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试论娄星区及周边丧葬活动中抹洗习俗的科学性 [打印本页]
作者: 曾有幸 时间: 2011-11-17 22:38 标题: 试论娄星区及周边丧葬活动中抹洗习俗的科学性
《娄星区及周边丧葬民俗研究》全文纲目
引 言
第一章 丧葬预备习俗
第二章 临终送终习俗
第三章 入棺抹洗习俗
第四章 奔丧凭吊习俗
第五章 唱丧歌习俗
第六章 做道场习俗
第七章 行佛事习俗
第八章 儒祭礼仪习俗
第九章 封殡发丧习俗
第十章 寻墓点穴习俗
第十一章 落葬下井习俗
第十二章 改葬与立墓习俗
第十三章 冥寿与祭扫习俗
(之三)浅谈娄星区及周边丧葬活动中抹洗习俗的科学性
入棺,又称入殓、大殓、入木、落棺,是一种流传古老的重要习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仪礼·即夕礼》上就有明确记载。
入棺习俗的讲究,在民间也有很多,域内视为典章的《礼文备录》卷七上就有“入棺出旐忌日”的详细记录,说:“甲子人忌辛丑,乙丑忌辛巳,丙寅忌丙午,丁卯忌甲戌、甲子,戊辰忌癸未、癸酉,已巳忌甲辰、已未,庚午忌壬戌,辛未忌已亥,壬申忌丁巳,癸酉忌辛丑,甲戌忌戊子,乙亥忌乙未,丙子忌丑,丁丑忌癸未,戊寅忌甲辰,已卯忌已未、丁亥,庚辰忌戊辰、戊午,辛巳忌已未,壬午忌壬寅,癸未忌甲申,甲申忌壬辰,乙酉忌丙子,丙戌忌甲子,丁亥忌丁亥、丁巳,戊子忌已卯,已丑忌丁未,庚寅忌丙申,辛卯忌辛未,壬辰忌壬申,癸巳忌甲午,甲午忌丁酉、庚子,乙未忌丙子、丙申,丙申忌乙丑,丁酉忌丁酉,戊戌忌癸巳,已亥忌辛未,庚子忌乙未,辛丑忌壬子,壬寅忌庚子、甲辰,癸卯忌丙辰、丁巳,甲辰忌庚辰,乙巳忌丙午,丙午忌丁巳、丁亥,丁未忌已未,戊申忌庚子,已酉忌庚申,庚戌忌辛丑,辛亥忌壬午,壬子忌已巳,癸丑忌丁亥、甲子,甲寅忌癸未、已未,乙卯忌戊子、丙寅,丙辰忌甲辰、甲申,丁巳忌庚子,戊午忌辛未,已未忌丙戌,庚申忌辛巳、辛酉,辛酉忌庚申,壬戌忌辛酉,癸亥忌丙寅。”又有禳忌日法,说:“手执桃条、苕帚,傍柩向外三麾之,默念:‘文昌到宫,凶煞回避。’无忌。”曾泳轩手抄本上也有入棺忌时,说:“已、酉、丑命忌子、酉时,寅、午、戌命忌酉、亥时,申、子、辰命忌卯、戌时,亥、卯、未命忌亥时。”还有的呼忌避、灭门日时、天赦日 、重丧日、红砂日、罗天大退日等凶日恶时都要避忌;另有入棺吉时供用,说:“子日甲、庚,丑日乙、辛,寅日丁、癸,卯日丙、壬,辰日丁、申,巳日乙、庚,午日丁、癸,未日乙、辛,申日甲、癸,酉日丁、壬,戌日庚、壬,亥日乙、辛。”
入棺,按照自然条件而言,尤其是六月热天,应以快速为宜,因此,民俗多讲究在二十四小时内入棺。
入棺前,民俗必先给死者抹尸、装束。抹尸必先请水。
