:“当年爷爷(指吴连贵)可以连续唱几天几夜,比如1979年参加完全国少数民族歌手大会回到家里就即兴唱伊玛堪。我们现在都只会片段,新创的也往往不符合赫哲语倒装的逻辑特点。”
  景堤完整参与了伊玛堪申报急需保护非遗名录的工作,对伊玛堪研究颇深、感情也颇深。她对伊玛堪可能出现的改变传统倾向,忧心忡忡。“正在兴起的以商业为目的打造的伊玛堪说唱,存在不适当改变民间传统的倾向。”
  “由于目前伊玛堪尚未找到合适的生产性保护方式,保护措施只能是记录式、研究式等,民间保护热情不高,政府也会遭遇缺乏专业场所、经费的困难。”宋宏伟是个很低调务实的领导,他更愿意谈问题而不是成绩。宋宏伟对伊玛堪颇为关注。当副厅长时,他分管非遗工作;伊玛堪申报名录时,他挂帅申报工作,并亲力亲为。
  保护传承艰难
  对伊玛堪的保护,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1979年,黑龙江成立了伊玛堪抢救小组。此后,吴连贵、尤树林、葛德胜、尤金贵、吴进才5位大师联合收录了伊玛堪完整的说唱艺术形态,留下数百万字关于赫哲族渔猎文化的文字资料。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非遗工作的巨大进步,对伊玛堪的保护、传承也进入了快车道。2005年,“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被列为全国25项重点保护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赫哲族伊玛堪”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吴明新、吴宝臣成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文化部同意“赫哲族伊玛堪”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非遗名录。2010年3月,“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正式申报列入该名录。经过4轮的修改磋商,今年10月,“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最终推荐草案向全球公示;11月,该项目进入急需保护非遗名录。“名称原来是赫哲族伊玛堪,大会通过时改成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将艺术特点很明确地表达出来了。”景堤郑重地解释。
  在申报急需保护非遗名录的准备过程中,朝戈金、张庆善、祁庆富等业界知名专家给予了无私的帮助,无参照范本、时间紧迫等困难被景堤等人一一突破。景堤迄今念念不忘提交文本最后几天的一个场景:北京一个普通宾馆不大的房间里,宋宏伟背靠着写字台,黑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张国田趴在床上,腿骨折的景堤把腿搭在床上,其他工作人员散坐在床边,由宋宏伟口述、张国田执笔、众人讨论,拟定最后文本。“能申报成功,每个人都不可或缺。”
  列入名录后,宋宏伟、景堤都没有松懈。“6年的履约期需要我们努力的地方很多,我们非遗中心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省文化厅将我们中心确定为伊玛堪说唱的保护单位,下拨的资金就要专款专用,更要用到实处。”景堤听说佳木斯市郊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马金凤拉着葛宝华准备成立伊玛堪艺术团以增强敖其村旅游吸引力,正准备考察后下拨合适的扶持资金。
  “我们有压力。”宋宏伟直言不讳,“但是有文化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有方方面面的努力,我们相信可以担负起保护、传承伊玛堪的责任。我们也希望地方政府能和我们一同承担起这一责任。”宋宏伟已经打好了今后6年里抢救、保护、传承伊玛堪的腹稿。这些措施包括完善保护规划,成立专家委员会,完善立体式保护模式,建设伊玛堪说唱传习所,建立生态保护区等。
  地方政府已经展开了行动。
  同江市2001年开始在三江口广场修建了赫哲族博物馆,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渔村修建了赫哲族民俗村,并通过在街津口、八岔两个民族乡建立伊玛堪、鱼皮制作技艺、赫哲族婚俗等传习所。上海世博会上,同江市民族歌舞团上演了伊玛堪片段《希尔达鲁莫日根》、赫哲族舞蹈《月亮里的姑娘》,赢得一片赞许。该市的街津口中心校坚持多年在假期开办赫哲族伊玛堪讲唱班、语言版、舞蹈班等,今年暑假更是吸引了78名孩子学习。“有些家长听着听着,也进了教室。”担任暑期班伊玛堪老师的吴宝臣说。
  记者从同江市非遗保护中心的一份文件上看到,在未来几年,同江将通过多种方式保护传承赫哲族文化。一是建立完整的伊玛堪传承人数据库,二是依托即将建设的赫哲族非遗研究挖掘保护中心设立赫哲族非遗资料库,三是恢复赫哲族生产生活环境,四是选拔科班和民间专业人士等对之进行研究。“我们局还要组织所有传承人体检,已经落实了。因为保护、传承非遗,还是要落实到人上。”同江市文广新局局长王建新介绍。
  更多的赫哲人已经加入保护、传承的行列。吴明新依旧奔波在哈尔滨、佳木斯等地教授赫哲语、伊玛堪,学生越来越多;吴宝臣组织了一个伊玛堪艺术团在街津口赫哲族民俗村外的饭馆驻唱,有一定经济收益;28岁的敖其村民伊春林已经会唱三段伊玛堪,还准备继续学习;25岁的美术系毕业生解永亮是赫哲族鱼皮画制作技艺的省级传承人,年收入过10万元……此外,黑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的6位年轻人,也继续为伊玛堪的抢救、保护、传承而努力;佳木斯市郊区文广新局局长纪万和还是会经常跑到敖其村,督导村民们的学习进度;胡大伟还在为佳木斯赫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落实、完善而奔忙……
  “赫哲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奔涌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我们应该以这样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去做好这份工作。”宋宏伟说。(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简彪 驻黑龙江记者:张建友)
http://www.ihchina.cn/inc/fy_detail.jsp?info_id=3536

[ 本帖最后由 circle 于 2011-12-19 18:23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