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这个发源于“楚汉之争”的古老艺术,在人们心中演绎了诸多神奇。
孝感云梦县东正街95号的“梦泽影戏馆”,是云梦县最早的戏馆。建馆28年来,62岁的云梦“皮影王”秦礼刚,每天准时表演3小时,一年演足364天。城关的老人们,也做了28年的观众。
像秦礼刚的皮影班子,在被誉为“皮影之乡”的云梦县还有26家。他们分布于各乡镇茶社戏馆,每天接待2000多戏迷,一年下来演出7000多场次。
但如今走进戏馆,放眼观众席,全是穿着黑衣服的老人。而台上演戏的,也都是五六十岁的艺人。“皮影之乡”的名号,期待更多新面孔打响。
◇追溯
丰收嫁娶都演皮影戏
传说,早在秦末“楚汉”相争时,张良情急之下用皮革来迷惑敌人。后人受这个故事的启发,创造了皮影戏。
如此,皮影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诞生于中国陕西。
表演时,灯光照射下,艺人在白色幕布后,和着打击乐器和弦乐,一边操纵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民间故事。
中国皮影在清朝达到鼎盛时期。据云梦县文化馆相关记载,在清朝中叶,云梦有了皮影戏,由云梦皮影老艺人周铁保先生的曾祖父从安陆传入。发展到20世纪初,全县有皮影戏70多台,皮影艺人达140之众。
据说,当时官第豪门,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还可能几个影班对擂唱影。
云梦皮影早期的发展,与清末府河沿途集镇茶馆的兴起密切相关。茶馆兴盛时,很多皮影艺人被聘到茶坊坐馆。四至五人一台戏,前台一人演唱操纵,后台锣鼓梆子三到四人。
随着竞争加剧,茶馆老板要“裁员”,皮影班子也始遭“缩水”,减为两人一台戏的格局——前台演唱操纵,后台击乐伴奏。
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今,称为“打锣腔”或“二人台”。唱腔也以民间小调打麦号子为主,后受又糅进楚、汉剧唱腔,并加了弦乐伴奏,属西乡高腔。
◇艺人“云梦皮影王”自学成才
随着皮影戏逐渐兴盛,师承流派逐渐形成。云梦北乡义堂镇二屋张村秀才张春元,因皮影制作和演唱技艺超群,自成一家。
1930年代初,义堂镇陆家砦陆胡村皮影世家子弟陆春元初露头角,16岁就登台表演。他演的《杨家将》、《岳飞传》,被称为“府河陆皮影”。
1957年,在县文教局的支持下,陆春元筹建了18人的云梦县皮影队,并进行一系列革新。
早年的皮影艺人有很多,还培养了一大批铁杆“票友”。当时云梦县城流传着一首民谣——“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墙壁),老婆挨眉(批评)捏闷脾(受气)”。
秦礼刚就是其中一位。少年时代,生产队有皮影戏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1978年,他跟着艺人刘修昌,连学6晚后就开始自学——白天看人演出,晚上回家练习。不久后,他首次登台就此走红,“上了台,别人就不叫下台”。
秦礼刚的皮影之路,一走就是33年,成了“云梦皮影王”。
秦礼刚学皮影,也不单纯是因为爱好。他坦言,当年老百姓看腻了样板电影,每个生产队总出钱请皮影艺人演出。“皮影艺人工分很高,演一场就能拿十块钱报酬。”如此诱人的营生,让很多人“转行”做了皮影艺人。
梦泽影戏馆:除了大年三十,一年演364天
城关镇东正街95号梦泽影戏馆,原来是一家弹棉厂。1983年,秦礼刚在这里自建戏馆,能容纳150人。
观众席上的老人说,他们在这里看了28年。这些“老主顾”,大都占了座儿,每天走时杯子也不带走,第二天照旧坐老位置。
秦礼刚家的戏馆,一年坚持演364天——除了大年三十,每天上午11点半到下午两点半,都准时开演。
看皮影的爹爹们说,在云梦城关现有的5家皮影戏馆中,秦礼刚演得最好。他们家几乎每天都满场,而其他几家,最多也就二三十人。
但直到2005年9月,在著名皮影研究专家魏力群推荐下,以秦礼刚为首的云梦皮影艺术团,荣获首届唐山国际皮影展大奖,这才走出云梦。
2007年4月,秦礼刚受中国国际动漫节组委会邀请,率团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云梦皮影走向国内外时,也走进一些大专院校,被服装、美术等多个艺术专业借鉴学习。
观众是老人演员缺新人
虽比其他戏馆热闹,但对秦礼刚一家来说,皮影戏似乎算不得“营生”,“根本赚不了钱”。
秦礼刚一家,有3个人围着皮影戏转,每月还要付给乐师600元工资。之所以坚持开馆,“是为了保住这个牌子”。
为了支持这个文化品牌,云梦县政府部门给出“不收税,不收工商费,也不收文化市场管理费”的优惠,有相关演出机会时,还出资让艺人参加。云梦县一些企业家,曾捐600万元支持皮影发展。
“这几年情况好转了。”邀请秦礼刚赴外地演出的人越来越多,还有来自国外的。但因经费不足,这些外演计划一次次搁浅。
走进戏馆,观众席上是一片穿黑衣服的老人,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有些观众,走步路都颤巍巍的。而台上的演出者,最年轻的也快50岁了。
云梦的老皮影艺人曾专门制作了一些寓言故事类戏剧,吸引儿童的兴趣。秦礼刚也收过几个徒弟,但这并不是个赚钱的营生,33年来,他只带出了4个徒弟。
2005年,秦礼刚带孙子秦朗参加唐山国际皮影展时,发现才4岁的秦朗,有表演皮影的天赋。两分钟《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的表演,风头完全不亚于秦礼刚本人。
但秦礼刚并不想让孙子继承他的行当。“消极一些讲,皮影也就能传三五年了。”秦礼刚不看好它的前景,当然不希望孙子走这条道。在他看来,孙子应该上大学,“要不然就是悲哀”。
“申遗”路漫漫皮影传承难
1990年,云梦皮影被列入“湖北省十大文化工程”。5年后,云梦成为“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但皮影的传承和发展,并不像期待的那样。
几年前,湖北媒体联合省群艺馆,共同发起湖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行动。遗憾的是,随后也没有下文了。
2005年底,云梦皮影向省文化厅递交了《湖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申报表》。次年8月,云梦县文体局又交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书》。但因云梦皮影不是用皮材制作,最终没能打入“非遗”圈。
云梦地处平原,耕牛宝贵,皮料奇缺。皮影的制作材料先后从1930年代的纸料,改为1980年代的尼龙簿膜。1990年代又改用平整透明、着色鲜艳的塑料片。
云梦的皮影艺人感到惋惜。在云梦皮影濒危之时,他们希望相关文化主管、保护部门,使云梦皮影这个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发展。
云梦县文化馆馆长李雪军也希望,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云梦皮影长远发展。
在秦礼刚看来,要保存皮影,就该从传承着手,做好老艺人的养老和补贴,提供足够的补贴给艺人和学徒们,“要像我当时学皮影时候的那种吸引力,自然会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学”。
编辑:半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