请水,乃由抹尸人带队。抹尸人也就是殓者。他们是一个村落中专门服务于死人的热心人,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也懂一些阴教法术,常常主家一请即到,安排老人临终后事。请水开始,亡者亲属均头扎三角形白纸(正四方纸对角折,用麻线穿对角线扎缚于头部),手执大香一根待行。殓者先用脚用力跺床边三脚,看看死者有无反应,然后用铜锣在头顶敲击三下,又在脚头敲四下,一共七下,子女跪到床边。此一系列做法,迷信说是能镇恶煞,象《水浒传》里的杀威棒一样,要使殓者提高阳气,镇住亡者和房中的煞邪,其实全是殓者验证死者是否确系死亡的一连串动作,是被封建卫道者们故意蒙上了迷信色彩的科学之举。然而,假死现象在古代及贫困地区由于医术的不发达,确实大量存在,如此粗重的“笨”办法,当是那时验证死者的“有效”之法。验证完毕,确认死者已经死亡,殓者即带领孝子、孝孙、孝女、孝婿等前去死者生前经常用水的地方请求龙王赐水。
请水路上,殓者必要估计路程的远近,根据死者的年龄,一岁敲一下锣,不多不少,乃一直从家中七声开始,直到井边,因此,若路程近、岁数多者,殓者常用小跨步、慢行路前进,有的甚至要做到走两步退一步;路程远、岁数少者则常大跨步,走好几步路才敲一下锣,其称为“打请水锣”。打请水锣是人死后,亲人们的一种突出的表达悲伤心情的悼唁方式,它之所以要每岁敲一下锣,实际表达的是对其人一生的总结,表示年寿已终,生命已结,故其打法也比较特殊,只一下一下的打,又没其它响器配合,不成韵谱,显得有气无力,神情悲伤,故民间常有说“打寡(完结的意思)锣喱(了)”,以表示“事情泡了汤了”的意思,说“打请水锣个样”乃指有气无力的做法。与打请水锣一样,殓者每敲一下锣,必随手丢下一页用烧纸剪出来的大钱,而孝家人随后,每听到一声锣响,即跪拜一次。民俗上,这些纸钱旁人是不能捡拾、触摸的,也忌小孩去捡拾玩耍,说上面沾有煞气,拾之不祥。请水时,殓者要摆三牲、化纸、烧香、奠酒,要用斋米净秽,然后念请水文,丢三枚用钱(古是铜钱,俗也称明钱,今是硬币。)到井中以买水,之后方由长子舀水回家。回家时不鸣锣,孝家人不跪拜。
请水回来,即用七片檀香放入水中烧热,殓者即整容、抹尸,也叫做小殓、装束、妆尸。抹尸的方法,域内一般是抹七心,即头上气膜心、胸口圞心、后面背心、左右手板心、左右脚板心,也有的是抹左脸颊、右脸颊、胸口、左手臂、右手臂、左脚、右腿七个部位,有的只是一处象征性的抹一下,一共七下。有的则要一处抹三下,成二十一下数,还有的是一处抹七下,成四十九下数,俗无硬性规定,各随殓者意为之。抹法则与抹生人完全相反,抹生人是如果某人受了惊吓,习惯用手,于头部向上抹三下,并说:“升起,升起,升起”三声,以升起阳火,提高勇气;胸口向下抹,以平衡心态,静心养气。死人抹尸则是头部向下抹,手脚向上抹,意思是帮助亡者“三魂莫乱走,七魄莫乱游,三魂七魄拢一身,安安心心上天堂”。
遇有特殊情况,有确实需要为死者洗澡抹尸的,民俗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乱洗,而是有一个很严格的讲究。为死人洗澡,需助手一名,主家备脚盆一个、脸盆一个、洗脸巾一块、澡巾一块。洗澡开始,殓者即将香水倒入脸盆,助手搓干脸巾,殓者先用脸巾在自己脸从下向上擦三次,谓之升起阳火。助手再净巾,微拧干,不滴水,即再递上。殓者再按照男左女右先起的规矩开始擦拭,首先是脸,为一、二动作;然后是手,自肩至臂直至手心,为三、四动作;再是脚,从髋弯处经膝至脚背、脚尖,直到脚板心,为五、六动作,最后是胸,为第七动作。对于为女性擦洗,一般女性较胆小,难有同性者司任,即由男性代替,则可留内衣内裤不脱,内衣是长袖的,则先将衣袖剪除,同上抹洗,待穿上衣裤后,再将剪子伸入衣裤内,将内衣内裤剪破,抽出。
