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节日传说的文化功能
[打印本页]
作者:
狄道流珠
时间:
2011-11-16 16:56
标题:
节日传说的文化功能
节日传说的文化功能
摘自《观念与中国文化》,作者:陈江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1
月第
1
版,第
216
—
218
页。
岁时节庆的起源多与原始天文历法观念有关,而且在民间大多都传有动人的神话或传说,有趣的是,通过诸节庆的分析看出,那些传说、神话往往并不是节庆的真正起源,相反,却多是后世附会的结果。
看来,民俗本身并不在乎某节庆传说的真实与否,而是要借助节庆实现某种文化功能。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民间不仅乐于接受某种不真实的节庆起源传说,有时甚至是人为杜撰某种传说,以满足文化功能的要求。这一特点,在注重教化、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国度里,表现得格外充分。
一书有位学者论述说:“尽管大多数节日传说对节日和节日习俗的起源的解释是虚假的,是后人的附会或编撰。与节日和节日习俗的真正的起源不是一回事,但是,我们不能据此认为节日传说是无价值的、无聊的,不值得重视的民间产物。节日传说之所以产生并得到长期保存、流传并不是偶然的,它与节日传说在节日中的功能有着密切关系。”(范勇先生的《中国年节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见“节日的功能”一段)
那么,节日传说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功能呢?
首先,节日传说具有强化民族文化的功能。例如,龙舟竞渡原本是原始宗教活动,与东方苍龙祭祀有关。当有了关于屈原、伍子胥、越王勾践等人的事迹与传说后,龙舟竞渡于是增添了新的意义——变成了纪念屈原或伍子胥等文化名人的活动。寒食节原本与天体祭祀有关,有了介子推的传说后,民间转而附会了纪念介氏的新意义。在这种纪念民族英雄、追怀民族气节的节日习俗中,本民族的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念不断得到强调,不断释放影响,潜移默化之中,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民族文化观念得以强化后,浸染、熏陶着后代,循着既定的价值体系,保持和承传民族文化。
其次,节日传说具有群体凝聚力的功能。人们生活在一个群体里,比在该群体外,富有一种亲近与依赖的情感。人们只有在伦理观念相同的文化背境下,才能具有上述与其他人集合在一个群体里的情感。这种强烈的群体或民族认同感,同时对非本群体的人们产生一种文化上的排斥心理。这就是民俗文化群体凝聚的现象,它可以增强本群体、本民族认同感,促进群体内部的团结与亲近,是民俗文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比如端午节习俗在中国和海外华人中长期承传,人们相信,龙舟竞渡、吃粽子的习俗与屈原有关,至于它的真正起源,人们并不十分看重,关键就在于节日传说所具有的民族认同能力。屈原早已成为传统文化中的偶像,传统的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集于该形象一身。通过纪念屈原的民俗活动,民族认同感得以实现,内部凝聚力得以加强,于是,人们心满意足。至于该节日传说是否虚构,在民俗功能得以实现后,人们就无暇细考了。
其三,节日传说还具节日习俗的文化功能。节日传说给节日和节日习俗增添了新的意义,改变了约定俗成的原始意义,基于人们的心理需要,基于民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而附会来的节日传说,变成了一种有意义的、严肃的民族文化的象征,这种象征对民族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于是,节日和节日习俗相对固定、不易随便更改,起到了保持节日习俗,形成民族传统的作用。
节日传说是继神话而出现的一种口头散文文学。它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一直发展到今天。它的产生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民间群众心理状态的一种精神折射。因此,节日起源及节日的传说应成为民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
本帖最后由 狄道流珠 于 2011-11-17 12:42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