抹尸习俗,起源不详,乃是一种阳世生活习俗的延续,同时也是一种对生活的讲究,故民间也有称生人洗澡为“抹尸”的,不过,语意略带一点不满情绪,稍有讽意,不常用。抹洗过后,家庭富裕的人家即要给亡者用丝棉包身,俗认为丝棉包身,骨头不散,子孙团圆,而贫者无力使用,不用。然后给死者穿寿衣、寿裤。寿衣寿裤要先由晚辈穿热,但崽不能替娘穿,女不解替父穿,没有子女的,则多由老人生前信得过的其它亲属和居民穿热,说是把寿服穿热的人,生气会传给死者,死者有灵会保佑他人丁兴旺,清吉太平。子女多者,则多由长子或长女穿热。穿衣服时,俗是先将寿裤系上,用布带捆好,再穿衣。穿衣时,先穿床里边手,再将衣从死者背后转过来,穿另一边手,然后扣好衣扣。再穿鞋,戴帽。
给老人装束完后,即要在房内摆好两条长凳,架起一页门板,然后将死者搬上门板,端端正正摆好。也有先要摆好棕荐,把死者摆到棕荐上的,做法不同,俗信亦稍有差异,然后在死者面部盖上一页纸钱,叫做“移旃”。
说起面上盖一页纸钱,民俗有个来历。说是在春秋末年,楚平王多行无道,时任楚国大夫的伍奢直言敢谏,结果遭平王杀害,伍家惨遭诛灭之祸。伍奢次子伍子胥只身逃离楚国,经宋、郑等国后进入吴国,后来伍子胥帮助吴公子阖闾,使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夺取了王位,即整军经武,国势日强。不久也攻破楚国。楚平王醒悟悔及,乃长叹一声说:“我此番到阴司,将有何面目见伍卿于地下。”随即掩面自杀而死。其说当与史实有误,但事后却传为民俗,示意本身无功于世,无颜见列祖列宗于地下之意。
移旃后,房内当留专人看守,以防猫、狗等动物从尸体上窜过,或发生“炸尸”现象。其子女则要迅速把床上清理干净,好的东西可留作纪念,不太好的可留一些等会作为扎木头用,或送些与人,完全没用的则与铺筦捆到一起,铺筦也就是旧时民众用于铺垫在床铺底下的稻草,然后搬出门外,进行烧化,叫做“烧铺筦”。如是,人生一世,人身上的东西也仅此一次可以焚烧,在平时,俗信则严格禁忌烧化衣物、铺筦、鞋袜等,即使使用旧了,不要了,也只能丢出门外,偶尔失火,烧坏床铺、衣物等,则认为不吉利。铺筦烧完后,其灰乃要用三根树木扎成一个“人”字型厂棚用晒簟盖好,保护好,说是亡者要带去,在阴间还要用的,不能日晒雨淋和毁坏,时间三天。
铺筦烧完了,死者遗体也将开始僵化,即根据吉时,进行入棺的仪式。
入棺时,先由两人把死者尸体搬到棕荐上,然后抬起棕荐,另一人迅速将门板竖起,前后二位抬尸者快速将架门板的长凳一脚同时向前踢倒,孝家即燃放鞭炮,撒引路钱向摆放棺木的厅屋走去。解放前入棺,则更讲究,首先必先由孝子在尸体前奠酒、焚香化纸,然后才搬尸上棕荐,竖门板,再先使一人在门外声炮,室内队伍即一人在前鸣锣,一人撒引路线,一人持盘箕或圆形大锅盖一个,竖立在前滚动开道,寓意“碾平世间不平路,平阳大道赴仙乡”,随后即是孝子退行跪拜,哭呼亡者称呼,再是数人搬尸跟行,邻人助放鞭炮相送。
一般地,老人以临终在正房中为有福气,但旧时正房较少,一些老人的住处与正房厅房相距较远,就必须搬尸出门。搬尸出门时,民俗有个讲究,必要打一把雨伞,盖住死者的头,说其人已死,是到了阴间不能见天的。而对于客死在外乡,抬着棺木回家的,旧俗则通常不能把棺木安置在正屋内,只能在门外设一个灵棚办丧事,说是其煞气重,会惊动和冲撞家主菩萨和家神。其实这是因为旧时厅屋少,往往一家之中人口多,儿女甚至孙子、曾孙也居住在一起的缘故,几代人只一个厅屋,就人多心多,口杂,顾虑也就多,加上鬼神观念的恐怖传播,也使部分人产生畏惧心理,尤其担心小孩。解放后,家庭环境也多好转起来,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家家也基本都有了自己的厅屋,加之思想上的解放,这些讲究也就淡化多了,无论是客死在外的家人的棺木也一样可以摆放到厅屋,大作丧事。而在城镇上,由于房间狭小,拥挤,无法进行大的活动,则就算是卧死在房,也只能在外设灵棚祭奠、做法事。
人因故在外死亡,需抬尸进房,民俗也只能从后门进,且身上必盖一件棕编蓑衣,说棕编蓑衣毛剌剌的,鬼魂、煞邪不敢附身,且蓑衣还要倒着盖,说是鬼魂、煞邪分不清其人是要进门,不会进屋相扰。其丧事程序则与房内死无异,不同之处只在宗教活动中需进行上台、赈孤的法事,以斩怪除邪、抚孤赈饿鬼,使一方清吉平安。
死人入棺,俗忌有与死者年龄相同的人在场,忌同死者生肖相克、死辰相冲的人在场,岂有孕妇在场,说同年龄的人是同年,会一起作伴去世;生肖相克、死辰相冲的人会造成凶煞,引起重丧;孕妇会不干净,有秽气,使亡者魂灵不能随尸入棺等。在整个装束、移旃和入棺过程中,也忌亲人的眼泪掉到死者脸上或身上,说否则,亡人会神魂不安,或今后其人作梦会见不到死者面容。
死者遗体连同棕荐一起被放入棺中,殓者首先当把其尸体摆正,衣服拉抻,以便封棺时整理顺畅,若是凶死、毒死等非正常死亡的,则必轻轻清除掉被入棺运动时振出的秽物,然后仍用纸钱盖面、口含金银,把落气时烧的起身钱纸灰放到死者头下作枕。
关于口含金银的作法,民俗也有个来历:说是在战国时期,宋地有个叫刘仁灏的,家财万贯,“今生他放来生账,建立阴功立名声”(引自拙著《湘中丧歌研究》之歌本《灵前十事》),乃至引起东海龙王也变化成凡人前来求借金银,后来刘家衰落了,要到东海去讨银子,刘仁灏带着他的儿子刘弘前去,结果龙宫出事故,刘仁灏死在龙宫,刘弘也差点被压死。后来,刘弘挥剑斩白蛇,七代后生出汉高祖刘邦,创立了汉朝。汉高祖晚年病重,就吩咐太子和宰臣说:“若是寡人身死后,宝玉嵌吾口内存。”从此后,“至今天子用宝玉,文武百官用金银。庶民百姓爱银子,保得尸身万年春。前汉刘邦十二帝,后汉光武十二春……”(同上)说口含金银会使死者增加灵气,尸身不腐,乃成为一种时尚。到清、民国时期,域内仍普遍流传用龙洋、光洋等银制物品嵌入死者口腔,解放初,一些老人还多预存有几块袁大头准备死后嵌牙的,慢慢地,由于银元的日见稀少,此俗所用之银元亦逐渐被放米七粒所代替。(俗信,米有压邪作用,七,为周期数)而有银元依然嵌银元的,则时间稍有改变,有的是在死者刚落气时,有的是在装束后,有的则还根据旧俗,在入棺时塞入,其目的是防人偷盗,以防造成银元消失和搔扰死者遗体的后果。
其后,殓者还必往死者手里塞两样东西,一般是,右手放一根芒冬管,或油纸扇,左手握一个饭砣公。说是在阴司有一个恶犬场,有一十二只莲花狗,六只花斑六只黄,亡人过身会遭狗咬,亡人就可以把饭砣公丢出去,引诱恶狗离开,自己轻轻过身,或用芒冬管赶狗。这些实际都是一些毫无根据的传说,故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有说:“死人子贾倒(握着)个果饭砣公一样”的话,以指斥不必要死拿着某个东西不放的行为。芒冬管,则还有一个意思,说是芒冬管质轻,又似箭,寓意亡者要轻如芒冬、快如弩箭,见到阎王。油纸扇亦有此意,且显得既风雅,又文明,当是其后的改变;另说是油纸扇扇风,可助死者前行。再后,即是盖好家被,盖上棺盖。棺盖此次尚不能盖严,民俗乃用纸钱间于盖下,隔出一条缝以便棺内仍能空气流畅,以防死者是假死,还有生还的可能,这当是域内人谨慎行事的一个办事方略。因为旧时医学太落后,有假死多日仍然复活者,民间传说,八洞神仙之一的铁拐李就是死过七日之后还魂而找不到旧体,最后只能附在一个乞丐的身体上而成趴脚的,著名笔记小说《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系列《虞初志》等书中都有大量的这种记录。
尸体入棺后,即正式在棺前写灵牌、供灵桌、摆供饭。灵牌,也叫做灵位牌,关于灵位牌的来历,民俗也有一个典故,说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强征全国数百万人口修筑万里长城,逼迫得不少家庭妻离子散。江南有个叫范喜良的,也被抓去修长城了,三年也没回家,他的妻子孟姜女就北上寻夫,想看看丈夫生活得怎么样。孟姜女沿着长城找了好几遍,也没寻找到范郎其人,就放声大哭了起来。结果哭倒了一节节城墙,城墙底下露出许许多多零零乱乱的尸骨。孟姜女分不出哪是丈夫的尸骨,就继续哭,后来才在太白金星的指引下,采取滴血认亲的方式才找到了范郎的尸体。孟姜女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捡拾起丈夫的白骨,放在自己的包袱里,然后又撕下一块衣布,揭开手指上的血痂,写上范郎的名字,用雨伞挑着回了家。从此后,民间就有了灵位牌的出现。孝眷即都在灵位牌前跪拜、祭奠。
灵位牌有一个灵位座,在木匠作棺木时已附带作好的,长八寸。灵位牌乃用一张纸合成一个纸袋套在其上,用线香一至二根顶起,高一尺二寸,宽八寸。它的写法有男红女绿的讲究,也就是死男用红纸,死女用绿纸,其格式一般是:
但用字略有差异,或写“音容宛在”,或写“灵光永照”、或写“流芳千古”,也有分男分女而写的,男写“音容宛在”,女写“音容如在”等。而孝男、孝孙的名字必另用白纸写出贴上,孝女、孝孙女一般不上灵牌。灵桌上通是酒杯三个,酒壶一把,香炉一鼎以焚檀香,煤球一个以插燃线香、点腊烛照脚板,遗像等。桌下放一个旧陶盆或铁锅,以焚化纸钱。
尸体入棺后,夜晚孝子必设地铺以守灵,吃饭时,有女则由女摆供饭,无女则男。
大门外还要扎灵堂,俗称“孝堂”,或“皓堂”。孝堂多用竹、木为架,上束松枝,寓意松柏长青,缀白花,为显美观,少数缀以五色花。孝堂两边贴对联,上写“当大事”,或“深切悼念”、“悼念堂”,也有讲究分男分女写的,男写“丧堂”,女写“哀堂”等。习俗:为使整个屋宇显得庄严、肃穆,多在门口贴悼念死者的白纸对联,内容多为悼念、超荐、歌颂死者之类,此后一系列丧葬活动都在其间举行。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